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写作此系列文章源自一次旅游。本打算将旅途中的所见所想以文字简述,留作纪念,没想到最终写成了现在的构架和体量,已非游记,更像是历史读后感和随笔集,有些宏大叙事的味道。本人尊重逻辑和常识,喜欢科学和历史,更喜欢用科学方法来理解和认识历史,所以在文章中多引入地理、技术、经济、科学的视角,尽量摆脱流于政治、思想、文化层面的空泛讨论。文章不涉及专业考证论述,谈不上观点创新,其中肯定多有错误疏漏。借科学公园平台登出,抛砖引玉,与同好交流,不失为一件快事。

希腊在我的脑海里是一个内容丰富、充满魅力的国家。对于世界,中国人了解最多的是那些强国,比如美国、俄罗斯、英法德日。因为综合实力强,文化影响力大,在世界范围内做的事情多,同时和中国总有故事发生,因此新闻就多。别的国家在信息中总是配角……[详细]

对于罗马古城的直观感受,最早来自电影《罗马假日》。在奥黛丽·赫本和格里高利·派克的精彩表演中,一座欧洲古典城市的风貌得到尽情展现,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相信许多中国观众都有同感。出发之前,我又重温了一遍,经典就是经典,每看一次都有新感觉……[详细]

大航海最早始于15世纪的葡萄牙,起因很简单,就是想赚钱发财。欧洲对于更远的东方世界,主要是中国和印度,很早就有各种传说,包括宗教、政治、文化等诸多方面。在与临近的西亚民族交往中,他们得到的东方信息亦真亦幻,充满神秘色彩……[详细]

人类很早就发现煤炭的热值较高,但是上天容易入地难,煤炭大多深埋地下,开采不易,爆炸、透水、塌方都难以避免。受惠于古罗马的发明,欧洲的采矿技术一直保持较高水平。人们对金银矿的热情很高,因为有暴利可图,而对煤炭则态度一般。因为大规模……[详细]

1908年11月中旬,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在两日内相继去世,2008年恰逢百年,不过世人很难因此去关注两位缺乏好评的历史人物,尤其是慈禧太后。但出于巧合,中国的一个重要历史转折就是出现在1908年,虽然那一年并不值得纪念。[详细]

历史中许多雄心勃勃的发展规划和远大设想,都有一个资源无限的前提假设,好像只要人尽其力,各种资源如粮食、猎物、矿产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也导致在具体实践中,人们的目标总是以战胜自然或改造自然为主。[详细]
注:文中图片主要来自网络和书籍
【言必称希腊还是言必称中国】系列文章之(一)
希腊在我的脑海里是一个内容丰富、充满魅力的国家。
对于世界,中国人了解最多的是那些强国,比如美国、俄罗斯、英法德日。因为综合实力强,文化影响力大,在世界范围内做的事情多,同时和中国总有故事发生,因此新闻就多。别的国家在信息中总是配角,除非发生大事,才被关注一下。小国很难保持高曝光率,事过之后甘于平淡,继续当配角。
除了强国,就是热点地区,比如以巴、两伊、阿富汗。因为经常打枪放炮,暴力血腥,比较吸引眼球,所以老有新闻。不过多年看下来,也有些迟钝,感觉新闻性越来越差,真是对不起那些舍生忘死的记者们。
另外就是邻居的信息多一些,比如朝鲜半岛、印度、越南等等,重要性差一些,但是也不能忽视。因为有国境线,而且有些还没划清楚,不时会有小问题。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中国在国际上没有什么远房亲戚,基本上是独苗一根,所以与邻为善就显得很重要。
除非专门找资料阅读了解,其他大部分国家的信息都支离破碎,有的简单到只听说过一种动物、一座城市、某种习俗或某种矿产,有的干脆除了国名,什么也不知道。更有甚者,连国名也不知道,要不是开奥运会有个入场仪式,有些国家和地区好像并不属于地球,似乎是专门为了参加盛会,更改球籍,临时从外太空赶来的。当然这只能说明知识有限,那些默默无闻的国家并不会因为我的无知而受到影响。
希腊算是比较特殊的一个国家。他离中国很遥远,但是有一种呼之欲出的感觉,非常有立体感,而且丰满。我已经想不起自己知道的有关希腊的第一个信息是什么了,觉得有可能是《伊索寓言》中的某个故事,例如《狐狸和葡萄》、《农夫和蛇》、《龟兔赛跑》等等,不过当初并没有和希腊联系上。

