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山

标题: 聚焦沪上“宋氏三姐妹特展”(图文) [打印本页]

作者: 夺标    时间: 2016-5-1 12:09
标题: 聚焦沪上“宋氏三姐妹特展”(图文)
郝柏村:她们都是孙中山主义的追随者

澎湃新闻记者 林夏

2016-04-28 18:22 来自 私家历史

字号


4月28日上午,由新民晚报社、上海市孙中山宋庆龄文物管理委员会主办的“她们•风华绝代——宋氏三姐妹特展”在上海朵云轩艺术中心开幕,上海市人民政府秘书长、上海市孙中山宋庆龄文物管理委员会主任肖贵玉,台湾嘉宾郝柏村、彭荫刚、蒋方智怡等出席了开幕式。以下是郝柏村先生的部分致辞:


开幕式现场,右三为郝柏村(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上海朵云轩艺术中心举办“风华绝代——宋氏三姐妹特展”,这是中华民族的历史盛事,本人应邀做十五分钟致辞,尤感荣幸。

宋氏三姐妹只有孙夫人我无缘相见,而孔夫人与蒋夫人,我有幸随侍过,尤其蒋夫人,我承她的垂爱教诲达五十年以上,崇仰孺慕最切,特就我所知,略作简述。

众所周知,没有抗战胜利,就没有今天的中国,而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中华民族团结抗战的开端。

一九三六年十二月十二日以后,形式可谓惊险万状,当时我是军校的学生,所知南京与西安一触即发,以武力营救蒋委员长的军事行动,幸赖蒋夫人大智、大仁、大勇的人格,使蒋委员长平安脱险,并停止了中国人打中国人的十年内战。

抗战期间,蒋夫人在国内领导妇女,致力于抚慰伤患、收容遗孤,可谓席不暇暖。

在国际,伴随蒋委员长访问印度,说服英当局于战后使印度独立,一面晤见甘地,劝其支持同盟国的作战努力。

二战期间,同盟国的最高决策均以国家元首高峰会决定,在历次高峰会中,蒋夫人是唯一参与高峰会的女性,实是中华民族的历史性光荣。

在二战最艰苦阶段,到美国国会及各州演讲,说明中国抗战是反侵略、反殖民的正义战争,而义战必胜,唤醒了美国心存观望的人民;直到一九九五年二战胜利五十周年,美国仍再请蒋夫人以近百年高龄,重莅华府美国国会演说,我有幸是随侍者之一。

蒋夫人温和慈祥,而母仪感人,在各种宴会中,我常陪伴末座,她总以其言谈、机智与幽默,诱使全场不断的欢笑,实为最成功的女主人。

总之,她们融合了东西方文化,是中华民族新女性的先驱与楷模,三位都是孙中山主义的追随者,目标是一致的;虽然选择达成目标的路线有异,但终必殊途同归,她们在天之灵必以这次展览为慰。



作者: 夺标    时间: 2016-5-1 12:10
宋庆龄的名片与勋章

澎湃新闻记者 彭珊珊

2016-04-29 17:37 来自 私家历史

字号


“她们·风华绝代——宋氏三姐妹特展”昨日在上海朵云轩艺术中心开幕,与宋庆龄、宋美龄、宋霭龄三姐妹相关的300余件实物、照片、文献、影像将持续展出至7月底。

宋庆龄主题展品包括64件文物和102张照片,大部分由上海市孙中山宋庆龄文物管理委员会下属上海孙中山故居纪念馆、上海宋庆龄故居纪念馆、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宋庆龄陵园管理处提供。其中旗袍、首饰、餐具、手包、鞋子等生活类实物为宋庆龄的公众形象补充了生动细节,与宋美龄的相关展品遥相呼应。

宋庆龄的名片

宋庆龄的名片该是什么样?她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华全国民主妇女联合会名誉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妇女联合会名誉主席,中国人民保卫儿童全国委员会主席,世界和平理事会理事……

宋庆龄名片,上海孙中山故居纪念馆提供(展品)


事实是这样的,名片上只写着英文的“孙逸仙夫人”。

据研究人员梳理,目前从宋庆龄遗物中所见的名片有三种,一种是英文花字体的“孙逸仙夫人”;一种是英文印刷体的“孙逸仙夫人”;一种是中文竖排的“宋庆龄”。

这些名片一般从美国定制。1922年9月15日,她曾写信给在美国留学时的朋友亚历山大德拉·曼·斯利普,请对方帮忙:“我需要一些新式的名片,你能否立即向蒂法尼的商店或其他好的雕版印刷店为我定制二百张名片。请你选择简单朴素而又美观的式样。名片只印名字:孙逸仙夫人。

1915 年10月25日孙宋在日本东京结婚,那时宋庆龄22岁,孙中山49岁。对于他们的婚姻,谣言和诽谤曾追逐了宋庆龄一辈子,她从未屈服。她始终以“孙逸仙夫人”为荣。

实际上,据宋庆龄身边的工作人员回忆,1949年以后她基本不再使用名片,但仍精心收藏着几十张这三种名片和一个印制名片的铜制雕版,雕版上雕的是花体反字“孙逸仙夫人”,对应的正是展出的这张名片。


孙中山宋庆龄

宋庆龄在日本时曾使用过“中山夫人”这一称呼,因为在日文里他们的姓为“中山”。回国后她于1917年2月写信给朋友说:“原先,我让你给我来信时所用的称谓是中山夫人……现在我们回到了祖国,我希望还是用我原先的姓。如你所知,我丈夫一向是一位中国政治的改革家和我们共和国的缔造者。”

结婚10年间宋庆龄都是孙中山“工作班子中最重要的成员”:为他答复书信、翻译电报、随军助战、劳军视察,甚至为了保护孙中山而学开汽车。她曾在1966年回忆自己如何成为“从法租界获得驾照的第一个中国妇女”:“因为孙传芳当时试图收买我们的司机等人杀害我们或把我们送入他们的圈套中,所以为保卫孙博士,杨仙逸教我驾驶汽车,为此我永远感激他。”

1925年3月孙中山逝世。宋庆龄在1926年4月16日给朋友的信中说:“现在我的思想仍是痛苦的……但是我试求忘掉我自己,投身我丈夫毕生的事业。”她以她的特殊身份投入继承、捍卫和宣传孙中山思想的事业上。她撰写文章、发表演讲,反对违背孙中山遗愿的行为,宣传和维护孙中山的革命精神,并且广泛搜集孙中山遗物、遗作,将其故居遗址建成纪念地,整理出版孙中山著作出版发行。


1957年,宋庆龄在北京手持刚出版的孙中山著《建国大纲》线装本拍照。(展品)

