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21日,代表百万侵华日军的日军总参谋副长今井武夫一行,由南京乘飞机专程前来湘西芷江乞降,宣告了日本帝国主义妄图灭亡中国美梦的彻底破产,中华民族百余年耻辱得到了洗雪,偏远的山区小城芷江,遂成为驰誉中外的抗战胜利受降历史名城。大军云集的芷江芷江,地处湖南西部边陲,居云贵高原东缘和雪峰山西脉之间,是通往西南诸省的孔道,素有“滇黔门户,全楚咽喉”之称。由于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民国时期,国民政府也视芷江为军事要镇。1934年,著名军事家蒋百里在御日国防建设中,就极力主张“中日战争爆发后,中国空军基地宜设在云南昆明,战时大本营宜设在湘西芷江、洪江一带”。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发生后,蒋介石由南京迁都重庆,更感到芷江这个“全楚咽喉”对捍卫大西南后方具有重要的军事地位。至1945年有大批中国及同盟国军队及军事机构陆续迁入。据统计,从1937年7月至1945年9月,驻芷各种军队及军事机构多达220个,大到国民政府的陆军总部、方面军司令部及军政部、军令部所属单位,小到高炮连队、防空哨卡。从兵种看,有陆军、空军、海军陆战队及宪兵等多个兵种。既有中国军队,也有苏联、美国的空军。美军地、空勤人员最多时达6000余人。在竹坪铺、七里桥等处的低冈,田垅里鱼鳞板似的黑色营房、仓库、商店连成一片,车水马龙,人流如织,形成了“美国街”。原不足3万人的县城,骤增至10余万人。芷江,成了大军云集的前哨阵地。修建芷江机场由于军事机构的迁入,兵员的不断增多,作为重要军事设施的飞机场,也随着战争的需要而兴健扩建起来。芷江机场位于县城东郊一公里处,原是一片开阔而低矮的丘陵地带。又因古时小岳之上多生楠木,故又名楠木坪。1934年,蒋介石在围剿中央红军的同时,于12月1日电谕湖南省政府主席何健“为将来绥靖川湘黔三省边境计”,令在芷江修建飞机场。
开始组织人员对机场地形、范围进行勘察。由于勘察技术力量薄弱,进展迟缓,到10月底,勘察的总体方案均未落实,后因故机场的勘察工作曾一度搁置起来。1936年7月机场的勘察工作又重新开始,10月机场的兴建方案已定。以原校场为基础,扩修成一个800米见方的飞机场。县府抽调民工2000余人,开始施工。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战事趋紧。重庆政府深感加强湘西设防的重要,必需加速和扩大机场的修建。即以国民党中央航空委员会的名义电令湖南省政府,要求将芷江机场由原来的800米见方扩大为1200米见方。第四行政专员公署从芷江、麻阳等11县征集19000名民工,于1938年1月12日正式动工。当时国民党航空委员会指派工程师林泽群负责机场的规划、设计、勘察、组织施工等全面技术工作,后来又派实习工程师黄彰任协助林工作。这次扩修任务包括跑道、停机坪、排水道、机窝及隐蔽药库等,工程十分浩大。按施工规划:占用良田、道路、村舍面积为1034 77亩;开挖搬运土石方777888立方米,滚压面积544987平方米;铺沙石面积为181662平方米;搬迁民房20余处,计建筑面积7755 35平方米;搬迁坟墓24000余座。参加扩修机场的民工,劳动强度极大。当时挖土、运土、滚压等繁重劳动,没有机械作业,全靠手工。民工在挖山头的同时,还要把剩土运去填塞沟洼,每填高40-50厘米需锤牢夯实一层,最深处需得填3-4米的土层。几千亩的大机坪,都是靠上百人拉着一个个三四十吨重的水泥大石滚碾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