19世纪欧洲绘制的《龟兔赛跑》插图。
后来知道了希腊神话、希腊雕塑、希腊科学家,觉得这个国家了不起,跟自己的祖国一样伟大。后来又知道了在所有这些希腊的知识中都要加一个“古”字,才明白这一切都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跟现在没有直接关系。一看地图,又发现这个国家这么小,便有些瞧不起了。小孩子的思维,有些好斗,总觉得谁大谁厉害。从地图上看苏联,面积超大,就觉得有些忌惮;看美国,面积差不多,就觉得可以较量一下。“苏修、美帝”都是很厉害的敌人,像希腊这样的小国家,肯定不是我们的对手。再后来知识丰富起来,还了解到古希腊是西方文化的源头之一,希腊和土耳其有争端,希腊差一点也成为共产党执政的国家等等。最重要的当然是奥运会,每四年举办一次,采集圣火,入场式排第一位,地位极高。直到安排这次旅游,看了一些资料,常常感叹,自己现在真是满脑子的“言必称希腊”了。
“言必称希腊”这句话在中国流传较广,因为它出自毛泽东的文章《改造我们的学习》。我首次听说这句话是初中学“社会发展史”时,老师在课堂上随便发挥带出来的,并未特意说明出处。前后文我已不记得,只是当时对希腊已经有模糊概念,“言必称某某”的句式又很有气势,所以就记住了。我念高中时学过这篇文章的节选,其中没包含这句话,倒是有一副对联印象较深:“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描写某类人,非常生动。后来知道《孟子·滕文公上》中有“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毛泽东原来是借这个句式,创用了一句“言必称希腊”。