宋庆龄一生生活在对孙中山的追念中。1975年,82岁的宋庆龄曾在致廖梦醒的信中这样说:“你懂得的,一旦我们所爱的人与我们诀别而去,那么相互爱得越深,我们所承受的悲痛也就更深沉。只要我活着,我内心空荡荡的感觉和悲伤将永远不会消失。人生在世,总不免一死。这残酷的现实谁都不得不面对,这是不可逆转的。但正像你所说,我们终有甜蜜和爱恋的记忆留在心间。”



作者: 夺标    时间: 2016-5-1 12:11
抗日烽火与勋章


国民伤兵医院服务章(展品)

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期间,十九路军伤兵的医疗和护理得不到保障,宋庆龄与何香凝、杨杏佛等积极奔走,在临沪西战区的上海交通大学校舍内设立了“国民伤兵医院”。这里毗邻华界与法租界,伤兵可以从后门华界送进医院,医护人员、设备器材及各界人士捐献的慰劳品能从前门租界进入医院。

伤兵医院建成前,宋庆龄为筹集资金奔走劝募,《申报》馆、上海市民地方维持会以及南京路上先施、永安、新新、大新四大百货公司慷慨解囊;建成后,宋庆龄曾以身垂范,穿上护士服为伤员服务。展品中的“国民伤兵医院服务章”是宋庆龄的珍藏。


1932年,在今上海交大校园内的“国民伤兵医院”全体职员合影(前二排左十四为宋庆龄)

展品中的一块鱼骨化石见证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历史。1936年初,宋庆龄受宋子文之托,委派中央特科情报人员董健吾赴陕北瓦窑堡,向中共中央传递国民党要求与中共谈判、重建国共合作关系的重要信息。3月,董健吾带着毛泽东关于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复电返回上海。返沪后,他向宋庆龄赠送了他在赴陕北苏区途中得到的一块鱼骨化石。这块化石出土于陕西宝鸡石鱼沟,当地因出土大量鱼化石而得名;现藏于孙中山故居。


鱼骨化石(展品)

1940年代,宋氏三姐妹搁置分歧,重聚重庆,成为抗战宣传的最佳代言人。她们慰问将士,走访难民,组织救援团体,募集抗日物资,还登上国际讲坛,用演讲传达中华民族的抗日决心。

1944年,国民政府向宋庆龄颁发“一等卿云勋章”,1945年颁发“抗战胜利勋章”,以表彰她在抗战期间作出的贡献。这两枚意义重大的勋章,也在展览之列。当时全国共九人被授予“抗战胜利勋章”,宋庆龄和宋美龄姐妹都在其中。


“抗战胜利勋章”和“一等卿云勋章”(展品)

作者: 夺标    时间: 2016-5-1 12:12
生活细节

宋庆龄的公众形象内敛持重,这一次的展品则透露了她难得一见的生活细节,例如她使用过的烟盒、打火机、咖啡壶,幼时玩过的香袋,素雅而有质感的服装、首饰等。
宋庆龄的打火机和烟盒。


宋庆龄用过的琴谱架



宋庆龄使用过的折扇、羽扇、芭蕉扇。


宋庆龄用过的咖啡壶



宋庆龄的旗袍、外套
宋庆龄的别针、耳环、戒指


宋庆龄用过的手袋。展品背后的图为1956年10月宋庆龄接待来华访问的印度尼西亚总统苏加诺。


宋庆龄的手提包

家族情深

宋庆龄晚年与家人天各一方,然亲情不渝。她曾多次表达对家人的思念,遇有海外友人,总会打听姐妹弟兄的情况。


宋美龄收藏的1982年版宋庆龄纪念册(展品)

这是宋美龄珍藏的宋庆龄纪念册。据蒋家后人蒋方智怡介绍,纪念册内有一页折角作记号,内容是三姐妹青春年华的合影及卫斯理安学院入学的登记资料,可以想见她翻阅之时的感念之情。

晚年宋蔼龄和宋美龄仍时常联络,宋庆龄独留大陆而手足亲情仍存心中,然而三姐妹最终未能团聚。在这个意义上,“宋氏三姐妹特展”是一次特别的重逢。

作者: 夺标    时间: 2016-5-1 12:13
宋时娟:寻找三十岁之前的宋美龄

澎湃新闻记者 彭珊珊

2016-04-28 15:06 来自 私家历史

字号


1927年12月1日, 即将30岁的宋美龄与40岁的蒋介石在上海举行盛大婚礼,万众瞩目。自此以后,宋美龄以“蒋夫人”之名直至终老。

“婚后宋美龄的人生就是一个趋向单一的政治形象。”青年学者宋时娟说。“作为‘领袖夫人’,她的言论常常站在遥不可及的高度,代表国家、代表民族、代表女性、代表‘蒋委员长’,唯独不代表自己。而那个真实的、个性化的宋美龄,似乎只存在于1927年以前。”

宋时娟对此深有感触。她正进行一项以“1898—1927年的宋美龄”为题的研究,八年来跑遍海内外档案典藏机构及宋美龄曾就读的学校,搜集与之相关的书信、手稿、档案、照片,逐渐拼凑出一个早年宋美龄的形象。尤其是在美国韦尔斯利学院档案馆找到的、宋美龄与大学闺蜜埃玛·米尔斯的大量私人通信中,她看到了一个鲜活的、可以与之对话的宋美龄。

这是一个人们不那么熟悉的、年轻的宋美龄。她是留学生,是同学会骨干,是姐妹,也是女儿;她为学业努力,为家事操心,为爱情烦恼,也关注社会;她穿华服、乘汽车、打网球,过上流社会的优渥生活,也曾去工厂、做调研,为童工争取权益。

但为何丰富的社会活动不能带给她成就感?她在追求什么?关键的早年家庭生活中谁影响了她?哪些经历让她作出“婚姻是女性最大的职业”这个判断?作为社交明星的她又为何在众多追求者中选了蒋介石?哪些因素使她最终成为一个“游走在权力中心”的女人?

