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登录
汉山 返回首页

夺标的个人空间 http://hanshan.info/?1265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顶光还是侧光:漫谈伦勃朗的《夜巡》(原创)

已有 1207 次阅读2016-1-31 13:53 |系统分类:山上互动 | 宽屏 请点击显示宽屏,再点击恢复窄屏 | 动漫全图 如只见部分动漫,请点击显示全图,再点击恢复窄图

前言:不久前,标标转发了一个批评伦勃朗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采用学徒与作坊的流水线作业完成画商的订单,导致今天许多署名作品实质是赝品的文章,这篇文章的观点就与几年前中国画家范曾收藏界被诟病的原因一样http://hanshan.info/forum.php?mod=viewthread&tid=6588&extra=page%3D1
而长于艺术史的学者ishka教授反驳说在印象派之前的欧洲美术界,这是非常司空见惯的正常工作方式。
荷兰的伦勃朗和鲁本斯、扬·弗美尔(“戴珍珠耳环的少女”作者)、梵高的确是标标喜欢的画家,时常惊叹于小小一个国度,居然人杰地灵到如此,且前三位都是十七世纪时涌现的荷兰大画家,而且都与美女有很深的渊源,画作里时常出现他们各自爱侣的倩影!不过,在荷兰的黄金时代,人们并没有把绘画当成一种艺术,而只是一种手工艺,一种谋生技能而已。

单单最近,标标已经两次提及伦勃朗了,包括ishka批评很多的论及俄罗斯美术史的原创---从彼得大帝的珍爱-伦勃朗的“大卫和约拿单”说起(图文)
http://hanshan.info/home.php?mod=space&uid=1265&do=blog&id=9564

今天,聊聊伦勃朗毕生登峰造极的杰作、荷兰的国宝、一幅对于荷兰人来说犹如“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对于意大利人和法国人的意义那样的作品-《夜巡》(荷兰语:De Nachtwacht)。数年前,标标对一位追求者、当时旅欧现在北京“798”一带工作的画家调侃着说,您要是能把歌德以及他喜欢的明代中国传奇《好逑傳》里的男女主人公水冰心、铁中玉深夜私会恳谈的那一幕按照《夜巡》那种戏剧化布局画成一幅大画,标标可以考虑嫁给你。这位朋友与我聊得最多的其实是戏剧、诗歌,博学多才的他曾经给我的文学创作提出很多宝贵建议,他当时十分理解我对于这种具备舞台美术震慑力的画面的偏爱,但是觉得我要他在这个浮躁的时代花费时间、精力、耐心画一幅360cmX440cm,300多公斤的大画纯粹是一个“神话”,中国的文艺修养贫瘠的土豪们更不知《好逑傳》为何物,遑论花大血本向他这位刚刚海归的年青画家订购这样题材的画了。
插播:《好逑传》书名取自《诗经·国风·关雎》中“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之意,书中男主角是御史铁英之子铁中玉,“既美且才,美而又侠”,乡人戏称为“铁美人”。在报国寺进香时,镇国侯沙利之子沙武见到水冰心一见钟情。铁中玉好打抱不平,闯入沙利府第养闲堂, 救出穷秀才韩愿妻女三人。侍郎过隆栋之子过其祖贪恋水冰心美色,求婚不成决定强抢,铁中玉恰好路过,从过其祖手中救出水冰心,二人渐生好感,互通情愫。但水冰心已被父亲许配给义兄侯孝,对中玉只能婉拒。铁中玉与侯孝虽是情敌,侯孝被陷害论斩,铁中玉不念私怨将其救出。日后侯孝在边关立下赫赫战功,铁中玉与侯孝共同揭穿沙利阴谋,为水居一洗冤。水冰心发现自己真正喜欢的是铁中玉,两人在患难之中相助,又能维持男女大节。由皇后确认水冰心仍是处女,皇帝因此称赞中玉“真好逑中出类拔萃者”,最终由皇帝赐婚,二人终成眷属。坏人也得到惩处,是大团圆式的中国小说。这部小说处处强调名教与贞洁,很有“道德教化”的意味。《

好逑传》虽然只是二流小说,但在国际上影响深远,很早即有英文译本。1719年,旅居中国广东的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职员魏金森(James Wilkinson)将此书译文携回英国,前三册用英文写成,第四册用的则是葡萄牙文,1761年,由托马斯·帕西(Thomas Percy)将书稿中部分葡萄牙文的译文改译为英文,并出版英译《好逑传》,是第一本英译的中国古典小说,随即风行一时,前前后后《好逑传》的英译本共有10种之多。1781年,魏玛文豪歌德(Johann Wolfgang Goethe)即看过雷慕沙(Abel-Rémusat)法译《好逑传》,晚年仍多次提及此书。另有法文翻译、德文翻译和荷兰翻译,1766年此书转译为德文和法文,德国纽伦堡学者克里斯托弗·戈特利普·冯·穆尔(Christoph Gottlieb von Murr)转译《好逑传》为德文,在莱比锡刊行,德译本有一处明显的误译即是将“君子好逑”误为人名,1794年7月5日,穆尔将《好逑传》德译本寄赠席勒,席勒一度计划改编《好逑传》,取名《图朗多》,后因故中断,只留下数页稿件。1926年,德国汉学家弗朗茨·库恩直接从中文版译出《好逑传》。1767年阿姆斯特丹出版荷兰文译本,译者Erven van F.Houttuyn,都是由英文转译。1832年,普希金在为纪念亡友而出版的文集中节录了《好逑传》第l2回。


