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汉山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373|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东瀛与勾吴的渊源

[复制链接]

8395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704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4-21 11:45:2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华盛顿人 于 2016-4-21 12:57 编辑

花了几里

  一、越海东渡日出处  日本国,这个在2400多年前还没有自己名称的岛国,却是古吴国吴泰伯世家一部分子孙在国亡家破前后投奔和赖以生存的再生之地,第二故乡。  吴人东渡日本,早就被中日两国史料所记载,并得到近代以来史学家们的肯定。现据日本国在福江岛到平户岛之间的大小岛屿上,至今尚留下的许多遗迹和传说,推测吴人是曾流入五岛列岛和平户岛之间的大小岛屿上的。如在福江岛的西北角之井乐小巷还遗留着日本古人望乡的遗址。望乡遗址在港口西边一个高坡的顶上(港口向北)。据传此地就是吴国灭亡后,吴人通过战舰、战船,进入茫茫大海,流浪到日本五岛列岛和平户岛登屿处。  吴人到达日本列岛九州时,日本正处在绳文时代的后期,约公元前450年至公元前400年。这正如唐史官金履祥在他所编写的《通鉴前编》中提到:“盖吴亡其支庶入海为倭。”日本《新编姓氏录》也记载着:“松野,吴夫差之后,此吴人来我之始也。”  正是这样,吴人就像一头老黄牛开始在这个原始、荒芜、未名的列岛上,忘我地、不怕牺牲地、前仆后继地、一代又一代艰辛地开拓!

  二、日、吴之谜  神武天皇与吴泰伯之谜:  据《古事记》(简称《记》)和《日本书纪》(简称为《纪》)(两书合简称为《记、纪》)记载,神武天皇是日本第一代天皇。他与中国古吴始祖吴泰伯有值得探研的地方。26代天皇是在日本国继承和延续了吴泰伯家族的历史和“皇”位的!日本神武天皇就是吴泰伯的谥号,吴泰伯既是古吴国的始祖,又是海外衍生国———日本天皇家族的始祖。《记、纪》)中有很多隐语,其中说:神武天皇是来自“高天原”,指的是古吴国。按古吴语和古日语的词义解。“高天原”不是指“天”,而是指“高于天上的地方”。这暗示“口在天上,丞之以天”的“吴”字的吴国。整句的解释,神武天皇是来自高于天上的地方,即来自遥远天一边的古吴国。另外,日本的建国纪念日与始祖吴泰伯的诞生纪念日是同月同日。据说,神武天皇于公元前660年阴历正月初九统一日本,建立日本国,这正是吴泰伯的诞生纪念日。后来日本明治天皇改为阳历的2月11日。

  三、“倭国”、“大和国”和“古吴国”之谜  倭国是古代日本众多大小国家中的一个小国。他们是由中国江南避战乱的移民,先是到达朝鲜半岛南部生活了一段,后一部分再由半岛南部,渡过海峡来到日本北部的九州。他们带来的稻作生产和其他方面的先进技术,给列岛生活方式起了一个很大的变革,同时也奠定了日本文化的基础。为了生存和发展,组建了自己的小国家。“倭国”与古吴语“吴”与“倭”音相连。  日本历经了绳文时代,又迈进了弥生时代后期,公元一世纪左右,日本列岛各地分别建立了100多个小国家。其中较大的为邪马台国,他与中国东汉建立了外交关系,曾得到魏明帝赐给的“亲魏倭王”的封号和金印紫绶。公元3世纪,近畿大和(今奈良县)一带又兴起了一个强大的国家,叫大和国。这一地区是大陆先进文化输入的门户,又是大陆移民把中国和朝鲜的铁制农具,先进的农业技术,以及养蚕、织绢和其他手工业技术带到大和,使大和国发展强盛,4世纪中叶,大和国征服了九州在内的100多个小国,5世纪初统一了日本列岛(今天的日本国,就是大和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吴国的吴人(自称),即是姬姓华夏族人与荆蛮倭族人长期融合,混血的一种特殊标志的称呼。而日本的“倭人”、“倭国”被称及后改为“大和国”、“大和人”,日语的“和”,是“吴”的谐音,春秋时中原的华夏族也把南方的吴越族称为“倭”。“和国”可以说是“吴国”的谐音。“大和”国只是在“和国”的前面加个“大”字,其字义,语言也是一样的。“倭”和“和”的实在人,也就是吴人,都是一脉相承的血缘关系。

