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登录
汉山 返回首页

夺标的个人空间 http://hanshan.info/?1265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气候对于中国历史上人口变迁的影响

已有 831 次阅读2015-11-1 20:35 |系统分类:科学普及 | 宽屏 请点击显示宽屏,再点击恢复窄屏 | 动漫全图 如只见部分动漫,请点击显示全图,再点击恢复窄图


李伯重

2015-10-30 14:25 来自 私家历史

字号
中国历史上的气候变化与人口变化
气候史和人口史是近年来国际中国史坛兴起的两个重点研究领域。在气候史方面,自竺可桢关于历史时期中国气候变化的开拓性成果于1970年代初问世以来,中外学者在此领域做了很大努力。从他们的研究成果,我们对近两千年来中国气候变迁的情况,已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在人口史方面,自何炳棣关于中国人口史的专著自1959年刊出以后,人口史学者的努力,也使得近两千年来中国人口变化的基本轮廓,从混沌中显现了出来。这里我们将把这两方面的研究成果结合起来,来看一看气候变化对中国历史上人口变化的影响。
何炳棣《明清人口论》,哈佛大学出版社1959年版
气候变化
从竺可桢、任振球、汪子春、高建国等人的研究结果可知,在过去两千年中,中国气候经历了10次较大的变化。大体而言,秦和西汉是气候温暖时期,气温较今日高,因此亚热带植物的北界比今日朝北许多。自公元之初(即两汉之际)起,气候开始出现转寒的趋势,到东汉末已比现在寒冷。到3世纪后期,寒冷达到顶点,年平均温度比今日要低1—2摄氏度。这种寒冷气候一直持续了下来,直到6世纪下半叶才开始转暖。到了7世纪中叶,气候已明显变暖,年平均温度高于今日。
然而从10世纪开始,气候又趋于变冷,并在12世纪达到顶峰。13世纪初期和中期曾有一个温暖时期,但好景不长,因此14世纪的气温不仅低于今日,而且也低于13世纪。15世纪初以后,出现过两个温暖时期(1550—1600年和1720—1830年)和3个寒冷时期(1470 —1520年,1620—1720年和1840—1890年)。
大体而言,16世纪和18世纪可算温暖时期,而17和19世纪则为寒冷时期(其中又以17世纪为最冷,冬季平均温度比今日要低2摄氏度)。这个变化大势,与北半球其他许多地方的记录也是相一致的。从降雨量来看,郑斯中等人对地方志中关于近二千年来36750次旱涝记载的分析表明:我国自公元初以来,水灾相对减少,而旱灾则相对增加。在1—10世纪,干旱期和湿润期分别为350年和650年;而在11—20世纪,则分别为580年和320年。而且还要注意,这种状况在经纬35—40度的黄河流载表现最为明显。
人口变化
根据葛剑雄的研究,自秦始皇统一中国以来,到清朝灭亡以前,中国人口出现过8次剧烈波动。人们通常用“大起大落”来形容这种剧烈波动,此处我们也姑且从众,采用此种说法。在这8次“大起”与“大落”中,更为值得注意的是“大落”。这是因为除了“大落”的时期外,中国人口基本上保持着增长;而且一般而言,“大起”的速率比“大落”的速率小得多。
这8次“大落”包括:(1)两汉之际(户数减少2/3至3/4,实际人口减少约40%),(2)三国两晋南北朝(隋朝人口只相当于400年前东汉后期的人口),(3)隋唐之际(人口减少约一半),(4)中晚唐、五代(北宋建立时人口不足盛唐时的一半),(5)金与元初(元朝人口最多时,人口总数比南宋和金人口合计少20%),(6)元明之际(明初人口比元朝人口最多时少1/4以上),(7 )明清之际(人口大约减少20%),(8)晚清(1911年人口总数比1850 年还少1/10)。
将这两种变化合观比较,可以看到:上述的8个中国人口“大落”时期,也都是我国气候变冷的时期。这种对应不可能是一种巧合。因此中国历史上人口的“大起大落”与气候变化有密切关系,应是无可置疑的。
气候变化对人口变化的影响
造成中国历史上人口“大起大落”的原因,当然十分复杂,绝不止气候变化一个。然而,尽管不能认为气候变化是造成人口“大起大落”的唯一原因,但气候变化仍然应是最主要的原因。其他的大多数原因,莫不与气候变化有关(有些甚至就是由气候变化的产物)。那么,气候变化是如何对中国历史上的人口变化发生影响的呢?