《夜巡》(荷兰语:De Nachtwacht)《夜巡》(荷兰语:De Nachtwacht)原名应该为《佛·巴·科克火枪手连的出发》(The Shooting Company of Frans Banning Cocq)所描绘的其实是白天队长Frans Banning Cocq与副队长Willem van Ruytenburch(画面中间两位人物:正中間穿黑衣掛紅帶子的那位与穿淺黃衣服的那位)的景象,因光线昏暗而被误为是描绘夜间,画中人物确有其人,有些人认为此画暗藏某些故事另有深意。画中人是订画的当事人, 据说当时的每一个军官都拿出了100个荷兰盾。订画的当事人不满伦勃朗把自己画得不清楚,所以遭受画中当事人和画坛的恶意批评。伦勃朗也因此声誉大跌。 伦勃朗一另辟蹊径作出舞台化的效果。值得一提的是画面中出现的一个小女孩,逻辑上讲小女孩出现在这幅画中是十分不合时宜的,但伦勃朗的处理使其并不十分突兀,显得十分自然。同时小女孩的色调与后排的暗色调形成了对比,现多认为小女孩是光明与真理的象征。

画中人是17世纪荷兰资本主义兴起后富裕市民阶层跻身上流社会的时代进步的写照:Frans Banning Cocq队长本人成为了阿姆斯特丹市市长;举旗的少尉Jan Cornelisen本来就是高富帅,后来成为艺术与文学的赞助人;

伦勃朗自己的家庭也是出自画中人一样的阶层:虽然父亲是磨坊主,母亲是面包师的女儿,他们共育有十个孩子。宽裕的资产阶级家庭条件让他在家乡度过了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10岁到14岁期间,他进入了管制严格的拉丁文学校就读,并接受了最初的美术教育,并于14岁进莱顿大学并主修哲学,不过他很快就放弃了在哲学方向发展的道路。在伦勃朗的作品中,光影效果得到了充分的运用,着重捕捉光线和阴影的绘画技术让人物栩栩如生。伦勃朗表现的并非是人物的美貌或财富,而是经过深刻洞察后的人性与内在心理----戏剧性冲突是伦勃朗画面的拿手好戏,他对戏剧很感兴趣,经常利用如同舞台高光的亮色描绘在阴暗背景下的人物。

上一次标标说伦勃朗一生命运跌宕多舛,晚景凄惨,而绘制这幅作品时候刚刚迎娶了出身名门望族的首任妻子、庞大家业的女继承人、美丽的表妹莎斯姬亚·凡·优伦堡,春风正得意。

这幅巨作搬入位于阿姆斯特丹的、两百余年历史的荷兰国立博物馆(Rijksmuseum)展出后,有廿位美术史学家对于打光问题进行了争论---当时决定从侧面打光,可以想象,观众的视线焦点必须斜视或者梗着脖子侧视,该多么雷人。Rijksmuseum最初作为国家美术馆(Nationale Kunstgallerij)在1800年正式开放。彼时博物馆坐落于海牙的豪斯登堡(Huis ten Bosch)藏品主要包括绘画和文物,后来博物馆在1808年迁至阿姆斯特丹达姆广场(Dam Square)的皇宫。1885年博物馆又迁移至由皮埃尔•库佩斯(Pierre J.H. Cuypers)设计结合了哥特和文艺复兴元素的华丽建筑中。


荷兰国立博物馆中最为著名的是17世纪荷兰画派也称为荷兰黄金时代(Dutch Golden Age)时期艺术家包括伦勃朗、弗郎斯•哈尔斯(Frans Hals)、雅各布•凡•雷斯达尔(Jaco van Ruisdael)、扬•斯蒂恩(Jan Steen)等艺术家代表作。


以前标标提及建造圣彼得堡的彼得大帝收藏的第一幅西欧画家作品就是伦勃朗的“大卫与约拿单”,而1940年,德国占领荷兰前夕,Rijksmuseum的工作人员是将《夜巡》妥善卷放后藏在一个叫圣彼得堡山的山区掩体里过了五年。历史在冥冥中总是有某种灵通的。

荷兰国立博物馆所举办过的重要展览包括2006年“伦勃朗诞辰400周年”活动,在此之前,艺术史学者们决定把《夜巡》的打光改成了正常的顶光。

荷兰人是以这样的方式来体现他们对这幅作品的热爱的,甚至还有同名歌曲!



标标希望中国也能参考这种做法,把我们的古代美术包括敦煌壁画以这样亲民的形式传播,不仅是一种无声的美育,也可为保护瑰宝广集善款,何乐而不为呢?

这是与德国梅森齐名的荷兰Delft皇家瓷器厂按照原尺寸仿制的,而且是非常高明的模仿-----两位瓷画家Ron & Nicky意识到釉彩颜料不可能具备油彩那种色彩表现力,就拍摄了原作的黑白照片,用蓝白釉彩准确地还原原作的明暗关系与线条。






鲜花

真棒

玩闹

同情

看看

困惑

震惊

bad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汉山网    

GMT-5, 2024-3-28 07:07 , Processed in 0.051825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