  四、吴传统习俗之谜  吴语,是一种地方话。古吴语原是长江下游荆蛮(倭)族人的一种民族语言。“倭人男子无大小,皆鲸面而文身……闻其旧语,自谓泰伯之后。”这是三国魏代人鱼豢在其所编写的《魏略》一书中所记载的一段话。这里所说的“旧语”,指的就是“古吴语”;“自谓泰伯之后”,说的是吴泰伯东渡日本的裔孙——吴人;“倭人”指的是“吴人”,被贬称为倭人的吴人;“鲸面文身”指的是“倭人”的传统生活习俗。《魏略》书中所记载的是三国魏朝出使日本的特使张政所言。这一史料,中日史学界都认为是真实的。日本的古日语来源于古吴国这一历史事实,是不能怀疑的。从语音的结构上来看,古日语与古吴语的语音结构有着非常密切不可分离的地方。古日语与古吴语都拥有同一个特征。即古吴 语和古日语中多发声和尾声。如,古吴语“句吴”的“句”,和“于越”的“于”,都是发声。又如,古日语:“ヴマ”(马),“ヴ”是发声,“マ”(马)才是本声,“ヴマ”源出于古吴语。日本现存最早最古的史书《古事记》绝大部分就是用汉字编写的。公元9世纪后,日本的遣唐使者,留唐19年回国的吉备真备,便利用汉字的偏旁创造了日本楷书字母——片假名。接着,是曾经到唐朝研习佛教的名僧空海,回国后即模仿汉字草体创造了草体字母——平假名。从此,日本就有了自己的文字和国语了。总之,古吴语和古日语是同根相连的。  和歌与吴歌。吴歌,是长江下游吴地区吴人的一种民间歌谣,俗称“唱山歌”、“江南小调”。和歌,是日本从古流传至今的一种歌谣。但“和歌”是“吴歌”的谐音,日本的和歌是吴人东渡列岛时带过去的,“和歌”在漫长的历史旅程中,既保持了吴人原来的本色,又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和服与吴服。和服,是日本人民传统的民族服装,礼服。日本的和服,出自中国的古吴国,是吴服演变而成的。“和服”就是“吴服”的谐音。吴服自公元前473年,吴国灭亡后就消声匿迹了。和服的面料“和服绸”特别被指定为中国的“苏州绸”,苏州成了日本千百年来购买和服绸的专买地,遗憾的是中国至今尚未找到“吴服”的样式和史料记载。  文身断发。文身,是用针器或荆刺等刺的物器,在人体的皮肤上刺出一个个小点点,连结成图案,文字或自然物的形状,然后染上颜色,或不染颜色。吴人的文身习俗,又说是一种在水里活动可以避免蛟龙水禽之害。断发,也是一种习俗。吴人(被称倭人)的文身断发,特别是断发的发型上,与其他民族大不相同。吴人的文身断发,自从吴国亡国后,断发文身就消失了。而日本古代天皇和大官们的发型及其装饰,却与古吴国为王的装饰一模一样。这说明日本古代天皇与吴泰伯有着千丝万缕,不解之缘之谜!