气候变化对人口的影响,可以分为直接的和间接的两个方面。所谓“直接影响”指的是:气候变化引起农业产量的增减、农业区域的移动,从而导致人口发生变化。而“间接影响”指的则是:气候恶化通常激化社会矛盾、触发社会危机,引起原有社会结构解体,同时还会引起外来烈性传染病的传播,从而导致人口减少。反之则引起人口的增加。下面,我们就来具体地看看气候变化是如何引起中国历史上人口的几次“大落”的。
气候变化对农业产量的影响
一般而言,在北半球,年平均气温每增减1摄氏度, 会使农作物的生长期增减3—4周。 这个变化对农作物生长具有重大影响。例如,在气候温和时期,单季稻种植区可北进至黄河流域,双季稻则可至长江两岸;而在寒冷时期,单季稻种植区要南退至淮河流域,双季稻则退至华南。
据张家诚的研究,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年平均温度变化1摄氏度,粮食亩产量相应变化为10%;年平均降雨变化100毫米, 粮食亩产量的相应变化也为10%。此外,年平均温度的高低和年平均降雨量的多少,对冷害、水旱灾和农业病虫害的发生频率及烈度也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从而明显地增加或减少农业产量。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气候变化对农业产量的影响,在高纬度地区表现最为明显,而对低纬度地区则影响相对既较小。因此气候变化对农业产量的影响, 在农作物生长期较短的我国北方地区,更为巨大。
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的古代,农业总产量哪怕只是在一年中有10%以上的减少,就会引起大量人口的死亡。如果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持续减产,那么人口在剧减之后长期停滞,也就是必然的现象了。如前所述,在东汉晚期至隋朝中期的四个多世纪中,我国的人口一直未有增加,是我国人口“大落”持续最久的时期。而这个时期恰恰也是一个气候寒冷持续最久的时期:自3世纪后期到6世纪下半叶,年平均温度比今日要低1—2摄氏度。因此气候变化通过化影响农业产量而对人口变化发生重大影响,是无可置疑的。
气候变化对农业区边界变化的影响
由于农业严重依赖于自然生态环境,因此根据各地自然生态环境的差异,必然会形成不同的农业区域。由于自然生态环境总是在不断变化,因此农业区域也绝非一成不变。我国今天的各主要农业区域,按照王业键等人的研究,大约形成于18世纪。在此之前则有多次改变,因此我们不能将近两个世纪来的情况作为亘古不变的常情而以今况古。
根据程洪、朱道明、张家诚等人的研究,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如果某地区年平均温度降低1摄氏度,相当于该地区向北推移200—300公里。如果某地区年降雨量减少100毫米,相当于东部农业区向东南退缩100公里以上,在山西和河北则为500公里。换言之,气候变冷变干,会使得一些地区变得不适宜原有的农作物生长,从而导致不能农耕。长城一向被认为是我国农、牧业的分界线,如果对比秦长城和明长城的位置,那么可以发现在大多数地方,明长城比秦长城向南退缩了200—400公里。
农业区域的移动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以我国华北地区最为明显。这个地区从地理上来说,处于气候(温度和降水量)变化最为显著的北纬35—40度之间,生态基础又比较脆弱,对气候变化的反应也特别强烈。因此一旦气候变冷变干,农业生产受到的影响最为显著。这不仅会导致原有耕地减产,而且会使得大量耕地被放弃或弃农就牧,从而不能养活原有的人口。此外,还会导致水、旱、蝗灾发生频率的增加和受灾范围的扩大。这又进一步加剧了农业生产的衰落。在我国历史上,华北一向是人口“大起大落”的主要场所,这是与其自然生态环境(特别是气候)变化特点是分不开的。
气候变化对瘟疫流行的影响
布罗代尔指出:在人们彼此长期隔绝的时代,各地居民对不同的病原体各有其特殊的适应性、抵抗力和弱点。一旦相互接触和感染,就会带来意外的灾难。在对近一千年来欧亚许多地区人口变化影响最大的各种流行疾病中,鼠疫(即“黑死病”)是最可怕的杀手(例如在14世纪,鼠疫传入欧洲,导致欧洲主要国家人口减少了1/3到1/2)。而这种疾病的传播,就与气候变化有密切关系。
