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州博物馆“吴门四家”系列学术展览之唐伯虎、文徵明和沈周特展的海报
仇英特展开幕式上笛筝合奏《妆台秋思》
“见仇实父画,方是真画,使吾曹皆有愧色。”这是明代书画大家文徵明所作的慨叹,虽说其中不无自谦处,但对同为明代“吴门四家”之一的仇英的青睐与肯定却是溢于言表。
在仇英清丽明秀的山水画背景下,一曲悠远的笛筝合奏《妆台秋思》惹人乡思,11月8日下午5点,在国内外数十位博物馆馆长的“电子签名”见证下,苏州博物馆持续四年的“吴门四家”系列学术展览的最后一展“十洲高会——吴门画派之仇英特展”正式开幕,此次“仇英特展”将于11月9日举办学术研讨会,11月10日正式对公众开放,持续展至12月20日结束。
苏州博物馆“十洲高会——吴门画派之仇英特展”现场
苏州博物馆“十洲高会——吴门画派之仇英特展”展出的展品
仇英存世作品并不多,代表作品如《剑阁图》、《桃源仙境图》、《清明上河图》等多藏于海内外国有文博单位。此次仇英特展,苏州博物馆在前三期先后举办沈周、文徵明、唐寅办展经验的基础上,经过近一年的周密筹划,成功将上海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辽宁省博物馆、中国美术馆、美国克利夫兰美术馆、檀香山美术馆等国内外12家文博机构的仇英书画精品31件汇集一堂。内容涵盖了山水、人物、花鸟、历史故事等不同主题,卷、轴、扇面、册页各类书画形制齐全。据悉,去年,台北故宫也曾举办仇英大展,不过展品均是台北故宫藏品。
苏州博物馆“十洲高会——吴门画派之仇英特展”现场
苏州博物馆“十洲高会——吴门画派之仇英特展”现场
仇英,字实父,号十洲,约生于明弘治十一年左右(1498年,也有观点是1509年),卒于明世宗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原籍太仓,后移居苏州,拜周臣门下学画,住桃花坞一带,为文征明、唐寅所器重,仇英的好友彭年记载:“十洲少既见赏于横翁(文征明)”,并曾在鉴藏大家项元汴、周六观家中见识了大量古代名作,临摹创作了大量精品。他的创作态度认真,一丝不苟,每幅画都是严谨周密、刻划入微。仇英后凭其勤奋与努力,以他独特的绘画技巧,成为明代苏州非常有代表性的职业画家之一,由于画风精工而又有士气,在画史上得以与沈周、文徵明、唐寅齐名,并称为“吴门四家”。
“观看仇英的绘画,感觉与唐寅很不一样。从性情中人唐寅的画中,每每可以读出他当时的情绪,仇英则不然,那些丝丝缕缕的情感几乎都隐藏在极其认真的笔墨之中。这可能与他常年客居江南几位收藏家中有关:似乎他的个人喜好,已经完全被收藏家的审美取向所影响,或者说完全被藏家家中的唐宋名画所影响,在前辈大师高超的绘画技艺下,仇英不得不收拾起自己的情绪,以一种近乎虔诚的心情,冷静地临摹着历代高手的作品。今天我们在展览中看到的《临宋人画册》,若与原作对照,几乎难辨真假。”苏州博物馆研究人员在导览中介绍。
明代张丑在《清河书画舫》中对仇英评价说:“山石师王维,林木师李成,人物师吴元瑜,设色师赵伯驹,资诸家之长而浑合之,种种臻妙。”仇英山水树石、人物仕女、花卉翎毛、鞍马、界画、以及历史故事,色色皆能。
此次展览开启了苏博二楼书画厅和负一楼特展厅的三间展厅,它们分别被命名为琴书堂、天籁阁和玄赏斋。
仇英《莲溪渔隐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仇英《观泉图》(上海博物馆藏)
“山水清音”部分可以分为四大类:即表现自然山水的江南风景、表现文人闲居生活的园林风景与隐逸山水、表现文学名篇的意象山水、表现道家理想的仙山楼阁,如《剑阁图》之气势、《观泉图》之古雅、《松溪横笛》之清远、《莲溪渔隐》之静谧、《赤壁图》之闲旷,风格上早年由于其本师为周臣,故多有偏于北宗一路的院体、浙派风格;又因其与文徵明及其弟子交游,故亦有偏于南宗一脉的文人画风格。由于仇英在青绿山水上的独特造诣,董其昌视之为北宗代表人物——赵伯驹之后身,本次展览中的《桃源仙境》、《玉洞仙源》即可见一斑。
仇英《剑阁图》(上海博物馆藏)
展览现场中,上海博物馆提供的巨幅《剑阁图》为其最具代表性山水,为仇英晚年时期客居于收藏家项元汴处摹仿历代名迹所绘,图中连山险绝,崖立如劈,气势奔放,生动绘出蜀道行旅之难。
仇英《桃源仙境图》(天津博物馆藏)
天津博物馆提供的《桃源仙境图》纯是青绿山水,取法院体,细润明丽而风骨劲峭,山中庙台亭阁在云雾中时隐时现,若仙若幻。
仇英《倪瓒像》(上海博物馆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