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汉山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955|回复: 0

倪光南:要想不受制于人知识产权技术以及供应链都要自...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1万

帖子

10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05208
发表于 2018-6-12 13:47: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倪光南:要想不受制于人,知识产权、技术以及供应链都要自主


作者:倪光南    来源:华夏基石e洞察  发布时间:2018-05-31 10:43:51



各位嘉宾,大家好。非常高兴今天来参加创新驱动与资本引领的高峰论坛,我就信息领域的自主创新与大家交流一下观点、信息,供大家参考。

最近,习主席关于科技创新方面的论述已经出版了,对当前如何推进创新驱动战略具有重大意义,对于中国特色自主创新的道路有非常重要的指示。前段时间,习主席组织召开了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讲到了要发展五个方面的技术,包括基础技术、应用技术、非对称技术、颠覆性技术、前沿技术。有些技术是别人已经有了的,但是我们不是完全按照它的样子去发展,我们有另外的发展思路。我试图从这方面给大家举一些例子,不一定确切,这是新的思想,还需要进一步学习。

01非对称技术领域应用于电商

在非对称技术领域,当前中国还处于追赶发达国家的层面。但是不能人家怎么做,我们就按照同样的思路做,那是在追赶别人,而不是在超赶。比如现在,任何营销企业都可以做出自己的平台。那么有一个进口公司,用IT技术,做了一个APP自动工厂,不同于以往的电商和微信平台,它们都是很多人用了很多年做出来的,而这个APP则不需要那么久,几天就能做出来,而且不要钱,不需要信息工程师,仅需要几个营销人员。用短短几天时间建设一个费用为零,或者几百块钱就可以做成一个很好的工具,对全世界进行互联网服务,这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一旦完成这样的技术,不需要几万人、几十万人、几百万人做同样的事情。国外目前还没有这个技术,他们提出的是电商从1.0到2.0。电商现在正处于1.0阶段,德国提出了工业4.0的概念,中国则提出中国制造2025。电商是一个新事物,发展至今已经有十多年的时间,现在提出了电商2.0,是要把互联网和实体经济更好地结合起来。

电商的2.0与1.0有几点区别,第一,是让实体经济可以随时拥有自己的电商服务平台。这个需不需要呢?就像有了公共汽车、有了出租车以后,还要有私家车。现电商这个“私家车”是不要钱的,应该没有坏处。如果每一家实体经济都可以拥有属于自己的电商平台,应该是有好处的。它便于监管,可以更好地杜绝假冒伪劣。比如全国有2800个县,每个县如果有一个电商平台,接受政府监管,那么就很容易知道谁在造假。虽然现在监管假冒伪劣很难,但是通过本地区的电商平台就会变得简单。并且,可以在相当程度上减缓或者避免价格战、同质化。

如果电商都按照1.0、2.0、3.0、4.0……这么发展,对此很多实体经济是一个福音。有了实体经济自己的全功能的电商平台,有些产品就不用打广告了,功能绝对不会输于任何主流平台。把自己的信息放进去,这个平台就是你的,还可以向运营商租一个云数据中心来进行更多的支持。

目前在1.0阶段,阿里、京东是主流的平台。假如一件商品定价100元,成本70元,要达成1个亿的销量,需要做大量的广告。广告费可能最后使利润几乎为零。假如自己有平台,大家一看就知道你是做什么的,可能广告费会变得非常低甚至不必要,那么售价就可以更加便宜。销量可能没有那么多,因为产量也就这么多,再多了就是假货了。但是有利润,服务费又很少。企业拥有自己的平台,可以更好地实现定制化、个性化。就像工业4.0的概念里有很重要的一条,不是大规模同质化的产品,而是要按照用户的特点进行个性化、定制化发展,更好地满足需求。这就是习主席所提到的,实体经济和互联网之间的深度融合。广告费、建设费都不需要了,省下来的钱就可以满足供给侧改革的需要,更好地提高产品的技术和质量。所以,电商2.0从某种意义上讲,应该是很值得研究的。

第二,云存储非常重要,现在这个时代需要很大的存储量。过去的存储要建一个存储网络,用以太网技术、TCPIP的技术去做。现在,中关村的一家创新公司在国际上提出不用这个技术,用简单的SAS交换电路、交换技术。如果我有足够的容量,在一个扩大的范围内,直接用SAS设备总线的交换技术,非常简单。存储盘包括机械盘或者固态盘,用以太网技术,通过很多传统的技术和媒介、交换机的介入,计算机和模拟存储器打交道,难以控制结点,而且费用非常高昂。而现在用了它的技术,可以控制结点,存储服务器和下面的模拟盘之间,基本没有什么中间环节,直接从设备总线交换,成本大幅度降低,性价比方面却有十倍以上的提高。

