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六0年八月十日) 当前的中心任务是:鼓足革命干劲,掀起一个群众性的增产节约运动的高潮,缩短基本建设战线,保证生产,保粮,保钢。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粮食生产是比工业生产还要费力的事情,粮食问题的解决,不仅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生活,而且直接影响到工业的发展。因此,加强农业战线是全党的长期的首要任务。
我国的粮食生产,十年来一直是上升的。一九五八和一九五九两年的粮食产量,按最近核实的数字计算,增产的幅度也大大超过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一九五九年遭受到大面积的空前严重的旱灾和其他自然灾害,今年又有五、六亿亩农田连续遭受不同程度的旱灾和风灾、涝灾等自然灾害,人民公社在抗灾斗争中显示了无穷的威力,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减轻了灾害的损失,今年的夏季收成大体维持去年的水平,或者稍多于去年。事实证明: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这三面红旗具有无限的生命力。当前政治的和经济的形势是很好的。对于这个主要的方面认识不足,是错误的。
另一方面,又必须看到:农业生产的发展,首先是粮食生产的发展还不能适应整个国民经济跃进发展的需要。同时,由于粮食生产的指标偏高,估产不实;又由于粮食消费安排得不好,主要是用粮计划太高,管理不善,浪费不少,前松后紧,“前方吃了后方粮”;因而,一九五八和一九五九连续两年,在青黄不接时期,都出现了粮食紧张的局面。而且,应该指出,今年的夏收已经到手,但是,收购不快,库存减少,调拨不灵,某些城市粮食供应的紧张局面还没有过去,粮食和农副产品的出口计划也完成得很不好。这种严重情况,无论如何不能再继续下去,必须在保证钢铁生产的同时,坚决采取有效的措施,保证粮食生产,并且做好粮食的征购调运工作,安排好城乡人民生活,保证在明年青黄不接的时期不发生严重的粮食问题,保证必要的粮食出口计划的完成。为此,中央要求,全党全民,一致努力,大办农业,大办粮食。
(一)坚决从各方面挤出一切可能挤出的劳动力,充实农业战线,首先是粮食生产战线。解决农业劳动力紧张的根本办法在于机械化,农业机械化应当加紧实行,以便从根本上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但是,实现农业机械化需要一定的时间,在目前农业生产还几乎完全是手工劳动。由于两三年来抽调了相当大的一批劳动力转为国家的正式职工和临时工、合同工,或者搞短途运输,一般是需要的,合理的,但是其中也有不合理的部分;又由于水利等农村基本建设战线拉的过长,占用的劳动力过多,社办工业和林牧副渔等多种经营用人过多,又事事强调专业化,不按照农事忙闲灵活调配劳动力;财政贸易、生活服务、文教卫生和行政管理人员过多,脱产的青年少年学生增加过猛;再加上强弱劳动力的搭配使用又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结果,用于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数量减少了,质量也降低了。农业生产,首先是粮食生产的力量削弱了。所以,解决劳动力问题是当前保证粮食生产的中心关键。办法是:立即从县和人民公社着手,充分发动群众,从各个方面实行精减,该停办的停办,该缓办的缓办,该减人的减人,该调换的调换(以女代男,以弱代强),挤出一切可能挤出的劳动力,加强田间生产的力量。切实整顿县社工业、精减人员,一切县社工业都应当真正做到为农业生产服务。县社工业和林牧副渔等多种经营,除了一部分必须维持常年生产的以外,一般都必须同农业生产季节相结合,农闲多办,农忙少办,大忙停办,农忙务农,农闲做工,这才是最合理地利用农村劳动力。县、社办的文工团和球队等等,脱产的一律停办,业余的在农忙季节也一律根据需要可停止活动,全力搞农业生产。县以上各级办的文工团也要大减,文艺会演在两三年内停止举行。农村学校应当放农忙假。农业中学不要发展过快。农村小学根据需要可采取二部制。能够参加辅助劳动的少年,在劳动力紧张的地区,应当半日劳动,半日学习。已达劳动年龄的超龄小学生都应当回到生产岗位,参加业余学习。同时,基本建设战线缩短了,合同工和临时工应该精减一批回农村生产,运输砖瓦沙石占用的劳动力、畜力和运输工具都应该大减,常年的基建队伍也要精减,坚决动员盲目流入城市的人口回农村去。在两三年内,各行各业都不允许在计划外到农村中私自招人,应当在技术革新和革命运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基础上,解决增加生产和新建厂矿所需要增加的劳动力,并且节约出一部分劳动力派到农村中去。中央、省、专、县各级机关和事业单位必须大刀阔斧地精减。城市人口的增加必须严格控制。为了保证钢铁生产所需要的劳动力,应当首先从精减的职工中解决,不足之数,秋收以后在不影响农业生产的前提下,从农村中临时调用一批。支援边疆建设的青年,除了为建立少数大豆、棉花和橡胶基地所必需的以外,一般暂停几年。总之,必须从城乡,从公社内外,尽可能地挤出劳动力,加强农业生产,特别是加强粮食生产,保证在农忙季节参加农业生产的至少达到农村劳动力总数的百分之八十以上。
(二)坚决压缩水利等农村基本建设。从根本讲,水利是农业生产的命脉,在同水旱灾害做斗争和增加农作物产量上,水利也确实起了巨大作用。这应该首先肯定。水利建设一定要搞,但是,一定要分期分批,讲究质量,讲究实效,并且要同粮食的生产和分配统一安排。去冬今春水利战线拉的过长,三百个大型工程同时上马,材料分散使用,人力物力都来不及,许多工程搞了一半,有的主体工程完工了,不配套,不能发挥灌溉效益;还有少数工程因急于抢修,质量不好,被洪水冲垮了。这种做法并不是多快好省。而且,占用劳动力过多,最高额曾达到七千万人,既增加了粮食消费,又影响了冬季积肥和田间管理,甚至到农忙季节,有些水利工地上的民工还下不来,影响了春耕播种,影响了当前的粮食生产。基本建设必须同当前生产统一安排。这一点,在农业方面尤其重要。因为,饭是天天要吃的,绝不能单纯强调水利等基本建设,而削弱当前的粮食生产。因此,中央决定,在今冬明春的一百天中,调离本包产单位、不在本食堂吃饭的参加水利建设(包括水土保持)的民工,全国总计不许超过一千万人,只搞续建工程和配套工程,新建项目一概不上马。而且,续建和配套工程也要先后排队,能够早发挥效益的尽先施工,不能一齐都上。不脱离本食堂和本包产单位的施工力量,也要适当控制。公路、航道、土铁路等等基本建设,都必须按照同样的精神坚决压缩,在今冬明春的一百天中,上工人数最多不准超过三百万人,工程项目也要按轻重缓急排队,不能齐头并进。非生产性的农村基本建设,一律坚决停止。
(三)鼓足干劲,搞好秋田管理,力争秋季丰收,特别是粮食丰收。现在正是大秋作物的盛长期,田间管理的好坏对秋季收成影响甚大。锄草、除虫和追肥,是当务之急,必须集中力量抓紧进行。草荒现象必须消灭。大力开展夏季积肥运动,保证秋收作物的追肥,准备秋冬播种的基肥。商业部门应该协同工业和外贸部门把计划供应的化肥尽快地调拨下去。局部地区的旱灾还没有解除,另一部分地区又遭到涝灾和台风的袭击,必须继续发扬人定胜天的英雄气概,同自然灾害进行顽强的斗争,保证秋收。无论在遭灾地区和丰收地区,都要尽量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土地,抢种荞麦等晚庄稼和秋粮,尽可能地减轻和弥补灾害的损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