黑死病是中世纪欧洲人的“死神”
蒙古高原和青海高原是世界上鼠疫的主要疫源地之一。麦克内尔、费克光、曹树基等人近年来的研究已证实,在元初、元明之际和明清之际三个时期,这种疾病随着生活在此地区的游牧民族南下而传到中国内地,对中国人口的锐减起了极大的作用。典型的事例如1232年,蒙古军队包围并攻克金朝首都开封城。在蒙古人入城后短短的两个多月中,开封居民死者多达100万以上,几乎全城死绝。 而导致这一悲剧的罪魁祸首,不是蒙古军队的刀枪,而是他们带来的鼠疫。
因此,游牧民族的南迁所带来的疾病传播所导致的内地人口损失,通常要比战争所导致的人口损失大得多。而游牧民族之所以南迁,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气候变化所致(详后)。因此,从根本上来说,中国历史上引起人口锐减的瘟疫大流行,也是气候变化的间接结果。
气候变化对其他导致人口起落的因素的影响
在我们讨论所涉及的两千多年中,中国一直是一个传统的农业社会。在这个社会中,整个社会结构及其运行机制都建立在特定的农业生产方式的基础之上。由于当时农业发展严重受制于自然生态环境变化,因此一旦自然生态环境恶化,原有的社会结构及其运行机制就会削弱、瓦解甚至崩溃,从而使得各种矛盾失控,造成长时期的社会动荡和暴力冲突,进而导致大量人口的死亡。
旧有社会结构及其运行机制破坏的主要标志之一,是出现数量巨大的流民。在那些受气候恶化打击最为严重的地方,由于原有农业生产方式的基础被摧毁,当地的社会结构也随之瓦解。居民无以为生,只好外流。但是,如果气候变化涉及较大的范围,相邻地区当然也程度不等地受到气候恶化的打击。本地居民自顾不暇,所以无法大量接纳流民。于是土客之间往往出现暴力冲突。如果流民占了上风,结局往往是本地社会结构被摧毁,土著居民最后也加入到流民的队伍中去。随着气候恶化的持续和加剧,这种情况滚雪球式地扩大,暴力冲突也往往演化为大规模的内战或农民起义,从而使得旧有的社会结构及其运行机制在更大范围内受到进一步破坏。
在许多地方,本地居民顶住了流民潮的侵扰,但为此他们不得不结成各种形式的武装自卫团体(如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的坞堡等),而这种团体的发展,最终会导致各地割据与半割据局面的形成。国家的统治力量在天灾和流民的双重打击下已经遭到严重削弱,而各地割据与半割据又使处于困境的国家雪上加霜。日益衰弱的国家越来越无法有效履行其维护社会秩序、抵御外族入侵、兴修水利、赈灾减灾、安抚灾民、调集粮运等职能,于是社会更加动荡。其结果,必然形成一种不断加剧的恶性循环,最终结果则是整个社会的解体。在这个解体的过程中,不仅有大批人民直接死于天灾及其引起的饥荒,而且还会有更多的人民死于持久的大规模暴力冲突,从而造成人口的“大落”。这种情况,在上述的8个中国人口“大落”时期中的前七个(特别是三国两晋南北朝、金元和明清之际)中都可看到,尽管在各个时期表现有所不同。
此外,气候变冷变干,不仅会使农业区域南移,而且也会使北亚牧业区域相应南移。由于北亚半沙漠半草原地区的生态基础非常脆弱,所以更难承受气候恶化的后果。牧业生产条件的恶化,迫使游牧民族不得不南下求生。在许多情况下,这种南下是通过武力强行进入农耕地区的。这当然不可避免地要引起持久的暴力冲突乃至大规模破坏,并且进一步激化内地的社会矛盾,加剧社会解体。
上述的8个中国人口“大落”时期,除第(1)和(8)时期外,都是北方游牧或半游牧民族大举南下的时期【第(6)时期也与此有关】。而我们应当注意的是,这些时期也是气候变冷变干的时期。其中,东汉晚期至隋朝中期的四个多世纪是北方游牧与半游牧民族南下规模最大、持续最久的时期。而这个时期恰恰也是一个气候寒冷持续最久的时期。因此,气候变化通过促使北方民族南下而对我国历史上的人口变化发挥重要影响,是可以肯定的。
综上所述,尽管我国古代人民采取了许多手段来对抗气候变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并取得了相当的成就,但是在当时的技术和其他条件下,“人定胜天”只不过是一个美好理想。因此在20世纪以前的两千年中,气候变化对我国人口变化确实起到了一种决定性的影响。