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给干部作报告
在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延安开展整风运动。毛泽东连续作报告和写文章批判以王明为首的左倾错误,重点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其中就有《改造我们的学习》(1941.5)。细查一下,毛泽东在文中共四处提到“希腊”。
第一处说:“许多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者也是言必称希腊,对于自己的祖宗,则对不住,忘记了”。这里明显是从理论知识背景方面指责王明们“言必称希腊”,只知背诵马列词句而数典忘祖。
第二处说:“有些人对于自己的东西既无知识,于是剩下了希腊和外国故事,也是可怜得很,从外国故纸堆中零星地捡来的”。这里特别指出很多中国共产党人不认真学习,不懂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历史。
第三处是从革命斗争实践方面说的:“只懂得希腊,不懂得中国,对于中国昨天和前天的面目漆黑一团”。直接批评的对象是缺乏实际斗争经验的王明,间接批评的对象则是“共产国际”,指他们不谙中国国情。
第四处是说给延安干部听的:“不单是懂得希腊就行了,还要懂得中国;不但要懂得外国革命史,还要懂得中国革命史;不但要懂得中国的今天,还要懂得中国的昨天和前天”。
但是在毛泽东做报告的1941年5月,希腊已经被纳粹德国占领,实在是没有什么好“言必称”的。这里的希腊,都是指古希腊。其实,王明们又何尝是“言必称希腊”的,不过是言必称某些马列著作的词句、共产国际和苏联的指示。倒是马克思、恩格斯在论述中常常涉及古希腊,因为马克思主义产生在西方,而古希腊是整个西方学术思想的源头之一。从这个意义上说,后来自以为正宗的马克思主义学者却不懂古希腊的某些人,倒是有些数典忘祖的味道了。
以上所述,只是为了讲讲书名中“言必称希腊”的来历。随着发展,“言必称希腊”已经可以意指“言必称西方”。不过近一百多年来,即使在各种外力的冲击下,“言必称中国”还是部分国人死守的底线。喧嚣中,两种“言必称”早就打起了擂台。近些年中国迅速崛起,世界风云变幻,两种“言必称”似乎全方位展开交锋,又成为全球的新现象。
如果将“言必称希腊”剥去各种是非曲直,回归历史常识,可能更有助于了解“言必称希腊”的来龙去脉,同理对待“言必称中国”也是如此。“不单是懂得希腊就行了,还要懂得中国。”毛泽东的话言犹在耳,提醒着后来人。今天还可以把这句话反过来再说一遍:“不单是懂得中国就行了,还要懂得希腊。”两句话各自表述的侧重点不同,来个“合二为一”或“兼容并包”如何?
古人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为难事,现代人受惠于科学技术,只要有兴趣,寻常百姓也是可以“读万卷”(古代的一卷书抵不上如今的一篇长文章)和“行万里”的。此次有幸去希腊旅游一趟,在亲身感受希腊和古希腊的过程中,自然会不时联想到现在和过去的中国,头脑中展开了一幅以希腊和中国为东西双轴的历史画卷。寻踪世界文明的轨迹,令我感触颇多,也不禁在冲动之下,集思成文。全书以历史年代做主轴,借助旅游景观、时政新闻、读书心得做衔接。有兴趣的朋友,我们相约同行。
【言必称希腊还是言必称中国】系列文章之(五)
精美的米诺斯壁画,可以看出受埃及壁画头侧、眼正、肩正风格的影响
如果按照历史的时间顺序来游览,希腊的第一站应该安排去克里特岛,欣赏宫殿遗址和精美的壁画,追忆亦真亦幻的神话。宙斯变身公牛诱惑欧罗巴,生子米诺斯当国王战胜雅典,迷宫中的恶牛吃掉童男童女,英俊的忒修斯在美丽的公主帮助下宰牛后收获爱情,国王爱琴误以为儿子忒修斯已死,跳海自尽。从此那一片海叫做“爱琴海”,而我曾经误以为叫“爱情海”。
可是去克里特岛有些麻烦,只能放弃。第一站从纳夫普里翁出发,经过梯林斯,去了迈锡尼遗址。
遗址范围并不大,也就是一座小村庄的规模,除了那座闻名于世的狮子门,其他地方看不出所以然。大小不同的石头按照规则堆码排放,看了介绍,才知道这里是房屋,那里可能是宫殿。看了复原图,也觉不出到底有何伟大。这当然是外行人的一般感受。看了博物馆的藏品,会好一些,但是依然没有震撼的感觉。哪怕是后来在雅典的国家考古博物馆,看到相传可能是阿伽门农的金面罩,也只是印证了书上的图片而已。
当日天空晴朗,烈日当头,参观过程中几乎无处躲藏。放眼四周,全是荒凉的丘陵,只零星生长一些低矮的灌木和小树,这样的自然环境要想文明大发展实在困难重重。我暗想自己发现了迈锡尼文明灭亡的秘密,估计是被太阳暴晒所致。参观行将结束,我躲在一处围墙遗址背阴处乘凉,看见两名西方人,可能是母女关系。女儿手捧一册希腊旅游手册,细声慢慢朗读。母亲带黑色墨镜,一手持盲杖,一手抚摸墙壁,仰头仔细聆听。这是令人感动的一幕,我真想用相机拍下来,可是觉得并不礼貌,另外也不想打扰这份阅读历史的宁静。而对于自己的感受,可能要试着再重新思考了。
欧洲文明的源头一般是从公元前3000年克里特岛的米诺斯文化算起,大约前1800年产生线形文字,在前1600年左右文明达到高峰,随后逐渐衰落,主要原因可能是因为附近锡拉岛的一次火山爆发。迈锡尼承接克里特的火种,在希腊本土开始孕育发展,主要存在于公元前1600-1100年间,其统治范围包括现在的整个希腊南部地区,后被北方外族多利安人毁灭。至此古希腊进入黑暗时代,直至公元前8世纪左右开始复兴,公元前5世纪达到鼎盛。

刻在泥板上的爱琴海文明线形文字
(1851-1941)在该岛发掘,发现米诺斯文明,欧洲人又高兴了一次,因为文明产生的时间又被提前了。
克里特和迈锡尼合称爱琴文明,与后来的古希腊文明相连,但是出现了另一个问题。由于克里特和迈锡尼比两河和古埃及文明晚,地理上又接近,明显受到其影响,因此其原发性受到一些质疑。比如迈锡尼具有代表性的狮子门和金面罩,与两河和古埃及更有血缘关系,而与后来的古希腊文明似乎距离很远。这些都是爱琴文明的复杂性所在,只能肯定由于地域相同,血缘相近,时间顺延,某些遗传基因在起作用。因此和古希腊文明视为一体并不为过,也可以统称为古希腊文明。但是从大范围看,古希腊文明和爱琴文明应该属于同地异类。比如克里特和迈锡尼曾经发明和使用过线形文字,却与古希腊文字毫无关联。另外,尽管他们的商业成就经常被后人称颂,不过从考古遗存及社会发展脉络来看,明显有夸大的嫌疑,与后来古希腊强大的商业实力并不是同一路径。更为重要的是,古希腊文明确实另有其源。