2016年4月28日,由新民晚报、上海市孙中山宋庆龄文物管理委员会主办的“她们·风华绝代——宋氏三姐妹特展”开展,宋时娟作为上海市孙宋文管委的研究人员参与了部分筹备工作。在300余件珍贵文物及图片中,她最感兴趣的是首次展出的宋美龄婚纱,以及两张孙中山题赠宋美龄的照片,因为那是关于早年宋美龄的拼图。

在宋时娟看来,“蒋夫人”更像一个符号,言行举止包裹着“身份”的外衣;而早年那个毫无保留地与朋友分享心事的宋美龄,能给她答案。


宋时娟,上海市孙中山宋庆龄文物管理委员会副研究馆员

澎湃新闻:写宋美龄的传记作品多得令人眼花缭乱,但严格意义上的研究有多少?即便“宋氏三姐妹”如此知名,关于她们的姓名书写、出生时间、出生地点这些基本信息还有争议,除了宋庆龄以外也没有权威的年谱年表。

宋时娟:关于宋氏三姐妹,写宋庆龄、宋美龄的作品比较多,学术研究也取得了很多成果,但围绕宋蔼龄的研究几乎还是空白。就宋美龄而言,权威的年谱年表目前的确没有,坊间流传的野史传记常常是真假参半。

1940年代美国女作家埃米莉·哈恩(Emily Hahn)写作的《宋氏家族》(The Soong Sisters),是关于三姐妹最早的、也是相对可靠的传记作品。埃米莉·哈恩曾生活在上海,通过男友邵洵美牵线搭桥,近距离地接触过她们三人。她在香港和重庆两地多次采访过宋蔼龄和宋美龄,宋蔼龄还提供了自己保存的一些照片和资料,以及一张上海的采访名单。我在埃米莉·哈恩的档案卷宗中找到了她当年采访宋美龄、宋美龄对她提出的问题一一回答的打印稿。尽管书中仍有细节的出入和个别史实的错误,但我认为作者对三姐妹早年经历的把握是比较到位的。而我们目前看到的各种传记作品,关于宋家早年情况的描述基本上都来源于这本书。


青年时期的宋氏三姐妹



作者: 夺标    时间: 2016-5-1 12:14
990年代,著名孙中山研究专家林家有、李吉奎合著《宋美龄传》,是大陆学术界有代表性的宋美龄传记。2003年宋美龄去世,媒体报道铺天盖地,相关档案陆续解禁,这个话题又引起了不少人的兴趣。2006年新闻记者出身的李台珊(Laura Tyson Li)在美国出版宋美龄传记Madame Chiang Kai-shek: China’s Eternal First Lady,2010年汉娜·帕库拉(Hannah Pakula)从宋美龄参与权力的角度写作传记“最后的女皇”(The Last Empress Madame Chang Kai-shek and the Birth of Modern China),这两本书都有很大反响。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引用大量英文报刊和档案,比较全面地写了她的一生。但中文材料使用很少,基本是站在美国人的视角来看宋美龄,尤其写到抗战访美这一段,不免带有美国立场和价值判断。

至于三姐妹的早年信息,有疑问并不奇怪。宋家的显赫地位是随着中国政局变换、家族成员地位的提升逐渐形成的,早期资料相对缺乏,研究也往往聚焦于后半生。

宋美龄的出生年份有争议,1897、1898、1899年三种说法都有,甚至她本人的叙述也有矛盾的时候。我更倾向于1898年,主要以她1907年出国留美的护照为依据,上面写着她出生于光绪二十四年二月十二日,这是阴历,对应的公历日期是1898年3月4日,并且有她的中英文签名。

宋庆龄的出生地有川沙和虹口之争,宋蔼龄的名字有“霭”和“蔼”两种写法。实际上在1927年以前,宋美龄曾先后用过“宋美林”、“宋美琳”这两个中文名字。这次“宋氏三姐妹特展”会展出一张孙中山送给宋美龄的照片,上面写的是“美琳三妹惠存”。


宋美林(宋美龄)留美护照(副本),美国西雅图国家档案馆藏(华盛顿大学陈士翰教授提供给宋时娟)

澎湃新闻:在宋美龄人生的前30年,哪些因素对她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

宋时娟:有三个年份非常重要,1907年9岁赴美留学,1917年大学毕业回国,1927年跟蒋介石结婚。从出生到出国留学近十年,家庭生活、教育是主要的,留美十年美国文化的影响是主要的。回国后、结婚前这十年,是中西交融的十年,主题是家庭生活、上海的社交和社会服务活动。她在陪伴两个姐姐尤其是宋庆龄的过程中接触到孙中山的革命政权,旁观中国政治。

在早年生活中,家庭的影响是第一位的,是家庭让她有留美的机会,而教育对她有深远的影响。其次是上海这个城市,作为当时留学生汇集的地方、中国现代化较早的城市,决定了她早年生活的社交网络。
1907年的宋庆龄和宋美龄

就家庭而言,整个宋家(除了宋母倪珪贞)都非常西化,彼此通信用英文,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都很西式。父亲宋耀如的命运就充满机缘巧合:他不是留美幼童,只是舅舅波士顿店里的童工,却阴错阳差地认识了留美幼童牛尚周、温秉忠,而后逃跑、得到教会帮助、上学,回国成为传教士和商人,还成了牛、温的连襟。宋耀如回国后一个重要的社交圈就是留美幼童,后来追求过宋美龄的一个留学生,其父也是当年的留美幼童。而宋家的女儿,宋蔼龄是晚清少数几位自费留美女生之一,宋庆龄是中国第一批官费女留学生,都有很好的机会。

除了父亲宋耀如外,在不同时段,母亲倪珪贞、两个姐姐宋庆龄和宋蔼龄、长兄宋子文对宋美龄的影响都很大。这里面有很多故事,非常有趣,尤其是倪珪贞对她的影响值得关注。宋美龄的成长过程有她独特的一面。先是父母,后来是姐姐、哥哥,对她有过关键性的影响。

留美对宋美龄的影响深刻又久远。她9岁去美国,留美时间比两个姐姐都长,回国后在留学生中相当活跃。宋美龄始终是把西方文化作为一种参照来认识中国文化。她很欣赏中国文学作品,热衷于将其译成英文,并且特别去学习莫泊桑短篇小说的写作技巧。有人说她的英文有南方口音,其实她在美国南、北方都待过,相比而言两个姐姐的口音更有南方特点。因为留美,宋美龄对美国的感情非常深厚,把美国看成是她的第二故乡,晚年也定居在美国。

在这30年间,我认为她展示了一个更真实、个性化的自己。她的私人通信中有许多想法,无关政治、外交的宏大命题,而是一个普通女性的喜怒哀乐。从早年经历也能看到对她后来人生产生重大影响的因素。我希望能补充这一部分史实,从家庭、社会和女性等角度来呈现一个真实的宋美龄。


10岁的宋美龄。蒋介石在照片上面亲题“贤妻十岁之影”纪念。

作者: 夺标    时间: 2016-5-1 12:17
澎湃新闻:从1917年7月回国到1927年12月与蒋介石结婚这10年里,宋美龄的生活是什么样的?