(本文原载《人口研究》1999年01期,原题为《气候变化与中国历史上人口的几次大起大落》。澎湃新闻经授权转载,现标题为编者所拟,有删节。)

澎湃新闻记者 石伟杰

2015-11-01 16:55 来自 私家历史

字号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据媒体最近报道,预计2030年我国总人口将达到14.5亿人。那么,中国人口是如何演变到今天的规模,其中的原因和影响又是什么呢?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于近日采访了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副教授路伟东,他是人口史专业的博士,对中国人口问题颇有研究。
澎湃新闻:中国历史上的人口变化大致是怎样的?
路伟东:人口是一切社会活动的核心要素,在古代,人口是最重要的财富,所以,无论是制度层面,还是具体操作层面,中国历代政府对人口问题都很关注。先秦时期就有诸如“上计”之类的人口调查制度,此后历朝历代虽多有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目的主要就是赋役。对我们人口史研究来说,《汉志》(《汉书·地理志》)人口数与1953年一普(新中国第一次人口普查)数,是一前一后两个最重要基石。《汉志》人口数元始二年(公元2年)大约有6000万人口,这是一个非常惊人,也较为可靠的数字。当时是大一统的国家,制度运作非常有效,有能力进行全国人口调查。
新中国第一次人口普查
汉代之后,整个社会变迁比较大,人口规模波动较大,但直到宋代,中国人口才突破1个亿。人口过亿这个过程是非常长的,通俗地讲,人口增长就跟存款一样,如果你只有1万元存在银行,增长是很慢的,但如果你有1个亿,效果就不一样了,关键在人口基数。虽然元始二年就有将近6000万人口,但是战争和灾荒的影响很大,人口在数千万间波动。
宋往后,中国人口也有较大波动。到了明代中期,人口突破了2亿,这在中国人口发展史上是一个重要的节点。清朝开国到太平天国之前,中国人口超过了4亿。不过,除了元始二年的人口数量较为可靠外,以后历代人口数据问题比较多,以葛剑雄为首的中国人口史学者,对中国历史人口的波动进行过较为系统的研究,这些研究成果都体现在葛教授主编的多卷本《中国人口史》和《中国移民史》中。
《中国人口史》
到了晚清,太平天国对中国人口的打击非常大,现有研究表明,这场战争造成的人口损失有1个多亿。以我关注的西北陕甘地区为例,这段时期损失了大约2000多万。之后是一个非常漫长的恢复过程。
但是,1953年新中国第一次人口普查时,我们惊奇地发现,人口恢复速度远超过了当时人们一般的认识和想象,民国的时候,普遍认为是“四万万五千万”同胞,实际结果调查下来是超过5.8亿,加上台湾及驻外人员及相关人口,全国人口已经达到6亿。
此外,在人口史研究中,还有一个人口数据也很重要,那就是宣统年间的人口调查数据。在古代社会,人口调查的主要目的在于收税和征发徭役。而这次人口调查,其制度目的不是收税,而是为选举服务的。这次人口调查在全国大部分地区都得到了较为严格的执行,比如甘肃,我找到了调查最原始的基层档案“地理调查表”,并进行相关研究。侯杨方教授对这次调查数据进行了修证,总人口约3.65亿。与1953年一普数据相比,宣统人口数据性别比较高,这表明,女性人口遗漏较多,1910年全国人口数估计可能已经接近4个亿。
除了调查数据之外,宣统年间人口调查的重要性还在于它是有传承的。通过它,我们可以看到之前的人口调查是怎么回事,也能结合具有现代意义的人口普查来看待它。