  五、从中国古文献的记载上来看  早在3世纪后期魏朝人鱼豢所编撰的《魏略》上记载:倭人“男子无大小,皆鲸面而文身。闻其旧语,自谓泰伯之后。”其后:《晋书·倭人传》记载:“日本户有七万,男子无大小,皆鲸面而文身,闻其旧语,自谓泰伯之后。”《梁书·倭传》中记:“倭者自云泰伯之后。”宋司马光所撰的《资治通鉴》云:“今日本又云吴泰伯之后,盍吴亡,其支庶入海为倭。”元朝时,史官金履祥在其所著的《通鉴前编》中提到:“吴泰伯至夫差25世,今日本国又云吴泰伯之后,盍吴亡,某支庶入海为倭。”公元814年,日本平安时代嵯峨天皇时,日本人编著的《新撰姓氏录》中记载:“松野,吴王夫差之后也,此吴人来我亡始也。”日本著名僧人中岸园月(元朝时曾到中国学佛)在其名著《日本记》中称:“国常立尊为吴泰伯之后”考证日本天皇室,是吴泰伯的后裔。公元1700年,明治维新前,日本学者松下见林,在其所著的《异称日本传》书中又说:“吴之时,其国王姬姓(之后)亡命日本,是日本开国之始。”民国初年,吴氏裔孙吴佩孚将军,曾考证过,他和日本明治天皇同为吴泰伯的第121世嫡孙。据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教授德国人文贝博士,研究认为,日本大和民族是由阿伊奴、马来蒙古、华韩三个民族混血构成的。日本一些学者进一步研究证实,日本皇室贵族大多来源于中华人系中的东南沿海一带。据日本著名的体质人类学家长谷部言人博士等对全国280年县市数万名男女日本头型、血型的分析研究,证明日本人种的源流主要来自中国大陆沿海的吴越民族。中国南京博物院于1999年4月4日公布新取得一项科研成果:通过三年比较研究,初步探明中国长江淮河下游地区也是日本弥生时代渡来人的起源地。  中国史学家金履祥的《通鉴前编》中即说:“日本又云吴泰伯之后,盍吴亡其支庶入海为倭。”这批吴姓子孙,大多同化到日本民族中了,有一些则保留了吴姓的标志,演变成“吴”、“吴人”、“吴羽”、“吴服”、“吴汉”等姓氏,如日本著名经济学家吴支炳博士,日本统计学家(“国势普查之欠”)吴文聪,都是吴姓。另外也有完全改姓的,如日本《新撰姓氏录》记载:“松野,吴王夫差之后,此吴人来我之始也”。  近代以来,又有大批吴姓子孙不断移居日本,成为日本华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著名日籍华人、围棋大师吴清源、华裔大富豪吴百福、社团领袖吴桂显,日本农业大学教授吴柏堂等。日本福冈县参议员松本英一,曾专程到无锡梅村祖地来谒祖,自称是泰伯后裔。

  吴人东渡战争总会导致大量的移民潮,在世界移民历史过程中,东亚大陆可能先后出现过几次因战争大批移民到日本的潮流,根据可靠的史料,古代中国大规模移民日本并与原居民混血的高潮至少有三次是可以肯定的。第一次大批东渡、移民日本的高潮是发生在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灭吴以后。大家都知道,被形势所逼无奈吃屎的越王勾践是一个报复心和嫉妒心都很强的人,当时连越国的大臣范蠡也因害怕而逃离吴越,“浮海出齐,变姓名自谓邸夷子皮”,至于敌国吴国的贵族和士兵、民众,其中有许多人因战败恐惧而成为难民之后,为了逃避越王勾践的报复而不得不漂流海外。

  吴人逃亡往南方是不行的,敌国越国正好在吴国的南方,而越军自南向北进攻,吴国军民自然是不敢南下的;看来只能北上了,但这样也很危险,因为北面齐国也是吴国在和中原争霸过程中结怨的大国,不可能整个集团都像范蠡一样隐姓埋名来隐藏,于是,亡命的吴国人不敢靠岸,只好在东海和黄海中漫游,最后漂流到朝鲜半岛或日本九州岛等地。凭这些吴国的残部,以其余力制服朝鲜半岛或日本九州岛等地的原居民,建立起新的“国家”是不成问题的,日本列岛早期“弥生文化”就这样繁荣起来。当然,吴国的战争难民从中国江浙地区到日本九州不是一步到位的,而是先暂居半岛变“朝鲜人”,再迁移列岛成日本人。关于大陆移民从朝鲜半岛南部和西南部“过渡”到日本经过,从日本最早的史书《古事记》、《日本书纪》中有关大和朝廷和半岛南部的联系,以及半岛南部居住着倭人的记载中可以得到印证。

