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山

标题: 地球上不存在京津冀都市圈 [打印本页]

作者: 小辣辣    时间: 2015-12-5 11:25
标题: 地球上不存在京津冀都市圈
(2015-12-05 15:19:10)[url=]转载[/url]



作者:风格纯粹VS童大焕
风格纯粹
@童大焕 童老师,咱一个一个都市圈谈,时间一个月。咱争取把这个问题谈出独到的见解,如果有关决策层采取,当是你我读书人此生的无憾。我会把我自己认为重要的回复采取转播的方式,调侃采取评论的方式,便于你查阅。这个长微博,我本来写的很多,但是只好这样了。多了发不出。剩下的我们互动吧 。
风格纯粹2015124日:存在着京津冀或者环渤海这个都市圈吗?

我们首先看都市圈的定义,1957年,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首次提出了大都市圈概念,用以概括一些国家出现的大城市群现象。这些大城市群往往具有以下特征:区域内城市高度密集,人口规模巨大,城市间具有建立在分工明确、各具特色、优势互补基础上的密切的经济联系,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最活跃、最重要区域。从这个定义来看,华北或者环渤海这个都市圈是认为制造的一个臆想的概念。他是政府计划经济思维延伸到都市圈的一种规划和愿望。从名字来看,一会环渤海,一会京津冀,一会把山东,东北划进去,一会又划出去,就说明了这个概念只是纸上的文字游戏。事实上不存在这样的一个东西。

整个华北或者北方,没有重商主义的传统,北方的每一个城市,基本上都是北京的模仿者,他们没有产业互补的这种商业逻辑。所以,都是一个个孤岛。没有形成事实上都市圈。他们的产业体系基本上都是强势国企主导的。城市之间的区别仅在于城市权力的大小,国企资源的多少而已。华北或者北方的这些城市,基本上都是按照权力的逻辑成长起来的,而不是按照商业的逻辑,这是跟长三角,珠三角这两个真正的都市圈完全不同的地方。

北方人热衷于做官,做公务员,或者去一个事业性的单位,退其次,进垄断国企。这几乎是他们的信仰。北方缺少商业精神。经济的发展几乎完全依赖于地方政府的主导。

所以,北京在整个北方更加的聚集资源,就是这个原因。环境贫困带的出现是缺少商业精神,权力主导的必然结果。权力当然比市场更有效率,更快速的集中资源。这就是北京的房价飞涨的原因。

京津冀一体化也好,环渤海都市圈也好,这些变来变去的概念,只会是纸上谈冰,没有任何鸟用!北京就是聚集,他的周围没有都市圈,他是一个孤岛。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整个华北或者说北方,每个城市都是北京的模仿者,为什么只有北京繁荣,别的城市包括天津,都在衰落呢?很简单,北方的这种强势国企主导的投融资体制,注定决定了他的无效率,不可持续。北京的问题是因为那些垄断央企,和中国集权的财政体制,这些强势国企其实都是财富的毁灭者,而不是创造者。1995年中国财政收入占GDP16%,而2013年这个数字就飙升到了37%,这是北京繁荣的秘密。不是他有效率。
城市根本的竞争力在于商业精神和高度集聚
——童大焕2015124日星期五
风格纯粹一针见血地提出了一个问题:和中国中部、南部的长三角、珠三角都市圈相比,京津冀或环渤海都市圈根本不存在!这个观点我高度赞成,过去也认为北京只会单极化发展,周边的天津和河北只会被不断吸附。根本原因和风格纯粹的观点相同:北京周边的这些省份,商业文化的传统极不发达,在计划经济洗礼下又更加形成对权力经济的极度依赖。

在此情境下,环北京贫困带的形成是必然的,华北地区雾霾比华东、华南地区更严重也是一个必然的历史阶段——除了气候地理原因外,华北地区重霾来自三个合力:北京限制人口流入导致缺乏经商传统的周边河北等地人更加依赖于国有重工业,北京及其周边就像一口锅,形成烟囱包围北京态势;北方大都是强势国企,腐败型投资为GDPGDP,视法律为无物,环保法形同虚设;总想把人往郊区赶的落后的城市规划理念和实践导致职住分离严重,对汽车的过度依赖严重加剧雾霾天PM2.5浓度。