澎湃新闻:汉、宋、明、清这些人口高峰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路伟东:在古代,人口增长的原因不外乎社会比较太平,而且持续的时间比较长。于是,人口就像滚雪球似的往上走。但是人口基数小的时候,增长就比较慢。而对人口造成最大伤害的,就是战争,但主要不是战争本身造成的杀戮,而是随之而来的灾荒和瘟疫。人在缺少粮食时,身体素质会下降。同时,战场上的尸体如果没有及时处理,就会带来瘟疫。比如晚清云南鼠疫,一直都有,但战时军队频繁地调动,鼠疫就扩散出去了。而且,灾民四处出逃,也会使得瘟疫扩散。这一问题曹树基、李玉尚两位教授有深入的研究。
有些研究会讲到气候的影响,但冰期、温暖期、湿润期等的影响是渐进式的、缓慢的,可能会影响粮食产量,间接对人口造成影响,但一般不会造成短时期内重大的人口波动,只有极端天气的个案才会对局部人口造成很大影响。比如隋炀帝西巡经过扁都口,那里夏天都会冻死人,这是很极端的例子。气候如何影响人口恐怕还需要更多的研究。
除了社会稳定和持续时间长外,政府的一些措施也有作用,比如鼓励生育、重税不婚、禁止杀婴、安置流亡等。西汉惠帝的时候,就规定女子十七岁以上、三十岁以下不嫁的,人头税加五倍加征。此后西晋、北齐、北周以及唐宋等朝,都有类似规定。但是历史地来看,这些作用不是太大,人口有自己的增长规律,其主要原因还是在于较长时段的太平盛世。从汉到两晋,都是缺人口的,政府都鼓励生育,但是人口就是增长不上去,因为社会动荡,战乱频生。所以,人口增加主要还是自然增长的结果,当然民间也会有一些自发的限制,比如溺婴等。
人口是一种生物力量,虽然我们认为某一时段内存在很严重的人为选择,但其实可能并不那么严重,它大体上还是平衡的。以前葛剑雄老师上课时常讲,凡是提倡的,都要辩证地来看。比如中国人习惯说“多子多福”、“长命百岁”、“安土重迁”等等,但人口史的研究表明,这些大都只是人们良好的愿望、追求的目标而已。正因为缺少或没有,才会极力主张或者提倡,这个道理很容易理解。
值得注意的是,清前期的人口增长向来被认为是“人口爆炸”或者“人口奇迹”,其实这是一个错觉,因为统计口径不一样。清初统计“丁”并不是人口数。乾隆后,统计人口不分男女,导致了统计上人口数量激增。如果单纯从人口增长率来看,清初至清中期可能就6%—7%,是一个比较正常的水平。但从绝对数量来说,这是很吓人的。明中期虽然超过了2亿,但明清之际人口损失较大,从清初到太平天国战争,中国人口大约增长了3个亿,这是一个非常惊人的数字。
澎湃新闻:太平天国运动造成了重大的人口损失,民国时期也战乱不断,为什么1953年人口普查时数据如此惊人?
路伟东:和古代社会不同,民国以来中国人口增长模式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以前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两高一低”模式,人口增长主要靠的是社会稳定和持续时间长。近代以来,西方医学传入中国,比如种痘、抗生素等的运用,使得人口死亡率快速下降。现代医疗和公共卫生体系的建立,是二十世纪以来世界范围内人口增长的重要原因。人口增长模式变成了“高低高”模式: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但是,随着社会进一步发展,发达国家又变成了“三低”模式: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甚至还会出现负增长。比如现在日本是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简单来说,就是人的寿命变长,但年轻人也不愿意生孩子,这是很要命的问题。我们现在的平均预期寿命是73岁多,日本大概比我们高10岁。
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及时空差异