  吴人移民日本列岛的能力也许人们会问,凭当时吴国的交通工具能去日本列岛吗?大量的史料证明这次大规模的移民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是可能的。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东亚大陆沿海的齐国、吴国、越国都有很高的造船技术,而且船都很大很实用。重视鱼盐之利的齐国历来重视造船业,早就是一个海上强国了,“齐景公(公元前547—前490年)游于海上而乐之,六月不归”。六个月的航程足以从渤海绕过山东半岛到黄海,巡视齐国当时的全部海疆,也足以从山东半岛延黄海经过辽东半岛到达朝鲜半岛西部海滨。至于南国水乡的吴越,“水行而山处,以船为车,以楫为马”,造船业显然更胜一筹,吴国敢于北上与齐国争霸,依仗的就是强大的水军。伍子胥为吴国训练的战船有“大翼、小翼、突冒、楼船、桥船”等许多种类,都是攻击型战舰,具有很强的战斗力,“大翼者当陵军之重车,小翼者当陵军之轻车,突冒者当陵军之冲车,楼船者当陵军之行楼车也,桥船者当陵军之轻足骠定骑也”。同样越国能在争霸战争中大败吴国,依仗的就是“死士八千人,戈船三百艘”,肯定掌握了高超的造船技术和驯熟的驾驶技术。再说越国大夫范蠡“与其私徒属,乘舟浮海以行”,直达齐国,一个私人小船队都敢于冒险航海远行千里,何况那支尚未经历剧烈战争的吴国水军。以上事实都足以证明当时中国的航海能力,无论吴国还是越国,当时的海军都比较强大,是具有一定的征服能力的。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8395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7047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6-4-21 12:09:4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华盛顿人 于 2016-4-21 13:14 编辑

  吴姓的起源、来源、由来

  姓氏起源

  上古时已有吴姓。一是舜的后代有封在虞的,因"虞"与"吴"音相近,故舜后有吴姓。一是颛顼帝时有吴权,其后亦有吴氏。一是少康帝时有神箭手吴贺,其后有吴姓。

  出自姬姓,以国为氏,是黄帝轩辕氏的直系后裔。商时,黄帝的12世孙古公亶父(周太王)建立了周部落。太王有三子,其中小儿子季历颇有才干,生子姬昌,姬昌出世时,有圣瑞出现,所以太王就属意姬昌接位。太王的大儿子太伯和二儿子仲雍知道了父王的意思是先传位给季历,再传位给姬昌,就决定自动让贤,便一起南下荆蛮(周人敌视楚国的称呼)。太伯和仲雍给当时比较落后的江南带去了中原先进的文化,被当地土著推举为君长,号称句吴。太伯死后,由仲雍继位。周武王(姬昌为文王,其子姬发为武王)灭商后,仲雍的3世孙周章为诸侯,国号改称吴,并追封太伯为吴伯。至仲雍的第19世孙寿梦称王,建都今江苏吴县。寿梦的第四子季扎本该继承王位,但他避而不受,逃到延陵以耕田为生。此后吴王寿梦的后裔分为两支:一支在政治上发展,出现了吴王阖闾,吴王夫差等著名国君;另一支则是季扎及其后裔独立发展,人丁繁衍众多,构成了当今吴姓的绝大部分。吴国被越国所灭后,其子孙便以国为氏,称吴氏。

  聚集地(迁徙分布)

  吴国灭亡后,夫差的太子吴鸿被流放到江西,夫差之后还繁衍于江浙、安徽、山东、河南境内的一些地方。隋唐时期,吴氏已广泛地分布于大江南北。唐高宗时有吴姓将佐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唐僖宗时,有吴姓将佐随王审知入闽,皆在福建安家落户。宋明以后,吴氏称雄于东南,其中季扎的53世孙吴宣是后蜀驸马,家族显赫一时。吴宣的5世孙吴吉甫是吴氏入粤始祖。

  吴氏迁居台湾始于1291年,入台第一人是元朝礼部员外郎吴光斗,他奉命率6000人乘船"往使琉球"(即台湾)。吴氏迁居香港,大约始于元代。

  吴姓在台湾为第七大姓。台南县吴姓人最多,还有在嘉义、云林、彰化等。明朝末年至清代,福建、广东沿海吴氏有许多人前往澎湖、台北、高雄等地谋生创业。现台北县新店安坑吴姓人家是于顺治年间从福建移居入台湾的打狗(今高雄市),康熙年间平和人吴凤父子到台等。发展至今,其中最为显赫的一支是吴伯雄家族。吴伯雄现任台湾国民党中央常委、台北市市长等要职,其家族号称吴氏"全台第一家"。