我们国家在互联网发展的这个阶段,不一定要使用别人已经成熟的方式和技术,而是可以另辟蹊径,用一些所谓非对称技术,使用完全不同的途径达到同样的目的,也许结果会更好。对于非对称技术,我所举的例子不一定合适,但是我们需要试图来理解。

02以安卓为主导的操作系统很难保证信息安全

再举一个例子。如今,以华为、小米为代表的手机在世界市场上的份额最大,华为已经开始与苹果竞争。这种情况之下,目前最好的代表,比如华为手机,它基本上从芯片到核心部件一直到云服务都是自己做的。唯一的弱点就是中国的手机操作系统目前基本上还是在安卓操作系统上进行改造。用别人的操作系统是有问题的,数据信息难免被别人掌握。那么从信息安全的角度来讲,能不能有自主可控的操作系统?我们全国有几亿部手机,却没有自己的操作系统,那么,所有的信息实际上最后可能都被外国公司控制了。从大数据角度来讲,国外对我们的经济社会了如指掌,对隐私信息安全来讲也是一个风险。我们希望中国有自主可控的、安全的移动操作系统,但是这个也是非常困难的。成功的案例现在有两家,苹果和安卓是很成功的。GOOGLE号称有150万APP,跟随它的微软操作系统,在手机上可以用,在电脑上也可以用。但是微软进入得比较晚,操作系统还是以苹果和安卓为主导。

在软件领域,先入为主非常重要,形成垄断以后,很难被颠覆。微软试图用Winservice进入手机,它的应用商店就有70万个,但是现在还不太成功,用微软手机的用户量太少了。如果中国也学微软这种做法,用一套自主研发的操作系统去与苹果、GOOGLE正面竞争,也会存在很多困难。我个人的看法是,也可以由第三方证明。目前国产操作系统从继承版权等很多角度来看,很难达到自主可控的要求。如果要真正达到要求,可不可以把安全与生态系统分成两块,一块是一般性操作系统,另一块是安全的。然后可以划分为两类应用,一类是免费的,应用于普通的聊天、上网、看视频之类,另外一类是付费的,可以用于重要的会议和需要加以安全保护的重要信息等。

假如我们实现了这样一个双系统,那么还会有三种场景。第一种场景,假如在公司工作的时候有工作手机,回家的时候有生活手机。一旦进入办公区,系统会自动把你的工作部分激活,一般的部分关掉;第二,假如某些操作,比如支付的时候可以转换到安全模式;第三,输入验证码的时候会转换到安全系统,防止信息被他人窃取。比如验证指纹、验证视网膜等这些生物特征认证的时候,这些特征如果被人掌握了,是相当可怕的,针对个人隐私会有很大的风险,那么这类操作就可以用安全系统来做。

现在硬件条件很好,手机可以支持双系统,等于有两部手机,可以随时切换。这并不是什么新的发明,我们单位正在做,而且是两个系统一起做。按照习主席有关于科技创新的指示,中国一定要做出不受制于人的操作系统,这是我们的目标。鉴于微软正面竞争的弱势,我们希望采用双系统的办法来解决推广。事实上,历来中国都是这么做的,从两弹一星、北斗一直到现在的中国OS双操作系统,都是集中力量、集中优势来做一件事。一个北斗就可以和GPS竞争,操作系统也一样,做一个就够了,做十个不成功的不如做一个成功的。

目前来讲,要想不受制于人,希望将来可以发展出中国主流的移动操作系统,先从安全领域做起,用于支付、重要的信息、需要保密、通话的信息等等。未来,我们希望在知识产权、技术能力以及供应链上都能够满足自主的要求,可以实现安全认证的世界标准。

03引进和自主创新哪一个更快?

那么,到底是用引进还是自主创新?这方面还存在争议。到底哪一个更有优势?应该由实践说了算。有些仿制不可能达到习主席所强调的不受制于人,而已经消化吸收再去创新是很成功的,比如高铁。但是信息比较难做,有网络安全、大国利益的问题,有控制的问题、有垄断的问题,信息领域的界限不是很清晰,首先都分不出来,还要全盘消化吸收,这是非常困难的。

对比联想和华为两家公司,从体量上看,联想集团比华为大五倍。联想最开始靠中科院计算所的技术,后来靠并购、引进,在引进仿制的道路上走得很好。华为从开始没有什么资源,到后二十年赶了上来。华为的研发在世界上都属于先进水平,很多跨国公司都不如它。从实践的角度,按照2015年的业绩来看,华为的利润大大超过联想;从发展趋势来看,华为靠自主创新,现在可能比联想要快十倍。华为现在堪比思科,全世界都承认。华为还有芯片、计算机,可以与苹果比一比。所以说,坚持自主创新的道路对企业是最好的方法,不要相信引进可以做得很快。

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红星



上述资料恕不公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汉山网    

GMT-5, 2024-3-28 05:49 , Processed in 0.101574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