宋时娟:首先是家庭:帮母亲打理家务,陪伴姐姐,装修房子,管理佣人,要调节佣人之间的矛盾,还要给两个弟弟辅导功课……忙得不可开交。

她在书信里提到许多日常琐事,比如圣诞节要购买袜子和礼物,佣人们的袜子尺码都不一样,为了分配、包裹礼物“试来试去我几乎都晕了”;刚回国觉得上海的春节习俗很新鲜,过年要给父母磕头,佣人也给他们磕头;弟弟没考上圣约翰大学,请了家庭教师来补习历史和语法;10岁的小弟对母亲不敬,她拿棍子教训他,把棍子都打断了,直到他向母亲道歉……1919年的一封信里她还提到,乘汽车外出时不小心撞到一个小孩,把小孩送去医院后提心吊胆地回家,接到警察的电话恳请不要让她的名字出现在报纸上。那时候宋子文在北方,家中没有男丁,她因惊吓而发高烧,母亲很担心她。

这些细节补充了我们对宋家早期情况的认识。那时这还是一个普通的上流社会家庭,而后来随着孙中山地位的确立,蒋介石、孔祥熙、宋子文在国民党内职务的变化,宋家才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显赫家族。1918年宋耀如去世,参加葬礼的主要是亲友;到1931年宋母(倪珪贞)去世时,就是一个国民政府颁褒扬令、上海市长出席致祭、各界媒体关注的盛大葬礼了。

再就是陪伴母亲和两个姐姐,尤其是在陪伴宋庆龄的过程中接触了孙中山及其身边人,认识了被孙中山所倚重的蒋介石。大姐宋蔼龄也带着孩子在上海生活了很长时间。宋美龄始终非常疼爱孔家孩子,她的确是看着他们出生长大的。1919年9月孔令伟出生前后,宋美龄帮着大姐照顾孔令仪、孔令侃,忙得不得了。她在信中描述的是一种平凡温馨的家庭氛围:姐姐交代不能给孩子吃得太多,刚出生的孔令伟长得极其漂亮,等等。

这是早年宋美龄在家庭中的角色,协助母亲、陪伴姐姐,但她并不满意。她想出去工作,不愿“生活在反射的光芒里”。只是当时没有多少适合女性参与的社会工作供她选择。她也收到过几个教书的工作机会,最终没有去。有一阵子她很不开心,想回美国读书当医生,但母亲劝她留在国内。


1913年6月,宋子文、宋庆龄、牛惠珠、牛惠生、宋美龄在波士顿合影。那是宋美龄怀念的留学时光。




作者: 夺标    时间: 2016-5-1 12:19
在家庭之外,宋美龄有丰富的社交生活,其中一部分是留学生群体组织的活动。教育家李登辉(1872-1947)创办过一个寰球中国学生会,留学生出国、回国时该会联合其他团体做些送往迎来的工作,这是宋美龄回国后踏入社交圈的一个重要平台。

再一个是参加上海精英女性社团组织,包括基督教女青年会、中西女塾校友会、欧美女子同学会、美国大学女子同学会、上海妇女会等等。宋蔼龄是中西女塾校友会会长,宋美龄是秘书。在美国女子大学同学会,宋美龄担任副会长,组织茶话会,讨论慈善救济、中式婚礼等话题。

她还做过全国电影审查委员会的委员。她曾在书信中说,每周去审查电影,“电影整体上都不错,我们审查通过了大多数。百代和维多利亚公司是最好的,大部分电影都有很多模糊的做爱镜头从眼前滚过。”

还有一个她日后颇为得意的经历,是担任上海工部局童工委员会委员。委员会有三个中国人,除了她还有实业家穆藕初、留美女医生石美玉。他们想在租界发起保护童工、改善工厂条件的运动,宋美龄曾去工厂视察,调研过童工的待遇和健康问题。我在上海市档案馆里找到童工委员会的调查报告,上面有宋美龄的签名,当时她的身份是上海妇女联合会秘书。尽管报告没有立即在工部局通过,但日后国民政府通过工厂立法时吸收了其中的建议,在1930年代中国工业立法史上留下了一笔。这件事宋美龄后来提起过好几次。

总体上,这10年间宋美龄参与了不少以服务社会为宗旨的实践活动,获得了社会的认可,她自己也认为在留学生平均线以上,但她并没有获得很大的成就感。在不断反思的过程中,她认识到,婚姻才是女性最大的职业。考虑找一个什么样的人结婚成了头等大事。


宋氏家族合影,最后排右一为宋美龄

作者: 夺标    时间: 2016-5-1 12:20
澎湃新闻:那么您如何看待她的婚姻?您曾证实过宋美龄早年的若干情感经历,她是当时颇受瞩目的社交明星,最后是什么原因使她选择了蒋介石?从蒋的日记看来,他或许对这段被所有人都解读为“政治联姻”的婚姻有一些压力,学者罗敏说他“流露出攀附之不安,担心为宋氏家人所瞧不起,‘为爱所轻’”。

宋时娟:确实有不少人喜欢、追求过宋美龄,而她一直做不出那个决定。这些人里,有留学生,有实业家,还有外国人。这其中有她自己的主张和家人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比如说,喜欢的外国人,家人不同意,就是死也不让她嫁给外国人。

宋美龄回国之初,父母反对她过早结婚,但婚姻幸福的两个姐姐却热情地为小妹安排社交、张罗婚事,这让习惯了独立的她感到厌烦。她写信给闺蜜说,在归国的船上遇见了“我的命运”,那是一位荷兰建筑师,但由于家庭的阻力不能在一起,“既然不能和我真正在乎的人结婚,我也不会和其他任何人结婚,除非是为了名声和金钱。”亲戚给她介绍对象,说是百万富翁,不嫁可惜,她就很生气,说我回国半年了,知道金钱的意义,但也知道自尊很重要,我不会为了钱而嫁人,但是没有钱我也不会嫁。她甚至喜欢过有妇之夫,但又说“我们不能做不体面的事”。后来还反思自己,说爱上那个人是不明智的。

总之,作为一个待字闺中的女子,很自然地有人喜欢她、为她撮合婚事,只是这个过程反映出她对婚姻和女性的困惑。然而她的幸运在于最终她可以自主选择自己的婚姻。


1926年宋美龄摄于广州

至于蒋介石,他对宋美龄的追求声势浩大,登报澄清从前的婚姻关系、到日本向宋母提亲,传得沸沸扬扬、世人皆知。另一方面,蒋当时的地位并不低。孙中山去世之后国民党群龙无首,尽管蒋介石在党内地位不如胡汉民、汪精卫,但他们都是文官,而蒋握有军权。蒋介石虽是下野之身,但他一刻都没有停止过重返政坛的想法,主动请辞很可能只是一种策略。事实上他在下野期间仍不断有人来拜访,要求其继续参与重大问题的讨论,结婚后就马上赴南京就职了。至于蒋介石是否自卑,我想,从家世来说蒋家显然没有宋家显赫,但随着他在政治上的崛起,随着他领袖地位一步步地稳固,日记中也很少再出现这样的“自卑”情绪。