  吴氏向海外拓展,最早是到日本。吴人东渡日本在公元前450年左右,其中有一支演变成日本皇室。吴氏在东渡日本的同时,还有大批人南迁,进入今越南地区。其中季扎的50世孙吴权于939年称王,建立了越南历史上最早的独立王朝--吴朝。南越政权最后一任总统吴庭艳即吴权之后。现在越南有二百多姓,吴姓为第六大姓。东汉时有吴风进入朝鲜,发展至今,吴姓称为朝鲜143个姓氏中最常见的20大姓之一。明代以后,吴姓还有人移民南洋,迁至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尼、新加坡以及泰国、缅甸等国,近代,又有人旅居欧美。

  堂号

  "延陵堂":季扎是吴王寿梦的第四子,以贤德著称,寿梦想让他继承王位,他坚辞不受,寿梦只好把他封在延陵。他的三个哥哥先后为吴王,临死时要传位给他,他仍然不接受。因此他被后人奉为"至德第三人",又因其封邑在延陵,故时人称其为"延陵季子"。

  历史名人

  吴道子:唐代著名画家。被后人奉为"画圣".其画线条遒劲雄放,变化丰富,一变古来沿袭的高古游丝描的细笔,发展了线描的艺术方法,故表现出来的物象富有运动感、节奏感,被人们称为"吴带当风"。

  吴承恩:明朝小说家。著有《西游记》传世。

  吴 起:战国时著名军事家。卫国人。初为鲁将,继为魏将,后奔楚国,任令尹,主持变法,后被杀。

  吴 广:秦末农民起义领袖。公元前209年与陈胜发动戍卒九百人起义,建立张楚政权。后为部将田臧假借陈胜命令杀害。

  吴敬梓:清代人,以小说《儒林外史》而著称的杰出讽刺作家。

  吴沃尧:清代著名小说家。著有《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吴昌硕:清代著名的篆刻家、书画家。工诗,善书法,尤精篆刻。

  吴其濬:清代著名政治家、科学家。著有被誉为19世纪中国重要的植物学著作《植物名实图考长编》22卷和《植物名实图考》38卷.

8244

主题

9798

帖子

7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8486
板凳
发表于 2016-4-21 12:18:34 | 只看该作者
  泰伯是日本人的祖先?

  原创于: 2015-06-28 16:34:01

  标签: 荆楚文明,东亚文明,日本祖先,中华崛起

  
泰伯是日本人的祖先?


  
——读《荆楚文明与东亚文明》随感


  
龙谐:邱望达2015628


  1990年,无锡县堰桥镇民间筹资兴建吴文化公园,吴文化公园坐落在镇东南角的西高山上。相传,孙权母亲在山上建了一座庙,常年在庙里吃斋念佛,庙门前的千年古银杏树是孙老夫人栽种,但在文革期间被移走了。新建吴文化公园由北向南的布局:北山建庙,中间吴地名人堂、三百六十行无锡泥人陈列馆、封建科举制度陈列馆,南山吴地农耕蚕桑文化陈列馆、灵犀台、玉蟹宫、民间传说景点、碑林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我当时正在堰桥中学读高中,参加了建公园的义务劳动,庙内二尊汉白玉佛像由泰国赠送,当时最难理解的是日本人对吴文化公园的捐款,并说日本人是吴地老祖宗泰伯的后人。

  据于流波《源——人类文明中华源流考》,第八章荆楚文明的古老因子和域外联通。在伏羲神糯炎帝大九洲时代,东北亚就已经开始成为中华开拓美洲的中转站,操长江流域糯语的人们早已遍布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库页岛、北令海峡广大地区。

