华盛顿人 发表于 2018-6-5 18:51:36

端午节:你们纪念屈原,我来说说伍子胥

本帖最后由 华盛顿人 于 2018-6-5 18:52 编辑

江湖西子 于 2017/5/29 23:18:50 发布在 凯迪社区> 文化散论
    01

    本来没有什么节日,过的人多了,便有了。

    什么洋的、土的;传统的,现代的;商人硬造的,官方法定的,民间想象的,反正天天都有。

    而节日一多,过节也就越来越没啥味道了。有如一碗鸡汤到进一条河里,这整条河都能成鸡汤么?

    不过还是有那么一两个节日仍然具备一些趣味。至少是还能引起大众的重视与关注。

    比如端午节。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端午节似乎是一年比一年热闹了。

    而它的热闹又并不是只划龙舟吃粽子,更在于网上对它的谈论。

    谈它是不是真的和屈原有关,或是与爱国有关。谈它到底是怎么来的。

    02

    恐惧很少有什么节日会象端午节这样“来历不明”了。

    查了一个有关资料,关于其来源的说法,竟然有十种之多。不妨在此简单一一列出,也可以对让大家对社端午节有个更全面一点的认知。

    一说认为端午节是龙的节日。所以至今每到此节都会划龙舟。

    据闻一多先生《端午考》考证,端午节是古代吴越民间举行图腾祭的节日。认为端午节实际上是一个龙的节日。

    二说认为端午节是纪念楚国爱国诗人屈原逝世。

    据《续齐谐记》记述屈原在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而死。楚人哀之,每逢此日以竹筒盛米投江祭之。

    三说是据《礼记》载端午源于周代的蓄兰沐浴。

    四说认为据东汉时期蔡邕《琴操》中载,端午节系为纪念先贤介子推。(介子推?不是说寒食节才是纪念他的么?)

    五说认为宋代高承《事物纪源》刊文端午源于春秋时期越王勾践在这一天操练水军。

    六说认为梁宗懔《荆州岁时记》转述端午是为迎“涛神”伍子胥。《后汉书》中也写道浙江虞巫上祝曹盱五月初五在曹娥江上婆娑起舞迎接伍子胥。后来江浙一带百姓每逢端午逆流而上举行各种仪式以悼念伍子胥。

    七说认为在《道书》中载有五月初五是为祭祀先祖日。

    八说是据《会稽典录》一书记载端午是为纪念寻父投江而死的曹娥。

    九说认为端午起源于夏、商、周时期的夏至节。其时仲夏之日万物方盛,夏至日阴气荫生,恐物不懋。故在五月初五以五色印为门户饰以惩恶气。

    十说是民间有一传说,认为端午源于湖北沔阳沙湖。曾有四位豪杰专门劫富济贫后遭当地官兵突袭,围困而于五月初五投江而亡。当地民众万分悲哀,将这一天定为端午节以示悼念。

    03

    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时至今日,在有关此节的众多说法之中,大众们基本上一致采用了“屈原说”。

    至于为何最终是屈原“胜出”,这其中的原由可能很是复杂。如果有人以此为研究一定可以写出好几大本来。

    但对于只是热衷于过节本身的大众来说,只要知道结果就行了。正所谓“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现在大家都知道,屈原是端午节的起源。

    对于这种“屈原说”,民间已经是默认了。但学术界却反是不太认可的。

    比如早先的闻一多认为把屈原和端午节捆绑在一起,是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中才出现的,而端午节很早以前便已存在。

    而学者胡适反对得更彻底,干脆怀疑是否真的有屈原这么一个人,因为在司马迁的《屈原列传》之前,史书上没有关于屈原的记载。在司马迁之前至战国屈原所在时期百几年这段时间里对屈原的记载是空白的,屈原是在司马迁的《屈原列传》才首次出现,如果真的有屈原这么一牛人,史书上不该空缺的,司马迁有可能道听途说写了个《屈原列传》。

    我们知道,胡适是个非常认真务实的学者,主张“多研究点问题,少谈些主义”。所以他的观点和看法是不会没有价值的。

    看来,端午节是否起源于屈原,的确是个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当然无论如何,屈原这个人是值得我们后人纪念与敬仰的。

    可比较起来,如果屈原有理由成为端午节的起源,那么笔者却认为伍子胥便更有理由成为我们端午节纪念的对象了。

    04

    从端午节起源“十说”中,我们已经看到有一说是“伍子胥”说。

    伍子胥(公元前559年-公元前484年),名员,字子胥,本是和屈原一样同为楚国人。生于楚国椒邑(今湖北省监利县黄歇口镇,一说今安徽省全椒县)。后投奔吴国,成为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军事家。