我们知道宋耀如是反对宋庆龄嫁给孙中山的。而倪珪贞对蒋介石的认识没有那么糟糕,其中可能还有孔祥熙的周旋、宋蔼龄的撮合等因素。总体而言婚姻得到了家长首肯。

我认为俩人是情投意合,尽管他们的婚姻从一开始就受到非议,甚至被认为是政治婚姻。蒋介石比较感性,情感外露,宋美龄则更理性。结婚时她已经比较成熟,知道她要什么,应该怎么做。宋庆龄跟孙中山结婚的时候,说自己像是从一所学校来到了另一所学校——她那时刚毕业,孙中山像老师一样带领着她。而宋美龄嫁给蒋介石时已近30岁,已经有不少社会经验的历练。所以她和蒋介石是肩并肩的、“势均力敌”的爱情。

宋美龄是富家小姐,婚前生活用她自己的话说“舒服而惬意”,反而嫁给蒋介石后,跟他视察出行,到奉化乡村、到边陲、到前线、吃了一些从没吃过的苦,颇有点风雨同舟的意思。西安事变时,蒋介石写遗嘱,惦记的是叮嘱蒋经国、蒋纬国认宋美龄是“唯一之母”,要他们听“母亲宋女士”的话,也可以看出宋美龄在他心中的地位。

1944年蒋介石传绯闻,7月5日他为即将赴南美的宋美龄举行告别茶话会,会前让宋美龄准备发言,澄清外界对他的谣言和诋毁。宋说我根本不需要发言,谣言不攻自破。最后她还是在会上发表了讲话,讲话英文稿在斯坦福胡佛档案馆里能看到。她说,“理想的爱情不仅是基于相互的爱,也基于相互的尊重和信任。在我与蒋17年的婚姻生活中,委员长的品格是无可指责的。我相信他的忠诚……。在过去17年里,在他所有的战斗中我一直是他忠诚的伴侣和同事,不管是在前线还是后方与他一起分担沉浮与危难。”婚后蒋宋两在人大起大落中携手一生,不容易。

作者: 夺标    时间: 2016-5-1 12:21




蒋介石、宋美龄婚后不久曾回西摩路宋宅省亲,与宋氏家人一起合影留念。照片前排左起:宋美龄、倪珪贞、宋霭龄;后排左起:宋子安、蒋介石、孔祥熙、宋子良。

澎湃新闻:1917年宋美龄回国时,宋蔼龄与孔祥熙、宋庆龄与孙中山都已经结婚,前者回归家庭相夫教子,后者则在政治上逐渐走向蒋介石等人的对立面。能否谈谈这一时期她与两位姐姐之间的关系?

宋时娟:宋蔼龄在宋美龄的早年生活中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尤其在社交生活和服务社会的实践方面。1921年宋美龄有一封信专门谈到大姐:“我姐姐孔夫人曾经比我更独立。她现在比我更敏锐,是一位真正杰出的女性,非常善于交际,两三年之前她一直都是社交领袖人物……我希望你能认识她,因为她是家人里面最有才干的,非同寻常地敏锐、机智,快活、机敏、富有活力。”字里行间充满敬意和钦佩。

宋蔼龄支持她和蒋结婚,后来也经常带小孩去奉化。从“国史馆”的蒋宋往来函电中可以看到,蒋有些函电直接发给孔家,再转蒋夫人。宋美龄很多时候跟孔家人生活在一起。

对宋庆龄她没有评价,但对宋庆龄和孙中山的婚姻,早年书信中说到姐姐婚姻幸福,后来评价宋庆龄和孙中山“是一对理想的幸福夫妻,他们两人都忠于对方,体贴对方”。我个人认为,宋庆龄的婚姻模式或多或少对宋美龄有影响。1921年她到广东陪伴宋庆龄的时候曾反思自己,回国四年,没有什么收获,觉得都白费了。而宋庆龄嫁给孙中山,参与革命、收获爱情,生活美满。当时宋庆龄辅助孙中山工作,劳军、视察前线,已经带有夫人政治的痕迹,比较有开创性。如果说宋美龄嫁给蒋介石也是爱慕英雄,与她姐姐的婚姻模式是有共通之处的。

宋庆龄在家族成员中比较特别,我想和孙中山有关。他们结婚十年间对社会底层的情况有一定了解,而宋美龄并没有真正认识到中国社会的矛盾所在,她的经历让她很难看到中国社会的暗流涌动。我认为宋庆龄的境界是把中国人作为一个整体去看,而宋美龄则更多地捆绑在蒋介石的政权上。宋美龄婚后不久曾写信给美国同学,很自豪地说自己的丈夫正在做统一国家的事情,而不像那些军阀自私自利,割据一方。后来,她维护蒋政权的一切,即便它被很多人指责为独裁、腐败的,她始终立场坚定而明确。


宋庆龄和宋美龄合影

澎湃新闻:宋家始终处在中国革命的漩涡中,那宋美龄在嫁给蒋介石之前是否有自己的政治立场?

宋时娟:我认为宋美龄早年是政治的旁观者,没有参与其中,但她对政治有热情,这是显而易见的。相比之下,当时她参加社会服务的一些组织里,有些人明确提出远离政治,只谈“改造社会”。

五四运动期间宋美龄和朋友有两封很长的书信,这是以前很少人注意到的。她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观察这件事,她认为学生爱国是好事。她也有自己的想法:成立一个学校,让大街上无家可归的人接受教育;中国的教育要加强近代史教育,培养爱国情感,等等。我认为宋美龄的这些认识,是比较理性的旁观者姿态。

包括后来中国政局继续动荡,宋美龄的记述主要是“拜访我的姐姐”、“拜访我的哥哥”,都是旁观者的姿态,并没有深入参与,或者说没有什么身份去参与。

澎湃新闻:“一个爱钱、一个爱国、一个爱权”,这是民间对宋氏三姐妹由来已久的一种印象。尽管有简化和塑造的成分,但宋美龄的确是“游走在权力中心的女人”。作为研究者,您如何看待这种“爱权”形象,如何解读她对权力的态度?

