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登录
汉山 返回首页

夺标的个人空间 http://hanshan.info/?1265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标标原创:对中国“两会”之前几件事的时评并观看中国经济走向 ... ... ... ...

热度 1已有 531 次阅读2016-3-2 15:41 |系统分类:政经时事 | 宽屏 请点击显示宽屏,再点击恢复窄屏 | 动漫全图 如只见部分动漫,请点击显示全图,再点击恢复窄图

---我相信:亚投行行长之女金刻羽解读中国经济


我认为学科学的、学历史的、学经济的应该具备擅用理性求异思维,尤其从众口一词里窥见不同风景、听见不同声音的能力,如果以芸芸众生作为基数,真理有时候起码被先知先觉的就是少数人。

我恰好受过前两种训练,也算成长在一位华人经济学家的膝下。我也相信经济文章的同道读者们也具备这种平均能力之上的的理性和洞察力。

最近关于任志强被封杀事情,许多人从古老的西方普世价值出发--我不赞同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问题是,任志强这么多年来被限制说话权利了吗?如果你触碰底线,例如,去年王岐山与美国著名日裔政治学者福山的谈话提及了中共执政的合法性-----中共的执政纲领自1949年以来有一点没有变,也不能变,就是建国之初承诺的为最大多数中国人民利益诉求而奋斗,这是中共与全中国人民签订的契约,中共执政公信力的源泉。而任志强无限放大他那个应运而生先富起来并且利欲熏心到异化的阶层的诉求,不断冲顶,同时又不断挑战了这个契约与中共执政的公信力,他不该受到这样惩戒吗?
不要逢中共必反吧。
如如果你在德国说纳粹很伟大,在美国公开说黑人是“该死的黑鬼”又将如何?的确,任志强说话很文雅很文明,那只是字面上的---他本身是本文所及“国压民”政策以及政治身份优势经商获利群体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言论就是想维系中国一直以来GDP过多依赖房地产而不是技术、实业、规则、品质等“泥足巨人经济”畸形,即他出身的那个平地起富豪,俗称“刮地皮”的产业。对他的封杀你怎么又知道不是正式进入福布斯最富20人里---中国当代地产界巨擘王健林一种敲边鼓的警示呢?

任何富豪无论群体还是个体都不能阻挡本届政府实际的主流改革方向,有什么理由让中国人民继续承担他们应该承担的阵痛呢?我想亚洲投行行长金志群之女金刻羽这篇短文才真正昭示了中国政府的决心和方向。这篇文章与习近平2016年1月亲自主抓经济后宣布,为促进中国整个产业链的转型,整个十三五期间中共将对一些高技术产业、装备产业、重大国计民生行业等实施“赤字经济”,这在中共执政历史上是破天荒的。
参见:
林毅夫:产能过剩 中国还有投资机会吗? (图文)http://hanshan.info/home.php?mod=space&uid=1265&do=blog&id=6284

再谈林毅夫与他的结构经济学(图文,原创)http://hanshan.info/home.php?mod=space&uid=1265&do=blog&id=4572
我来自中国“北上广”三大城之一。这些天,我的母亲打电话问我要不要再为我和胞姐购入白菜房产?我坚决说“No”。我跟她讲,您忘了,数月前上海的韩正市长曾经站在中央一边表态说“上海房价再涨,就是对人民犯罪”,如今这样的虚高只是有热钱炒作股市,几度落入暴跌暴涨恶循环,打压本届政府彻底革新中国经济格局的决心,不得已以房市救股市权宜之计。我认为上海韩市长当时的讲话才代表长期走向。

此外,刘少奇之子刘源离开军职赴任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也彰显本届政府要在经济整顿上依法治国----以后你们熟悉的“发改委”将不再是钱大头,一切中央财政预算方案必须通过立法程序,立法机构有决策权和否决权。这也是世界上多数现代国家的经济治理路径之一。

金刻羽女士写的这篇文章足以彰显中国政府必将排除万难,将此福祉之旅进行到底的决心---标标可以预计,中共必将走向八千万人党内民主、依法治国,国家也必将创造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十四亿人口步入高福利兼工作型、创造型社会,只要中共有决心依照法律拆除户籍、学历、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等人为的禁锢、中国人民必将如汉唐等历代祖先那样把巨大的民间创造力转化为国家凝聚力。本人作为一位女士,善意地张贴此文,因为自信自己与金女士一样能够在棋局上多看几步并乐意与同胞分享,所以谢绝一切不文明评论。

在中国历史上,许多关键时刻都会让我们这些读史者感叹,为什么那时候偏偏在众多可能里做了那样一个最好或最坏选择而改变历史呢?我想任何历史关头都存在着一个历史规律,即民意与天意的调和。例如秦始皇完成秦国历代先君的霸业,统一中国,这是顺天意但逆了当时的六国民意,甚至整个秦王朝都是在六国磨刀霍霍的复仇声里度过,国祚仅仅两世半。但是接盘手汉帝国却能既维系秦帝国最重要的政治遗产---秦代的律法以及一个统一的中国,又能顺应民意,建立了一个前后汉享国四百年的东方大帝国。
到底是否相调和,只有祈祷有足够的耐心与时间来观棋。
------------------
金刻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经济学终身助理教授,亚投行行长金立群之女

