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西藏中世纪的古格王国,繁荣兴盛了700年。这个曾经开启了藏传佛教后弘期;诞生过重振佛教的国王和大译师;吸引过印度班智达和葡萄牙传教士的王朝,在它覆灭后留下了大量的城堡废墟、寺院石窟、壁画塑像、法器经书……
撰文:萧春雷
摄影:宗同昌
古格王国遗址。
摄影:徐波
公元633年,松赞干布建立吐蕃王朝。公元842年,吐蕃王朝第九代赞普朗达玛被僧人刺杀,王国分裂,境内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平民大起义。朗达玛的两个儿子云丹和维松争夺王权,自相残杀。云丹据拉萨,建立了拉萨王系;维松被排挤到约如(山南东部),王位很不稳定。约公元930年,维松的孙子吉德尼玛衮走投无路,率领3名大臣和100名士兵,远远逃到藏西,开辟根据地。
1630年,拉达克攻陷古格,王宫被洗劫一空。
绘图:任超
他们来到玛旁雍错湖边,神山冈仁波齐一身雪白,默默望着这群外来的逃亡者。吉德尼玛衮派出3名大臣,分头考察各地。从布让(普兰)回来的大臣说:那里的土地被雪山环抱,那里的居民像罗刹一样凶蛮;从古格(札达)回来的大臣说:那里的大地被岩石包围,那里的居民像绵羊一样驯从;从玛域(拉达克)一带回来的大臣说:那里是积满水的沼泽,那里的居民像青蛙一样生活在水里。
1985年,考古学家张建林在古格王国遗址山顶东侧发现“兵器窟”。
古格王国遗址一处洞窟里的残缺尸体。
大卓嘎老人古格玄舞的传承人。
摄影:杨延康
吉德尼玛衮率领部属先到普兰,受到当地头人扎西赞的优待,招为女婿。他开辟商市贸易,发展经济,不久用武力征服了古格和玛域。这片土地因此称为“阿里”(意为领土),表示是吐蕃王室后裔吉德尼玛衮的领地。
香孜古城遗址前面的牧民。
摄影:杨延康
吉德尼玛衮生有三个儿子,他分封三围,各辖一地:长子贝吉衮,统治湖泊环绕的拉达克;次子扎西衮,统治雪山环绕的普兰;幼子德尊衮,统治岩石环绕的古格。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三衮占三围”故事。所谓阿里三围,就是把阿里地区分为拉达克、古格和普兰三部分。日后,吉德尼玛衮的后裔在阿里地区形成了三支王系:拉达克王系、普兰王系和古格王系。今天的阿里地域概念,就从这里演变出来。
日土县牧民祖孙在拾羊粪。
摄影:杨延康
日土宗城堡下面春耕的牧民。
摄影:杨延康
古格王国的创立者德尊衮及其裔孙最信佛教,致力于推动佛教复兴。当时藏地的佛教七零八落,派别林立,为了重整秩序,建立权威,德尊衮之子松昂挑选了21位聪慧少年去印度学习,其中19人因水土不服病死,只有仁钦桑布和另一人学成回国,大量翻译佛经。松昂自己也随仁钦桑布出家,取法名为拉喇嘛益西沃。晚年他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是迎请阿底峡前来古格弘法。
托林寺出土的镏金铜雕妙音鸟。
托林寺出土的胜乐金刚擦擦。
托林寺出土的佛头。
阿底峡是印度著名寺院超岩寺的上座,佛学造诣高深,不是轻易请得动的。益西沃亲自率军出征邻国噶洛,准备劫掠一笔黄金作为延师费用,却不幸战败被俘。噶洛国王提出条件:要么益西沃改信穆斯林,要么古格凑足等身的黄金来赎身。古格王绛曲沃举国动员,筹措黄金,但黄金的数量还是只够赎回身体,无法赎回脑袋。益西沃对古格来使说:“我已年迈,不必赎了,还是用这些黄金迎请阿底峡大师吧。”绛曲沃遵循他的遗愿,派人带黄金去印度延请阿底峡。阿底峡得知此事后深受感动,1042年,他以60岁的高龄来到古格,一住三年,讲经弘法,学者如云,一时间阿里地区成为西藏的佛学中心。1076年,为纪念阿底峡圆寂12年,全藏高僧云集托林寺举行著名的“火龙年大法会”,标志着佛法在西藏重新成为主流。从阿里传出的教法,被后世称为上路宏传。
托林寺出土的泥塑诵经僧人。
托林寺出土的狮纹镏金铜浮雕。
古格王国遗址红宫里的佛像。
位于诸多文明交汇地区,阿里总是最先感受到各种新宗教的冲击。它并非照单全收,例如益西沃宁愿死去,也不愿皈依新兴的伊斯兰教。1624年,耶稣会传教士安多德从印度来到古格,带来了欧洲的天主教,古格国王扎西扎巴德马上着了迷,为他们修建了一座教堂,让王后及其仆人受洗,自己也准备受洗。安多德写信回总部,兴奋地汇报说:“国王、王后等达官贵人不仅对我们的东西表现极大尊崇(似乎已经不能再大了),而且不停地嘲笑他们的教士(喇嘛)们的东西。他们对我们,对圣律的善美和纯洁,对我们的经文、斋戒、拯救灵魂的热忱,对我们诵经的方式等的赞扬,已达到无以复加的程度。”
托林寺出土的金刚手擦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