左图是迈锡尼遗址出土的金面罩,右图是埃及法老图坦卡蒙(公元前14世纪)的金面罩

左图是迈锡尼遗址的狮子门。右图是公元前14世纪左右赫梯王朝时期的狮子门,位于小亚细亚,今土耳其境内。门已经坍塌,两边雕有狮子
与其他古文明伴随大河诞生不同,古希腊地区是个例外。在其繁盛时期,城邦较为密集的区域有三大块,由西向东分别为亚平宁半岛南部和西西里岛、巴尔干半岛、小亚细亚半岛西部。在这样一片地域中,没有一条大河,平原少、山地多,有的只是绵长的海岸线、星罗棋布的岛屿和湛蓝的大海。早期古希腊人也是靠采摘和渔猎维持生活,后来增添了农业,分别形成依靠山地、平原、沿海生产生活的三种部落,迈锡尼文明就是部落混合的产物。但是由于缺乏较先进的农业,随着人口增长,在内战和外族入侵后,衰落是必然结果。
三人行,必有我师。在古文明扎堆的地方,总有值得学习的内容。古希腊早期受东方古埃及和两河文明的影响非常明显,称为“东方化”时期。但是由于自然条件差异,渔民不可能向农民学到更多的知识和经验。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古希腊人只能另辟蹊径,通过学习、吸收、创新,开创具有本地特色的文明发展道路,他们最主要的老师是地中海东岸的腓尼基人。
腓尼基在中国名气不大,但是在西方却青史留名,因为资料显示,其对古希腊文明的影响要远远大于爱琴文明。腓尼基人生活在今天黎巴嫩和叙利亚的地中海东岸,在新月沃地的西端,是两河文明的外延地区。腓尼基人在公元前16世纪同古埃及已有广泛的贸易,有传说称腓尼基的船队曾经绕行非洲一圈,尽管并不可信,但是腓尼基人的其它故事也足以让人赞叹。他们掌握了当时最优秀的造船术与航海术,精通商贸,制定规则,建立海外殖民地。在两河流域的众多古文明中,腓尼基文明别看小,却占有重要地位。
腓尼基人的文字尤其值得一提。由于社会发展,文字作为一项技术发明,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出现,然后在长期逐步完善和演化。早期文字产生的直接动因可能多是宗教、政治需求,所以内容多为祭祀、占卜、神祇、王室生活及与之相关的活动记录,埃及的象形文字和中国的甲骨文最有代表性。楔形文字相对丰富,有很多商业内容。腓尼基人唯利是图,不愿意受繁琐的束缚,在楔形文字的基础上创造出简洁的音标文字,更加便于记录账目和从事商贸,后来被古希腊人吸收改进,成为欧洲所有字母文字的原型。如果仅从商业角度看,腓尼基人的文字在技术上更先进。
因为考古发掘成果的先后顺序,欧洲人了解自身早期文明要比了解古埃及和两河文明晚。19、20世纪是世界考古史的黄金时代,而且肯定一去不复返了。通过考古工作者的努力和科技进步,对人类祖先的了解摒弃了荒诞的传说,虽然不解之谜依然很多,但是已经基本改掉了异想天开和胡说八道的坏毛病。19世纪初的欧洲英法两强国在奥斯曼帝国的领土上开展考古工作。或通过战争掠夺文物,或通过收买当地官员取得发掘权,和在中国的所作所为一样。抛开道德层面的谴责,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成果一项项公布,在欧洲大陆掀起东方热。但是骄傲的欧洲人随之发现,这些文明全是“劣等民族”祖先的产物,而且时间要比当时已知的古希腊文明早,那么欧洲文明的源头在是否会更早,又在哪里呢?此时出现了一位考古奇才。