澎湃新闻:那么历史上这些人口高峰的到来,会对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造成哪些影响?
路伟东:明中期以前,中国人口波动非常大,人口基数也不大。比如宋代,商品经济很发达,它可以支撑人口发展,环境压力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而明中期以后,人口累积到两亿,粮食和耕地的压力显现出来。但幸运的是,美洲的高产作物传入了中国,比如苞米、地瓜、土豆等。
明清时期,人口迁徙有一个趋势,就是往山区、边疆、海外跑。这个影响很大,海外主要是东南亚地区,也有其他地区。边疆的话,比如东北、内蒙古、西北等。我曾经写过敦煌移民,明末清初时该地区是废弃的,后来开始往河西走廊移民、种粮食。
除了迁移,人口与环境的关系也可以通过一些技术手段来解决,主要跟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有关。上文我提到敦煌移民,雍正时期迁入了1万人左右,人与环境还是很和谐的。解放后,虽然敦煌没什么工业生产,但是现代化的生活方式是很浪费资源的,比如用水大量增加,这与后来的环境问题有关。
还有些研究热衷于讨论土地承载力问题,但我认为这是一个伪命题,因为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农作物的产出是会变的,土地承载力是弹性的。比如以前小麦亩产量就四五百斤,现在很轻松可以达到亩产千斤了。而且,只有在一个封闭的农业社会才适合讨论土地承载力,但现代社会是越来越流通和开放的。
而社会影响方面,两千年前的汉代就有6000万人口,中国历代政府在管理人口方面有非常好的历史传承和时间序列。你难以想象政府管理人口的制度是非常完善的,大多时侯也是比较有效的。我们很早就有人口调查,比如战国、秦汉的上计制度、唐代的记帐、金代的猛安谋克、明代的户帖黄册等等。
拿清代来说,人口主要集中在内地,也就是胡焕庸线以东以南地区,基层方面有保甲负责统计人口,而对不同的边疆地区,比如蒙古、新疆、西藏甚至内地回民等,都有不同的管理方式。以西北回民为例,清代乾隆以后,有不同于汉族的法律和户籍制度来管理,咸同以前,西北回民的规模达到了800多万,而全国回民人口则超过1000万。
胡焕庸线
除了制度层面,我们现在也很关心实际操作层面,究竟是哪些人在进行人口管理?从乡村经验来看,就是有头有脸的地方士绅,充当了官府和民间的桥梁,他们既代表了一定的国家权力,但又不是国家工作人员,政府呢,也得倚靠他们。地理调查表调查人员一类,就详细罗列了调查者的姓名。这个管理体系是有效的,可以维持社会运作。其实,古代政府管理统计人口,真正关心的不是这个地方有多少人口,而是可以收多少赋税。
所以,人口问题,既不能夸大它,也不能缩小它。有些研究倾向于说,人口多了,人地矛盾增加,因此会导致一系列社会问题。但是社会不是线性的,是多面的、复杂的,不能归结到单一原因上。大家都知道,中国历史上有三次大的北人南迁,经济重心的南移和人口南迁就有较大关系,由此也可以看到,人口是经济发展最根本的原动力。
澎湃新闻:在人口迁移中,城市总是会吸引更多的人,这对整个社会的人口再生产有什么影响?
路伟东:这个问题,在古代和近代不太一样。宋代的时候,商品经济发达,不是城市吸引了人口,而是经济发展吸引了人口,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经济水平已经可以养活更多的非农人口。但是到了当代,城市的尤其是特大城市的首位度较显著,形成了“虹吸效应”,往往出现了“大树底下不长草”的局面。这个问题涉及很多方面,不仅仅是人口史的研究,暂时不展开了。