宋时娟:这种建构的形象流传很广,我也好奇这句话最初的源头是什么。但我个人更认可1930年代美国记者采访她们时所做的描述:宋蔼龄是现实主义,宋庆龄是理想主义,宋美龄则介于二者之间。


电影《宋家皇朝》海报

作者: 夺标    时间: 2016-5-1 12:22
宋美龄爱权一说和她参与蒋政权有很大关系,西方媒体就把她说成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女人”、“最有权势的女人”。

要说雄心壮志,从她大学毕业时的一封信里就能看出端倪。1917年,宋美龄在回国途中看到中国人被运往法国做劳工,19岁的她说:“如果他们其中一位死了,他的家人会得到150块钱,这就是他们生命的价值。如果我有任何影响力,我将看到中国的苦力不再被运输出去,因为中国需要所有中国人开发矿产。”她在早年就流露一种不甘于平凡的心绪。而她嫁给蒋介石,就是希望能和他一起“为中国做贡献”。她对参与社会、改造中国怀有极大的热情,没有权力做不到这些事。

的确,和蒋介石结婚后,宋美龄也毫不避讳权力对她的影响。新婚燕尔的她跟蒋到南京,觉得城市建设太糟糕,就打算去市政府公共卫生部工作。她和闺蜜在信中说:“我想我有好的人选去领导它。然后,我也计划建一座公园,成立残废军人之家,让他们在那儿康复并学手艺。南京没有像样的宾馆,所以我要筹建一所政府招待所,可以接待政府外宾。我来这里才两天,但我发现很多事要做,我要看看我能做什么……”她完全可以安安心心做个太太,享受荣华富贵,但她要的不仅是这样。在南京,成立励志社是她的主张,国民革命军遗族学校她的贡献也很大。

她认识到“蒋夫人”这个政治身份带来的影响力,认识到婚姻带给她的权力和荣耀,是她发挥聪明才智、改造社会实现理想抱负的有利条件。1938年宋美龄在一篇题为《苦难不能动摇我的信念》的文中曾说:“当我结婚之后发现自己被赋予了我从未梦想到的权力的时候,我才明白,为了实现我的主义上帝给我的帮助比较他所给予那些比我更伟大的改革家的还要多。我久已暗中怀想着提高人生价值的改革,现在我有机会来把它实行了。我必须尽量利用上天所赐的恩惠。”——她丝毫没有避讳,她感激权力。

她怀着抱负和努力试图做一些事,包括救助儿童,筹建空军,外交活动等等。然而在当时的政治舞台上女性很少。1928年刚到南京时她就说,只有她一个女性,一开始很不习惯。对她而言,游走在权力中心,以“夫人”身份展示政治话语权,在以男性为主导的政治圈子里,很不简单。但出于一些传统观念的原因,我想同时代的男性对她有看法。

我个人觉得宋美龄是一个非常有理想、有抱负的女性,走在时代的前列,聪明有才智,富有热情,渴望实现个人的自我价值,最终她就是通过婚姻获得了极大的施展空间和权力平台。但,在一个男性主导政治的社会里,渴望权力的女性,是容易遭人诟病的。

作者: 夺标    时间: 2016-5-1 12:23
穿Prada的宋美龄和她的婚纱

澎湃新闻记者 彭珊珊

2016-04-27 16:34 来自 私家历史

字号


全球首个宋氏三姐妹生平主题特展将于4月28日至7月31日在上海朵云轩艺术中心举行,征集自海内外的300多件文物、文献、照片首次在中国大陆亮相。这也是半个多世纪以来,宋庆龄、宋蔼龄、宋美龄三姐妹政治殊途后的第一次“重聚”。 本文次特展难得地汇集了三姐妹大量生活类实物。

开展前夕,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探访了《她们•风华绝代——宋氏三姐妹特展》的展览现场,一部分珍贵展品和它们讲述的故事,在此先睹为快。


展览现场

关于宋美龄的展品中,婚纱、照片展现了她的早年生活,旗袍、首饰、手包等用品反映了她的时尚品味,老花镜、颜料、国画等则透露了她的晚年心境。

盛大婚礼:“大华饭店的舞厅里有1300人”

1927年12月1日,蒋介石和宋美龄在上海“大华饭店”举行婚礼,“到贺观礼来宾千余人,民众争睹于道,极一时之盛”。

这场婚礼在3个月前就上了《纽约时报》。1927年9月17日,该报题为《蒋总司令即将与宋美龄女士结婚》的报道称:“这场在中国空前隆重的婚礼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据说蒋已请来一位英国著名裁缝,正在为他赶做礼帽、礼服,宋家正在为其妹赶制嫁妆。据说这份嫁妆价值3.5万美元,是中国姑娘中至高无上的。”


“宋氏三姐妹特展”现场展出了婚纱、鞋子以及贺礼、蒋宋结婚照等婚礼相关展品(澎湃新闻记者贾亚男 摄)

婚礼当天,到现场参加仪式的有1300多人,英法租界当局抽派警卫,加强防护,大华饭店外始终有一批安保人员。在舞厅门口,必须出示请柬签到后才能进入。


蒋宋婚礼请柬原件(展品)

签到后,宾客会获得一枚刻有新郎新娘名字的徽章,以及一张婚礼程序单,随后进入以花卉装饰的华丽舞厅。乐池里,一支俄国管弦乐队调弦定音,等着演奏门德尔松婚礼进行曲;台上则挂着孙中山大幅肖像,肖像两边是国民政府旗帜和国民党党旗。


历史上的婚礼现场以白色鲜花装饰(图片来自网络)

结婚典礼主持人由蔡元培担任,出席的政界人士包括美国、英国、挪威、日本、法国等国的总领事,美国太平洋舰队司令、华北方面军司令官以及其他外国高级将领等。


阎锡山送给蒋宋夫妇的贺礼:一个盾牌。(“宋氏三姐妹特展”展品)





作者: 夺标    时间: 2016-5-1 12:23
典礼开始时,乐队奏曲,蒋介石在男傧相的陪伴下步入舞厅,随后宋美龄挽着她的哥哥、前财政部长宋子文入场。蒋在当天的日记里写道:“见余爱姗姗而出,如云霞飘落,平生未有之爱情,于此一时间并现,不知余身置何地矣。”

婚纱:“宋美龄同款”曾风靡一时

“如云霞飘落”的宋美龄,穿的正是这套据说由她亲自设计、随后风靡一时的婚纱。


婚纱原件细节图。这一袭白纱跟着宋美龄从上海到南京、到台湾、到美国,现在又回到了上海。(澎湃新闻记者贾亚男 摄)