  《晋书·倭人传》:“倭人在带方东南大海中,依山岛为国,地多山林,无良田,食海物……男子无大小,悉黥面文身,自谓太伯之后。”《史记·吴太伯世家》:“吴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历之兄也。季历贤,而有圣子昌,太王欲立季历以及昌,于是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荆蛮,文身断发……自号句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千余家,立为吴太伯。太伯卒,无子,弟仲雍立,是为吴仲雍。仲雍卒,子季简立。季简卒,子叔达立。叔达卒,子周章立。”又据《史记·吴太伯世家》记载,仲雍之后的吴国君主共23位,皆是仲雍的子孙,最后一位吴王夫差是仲雍第20代孙。因此,《晋书》所谓太伯之后,只是从君位继承关系来说的,如果从血统关系来说,则倭人应是仲雍之子孙,而仲雍才是倭人直接之祖。

  7世纪中期后,日本放弃倭人之号而改称日本,同时又以扶桑自名。扶桑是中华糯民的生命之树,贯穿于伏羲神糯炎黄时代的始终。“富士山”之名亦为“扶桑”而来。倭人“男子黥面文身”、“以蹲踞为恭敬”,“其死停丧十余日,家人苦泣不进酒食”以及“灼骨以卜,用决吉凶”等礼仪习俗与东夷人几无二致。今天的江南一带还存有这种风俗。日本民族的来源,最古老的应为糯民,“大和”也就是“大糯”、“大禾”,水稻;后糯民分化为夷,如淮夷、徐夷等;夷进一步分化后成为百越、百濮,细说起来就更多了。百濮好水,多向海洋,去了东南亚。在西南文明文化进程中,各民族的族称也是一种历史的、动态的概念,西南夷、西夷、南夷、昆明、蛮夷、和夷、百濮、百越、氐羌、东爨、西爨、乌蛮、白蛮、罗罗、摩些、卢蛮、金齿……层出不穷。所以有日本学者研究说日本民族来源于云南的少数民族没有错,如彝族、哈尼族、傣族等;说日本民族是苗族、侗族、土家族的后代也没错,两者之间多有相通;是淮夷、徐夷的后代没错,古就有“浙商通倭”一说;说日本民族是徐福的后代也没错,历史凿凿;说是来源于中亚一带的游牧族也没错,因为他们也是长江流域糯民演化而来的游牧族,总之是万变不离其宗。

  吴太伯,亦作吴泰伯,姬姓,是周部落首领古公亶父的长子。太伯的母亲名叫太姜,是有台氏之女,古公亶父的正妻,生太伯、仲雍和季历。季历和他的儿子姬昌都很贤明,古公亶父因此有立季历为继承人的想法,以便传位给姬昌。太伯知道父亲古公亶父的心思,为了成全父亲,他于是便和二弟仲雍就逃奔到荆蛮之地,文身断发,以表示不可以继承君位,来避让季历。

  太伯与仲雍同避荆蛮后,定居梅里(今江苏无锡梅村)。土著居民认为太伯有德义,追随归附太伯的有千余家,并拥立太伯为当地的君主,尊称他为吴太伯,自号“句吴”。相传太伯定都梅里后,大力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曾“穿浍渎以备旱涝”。太伯开凿伯渎河,它流经坊前、梅村、荡口,直至漕湖,全长43公里,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人工开凿的第一条河流。无锡清名桥一段俗称“伯渎港”,一作百渎港。伯渎河的开凿,使当地百姓世受其利。孔子在《论语·泰伯》中云:“泰伯可谓至德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德而称焉。” 太伯三让天下和开发江南的功德,受到后世所敬仰。

  太伯无子,死后由其弟仲雍继位。太伯葬于梅里东(今鸿声镇)的皇山(后名鸿山)南麓。周武王灭商后,派人找到仲雍的后人周章,正式册封周章为吴国君主。太伯被后世奉为吴文化的鼻祖,泰伯墓和泰伯庙今都在无锡梅村。

  根据上述历史记载,日本人应该是泰伯的二弟仲雍的后人,比起泰伯三让天下的贤德,如今的日本人只能称为仲雍的不肖子孙。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这个仲雍的不肖子孙似乎仍想蠢蠢欲动!中国真的要好好感谢日本,日本正尽全力迫使中华民族快速崛起!