德国人谢里曼(1822-1890)坚定认为荷马史诗所描述的故事有真实的历史背景,所以在小亚细亚的西部开始挖掘工作,于1873年发现了他认定的特洛伊古城,同时发现大批珠宝,并将其偷运出奥斯曼帝国。当地政府对此大为恼火,禁止谢里曼继续工作。于是他转战希腊,并于1876年成功挖掘出迈锡尼文明,成果震惊欧洲。由于迈锡尼的地理位置,完全可以理解当时欧洲人所获得的自豪感。故事还没有结束,1898年土耳其人被逐出克里特岛后,1900年英国人伊文思
【言必称希腊还是言必称中国】系列文章之(七)
在纳夫普里翁小城的晚餐是这次旅行中的第一顿正餐,之前的进食都在奔波中完成。小城没有中餐馆,必须吃西餐,对此我极不适应。除了工作原因,我很少吃西餐,不是不能吃,而是不爱吃。偶尔和喜欢吃西餐的朋友为此争论到激烈时,几乎能导致文化决裂。为了抬杠,我甚至将麦当劳、肯德基奉为最好吃的西餐,而这种说法无疑是对正统西餐最大的侮辱,尤其是对欧洲饮食文化。如果退一步,我就说也许到了欧洲,入乡随俗,就会喜欢西餐。可是当我今天坐在环境如此纯正的地方,一顿饭吃下来,依然找不到感觉,甚至起了反作用。一盘糊里糊涂的热菜,一碟沙拉,几片面包,一杯啤酒,除了那杯和全世界其他地方差异最小的啤酒之外,几样菜我的味觉都不能给出好的评价。看到别的游客吃得津津有味,我只能用水土不服来解释,寄希望于未来。
另外让我更感觉不爽的是,一共花费21欧元,折合人民币210元,而在北京同等的钱能买21碗炸酱面,够我吃很多天的。我感叹自己还是穷,要是特别有钱来欧洲旅游,我也不以住五星级宾馆、坐豪华游轮为荣。我就带一个做中餐的厨师团队,今天炸酱面,明天饺子,后天烙饼,大后天……想到此,我都流口水了。胃里的东西似乎也变成了炸酱面。一种特殊的东西文化交流就这样在我的肚子里进行着。我之前听一位朋友说过,在国外对于中餐也不能抱有太大期望,因为很多菜都明显加入了西餐的味道。我对此能够理解,就像国内的某几道川菜,各地的川菜馆为了照顾当地客人的口味,就会产生差异,但是招牌还是要强调正宗。
吃完饭,盛沙拉的碗中只剩下一枚橄榄和少许的橄榄油。我之前嚼过一颗,没有感觉,这颗就放弃了。橄榄体积小,在我看来属于“食之有点味,弃之不可惜”的小食品。中国也有橄榄,名气并不大。中国和希腊的橄榄是同一品种吗?有什么差异呢?
实际情况中国和希腊的橄榄不是一回事。中国的橄榄属于橄榄科橄榄属,主要产于福建,广东、台湾等省也有种植,果实色青,可食用,味道甘涩酸,算是五味杂陈,所以有“爱像青橄榄”之说。而希腊的橄榄标准名称是油橄榄,属于木樨科木樨榄属,广泛产于地中海沿岸,果实除食用外,最重要的经济价值是可以榨橄榄油。中国台湾作家三毛作词的歌曲《橄榄树》中所写就是这种油橄榄树,抒怀她和西班牙丈夫的一段生活,因为油橄榄在西班牙也广泛种植。这首歌曲是电影《欢颜》的插曲,在华语地区广为传唱,经久不衰。歌词中写道“还有还有,为了梦中的橄榄树,橄榄树,不要问我从那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如此凄美的场景,令多少痴男怨女寄托情思。因为中国也有橄榄树,一般不清楚这种差别,就将歌曲中的油橄榄当作现实中的橄榄。三毛作词时可能是有意忽略,因为如果在歌词中加入“油”字,这首歌就没法唱了,油乎乎的爱情谁能忍受。但是希腊的油橄榄树中如果没有油,那影响可就大了。