沪上英文报纸《字林西报》这样描绘道:“新娘穿一件漂亮的银色旗袍,白色的乔其纱用一小枝橙色的花别着,轻轻地斜披在身上,看上去非常迷人。她那美丽的挑花透孔面纱上,还戴着一个由橙黄色花蕾编成的小花冠。饰以银线的白色软缎拖裙从她的肩上垂下来,再配上那件长而飘垂的轻纱。她穿着银白色的鞋和长袜,捧着一束用白色和银色缎带系着的淡红色麝香石竹花和棕榈叶子。”

这种西式婚纱很快在中国上流社会中流行起来。尽管将头纱压在眉端的设计今天已不常见,但几乎成为当时女子的“婚纱制服”,卡尔登照相馆广告的标志就是穿着这款婚纱的女子。1929年冰心与吴文藻在燕京大学举行婚礼,婚纱基本上是“宋美龄同款”。


冰心的同款婚纱(图片来自网络)

这一“爆款”婚纱出自哪里的巧手裁缝?1927年12月3日的《申报》有文章称宋美龄婚纱由沪上知名的鸿翔公司所制,但在天津出版的《大公报》又称制作公司是云裳公司。

这两家都是当时有名的女装公司。鸿翔服装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17年,最早是由上海浦东的金鸿翔、金仪翔兄弟在静安寺路张家花园附近创办的女式西服裁缝店。后来“鉴于国人服装日新月异”,兼辟时装,“素抱提倡国货为标志……为国内女界谋美化服装之普遍”。“云裳”则开业较晚,取自李白名句“云想衣裳花想容”,1927年由徐志摩前期张幼仪筹建。曹聚仁曾回忆说,“(云裳的)创办人如唐瑛(交际花)、江一平(名律师)、江小鹤(艺术家),都是上海一流人物,登高一呼,闺秀震动,大衣便成为妇女不可少的打扮了。”

但不管是哪一家,与宋美龄的婚纱沾上边,就是给自家招牌打了天大的广告。还有一家外国服装店搭顺风车,《字林西报》报道称婚纱是由一家叫Revill, Ltd的公司制作的。而究竟哪种说法才是事实,目前尚没有定论。

作者: 夺标    时间: 2016-5-1 12:24
墨镜草帽:延续至今的时尚


宋美龄的墨镜草帽(展品,贾亚男 摄)

这是宋美龄在1960年代戴过的草帽,并且在下面这张士林官邸庭园野炊照片中抢眼地出镜过:


1968年12月26日,宋美龄在士林官邸庭园野炊。

这种帽上嵌入太阳眼镜的款式曾于1950—1960年代在意大利风行一时,展现的是一种沙滩风情。1959年美国电影《畸恋》(A Summer Place)中女演员桑德拉·狄 (Sandra Dee)戴过同款,不过颜色更加鲜艳。


经典翻新是时尚界永不过时的法宝,几年前美国时装品牌凯特·丝蓓(Kate Spade)又推出了这款墨镜草帽:


凯特·丝蓓(Kate Spade)的新版墨镜草帽。本次宋氏三姐妹特展的文创产品中也有宋美龄这款草帽的复制品。

服装首饰:中西合璧

宋美龄9岁赴美,留学十年,生活方式相当西化;但中国元素始终在她的审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从“改良旗袍+西式头纱”的典雅婚纱,到“改良旗袍+西式套装”的晚年服饰,中西结合是她的个人特色,也是一种时代烙印。

宋美龄曾以中国“第一夫人”的身份于1943年赴美国国会演讲,呼吁美国支援中国抗日,引起轰动。这次展览展出了1995年纪念二战胜利50周年时,宋美龄重返美国国会演讲所穿的旗袍及佩戴的丝巾。


旗袍丝巾(展品,贾亚男 摄)

这件毛料夹蓝白斜条纹旗袍加套装,也是明显的中西结合款式:


旗袍套装(展品,贾亚男 摄)

展品中还有宋美龄外出使用的手提包,包内装有面纸、指甲剉刀、眼镜、牙签、薄荷等,堪称齐备。据她的贴身护士魏伊芬回忆,晚年宋美龄生活不能自理时,她们仍“定期帮夫人修整指甲、上指甲油”。

宋美龄讲求生活品味,使用的老花眼镜及太阳眼镜,“Jean Chantant”是法国品牌,“Ray-Ban Folding”则是美国制,至今仍很流行。


宋美龄的手提包和随身物品(展品)

宋美龄的银质手提包,系意大利知名时尚品牌“普拉达”(Prada)
(展品)

作者: 夺标    时间: 2016-5-1 12:25



宋美龄随身使用的简便化妆盒,系美国伊利诺伊州“WATCH CASE CO”公司产品,上附一精巧小表,时尚且实用。该公司都会为顾客鑴刻姓名,盒面上「ML.C」字样,即蒋宋美龄的英文缩写。(展品)

晚年书画:寄情山水

1950年以后宋美龄钟情书画,请来画家郑曼青、黄君璧等指导作画。1952年10月13日发行的美国杂志《生活》(Life)曾对其创作的国画做特别报道,标题是“画中有话”(Speaking of Pictures),副标题栏写着:“远离家乡的蒋夫人,在精美画作中描绘她的故土”(Madame Chiang, far from home, paints lovely landscapes of her native land)。


宋美龄画作(展品)

展览现场展出了宋美龄的画作原件,以及她使用过的毛笔、明代有眼紫端墨盒、颜料等,还复原了她在台北寓所的画室。

宋美龄用过的墨盒(展品)

录入编辑:饶佳荣


作者: 夺标    时间: 2016-5-19 18:14
宋氏三姐妹特展︱宋蔼龄:宋美龄心中“最有才干”的人

澎湃新闻记者 彭珊珊

2016-05-13 09:23 来自 私家历史

字号


宋氏三姐妹中,大姐宋蔼龄(1889—1973)在公众面前的形象是相对单调和模糊的。相较于两个妹妹——“孙夫人”宋庆龄和“蒋夫人”宋美龄,“孔夫人”宋蔼龄受到的关注更少、诟病更多。

2016年4月—7月在上海朵云轩进行的“宋氏三姐妹特展”中,宋蔼龄频频亮相,这是她的照片首次单独出现在中国大陆的展览中。


1940年,宋蔼龄参观工业协会成都事务所(展品)

公众眼中的宋蔼龄始终与“钱”纠葛不清。1973年宋蔼龄去世时,《纽约时报》评价她“是世界上少有的靠自己的精明手段敛财的最有钱的妇女”;2003年报道宋美龄去世时,《纽约时报》又一次提到她,称她“在丈夫的帮助下主掌着宋氏家族的事务以及巨额财富”。这与民间对三姐妹“大姐爱钱”的评价是同一基调。