中国的问题并非在转型金刻羽

一,中国的问题不是“正在转型”

对中国的悲观情绪在最近几个月四处涌动,而对“中国崩溃”的忧虑自今年年初以来已经通过各大股市冲击了全球各国。看似几乎每个人都在做空中国。

人们很显然有足够的理由去忧虑:GDP增长大幅放缓;企业负债率创下历史新高;货币汇率下滑;股票市场极为动荡;同时资本正以惊人的速度流出国门。而问题是为什么发生这种情况,以及中国是否能在一切为时已晚之前解决这个问题。

流行(也是官方)的观点认为,中国正在向GDP增长放缓的“新常态”转变,转而由国内消费而非出口来支撑整个经济。和往常一样,有一系列经济研究成果来证明这一概念的正确性。但这种解释,虽然唾手可得,却只能提供虚假的安慰。

中国的问题并非在于其“正在转型”,而是国家部门正在扼杀私营部门。国有企业享有的廉价土地,廉价资本以及优待政策削弱了私营企业的竞争力,因为后者面临高额的借贷成本,往往需要依靠亲朋好友实现融资。其后果是许多民营企业已经脱离了自身的核心业务,转而投入股市和房地产市场投机。

中国家庭也遭到了挤压。在短短15年间,家庭收入与GDP的比率从70%下降到了60%。除非中国家庭都能从经济增长带来的获益中取得自己应得的份额,否则很难想象如何能发起一股消费热潮。很显然,中国必须采取大胆的措施来释放私营部门的活力并刺激居民消费。

二,改革进程完成一半 中国潜力巨大

中国过去已经证明了自身拥有消除重大扭曲从而促进增长和吸收多余债务的能力。在1980年代后期,GDP增长的下跌(年人均增长率在1989年达到2%的低点),不良贷款总额的上升催生了对中国经济崩溃的预期。但崩溃并未发生。相反,中国政府推出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包括各行业的大规模私有化,取消价格管制和废除保护主义政策和法规。

随着国家的农业就业份额从1990年代中期的30%下降到2007年的13%,私营部门的年均生产率有所增长,而国有部门的生产率增长更快。这种生产率的增长贡献了约三分之一的中国GDP增长量——后者的增速也加速至两位数。在此期间。中国于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堪称另一个大胆的迈进——也是实现这一成功的主要因素。

然而这一回,中国政府所面对的任务在各种政治及社会约束因素的影响下变得复杂了。当前中国所需的经济改革需要政治改革作为前提;但这些改革又被可能引发相关社会后果的担忧所阻碍。如果中国要避免经济衰退,就必须彻底改革其治理体系——以及背后支撑这一体系的理念——同时也不能触发过多的社会不稳定因素。

对此的好消息是,中国在这方面有良好的记录。毕竟使中实现国了35年经济繁荣的原因就是根本性的思想转变。这种转变强调经济发展高于一切,而那些经济增长的领头羊则受到保护、推崇,甚至在必要时,得到赦免。

如今正需要一个类似的意识形态转变,只是这一次的重点必须放在体制发展方面。可持续的长期增长——基于效率的提升,生产率提高和创新——只能在一个有效的制度框架实现,这需要在政治和监管体系上实现根本性的变革。只有克服既得利益,建设更加高效的官僚机构,并通过法治牢牢束缚,才能使中国所需的改革得以推进。

让事态更为复杂的是越来越严重的社会矛盾——城市和农村人口之间,产业之间,以及私营和国有部门之间。群众抗议和社会动荡的可能性阻碍了政府当前实施变革的决心。但只要各方能协调一致,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让更多的人得以分享更大的一份经济蛋糕,还有更透明的治理和更强大的社会安全网,中国政府就能会强化其合法性和可信度。这反过来将强化当局确保稳定的能力。

中国在上世纪90年代的经验表明,国家是可以从当前的困境中奋起的。由于重大改革进程只完成了一半,中国还有巨大的潜力去实现基于效率和生产率提升的稳定增长,而不仅仅是依赖消费。一旦关键的扭曲因素得到消除,同时资源——包括劳动力,资本和人才——得到更有效地分配,中国就能继续向高收入水平进军。

中国政府可能会在初始阶段面临困难;毕竟最难的事情莫过于对自己动刀,而实现对症下药则更难。但是如果经济恶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也就不得不采取行动。在西方,好年景可能是危机的温床;而在中国,危机恰巧是良好局面的开端。
1

鲜花

真棒

玩闹

同情

看看

困惑

震惊

bad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汉山网    

GMT-5, 2024-4-25 14:17 , Processed in 0.047641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