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日本艺术,最广为人熟知的图式是葛饰北斋的《神奈川巨浪》(Great Wave)。然而,这只是日本艺术的冰山一角,正在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下简称Met)展出的“发现日本艺术”(Discovering Japanese Art: American Collectors and the Met)则向观众全面展示了深受唐代文化影响的日本艺术的各个方面,作为纪念Met亚洲部(Department of Asian Art)成立100周年的特展之一,此次展览也梳理了大都会博物馆日本艺术的收藏史。
另一位早期的捐赠者是路易斯•海梅维尔(Louisine Havemeyer,1855-1929),她的丈夫是制糖大亨亨利•奥斯本•海梅维尔(Henry O. Havemeyer,1847–1907)。直至今日,她1929年遗赠的欧洲和日本的艺术品仍是大都会收到的最重要的捐赠之一。这笔捐赠包括了葛饰北斋19世纪的木刻版画《神奈川巨浪》,这幅画作中浓烈的蓝色与白色使得它看上去就如同昨天刚画好的一样。
虽然Met的亚洲部成立于1915年,但是直到1987年,这个部门才具备了足够的广度和深度来全面地展现日本艺术的历史。1975年,博物馆从哈里G•C•帕卡德(Harry G. C. Packard ,1914-1991)手中获赠并购入了400多件艺术藏品,这使得本次展览成为可能。这些艺术品包括考古资料、中世纪的佛像雕塑和绘画、江户时代的屏风、立轴以及陶器。本次展览中的许多惊艳之作都来自于帕卡德的收藏,其中包括狩野山雪的《老梅图》(1647),此作品由四幅滑动的屏风组成,画面以金地为衬,一棵巨树的黑色枝干虬结盘曲,颇为壮观。
大海直接作为乐曲主题的,则为德彪西最重大的一部作品——交响音画《大海》,作于1905年3月,初演于1905年10月。《大海》由《从黎明到中午的海上》、《浪花嬉戏》、《风与海的对话》三个不同内容的乐章组成,但每个乐章之间又有内在的联系,集中起来构成一部完整的作品。大海的动态性格,突破了以往具象的表现方式,旨在营造一种印象派的氛围。正如他在评论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时所言,音乐不应对事物进行直接生硬地模仿,而应该捕捉不可见的自然(not attempt at direct imitation, but rather [capture] the invisible sentiments of nature)。所以在该乐曲中,德彪西没有直接用旋律描绘风暴、破浪以及鸟儿的呼叫,而是融入了自己对于海洋的回忆。值得一提的是,艺术的跨界对德彪西也有很大的影响。葛饰北斋(Katsushika Hokusai 1760-1849)的浮世绘版画《神奈川巨浪》正是如此。画中的海浪似乎要吞没航行其间的船只,远处的富士山在巨浪面前显得异常“渺小”,冒着泡沫的浪花则被描绘成张开利爪的形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