对于宋蔼龄和孔祥熙贪腐的指控始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主要的“罪名”包括宋蔼龄操纵美元公债,孔祥熙与宋蔼龄的长子孔令侃套取外汇获利,利用公共机构在香港做投机生意等等。但除此以外,人们对宋蔼龄知之甚少,美国作家项美丽(Emily·Hahn)说她“一生没有抛头露面”,“她非常腼腆的个性使记者也无法进行采访”,对她的研究也因为资料不充分而成果稀缺。

鲜为人知的才干

人们对宋美龄1943年在美国国会的演讲和她流利的英文津津乐道,未必注意到她的大姐宋蔼龄才是宋家最早的留学生。根据项美丽的采访和记录,宋蔼龄在留学的第二年曾见过美国总统罗斯福,年少的她以一种“直截了当、一针见血”的方式,告诉罗斯福旧金山移民局官员曾在她入境时如何不公正地对待中国人,总统对此表示了歉意。回国后,宋蔼龄从1912年起担任孙中山的英文秘书,直到1914年与孔祥熙结婚。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历史学者陈晰曾经在孔祥熙的母校——美国欧柏林大学工作,她在邮件采访中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去年在欧柏林有幸遇见孔祥熙至交康保罗(Paul Corbin)的孙女Carol,她对宋蔼龄的英文造诣赞不绝口。



作者: 夺标    时间: 2016-5-19 18:15
Carol从祖父和父亲那里得知,宋在孔的早期教育事业和政治生涯中常为其润色英文稿件,称其为趣闻。尽管这段口述无法从现有的史料中得到考证,但陈晰的判断是,“宋蔼龄14岁来美读书,1910年毕业于威斯里安女子学院,其英文功底应该是相当扎实的”。

宋蔼龄曾经担任孔祥熙创办的铭贤学校的英语教师。陈晰表示,孔在1916年8月写给欧柏林大学校长的一封信中,提及美方一名教师因故提前撤回美国,导致美方负责的教学任务突然终止,孔祥熙、宋霭龄及当地教会的美国牧师不得不轮番上课救场,宋在此期间担任英语教师。《孔祥熙宋霭龄年谱》中也提到宋在代任英语教师的同时还指导环境卫生课。


欧柏林大学。据陈晰介绍,在欧柏林的孔祥熙档案中有一部分宋霭龄的早期照片,国内学界及媒体尚未利用过。

与两位妹妹婚后均随丈夫投身政治不同,宋蔼龄结婚后第二年(1915年)即返回孔祥熙的老家山西太谷,并在那里生下长女孔令仪,过着典型的相夫教子的生活。他们育有四个子女:孔令仪、孔令侃、孔令伟、孔令杰。孔令仪曾在凤凰卫视“口述历史”栏目中回忆,母亲对他们的管教非常严格。

作者: 夺标    时间: 2016-5-19 18:16
在抗战爆发以前,宋蔼龄很少在媒体上抛头露面,她坚持“演说是美龄的事”,与她无关。尽管根据宋美龄的说法,蔼龄才是社交活动的领袖人物。1937年“八·一三”淞沪会战爆发后,宋蔼龄投身于战时救援工作,购买军用车辆、设置伤兵医院与儿童医院、推销战时公债,参加义卖等,也开始以英文发表演说。这次展览展出了有关文献:


(左)1937年10月13日《中央日报》第3版,《孔夫人向女界播音——劝募救国公债》(右)同年10月30日《中央日报》第3版,内刊《孔夫人对美人士作广播演讲》(展品)

1937 年10 月29 日,宋蔼龄在金陵广播电台广播演说,谴责九国公约。展出文献即次日《中央日报》的报道,题为《孔夫人对美人士作广播演讲》。

就在一天前,上海市的妇女团体在国际饭店二楼招待在沪各国妇女领袖,“请各国妇女对九国公约有所主张,主张公道正义,保卫世界和平”,宋蔼龄在会上用英语致词,呼吁各国妇女为国际正义努力,维护国际正义和社会正义。

1940 年4 月,宋氏三姐妹在重庆重聚。她们走遍了这座被围困的城市,访问学校和医院,视察防空洞和看望孤儿的活动被拍成电影,演讲也被记录在案。18 日,宋庆龄、宋蔼龄、宋美龄做对美广播讲演,宋蔼龄在讲演中谴责“南京那幕傀儡组织的丑剧”,指其“完全由敌阀庇护指使,他们要把各国在华的权益加以毁损,而使日本独霸一切”。项美丽评论道:“孔夫人虽然(因为腼腆)害怕在会议上说不出话来,这次却显露出她应付这种讲演的不可否认的真正才能。”


1940年4月22日宋氏三姐妹在四川内江视察难童照顾情形(展品)

长姐如母

宋蔼龄公众露面虽少,但她的影响力不可小觑,尤其是对蒋介石、宋美龄夫妇。

宋美龄“像对英雄崇拜一样对待宋蔼龄”,她曾有一封信专门谈到大姐:“我姐姐孔夫人曾经比我更独立。她现在比我更敏锐,是一位真正杰出的女性,非常善于交际,两三年之前她一直都是社交领袖人物……我希望你能认识她,因为她是家人里面最有才干的,非同寻常地敏锐、机智,快活、机敏、富有活力。”字里行间充满敬意和钦佩。

有一种说法认为,蒋介石与宋美龄结婚,由宋蔼龄极力促成。北伐到湖北时,蒋介石写信给宋蔼龄,希望她能够带美龄到江西南昌会面,并相约陪同游览山水。他还曾在日记中记述宋蔼龄对自己的劝诫,谓:“琳姊(宋蔼龄)评余欠准备工夫,全凭临时应付,此诚道着矣。”蒋、宋新婚不久,宋蔼龄又规诫妹婿,以其“游怠为虑,且轻视之”。

1947年以后宋蔼龄定居在美国,此次“宋氏三姐妹特展”展出了不少她晚年回到台湾与亲人相聚的照片,可以看出她与宋美龄、蒋介石的关系始终非常亲近。


1969年7月14日,蒋介石偕宋美龄、宋蔼龄在台中福寿山农场散步。宋蔼龄晚年有眼疾,视力不好,蒋介石搀扶着她。(展品)


1969年7月20日,宋霭龄被授予“大授景星勋章”,以表彰她在抗战时期的作为。(展品)


1969年7月20日宋霭龄生日与蒋宋合影于台中梨山(展品)


宋氏三姐妹合影






欢迎光临 汉山 (http://hanshan.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