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山
标题:
在威尼斯,看看游客
[打印本页]
作者:
华盛顿人
时间:
2015-12-24 14:17
标题:
在威尼斯,看看游客
David Noyes
2015-12-09 17:56 来自
私家地理
在广场吉奥维酒店入住后,我们放下行李,向里托亚桥步行而去。我们置身迷宫般的小巷,唯有靠辨识街角的标志,前去向往的地标。穿过背阴的过道,我们很快被现代威尼斯的热烈围拢。当我们真正看到这座160英尺宽的杰作时,一旁身着制服的船夫试图用高声的呼喊盖过游客的喧嚣。成百上千的人、船、贡多拉、咖啡馆和餐馆把运河妆点得熙熙攘攘。不论多大年龄的夫妇都会在桥上拍个快照,以证明他们的确到过这个全欧洲最浪漫的城市。
大运河上遍布着贡多拉
我不是个浪漫的男人。我了解自己。所以当我的妻子建议去威尼斯庆祝20周年结婚纪念日时,我担心她有着过高的期许。但是一想起这么多年,她随我去过甚至用大粪当作建筑材料的偏僻地方,我除了满足她的浪漫心愿还能怎样呢?我们爬上桥顶,抢占观景点,看人头攒动。桥下,驳船输送着供给品,贡多拉载着乘客,船夫则像11世纪之初那样,继续开朗地招呼人。我们仅能匆匆一瞥大运河,便被第二波伸长脖子的游客挤下了桥。这主题公园的架势着实吓到了我们,于是我们决定逃离人群,在仅几步之遥却几乎空无一人的街道安静漫步。
里托亚桥地区得名于rivo alto(高岸),是威尼斯最先建造起的部分之一。在San Giacomo教堂于里托亚岛建成后的公元421年,威尼斯诞生了。起初,威尼斯是若干浅湖社区的集合,在西罗马帝国后期被用来抵抗来自北方的侵略者。经过几个世纪的变迁,她成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地方,建筑在百个小岛上,小岛间又靠400座桥相连。成百万吨的木材在松软的沙土间紧密排列,一同支撑起许多巴洛克和文艺复兴式的建筑。
所有人都知道,旅游手册上也写着,威尼斯共分为六个行政区。位于里托亚桥正西边的区叫做圣保罗区,这里正是我们漫步的地方。圣保罗区过去曾是商业区,街道一度满布售卖异国香料、远东纺织品和海产的小摊。如今,它是居民区,穿插着零星教堂和露天广场。时差之苦不久便缠上了我们,无助、疲惫和饥饿向我们袭来。在远处,我们看到一排盖着白色桌布的方桌,挨着一个透着光亮的门廊。“吃的!”我们异口同声道。
威尼斯面具在城中无处不在
距离晚饭时间尚早,我们不确定这家饭店是不是开着。一块标着Trattoria Antiche Carampane的牌子上手写着:“没有千层面,没有比萨,没有游客餐。”
“太棒了!”我们很满意。当我们试图朝店里偷瞄的时候,一名面带微笑、略微秃发的中年人走出门廊,他用口音很重的英语招呼我们:“你们好……请进……”他问我们从哪里来,然后把我们带到后室的一个小桌边。毫无疑问我们看上去就是迷路而不知所措的游客。在他查看今晚菜单的间隙,我瞥了一眼太太说道:“我们任你安排。”“好的。”他会意地眨了下眼睛便转身朝厨房走去。
不久一瓶红酒和一小卷装满油炸小虾的纸盘被送了上来。不到半个小时,几组食客纷至沓来,小小的店面就满客了。我几乎和一个叫Piero的意大利人肩并肩坐着,他说这家店是全威尼斯饭店中他的最爱。餐桌彼此间的距离实在太近了,几乎不可能不和人打招呼,总得分享点旅途感受。
在回酒店前,我们已经和邻桌谈笑风生将近一个多小时。当我们离开这家饭店的时候,落日西沉,仅留几缕余晖,相伴我们的回程路。街道寂静,白天闹腾的游客早就回到海滩度假中心或者是游轮上。我们几乎是古雅的鹅卵石路上唯一的路人。
我们故意不睡懒觉。我们在纪念日一早伴着日出起床,甚至都顾不上好好瞅瞅我们的酒店,她可是座16世纪的宫殿,这是我多年来旅行中最奢华的一站之一了。我们之所以选择这家修葺一新的四星酒店,是因为她远离受到游客疯狂追捧的里托亚,而且毗邻水上巴士San Stae站。不同线路的船只穿梭于大运河的角角落落,沿线码头标志清晰,站头布局也很方便。乘客可以购买单程票或者有着不同有效时间段的多程票,在一天或一周内不限次数使用。
晨光熹微,我们便搭乘水上巴士回到了里托亚桥。桥上几乎空无一人,芭芭拉和我一度如拥有私人观景台一般,终能一睹威尼斯的芳容。零星贡多拉妆点着平静的大运河,当它们划过平缓的水面时,船尾挂着一串小小的波澜。咖啡馆已为早起的人们送去热气腾腾的卡布其诺。上班族开始来来往往,店家也为每天络绎不绝的游客做起了准备。
大运河沿岸有170多座建筑,大部分建于13到18世纪,格局多以住宅带齐水面高的办公室和仓库为主。13世纪是威尼斯的鼎盛时期,那时的她是整个欧洲最繁盛的城市,控制着地中海大片海域,最富有的家族抢着在大运河边建造最恢宏的宫殿。当第一抹曙光轻抚旧时的殿宇,我们恍若瞥见他们代表的辉煌过往。