    伍子胥的父亲伍奢是楚国太子太傅,负责教导太子建。后因受楚国大臣费无极谗害,和其长子伍尚一同被楚平王杀害。伍子胥则历经艰险从楚国逃到吴国,成为吴王阖闾重臣。

    当时的吴国本是弱小之国,但在伍子胥的帮助下迅速强大起来,西破强楚、北败徐、鲁、齐,成为诸侯一霸。

    伍子胥辅佐完吴王阖闾,又接着辅佐其子夫差。不想这夫差是个混球,智商低下,不分好歹,听信太宰伯嚭谗言,称伍子胥阴谋倚托齐国反吴,派人送一把宝剑给伍子胥,令其自杀。伍子胥自杀前对门客说:"请将我的眼睛挖出置于东门之上,我要看着吴国灭亡。"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05

    从现有的种种史料所记及相关事理推断,伍子胥与端午节的关系,当比屈原更为“靠谱”。

    首先伍子胥尸沈于钱塘江之事比屈原投江为早,差不多要早200年。当然端午节的习俗更早,只是离伍子胥更近些。

    第二,关于伍子胥的传说在江浙一带甚是流行。他被民间他尊为海神"水仙王"之一。而也许正因他是海神,所以现在才有端午节划龙舟的习俗。而王充《论衡》也说:"子胥恚恨,驱水为涛,以溺杀人。今时会稽、丹徒大江、钱塘浙江,皆立子胥之庙。盖欲慰其恨心,止其猛涛也。"

    第三,正如胡适先生已经考证过的,屈原最早出现在史书上是司马迁的《史记》,在这之前却是一片空白,让人生疑。而关于伍子胥与端午节关系的相关记载却是详实丰富得多。

    既是如此,那为何最终却是屈原成了端午节的纪念对象了呢?

    以个人猜度,恐怕关键问题还在“爱国”二字上。

    06

    正如大家都已看到,今天的我们是以爱国的名义纪念屈原。

    也或者可以这样说:因为屈原“爱国”,后人为了“表彰”他,把他树为榜样,所以想用个什么节日来纪念他。而他投江而死的这天正好是五月五日,是当时民间就已经流传了几百年的端午节。于是就正好“借花献佛”在过端午节这天也就一起把他给“纪念”一下。

    端午节本来是与爱国无关,只是为“除病驱邪”。可因为后又用于纪念“爱国”的屈原,久而久之,人们反到把这个节日本来的面目给淡去了,结过让它变成了一个传统的“爱国节”。

    这种节日所表达的情感愿望本来是好的。但也正成了人们现在质疑它的问题所在。

    首先有人问,屈原这种“投江”自杀的方式真是一种好的爱国好方式,值得大爱学习么?如果他真爱国,反正只求一死,为什么不干脆上前线英勇杀敌去,岂不是更加死得其所?

    再说,他是“爱国”、“爱人民”还是“爱楚王”呢?而从种种事实来分析,似乎更顷向于后者。

    的确,屈原是爱楚国和楚国人民的。据说他曾力劝楚王实行美政,“举贤授能”,扬弃秽政,改革现状,废除旧制。无奈昏庸的楚怀王根本不听他的,反而听信馋言将他流放。流放他个人也罢了,重要的是把个好好的楚国弄得四面树敌,被强秦一再欺负退让,国家危在旦夕。

    而对楚国人民即将国破家亡,屈原却仍然只想着如何对楚怀王尽忠,且把自己对楚王之心喻为“香草美人”——可见屈原虽说也爱楚国爱楚国人民,但更爱的还是楚王。

    更不合逻辑的是,就算是屈原爱国,也是爱楚国。要吃粽子纪念他,也只是楚国人吃才对。但当时的秦、齐、燕、赵、魏、韩这六个外国的后裔也吃来纪念他岂不是“岂有此理”了?

    07

    比较起来,伍子胥却是比屈原更算是爱国了。

    伍子胥本是楚国人,后投奔吴国。看起来这似乎是“叛国”。其实不然,他所背叛的不过是当时的楚平王罢了。

    而且这个楚平王的确不是个好东西,是个昏君加暴君。

    伍家父子三人身为楚国臣民,尽忠职守,遵纪守法。可仅仅因为人家父子三人都很有才干,可能会成为他楚王的威胁,便要把人家给灭了。——这样的君王还值得效忠么?