左图是橄榄,右图是油橄榄。
油橄榄的栽种食用最早在公元前3500年的克里特岛,逐渐扩展到爱琴海沿岸,之后是整个地中海沿岸,主要在北纬35-45度之间的气候适宜地区。橄榄油在西方有“液体黄金”等诸多美誉,功效很大,是重要的经济作物。现在西班牙、意大利是生产大户,希腊仅占1/10左右。近些年也进入中国普通家庭,引领时尚健康潮流,听说评价是“凉拌最好,炒菜不香。”看来也有水土不服的问题。相比于在中国的拌凉菜功能,古希腊人可是将橄榄油用到了极致,除食用外,宗教祭祀、美容养颜,能用的地方和场合一个都不能少,有点挥霍的意思,连参加运动会的运动员也浑身涂抹橄榄油,展示健美的身材。橄榄油对于古希腊人来说自用只是一方面,最重要的作用是出口,同其它经济体进行商品交换。
与油橄榄具有同等地位的经济作物是葡萄,产品不是葡萄干,而是葡萄酒。
近些年,国内葡萄酒销量大增,长期饮用能软化血管的功效也为人所知。从宴会级别转入寻常百姓家,成为佐餐酒。以前的糖水葡萄酒也被纯正的葡萄酒取代,质量提高,还打造出一些民族品牌。饮葡萄酒是一项很时尚和有文化内涵的活动,非常强调品牌、产地、年份,饮用时要注意场合、时间、举杯的手法、入口的仪态等等,讲究很多。总之,会喝葡萄酒与能喝葡萄酒是两个级别的问题。葡萄酒从欧洲大量进口,几百元到几万元,国人也见多不怪。在欧美,顶级葡萄酒的身影甚至出现在知名拍卖会上,一瓶几万美元也是常有的事。
葡萄原产于近东,后传入地中海周边。两河和古埃及最先掌握葡萄酒的酿造技术,不过规模较小,仅供上层享用。古希腊人因地制宜,培育出优质品种,改进各种相关技术,在地中海北岸逐渐向西传播,现在法国、意大利等都还是葡萄酒生产大国。在早期葡萄酒的产业链中,栽培技术、贮藏技术比酿造技术更为重要,否则不能满足大批量生产和远距离运输的商业要求。古希腊人用特制的土罐装载葡萄酒,销往各地,因质量上乘,成为新宠。古埃及贵族对古希腊的葡萄酒非常痴迷,每年用大量的谷物进行交换,以便它能及时出现在法老的宴会上,而古希腊人的餐桌上则出现古埃及生产的粮食。这就像今天法国的葡萄酒出现在中国的宴会上,而同时中国的商品,比如廉价的衣服、玩具出现在法国人的家庭中一样。

古希腊的储存葡萄酒的双耳细颈椭圆土罐,从约公元前2000年在马赛失事的货船上打捞上来
酒是全人类的最爱,酒精对神经的刺激和麻醉作用能让人获得深入心灵的快感。中国古人早期通过谷物和水果自然发酵,享受粮食酒和果酒,一般不超过20度。低度酒和现在的果汁饮料相仿,能够多饮不醉,所以古籍中记载有些人酒量惊人。这些酒由于储存和运输限制,商业范围不大,多是自产自销。元明之际,蒸馏酒技术成熟,乙醇含量可达45%-65%,而且解决了存储和运输问题。白酒的商业化和名气同步增长,至今酒文化的大旗漫天挥舞,似乎不一醉方休,都对不起祖先。不过随着居住和工作条件改善,礼仪观念进步,白酒的重要性正在下降,危害性上升。高度酒已经不符合时代潮流,消耗粮食不说,酒桌英雄变身酒桌狗熊的滑稽场面,越来越受到耻笑。
油橄榄和葡萄可能是人类最早大规模种植的经济作物。与单纯为了生存,而扩大粮食生产不同,经济作物的出现让人类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与手工业、商业结合后,在农业社会焕发出无限的活力。中国的桑树、印度的胡椒也是同等重要的经济作物,当它们变身为丝绸和香料,就具有了魔力。
【言必称希腊还是言必称中国】系列文章之(九)
在比雷埃夫斯港有一个海事博物馆,我原本以为里面有很多古代船舶的介绍,可是进去一看,有些失望。馆中关于古希腊的内容很少,只有几艘模型和简单说明。主要展品大多为近现代,尤其是希腊独立战争期间,同奥斯曼帝国的海战介绍最为详尽。我只好转变思路,顺着参观下来,觉得挺有意思,不过与初衷则相差较远。