威尼斯共和国绵延了1000多年,直到1797年落入了拿破仑的手中。自此以后,威尼斯的房屋建设停滞。如今在我们眼前如电影一般的场景,与两百年前同样站在此处的夫妇所见并无二致。不远处有一优雅的古建筑,在她沦为下一个被挤瘫的景点前,且容我们想象着回到她浪漫而非现代的过去,哪怕只有一瞬。
我们缓慢地步行至水上巴士站,小乘一段便到了圣马可广场。贡多拉披着一身皇家蓝,齐整地停靠在运河边。我们恰巧路过当地正坐在金黄色初升日光中的艺术生,他们在描绘永恒的大运河口。在进到这个知名的广场前,我们绕道去了圣马可地区的后街。小桥领着我们来到成排还在睡梦中的房子,房子的百叶窗下装饰有五彩的方形花盆。剥落的石膏墙、斑驳的砖块为古旧的外观增添质感和氛围。
大运河边遍布咖啡厅和餐厅
当我们回到圣马可广场时,已经有一小段而且还在延伸的队伍正在等着总督府开门。圣马可是威尼斯最出名的广场,有着城中最重要的两个景点:圣马可大教堂和总督府。
我们不打算在广场上待很长时间,因为我们可以在其他日子里好好花时间看看,所以那天早晨我们找了家小咖啡馆喝杯卡布其诺,欣赏广场外观。纵观广场的整个历史,她曾经是这座城市社交、政治和宗教的中心。圣马可大教堂是威尼斯最有名的教堂,被认为是拜占庭建筑最具代表性的例证之一。初建于11世纪,现存的教堂是原址上的第三个教堂,曾经以凯旋而归的船长战利品加以装饰。几个世纪以来,商船要依法给所谓“圣马可的房子”带去珍贵礼物。
赶在从大型邮轮上下来的相机党涌进广场前,我们逃回了酒店。大把邮轮客会在上午10点左右登陆。而那时,芭芭拉和我已经安全返回酒店,享用早午餐,并且计划起当天剩下的安排。在午睡之后,我们错误地选择返回圣马可广场,那时回去还太早了些。
圣马可广场众多的游人
每年大概有2200万游客来到威尼斯,圣马可广场是他们必去的地方。当我们坐着拥挤的贡多拉到达广场时,我们确信那天我们是2200万之二。我们回到圣马可是有特殊目的的。芭芭拉早上瞄上了广场周围的一些珠宝店,想在我们的周年晚餐前买起来。我们很快找到了她想要的东西,一个小巧的纯金贡多拉挂件。
贡多拉是威尼斯不言自明的象征。几个世纪以来,贡多拉是主要的交通工具。为了避免富人间炫富,1592年曾颁布法令要求所有贡多拉刷成黑色。在17至18世纪间,预计有8000到10000条贡多拉在威尼斯水域穿梭。如今,除了要能够操纵贡多拉穿行于狭长的威尼斯河道,贡多拉船夫们还要具备外语能力,并且通过全面的威尼斯历史和地标考试。
我们刚到威尼斯的时候,就在考虑要不就不坐这死贵的船了。我们也见识了身穿竖条纹T恤衫的贡多拉船夫驾着传统的平底船进出狭窄的运河。我们还目睹发毛的船夫为了拥堵斗嘴,竟能让观光客笑出声。我们向有些尴尬的、等着过水路的孩子们挥过手。这一切看上去很有趣,但是毫无神话和传奇应有的魅力与浪漫。
色彩斑斓的衣物也是一景
事实上,作为一个不浪漫的、但知道浪漫套路的男人来说,我知道坐船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它不是我必做清单的头几项。所以我们选择在里托亚桥附近迷宫般的巷子徒步漫游。让我吃惊的是,我们很快就走入了死胡同。我们加入的徒步队伍在一个楼梯井卡住了,那个楼梯井对着停有两艘空船的贡多拉站台。这不可能只是一个巧合。芭芭拉看着我,笑得合不拢嘴,看来得佯装有发现珍宝的运气。我于是召唤出内心的浪荡子,在和前来的贡多拉船夫谈拢时长和价格后,我们在欧洲最浪漫的城市里,开始40分钟的运河之旅。
啊,这趟船到底会发生什么无需多言了。我坐在船上,看整个威尼斯缓缓展开。我想的是非洲,是埃塞俄比亚,是卡拉哈里沙漠,是某一次被当地疾病击倒的经历……我头脑里的这些画面也缓缓展开,和眼前的威尼斯交织在一起。我怀疑,平行世界的概念或许就是如此。早在许多年前,我就清楚自己和游客绝不属于同一世界,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们绝对是完全不同的人。不会选择相同的目的地,也不会以相同的方式看待世界。我几乎有些想念那些用大粪建筑起来的大楼了。在一个拐角处,我像是惊醒了一般瞄了一眼芭芭拉,她正陶醉其中。而我也想起她跟随我去那些偏远地区时的陶醉表情。她正是将我的两个世界稳妥地交织在一起的人。
美味的意大利披萨
抵达
国内并无直达威尼斯的航班,需要转机
活动
穿越大街小巷是个闲逛威尼斯的好方式,市中心大多数地方都可以步行丈量,其中不乏有趣的店铺。拿着地址直奔某家店铺而去反倒会失去许多乐趣。当然,你得受得了和你一起闲逛的人群
贡多拉游船
到威尼斯的每个人都会坐一次贡多拉。它真的和千百年前的一样,连船夫的性格都没变。值得注意的是,不管他们的英语有多糟糕,一定要讲价,而且必须狠
欢迎光临 汉山 (http://hanshan.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