一直被朋友称为小博士。其实就是书读得多一些而已。

1万

主题

1万

帖子

10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05656
地板
发表于 2016-4-21 12:25:5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新鲜人 于 2016-4-21 13:28 编辑

《晋书?倭人传》:“倭人在带方东南大海中,依山岛为国,地多山林,无良田,食海物……男子无大小,悉黥面文身,自谓太伯之后。”《史记?吴太伯世家》:“吴太伯、太伯弟仲雍,皆 周太王之子,而王季历之兄也。季历贤,而有圣子昌,太王欲立季历以及昌,于是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荆蛮,文身断发……自号句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千余家,立为吴太伯。太伯卒,无 子,弟仲雍立,是为吴仲雍。仲雍卒,子季简立。季简卒,子叔达立。叔达卒,子周章立。”又据《史记?吴太伯世家》记载,仲雍之后的吴国君主共23位,皆是仲雍的子孙,最后一位吴王夫 差是仲雍第20代孙。因此,《晋书》所谓太伯之后,只是从君位继承关系来说的,如果从血统关系来说,则倭人应是仲雍之子孙,而仲雍才是倭人直接之祖。7世纪中期后,日本放弃倭人之号 而改称日本,同时又以扶桑自名。扶桑是中华糯民的生命之树,贯穿于伏羲神糯炎黄时代的始终。“富士山”之名亦为“扶桑”而来。倭人“男子黥面文身”、“以蹲踞为恭敬”,“其死停 丧十余日,家人苦泣不进酒食”以及“灼骨以卜,用决吉凶”等礼仪习俗与东夷人几无二致。今天的江南一带还存有这种风俗。日本民族的来源,最古老的应为糯民,“大和”也就是“大糯 ”、“大禾”,水稻;后糯民分化为夷,如淮夷、徐夷等;夷进一步分化后成为百越、百濮,细说起来就更多了。百濮好水,多向海洋,去了东南亚。在西南文明文化进程中,各民族的族称 也是一种历史的、动态的概念,西南夷、西夷、南夷、昆明、蛮夷、和夷、百濮、百越、氐羌、东爨、西爨、乌蛮、白蛮、罗罗、摩些、卢蛮、金齿……层出不穷。所以有日本学者研究说日 本民族来源于云南的少数民族没有错,如彝族、哈尼族、傣族等;说日本民族是苗族、侗族、土家族的后代也没错,两者之间多有相通;是淮夷、徐夷的后代没错,古就有“浙商通倭”一说 ;说日本民族是徐福的后代也没错,历史凿凿;说是来源于中亚一带的游牧族也没错,因为他们也是长江流域糯民演化而来的游牧族,总之是万变不离其宗。
上述资料恕不公开

8244

主题

9798

帖子

7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8486
5#
发表于 2016-4-21 14:32:2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大千世界 于 2016-4-21 15:33 编辑


  来自日本文献的移民证据我们还可以从日本找到大量证明这次移民的证据。因为自西汉到魏晋时代,不断有满口吴音的倭人来中国朝贡,并在中国人君王面前“自谓太伯之后”,显然当时的这些日本人都认定太伯为其始祖,认为日本民族与以太伯为开国君主的吴国是有血缘关系。太伯(或称泰伯)又是谁?太伯是中国历史中的圣人,他和二弟仲雍、三弟季历同为周太王公刘的儿子,太伯是大哥,按理他应当继承父位,但周太王却偏爱老三季历,想立他为王,为了避免让父亲为难,太伯和二弟仲雍“二人乃奔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可用,以避季历”。之后“自号勾吴”,建立了吴国。孔子很推崇太伯,所以常常说“礼乐失而求诸野”,并有“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抱负。根据《史记·周本纪第四》“夏后氏政衰,不稷不务,不密以失其官而奔戎狄之间”的记载可见,在中国远古时代,华夏人像不密那样逃到蛮夷不仅是常有的事,而且是时髦的事。日本自称泰伯之后记载,在日本的史书中连连不断,南北朝时(1336—1396年),禅僧中岩修在《日本纪》中说:“国常立尊为吴太伯之后。”江户时代的大儒林罗山在他所著的《神武天皇论》一文中说:太伯逃荆蛮,……其子孙来筑紫,……是天孙降日向高千穗之谓耶?……神武四十五岁东征,……呜呼!姬氏之子孙(吴太伯本姓姬)可本支百世,万世为君矣,不亦盛哉!彼强大之吴,虽灭于越,我邦之宝祚,于天地而无穷,于是愈信太伯之至德。由此可见林罗山是很为此自豪的,可能认为自己就是太伯的子孙。和林罗山同时代的另一学者藤贞干在其《冲口发》一书中干脆主张吴太伯是神武天皇的父亲。再如日本人松下见林等根据《新撰姓氏录》中日本人的姓氏“松野,吴王夫差之后也”的记载断定:“此吴人来于我之始也”。