比雷埃夫斯港某处小港湾
船舶起源于水中的漂浮物。制造独木舟、芦苇船、皮筏都是人类川江过海的早期尝试。尼罗河三角洲舒缓的河道,地中海平静的海面,多余的物产,与周边地区贸易往来的需要,丰富的芦苇资源,都促使古埃及人在造船方面最先起步。公元前3200年古埃及人开始将纸莎草芦苇做成船,后来船体逐渐变大,还加上了帆,可能是人类最早使用风能的纪录。芦苇船虽然寿命短,一般也就使用几个月,但是由于资源丰富、造价低,所以使用的时期很长。古埃及人努力将船造得更大一些,以提高功能和用途,不过芦苇是草本植物,难堪大任。后来古埃及人利用前期积累的经验造木船,功能大为提高。再后来为防止货物被抢和能够去抢货物,又开始造战船。古埃及人的海上强势地位直到腓尼基人的兴起才被打破。
古埃及因为丰富的物产,并非严重依赖海洋,造船和航海技术因此停滞。而腓尼基人主要以海洋贸易立足,生存的动力迫使他们对于造船技术有执著的追求,不能有丝毫懈怠。腓尼基人对地中海的控制力逐渐增强,到公元前7、8世纪时,他们的货船载货量最大,战船战斗力最强。不过腓尼基人和周边的竞争还不是你死我活的战斗,而是带有在竞争中尊重彼此利益,共同发展的味道,说不上和谐,也不惨烈。
古希腊人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崛起。他们比腓尼基人有更大的动力和优势提升造船水平。广阔的地域,众多的人口,各个城邦之间通过海洋密切的交往,巨大的货物运输量,重要的经济利益,尤其是后来波斯帝国的威胁。这一切都让古希腊人对于造船达到近乎痴迷的地步,因为每一处细小的技术提升,可能都会带来巨大的利益,甚至关乎生死存亡。三层桨战船的发明是最突出的例证。

雅典卫城的三层桨船雕刻
货船主要靠风帆航行,为了提高载货量,船身较为宽大。相反战船虽也有风帆,但战时则收起,为提高机动性,船体狭长,依靠水手划桨。当时的主要攻击战术有两种,一种是撞击对方船体或撞坏对方船桨,因此在船首安装有凸出的撞角,由古埃及人首先使用。另一种是接舷战,就是两船靠近或靠紧后,船上士兵通过手执武器攻击对方。前一种战术强调速度、灵活,后一种希望能装载更多的士兵。两种战术需求既矛盾又统一,因此能够达到最佳平衡点的战船就是最好的战船。

三层桨战船模型
由于材料和技术的限制,当时的船身最长能达到30-40米左右。为提高战斗力,只能在船的宽度和高度上寻求突破。腓尼基人制造的单层桨战船,能安排50名左右的水手和士兵,技术领先,后来又提升一步,发明出双层桨战船。古希腊人为维持海上优势,发明了三层桨战船。在不降低太多速度的情况下,可装船员达二百人左右,在希波战争中发挥出决定性作用,一举奠定古希腊在地中海的霸主地位。古希腊人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将战船的制造达到极致,并将这种影响一直延续到罗马帝国时期。
古希腊人对战船的追求充分体现了武器的攻击性、防御性、机动性三者如何平衡,才能达到最佳效果。之前各地的军事发展都着重于在战士本身或战术层面争取做到三要素的平衡,古希腊人前进一大步,延伸至大型武器设备,与后来的坦克发展极为相似。
中国船舶的制造历史也很久远,甲骨文中就有“舟”字、“船”字,部分地区也有实物出土。关于早期船舶的文献较少,《越绝书》是记载春秋时期吴越历史的重要典籍,关于成书年代、作者、内容真伪历来颇有争议。书中有吴国战船分类的内容,其中的“突冒”可能就是装有撞角的战船,楼船是体型较大、可多载士兵的战船。吴越地处中国的江苏、浙江两省,古时河湖分布密集,远胜今日。两国交锋,水战必不可少,战船水平与数量应为当时中国最高,但是与古希腊相比有很大不同,仅“水战”与“海战”的名称就有差异。因为空间的狭小、陆战的便宜都会制约中国战船的发展。

甲骨文中的舟和船

人野心渐起,反侵略波斯,未获成功,随着城邦内部矛盾加深,只好作罢。


| 欢迎光临 汉山 (http://hanshan.info/)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