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中国粮食进出口绝对水平都呈上升之势,进出口比为2.58:1。累计出口粮食2495.5万吨,进口粮食6444.23万吨,其中进口小麦5310.56万吨,三项分别比60年代增加340.31万吨、2043.61万吨和982.05万吨。60、70年代食用小麦消费缺口进一步扩大,中国粮食进口实质上就是食用小麦进口,但平均进口水平已经逐渐下降到只占世界市场小麦进口总量7%。
有些年份中国也进口少量大米或面粉和大量粗粮(在需求缺口较大而外汇头寸紧张或价格、交货期限不能保证时进口粗粮作为小麦的次等代用品,并非用于饲料),如1961、1962和1973、1974年四个年份进口粗粮分别达到144.6万吨、116万吨、165.8万吨和142.8万吨,1964年粗粮进口也达到了110万吨。进口粮食尤其是小麦主要供给华东、华北缺粮省区和沿海地区的大城市。因为华东和北方地区是中国传统缺粮地区,小麦也是北方主粮;而且,相对于玉米来说,小麦更易于储藏。少量的进口小麦有时也运到南方一些沿海城市,主要是因为陆路运输系统运力紧张。同时,进口粮食供给大城市和沿海缺粮省区也更节约运输成本和降低粮食损耗。 表3 1970-1979年中国粮食国际贸易情况 单位:万吨
资料来源: 《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1984》。 从进口粮食的来源地看,自从60年代初首先开启了中国和加拿大的大宗小麦贸易的先河以来,加拿大、澳大利亚、美国和阿根廷成为中国进口粮食的最大供给者。60年代,中国更主要的是从加拿大进口食用小麦和大麦。从1961年1月到1963年1月,中国从加拿大进口了4800万吨小麦和100万吨大麦。1961年2月,中国又向加拿大提出了长期购买粮食的要求,很快得到了加拿大的同意和购买粮食的贷款。因此,进口粮食往往是采用长期粮食协定的方式进行支付。到70年代,美国和阿根廷也成为中国进口粮食的重要供给者。美国在1973年和1974年向中国出口了大量小麦(占美国小麦出口量的7%)。 表4 60、70年代中国的长期粮食协定 单位:万吨
资料来源:弗雷德里克•瑟尔斯:《中国的粮食贸易》,载美国国会联合经济委员会编《毛主席以后的中国经济(第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