    当然不值得。可大多数人不这么认为。比如当时伍子胥的父亲伍奢就不这么想。当楚平王让他配合着把自己的两个儿子骗过来谋害时,他明知是来送死,竟然没有一丝反抗,乖乖听话。而当时伍子胥的弟弟伍尚也知道自己按楚王说的去见楚王是送死,而且伍子胥还竭力反对这么做,可他还是认为自己应当既要遵父命,更要遵王命。

    唯有伍子胥不这么想。所以最后伍家只有他逃了出来。

    逃出来的伍子胥发誓要报仇——当然不是向楚国报仇,而是向昏庸残暴的楚平王报仇。而杀了这样的昏君, 岂不是客观上对楚国好,岂不可以算是爱楚国人民了?

    后来他带吴兵攻到楚国的郢都,并未滥杀无辜,只是一心想找楚王报仇。可是此时杀他父兄的楚平王已死,于是他只得把楚平王从坟墓里挖出来,“鞭尸三百”,这杀父之仇也就算是报了。

    当然他也想杀当时楚王室的继承人楚昭王,只是他逃了,找不到。如果他也把楚昭王杀了,主观上讲是报仇,可客观上却也还是为楚国、为楚国人除害。因为这楚昭王也实在不是个好君王。

    08

    还是继续说伍子胥。

    不可否认,最初伍子胥投奔吴国,目的却是为了利用吴国报自己的私仇。

    然而他对吴国绝不仅仅是利用,而是有着加倍的回报。完全可以说他早就把吴国当作自己的国家来热爱了。

    如果他对吴国仅仅是利用,那么,当他已经报完仇之后就当完事才对。可事实是,他继续辅佐着吴王阖闾,让吴国成为当时各诸候国中的强国。

    而更重要的是,当吴王阖闾与越交战负重伤,临死前把辅佐自己的儿子夫差的重任托负给他。如果此时,伍子胥有私心,贪图权势,并非真的爱吴国,那他完全可以象后来的司马氏一样,把曹魏的政权给夺了。

    然而伍子胥没有。他这样并非全然是为了对吴王感恩尽忠,更因为他觉得夫差会是个好君王,会在自己的辅佐下把吴国建设得更好、更强大。

    只可惜他想错了。

    这吴王夫差一点也象他的老子阖闾。智商不高,贪图享乐,不思安危。被一个本已是亡国之君的越王勾践使了个美人计便晕头转向了。

    伍子胥劝夫差杀了勾践。夫差非但不听,最后竟然反到赐死伍子胥。临死前,伍子胥仰天长叹说:"唉!奸臣伯嚭作乱,大王反而杀我。我使你的父亲称霸诸侯。在你还未被立为太子的时候,几位公子都争立为太子,我与先王冒死力争,差点不能被立为太子。你被立为太子后,想将吴国分一半给我,但我并不敢有这种奢望。可是如今你竟听信奸佞小人的谗言而杀害长辈。"

    09

    伍子胥虽是和屈原一样自杀,但这自杀的性质是完全不一样。

    屈原的自杀是自己选择的,没有人硬逼他,而且他完全可以采取更积极、多少对楚国人或楚国多少会更有些益处的举措,而不是消极自杀,可他没有。

    但伍子胥是非死不可,由不得他选择的。他不想死也得死。

    若能象当年那样有机会逃出楚国,他肯定是绝不会这么结束自己的性命。而他也绝不会象屈原般眼睁睁看着吴国就要亡在夫差手上,还傻傻地只想着如何尽忠。他完全有可能为了吴国的安危,而废掉无能愚蠢的夫差,另立新王,或干脆自己为王。

    只是他根本不可能有这种机会了。

    所以他只能愤恨。

    伍子胥在愤恨之余,留下遗言,要家人于他死后把他的眼睛挖出,挂在东城门上,亲眼看着越国军队灭掉吴国。

    后来吴国果然被越王勾践所灭。

    据说后来夫差临死前想起伍子胥的话,羞于在阴间见到伍子胥,用白布蒙住双眼后才举剑自尽。

    10

    然而,在后人眼里,却只是屈原爱国。伍子胥就不算了。

    也许到今天,我们依然认为如此。

原创文章,欢迎转发。不需授权,谢谢转载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端午节:你们纪念屈原,我来说说伍子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