作者: 小辣辣    时间: 2015-12-5 11:26
1949年以来,漫长的计划经济时代全中国权力中枢的地位成就了最初的北京。但是城市一旦发展到一定规模、有了一定条件,就将脱离权力的束缚,像滚雪球一样自由发展。就像孩子长大后不听父母使唤。北京也一样。2010年全球人口正式宣布一半以上进入城市生活,开启了崭新的人类城市时代。从此开始,服务业超越农业和工业,成为GDP和人类生活的主导产业,加上20世纪80年代以来“资源的诅咒”(资源越丰富的地区发展进步越慢)在全球范围内不论国家、制度和地区普遍适用,服务业的最根本依赖——人的智慧这一无形资产,远远超越农业时代的土地和工业时代的矿产等有形资产,越来越像脱缰的野马一样摆脱权力的控制,城市和经济自由生长的时代就宣告到来!

在此情况下,北京拥有全国最好的高等教育、传媒、出版等资源,同时又有比其它两大都市圈更加包容的民间文化传统(画家村的出现当为标志),以及全国最好的与世界相连的交通体系,北京的商业精神和创新力量势不可挡。

加上城市发展自身的幂次法则和万有引力定律,北京对周边乃至全国的吸附能力会越来越强。甚至正是由于其单极化发展态势,它比长三角的核心城市上海、珠三角的核心城市香港更具吸附力。在城市化时代,吸附和集聚本身就是生产力!它会产生核聚变一样的创造能力!

也因此,“京津冀一体化”或者“京津冀协调发展”的梦想和规划必然失败!在长三角这样整个大都市圈都具有强烈商业文化传统的环境下,2003年起上海用了十多年时间建设5大郊区新城,尚且半死不活;北京试图向外转移产业和人口的努力只会更加失败。事实上,其计划经济时代,权力更能随心所欲地控制资源,尚且没有能力建设好“卫星城”计划。在进入不受权力控制的自由市场经济时代,权力的这一梦想更加会落空。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完善与便利,只会减少北京吸附周边地区的阻力。就像风格纯粹在《我为什么坚决看空三四城市的房地产》一文中提到的一个事实:“日本在田中角荣时代,跟中国政府一样,认为东京人口密度太大,也做了大量的基础设施的投资,本来的目的是增加便利性,疏散东京人口的压力。结果:东京的人口更加密集,加速了日本小城市的衰落。”

也正是因为这一切合力的结果,北京当仁不让地于2015年8月被经济学人智库评为中国大陆最宜居城市;全球最宜居城市是墨尔本。宜居是综合结果,重要性我认为依次是就业,治安,自由度,互相服务便利程度,医疗服务先进便捷程度等。哪些因素最有价值且最难改变或改变成本越高,哪些因素就最具决定性。雾霾、交通拥堵都非最重要因素。水资源短缺说则纯粹是缺乏独立意志和独立思想的所谓专家学者迎合上意的一个谎言。

宜居与否的最直接指标是:人口规模+人口机械增长率,这是一个又一个自由人一人一票用脚民主投票的结果。我估算北京的人口规模在大陆北上广深四大核心都市中是最大的,官方公布数据是到2014年底2100万,但我估计不会下于4000万;就像深圳的数据官方公布是1062万,实际达到1800万。北京的公布水分应属全国最多,因为其受到严控人口的政策指令压力也最大,甚至不得已启动了史无前例的试图以限制流动儿童上学权利的方式来达到根本不可能的控制人口的目的!

小资和没脑文青文中文老发神经做白日梦的地方常被误为最宜居之地,一是因为“离群索居”便于梭罗们扬名立万,人海茫茫中则谁也不认识他们;二是因为前几类人有话语权,而普罗大众多是沉默的大多数。

2015年12月3日下午,本人接受日本NHK电视台采访,关于流动和留守儿童,关于城市化。我说中国整个社会从决策层到专家学者到普通民众,双脚已经进入城市,头脑仍然留在乡村。一切都不是利益问题而观念问题。当下中国社会最缺乏的是智慧。一小时采访,他们说我讲的清晰明了,直率。我说想清楚了就一定敢讲而且能讲透彻。

风格纯粹2015年12月5日:

譬如大饥荒,发生了河北、山东人大规模的闯关东事件。从这个文化的角度,研究京津冀或者环渤海这个区域,具有很好的视角。




欢迎光临 汉山 (http://hanshan.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