0px 0px / 40px 40px no-repeat;">
我要跟帖
发表
热评论
0px 0px / 40px 40px no-repeat;">
zsl路上14小时前
大老道
用脚后跟想想这也是不可能的。专家的公信力存疑啊!
0px -1px no-repeat;">9|回复
0px 0px / 40px 40px no-repeat;">
0px 0px / 40px 40px no-repeat;">
可乐12小时前
大老道
用脚后跟想想这也是不可能的。专家的公信力存疑啊!
0px -1px no-repeat;">5|回复
新评论
0px 0px / 40px 40px no-repeat;">
老式笔记本9小时前
维特赵
太平天国对中国人口的打击非常大,现有研究表明,这场战争造成的人口损失有1个多亿。
0px -1px no-repeat;">1|回复
0px 0px / 40px 40px no-repeat;">
青衿士9小时前
0px -1px no-repeat;">0|回复
0px 0px / 40px 40px no-repeat;">
10小时前
0px -1px no-repeat;">0|回复
0px 0px / 40px 40px no-repeat;">
风雨来11小时前
0px -1px no-repeat;">0|回复
0px 0px / 40px 40px no-repeat;">
0px 0px / 40px 40px no-repeat;">
冠語12小时前
0px -1px no-repeat;">3|回复
no-repeat;"> no-repeat;"> no-repeat;"> no-repeat;">
background-attachment: initial; background-color: initial; background-size: 34px !important; background-origin: initial; background-clip: initial; background-position: 0px -34px; background-repeat: no-repeat;">
0px 0px / 40px 40px no-repeat;">
我要跟帖
发表
热评论
0px 0px / 40px 40px no-repeat;">
新评论
0px 0px / 40px 40px no-repeat;">
远西回声10小时前
王右丞
从中原向江浙的多次大规模移民是有北方战乱这个重要因素作支撑的,历史上相当长时间内江南少有战乱,而且在明中期借由美洲进口的高产粮食使得人口基本达到环境的饱和以前,江南地区人口远未饱和,完全没有继续难移的动力,最多只有沿海部分地区往东南亚的商贸性质的移民。华南地区虽然条件好,但是山地较多,与北方相对封闭性强。晚清时期由于被迫开放南方港口,同时江南地区由于太平天国战乱导致大片荒废,才使得华南大片地区开始兴起。至于从陆地上扩张到印支半岛,个人认为可能性很小。不是说只要天朝有这个实力就会去做,主要是没有很强的动力,内陆边疆远未开发,没必要为了这个根本不在议程上的需求去攻打天朝本应提供保护的中南半岛各藩属国。而且印支多山地和热带雨林,历史上中国对越南多次战争都是因为热带雨林、山地、热带疾病等因素无功而返。等到印度支那归属法国后就更无可能了。
0px -1px no-repeat;">0|回复
0px 0px / 40px 40px no-repeat;">
王右丞11小时前
从中原向江浙的多次大规模移民是有北方战乱这个重要因素作支撑的,历史上相当长时间内江南少有战乱,而且在明中期借由美洲进口的高产粮食使得人口基本达到环境的饱和以前,江南地区人口远未饱和,完全没有继续难移的动力,最多只有沿海部分地区往东南亚的商贸性质的移民。华南地区虽然条件好,但是山地较多,与北方相对封闭性强。晚清时期由于被迫开放南方港口,同时江南地区由于太平天国战乱导致大片荒废,才使得华南大片地区开始兴起。至于从陆地上扩张到印支半岛,个人认为可能性很小。不是说只要天朝有这个实力就会去做,主要是没有很强的动力,内陆边疆远未开发,没必要为了这个根本不在议程上的需求去攻打天朝本应提供保护的中南半岛各藩属国。而且印支多山地和热带雨林,历史上中国对越南多次战争都是因为热带雨林、山地、热带疾病等因素无功而返。等到印度支那归属法国后就更无可能了。
远西回声
文章解释了曾为中华民族发源地的华北-中原地区逐步衰落的一个原因,但却带来另一个疑惑:为什么民族和国家的重心没有继续南移,有更好的农业气候和土地资源,直至到达华南甚至印支半岛。实际上以当时“天朝”的实力,向南扩张是没有问题的。欧洲是没办法,当时不可能越过地中海大规模移民。印度也是。
