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汉山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81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联大校友重返昆明,再忆弦歌不辍

[复制链接]

8395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7069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 10:53: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华盛顿人 于 2018-11-2 10:57 编辑



2018年11月02日 09:02:23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9版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白靖利、许万虎、字强


  从《西南联大》文库首发到西南联大博物馆开馆,再到《西南联大口述史》面世……连日来,云南师范大学异常热闹。庆祝西南联大在昆建校暨云南师范大学建校80周年的活动异彩纷呈。97岁的翻译家许渊冲、94岁的两院院士郑哲敏、91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潘际銮——多名西南联大校友回到了几十年前他们笳吹弦诵的昆明,由于身体原因无法出席大会的一些校友还专门发回视频表达祝贺。

  去年,西南联大建校80周年纪念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这所仅仅办学八年多的大学,为何引得世人如此关注?


三校入滇
铸就高等教育史丰碑


  “烽烟万里踏征程,桢干移枝到春城;茅草为顶遮雨露,土泥作室听书声;笳吹弦诵依前彦,继晷焚膏望后生;八十周年逢盛世,同圆两梦万年春。”103岁高龄的西南联合大学1941级校友马识途这首贺词,简短而有力地概括了80年前西南联大在昆明办学的风雨历程。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为保存中华文化与教育命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迁至湖南长沙,组成长沙临时大学。后因战火逼近长沙,1938年4月,再迁至昆明,改称西南联合大学。

  在昆明办学8年多,这所“战时大学”秉持刚毅坚卓的校训,在艰苦的环境中培养了大批人才,不仅为中国文化教育保存的“火种”,还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史上一座精神丰碑。

  当时的西南联大可谓大师云集、群星璀璨,以哲学心理学系的冯友兰、汤用彤、金岳霖,中文系的闻一多、朱自清、沈从文,历史系的陈寅恪、钱穆、吴晗,外文系的吴宓、冯至、钱钟书,数学系的杨武之、华罗庚、陈省身等为代表,几乎汇集了中国各领域最有成就的学者和最高水准的教师队伍。

  云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饶卫骄傲地说:“从西南联大走出了8位‘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5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2位诺贝尔奖得主,170多位院士等大批为民族解放和新中国建设作出重要贡献的杰出人才,我们为西南联大感到无比自豪!”

  在烽火连天,国难当头的时代背景下,一大批充满家国情怀的师生坚定地投入到抗日救亡的滚滚热潮中。据云南师范大学西南联大博物馆统计,抗战期间,西南联大学生中有1100余人报名参军,其中镌刻在联大纪念碑上的有834人,许多人牺牲在了抗日的战场上。

  “学校按教育规律建立了先进的教学制度,严格的教学要求。学生则以抗日救国之心勤奋学习,担负起天下的兴亡!同学们提出,我们要做主人去拼死在疆场,我们不愿做奴隶而青云直上!八年间同学们有三次参军高潮,共达1100余人。”西南联大机械系1944级校友、中国科学院院士潘际銮激动地说。

  “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便一成三户,壮怀难折。”西南联大校歌这几句歌词,概括表达了西南联大师生们的情怀和抱负。

  西南联大中文系教授王力所作《缅怀西南联合大学》中写道:“卢沟变后始南迁,三校联肩共八年。饮水曲肱成学业,盖茅筑室作经筵。熊熊火炬穷阴夜,耿耿银河欲曙天。此是光辉史一页,应叫青史有专篇。”


刚毅坚卓
师生“动心忍性希前哲”


  1940年考入西南联大的周锦荪已是白发苍苍,语言迟缓,但精神矍铄,依然能清晰地回忆起青年时期在西南联大求学的艰苦岁月。

  “当时很多同学没钱,只够维持一日两餐,便靠在外兼职搞点收入,但更多的同学为了珍惜学习时间,忍受最低水准的生活而毫不动摇。”周锦荪告诉记者,当时宿舍是茅草房,教室是夯土墙,吃的是糙米。由于经常吃不饱,他们成立了稀饭伙食团,合伙煮热粥,还有同学到外面兼职赚钱。

  作为学生们的榜样的,则是那些甘于清贫,坚持教学和研究工作的教授先生们。“若非身临其境,谁能想象出西南联大的高级知识分子在那个时期的形象?”周锦荪清晰地记得,化学系的曾昭抡教授冬天时穿一件单布长衫,在新校舍南北区来回跑步驱寒,嘴里喃喃有声,像是颤抖,又像是在叹息;文学系的朱自清先生经常像赶马人似的披一件白毛毡,领口用带子系得严严实实,当雨衣,又当外套,可是他走得那么从容而安详;心理学教授潘光旦先生总是穿一身黑皮衣裤,已经磨得发亮发白,四季不变;至于闻一多先生,以在中学兼课和自己刻字治印为生,大家都很尊敬他!

  校友郑临川已于15年前去世,他的女儿郑慧玲和女婿李润今年代表老人来到西南联大旧址。


历久弥新
时代需要联大精神


  在南开大学八里台老校区里,屹立着一座西南联大纪念碑,每天到此参观、拜谒的人士络绎不绝。南开大学博士生杨燕说,在南开大学求学多年,无数次听到西南联大的辉煌故事,每次来到西南联大纪念碑前,看着上面的碑文和一个个烈士名字,沧桑历史如在眼前。西南联大具有光荣奋斗的传统,优良卓越的学风,精深博大的学术,它那“刚毅坚卓”的校训精神早已深深熔铸到南开大学的校园文化里,并在新的时代不断发扬光大。

  无论是当时西迁办学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还是整建制留在昆明继续办学的云南师范大学,西南联大不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种精神血脉的传承。从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后留在北京大学档案馆工作的许锐认为,西南联大也是北大历史很重要的一部分。“西南联大短暂而辉煌,很大程度就是几所高校不同风格的融合和学术的交流,这对于当下来说更是需要秉持的。另一方面,西南联大的基因也显著影响了几家高校之后的发展。”

  “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南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教授张晓唯认为,作为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西南联大包容性强,尽管北大、清华、南开办学体制和模式不尽相同,各类学科各有特色,但三校师生能兼容并包,和而不同,和谐共生。

  “对高校来说,西南联大最有参考意义的一是刚毅坚卓的学习精神和学习态度,二是几所高校联合办学时在各学术流派兼容并包的合作精神。”张睿说。

“心系天下的家国情怀,刚毅坚卓的顽强意志,严谨笃实的科学态度,自由宽容的博大胸襟,现在也要学习的。”李润认为,当代学子必须拥有家国情怀,心系天下,才能成就一番事业。而在周锦荪看来,西南联大留给我们一种价值观,那就是我们都热爱我们的祖国,我们热爱她美丽富饶的土地,热爱她勤劳勇敢的人民,而且我们都愿意为祖国奉献我们的一生。

  潘际銮认为,西南联大八年间为我国培养出大量的杰出人才,为我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国家建设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座丰碑。“我们纪念西南联大就是传承西南联大的办学精神,教育理念和教育制度,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贡献。”潘际銮说。

  “各位敬爱的师长,学长学姐,请您放心,未来,我们定会坚定不移地传承和弘扬西南联大精神,珍惜韶华,奋发有为,永做走在时代前面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云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2017级新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井慧说。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汉山网    

GMT-5, 2024-4-24 11:37 , Processed in 0.055076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