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雪茄烟的诞生 1971年,“九一三”事件后,送京的特供烟停止使用,为了确保毛泽东吸食雪茄烟的安全,中央办公厅决定将卷制组举迁北京。 在毛泽东停吸什邡雪茄烟期间,为解决他的抽烟问题,中央办公厅和北京市委的领导多次讨论,最后决定派北京的烟草技工到什邡“取经”。1971年末,中央办公厅的孟景云、北京烟厂的孙正兴两名干部以及从烟厂抽来的两名老工人一同前往四川。在什邡一间不足20平方米的小屋中,北京的两位“老学生”潜心学习着四川师傅的每一点手艺。可是20天过去了,他们终究不得不说“实在学不会”。中央办公厅和北京市委再次召开讨论会,会上有人提议:请四川师傅来京做烟。 于是,孟景云等再次南下,在什邡烟厂经过严格政审,并征得本人同意,选中黄炳福、姜跃秀、刘宗贵、范国荣等几位厂里技术高超的骨干。1972年3月,这几位四川师傅举家迁至首都北京。 基于特制烟生产场地既要方便,又要安全,生产小组放弃了在人员众多的北京烟厂“落户”的打算,而选择了僻静的南长街80号。举世闻名的南长街81号中南海对面的这座内外套双层四合院,原是匈牙利大使居住的地方。关于生产小组的管理,1971年11月,北京市委召集北京市房管局、公安局、计委以及烟厂的有关领导开会,宣布由中央警卫团的危德纯负责小组的思想政治工作,北京市公安局的柏宝英负责小组的安全保卫工作。小组还有从北京烟厂选来的两位辅导工,一名1939年入党的炊事员及两名锅炉工。会议向小组提出了“三保”要求,即保安全、保质量、保数量。 黄炳福等人一到南长街80号,内外院已装修一新,并已决定将原为生活区的内院改作生产区用。由于南北气候、水质存在着差异,生产前要先做实验。黄炳福在烟厂期间一直从事高级雪茄配方工作,他们根据毛泽东的吸食习惯和身体状况,在13号雪茄烟的基础上,通过对上千种中草药筛选和极为特殊的工艺处理,经过几个月的反复试验,终于研制出专供毛泽东个人吸用的特供2号雪茄烟。当时,毛泽东常在颐年堂点上一支特制的雪茄烟接见外宾和组织会议,所以,特供2号雪茄烟取名为“颐年世纪”。 给这样一个新产生的小单位定什么名称,当时颇费了一番思索。基于不搞对外牌号、便于内部称呼联络等因素,生产小组对外叫“360信箱”(小组的通讯地址),对内则称“132”。直观地说,这个名字只是两种烟的型号,即13号和2号。 在这个专门制烟的屋子里,共有13个职工。除了从什邡卷烟厂调来的3个人,还有经过精心挑选的1个保安、1个厨师、1个开车的司机、2个锅炉工、1个支部书记,外带4个学徒。该小组在近6年的生产中只卷过13号和2号这两种型号的雪茄烟。2号烟特供毛泽东,13号烟供给李先念等其他领导人。因此,更确切地讲,“132”应被写作“13·2”。 “13·2”工作由中央办公厅直接领导,生产原料仍由四川供,辅助材料在当地购买,特供烟月产15至20条。内部纪律十分严格,不能向外打电话,外出要请假,回来要汇报,不准会客。作息和学习制度也过硬,早上6点20分起床,冬天扫雪,夏天擦灰,晚上9点半睡觉。8小时工作制,上、下午各做一次工间操。每天用90分钟学毛著、学《反杜林论》。每周一次党员会,一次民主生活会,用“老三篇”对照检查自己。 “文革”给“132”小组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他们像地下工作者一样遵守党的纪律,保守秘密,对自己做的事情始终保持沉默,他们的婚嫁对象也要经过组织的严格考察,他们的子女从未进过南长街80号的这扇大门,他们不能接打一个电话。没有人知道他们的默默奉献。 毛泽东于1976年9月逝世后,特供烟的生产并没有停止。为了外事的需要,北京卷烟厂一直承担着这一特殊任务。80年代初,北京卷烟厂与中南海警卫局商谈商标注册事宜,随着注册的成功,北京卷烟厂将当时为毛泽东主席提供的卷烟起名为“中南海”,特供烟也“旧貌换新颜”。商标在图案设计上保持了中国的传统艺术风格,以大红底色并辅以金色,表现了中华民族喜庆、吉利的特点。特别是以毛泽东亲笔书写的“中南海”3字作为商标更是中国古老文化的精髓,采用考究的红色铜版纸印制的中南海烟标,使人联想起那段火红的历史。十三大、十四大、亚运会、国庆45周年庆典以及招待外宾等场合,特制红“中南海”都是专用烟。 |
欢迎光临 汉山 (http://hanshan.info/)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