0px -1px no-repeat;">1|回复
0px 0px / 40px 40px no-repeat;">
攒动 1天前
myransauer
这样看来,气候变暖变湿是有利于人口增加的。那么为什还要担忧全球气候变暖呢?侏罗纪比现在暖和与潮湿很多,茂密的植物(今天的煤炭)和巨大的恐龙(今天的石油)说明气候有利于生命繁衍。那么,现在担忧什么呢?
0px -1px no-repeat;">0|回复
0px 0px / 40px 40px no-repeat;">
憨墨山人1天前
远西回声
文章解释了曾为中华民族发源地的华北-中原地区逐步衰落的一个原因,但却带来另一个疑惑:为什么民族和国家的重心没有继续南移,有更好的农业气候和土地资源,直至到达华南甚至印支半岛。实际上以当时“天朝”的实力,向南扩张是没有问题的。欧洲是没办法,当时不可能越过地中海大规模移民。印度也是。
0px -1px no-repeat;">0|回复
0px 0px / 40px 40px no-repeat;">
憨墨山人1天前
地球村的哥们
中国历史上的气候变冷或变暖与碳排放有关系吗?
0px -1px no-repeat;">0|回复
0px 0px / 40px 40px no-repeat;">
Chloroplast1天前
SunGuangxue
印支这些地方在古代是瘴气弥漫之地,对北方民族而言更不适合生存。
0px -1px no-repeat;">0|回复
0px 0px / 40px 40px no-repeat;">
Chloroplast1天前
myransauer
这样看来,气候变暖变湿是有利于人口增加的。那么为什还要担忧全球气候变暖呢?侏罗纪比现在暖和与潮湿很多,茂密的植物(今天的煤炭)和巨大的恐龙(今天的石油)说明气候有利于生命繁衍。那么,现在担忧什么呢?
0px -1px no-repeat;">0|回复
0px 0px / 40px 40px no-repeat;">
background-attachment: initial; background-size: initial; background-origin: initial; background-clip: initial; background-position: initial; background-repeat: no-repeat;"> background-attachment: initial; background-size: initial; background-origin: initial; background-clip: initial; background-position: initial; background-repeat: no-repeat;"> background-attachment: initial; background-size: initial; background-origin: initial; background-clip: initial; background-position: initial; background-repeat: no-repeat;"> background-attachment: initial; background-size: initial; background-origin: initial; background-clip: initial; background-position: initial; background-repeat: no-repeat;">
background-attachment: initial; background-size: 34px !important; background-origin: initial; background-clip: initial; background-position: 0px -34px; background-repeat: no-repeat;">







鲜花

真棒

玩闹

同情

看看

困惑

震惊

bad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汉山网    

GMT-5, 2024-4-19 15:09 , Processed in 0.039018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