  来自中国文献的移民证据根据《三国志》等史书的记载可知,古代日本和吴国的风俗非常相似,也有“文身”、“断发”的风俗;另外,吴国人和越国人的祖先也被中原地区称为“倭人”。对于这次大规模的移民潮,中国历史典籍中都可以找到相关确凿的记载。唐人编修的类书《翰苑》中引用有已经失传的《魏略》一书记载,日本 “其俗男子皆鲸面文身,闻其旧语,自谓太伯之后”。《晋书·倭人传》中则有“男子无大小,悉鲸面文身,自谓太伯之后”的类似记载。宋朝人金履祥在《通鉴前编·吴亡条》中说:“今,日本又云为吴太伯之后,盖吴亡,其支庶,入海为倭。”


  近代日本人对此问题的困惑对于大陆移民的后代建立“大和”的传说。实际上,自江户时代以来,渐渐地有些日本人似乎开始意识到:承认自己就是太伯的子孙似乎不太光彩,也不必以此证明日本也是文明之国。开始有人否认日本是太伯之后,据说:后醍醐之世,释圆月作《日本史》,以吴太伯为始祖,献其书于朝,诏焚弃之。见《蕉了子抄》。灵元主时,林恕撰《本朝通鉴》曰:“日本始祖,吴太伯之胤也。”源光国驳议曰:称曰尔吴之后,则神州大宝,不免为异域附庸,岂不悲哉。遂削之。这里提到的那个源光国明显是带有感情色彩的否认,因为他是日本历史上具有最强烈的民族意识的一个人物。他主持编纂的《大日本史》一书中甚至否认有卑弥乎等人存在,反正是中国史书中有关记载他认为不利于日本的,他都否认。这里我们虽然不能肯定说吴太伯就是天皇的祖先,但他的子孙确实是许多日本人的祖先。除了吴人,还有越人,可能也有不少因战争而流亡日本。据说越国被楚国灭亡之后,不少人流亡日本,日本本州岛北部,即日本海沿岸的越前、越中、越后三国就是越人的后裔建立的,这一问题待收集史料之后再探讨。明治维新以来,日本人松下见林虽然反对“皇祖太伯说”,但却认为“夫差之前,吴不通日本,谨按《国史》及我诸书,有异域人向风慕义,来为臣民者,其氏族号蕃别。蕃别种类甚多,其中有松野氏,《新撰姓氏录》曰:‘松野,吴王夫差之后也。’此吴人来于我之始也。”令人不解的是,1928年日本出兵山东时,曾经叫嚣“我们从大陆上来,现在还向大陆上去”。他们也大概认定自己就是太伯的后代了,或者是徐福的后代。


  倭人中一部分,特别是日皇家族,乃我华夏吴人之后代。


一直被朋友称为小博士。其实就是书读得多一些而已。

1万

主题

1万

帖子

10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05656
6#
发表于 2016-4-23 23:02:46 | 只看该作者
见吴姓家谱22-4 夫差三子公子地东渡日本。http://www.cnwu.net/html/zp/yj/2 ... 06104503_5643.shtml
上述资料恕不公开

8395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7047
7#
 楼主| 发表于 2016-4-25 21:26:2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华盛顿人 于 2016-4-25 22:29 编辑

小林吴服店 京都纳屋町商店街


1万

主题

1万

帖子

10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05656
8#
发表于 2016-5-6 14:31:1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新鲜人 于 2016-5-6 15:36 编辑

视频: 日本女人和服下的春光   




上述资料恕不公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汉山网    

GMT-5, 2024-4-23 09:46 , Processed in 0.054419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