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标写在前面的话:
宋仁宗,就是民间传说《狸猫换太子》里那个太子。今天来说说这个创作了中国最接近西方“光荣革命”后君主立宪且资本主义第一次在中国萌芽的“窝囊”君主故事。尤其看他如何迥异于历代帝王地处置贴身侍卫宫内刺杀案,理性、宽仁。
在1006年前的今天,1010年4月11日 (农历闰二月廿四),“狸猫换太子”事件始末。
公元997年3月9(距今已1019多年)(癸巳)日,宋太宗赵光义一命归西,终年59岁。所遗皇位由太子赵元侃继承。元侃原名德昌,后又改名元休。他是太宗皇帝的第三个儿子,本无继承大宝之望,只是因为有吕端、寇准等一班正直大臣的全力拥戴,他才得以面南背北。
赵元侃,即位后改名为赵恒,在位25年。这25年,赵恒一共换了三任皇后。这三个皇后,一个姓潘,乃是大名鼎鼎的潘美(潘仁美)之女,在《杨家将演义》等一些通俗文艺作品中,是个可笑的角色。另一个姓郭,没有什么名声。最后一个姓刘,即所谓的“狸猫换太子”的主谋。
刘氏真的干过“狸猫换太子”的勾当吗?要了解这个问题,必须先从刘氏的身世说起。
蜀女一笑迷君王
公元979年,宋太宗赵光义在扫平了南方各割据小朝廷之后,带兵亲征北汉,围攻北汉都城太原。五月五日,北汉英武帝刘继元率群臣到宋军营中投降,战斗结束。随同宋太宗征讨北汉的诸色人等中,有一个姓刘名通的武将,他官拜虎捷都指挥使,蜀地人氏,家有一妻一女。在班师回京时,刘通不幸染上了时疾,死在了半路上,遗下了孤妻弱女。闻听丈夫的死讯,刘通之妻龚氏急火攻心,不久也病死。尚在襁褓中的女儿刘娥成了孤儿,多亏外公家的抚养,才使她长大成人。
转眼之间,十几年过去了,刘娥的外公、外婆、舅父、舅妈均已谢世,只剩下她与表哥龚美相依为命。15岁那年,一向以锻银为业的表哥听说京城汴梁生意好做,就带着刘娥,千里迢迢地来到了京师。到了京师之后,龚美开了一间小小的银坊,刘娥则在作坊前面的铺面里给表哥看着店面。
说来也怪,龚美的锻银技术原本一般,但他的小作坊里却常有公侯王孙们前来光顾。其故何在? 原来,这和刘娥有关。据史料记载,刘娥“善播鼗”。“鼗”,读作桃,乃是一种乐器。据郑玄注《周礼·春官·小师》,“鼗如鼓而小,持其柄摇之,旁耳还自击”,有点类似于今天小孩玩的拨浪鼓。播鼗,无非就是摇晃拨浪鼓,本是小孩子闲着无聊时才玩的玩意儿。
【LSSDJT】历史上的今天官网
刘娥之播鼗,很难说是为了什么艺术,只是为了解闷而已。可由于她人长得确实漂亮,所以那些纨绔子弟还是照来,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耳!”是也。由于这些阔少们的推波助澜,刘娥的美名渐渐传播到深宅大院的王府。
有一天,刘氏一边看着表哥干活,一边坐着拨弄她那件宝贝,忽然店外一阵脚步声,抬眼一看,有一个男子正笑吟吟地带着一种欣赏的表情在打量着她。这个人就是襄王赵德昌,即后来的真宗皇帝。襄王是特意来看刘娥播鼗的。
在太宗诸子中,他的名气最大。有这样一则小故事颇能说明襄王为什么这么有名。据说,在太宗赵光义晚年的时候,为了选定太子,曾召了个号称麻衣神相的僧人进宫相看几个小王爷。已经看过7个了,没有一个令人满意。襄王当时午睡未醒,那个相者本来要走,但当他无意中看到了襄王的几个仆人时,却止住了脚步,回来对太宗皇帝说:“臣遍观诸王,福禄无有过襄王者!”赵光义感到很奇怪,他问:“你又没有见到襄王,怎么会知道他的命最好?”那相者不慌不忙地答道:“臣刚才见到襄王的几位侍从,他们都具有以后出将入相的气质,仆人尚且如此,主人的才具就可想而知了!”
刘娥一听站在面前的这位年轻英俊的小伙子就是大名鼎鼎的襄王,不由芳心乱动。赵德昌不疾不徐地喝住了随从:“你穷咋唬什么!孤家今天不是以襄王的身份,而是以一个听者的身份来聆听刘美人的播鼗高技的!”于是刘娥打起精神,拿出看家本领,让襄王听得如醉如痴,在如泣如诉的乐声中他仿佛找到了一个潜藏在心里的老朋友,其快乐是无法形容的。一曲奏毕,刘娥停奏,回眸一笑,赵德昌仿佛一下子进入了美妙的幻境之中,带着这种美好的感觉,他觉得眼前的这个女子越看越顺眼,管她是什么出身,管她从事过什么职业,只要能常伴身旁,也就足矣!经过一番讨价还价,一乘青顶小轿,刘娥被抬进了襄王府。
一对年轻人,情窦初开,自然是如胶似漆,不料却惹动了襄王乳母的不满。这位曾被宋太宗封为秦国夫人的乳母“食人之禄,忠人之事”,怕小王子被新来的女人带坏了,悄悄地向太宗打了一个小报告。
太宗听了大为光火,他派人将儿子叫来训斥了一顿,然后命他立即将那个小野女人送走,否则,削去他的王位。一向畏父如虎的赵德昌陷入了一个两难的境地:是将心爱的人留下来以保住自己的爱情,还是遵从父命以保住自己王位?权衡了半天,他终于选择了后者。于是,刘娥被送出了王宫,当然,她并没有回到龚美开的那间小银作坊,而是来到王宫指使张耆的家里,这是赵德昌安排的。
进宫刘氏由贱而贵封德妃
赵德昌是公元997年3月继位的。其后不久,刘娥就被接了回来。她这是“二进宫”了。此时,赵恒真个是万人之上,谁也不敢再在他面前说三道四了。于是,刘娥开始连连升级。先是被封为美人,然后又进位德妃。大概就是在刘氏被封为德妃以后不久,宫中来了一个姓李的宫女,被主管太监分给德妃做侍女。
这位李氏是浙江人。其祖李延嗣曾当过五代十国时吴越王国的金华县主簿。其父李仁德当过宋朝的左班殿直。
公元1009年6月,宋真宗赵恒信步所至,来到了刘德妃所在的坤宁宫。因天气炎热,刘妃当时正在沐浴,赵恒闲得无聊,就歪起头来打量给他端茶倒水的宫女。但见她高高的个儿,细细的腰,一双丹凤眼,像能说话,敛目低眉,显得楚楚可怜。赵恒不禁心动,立即屏退众人,包括刘德妃在内,令她们一律不得打搅,然后,就在常和刘德妃休息的床上把李氏给“临幸”了。见赵恒这么快就和别的女人胡搞,刘德妃自然很生气,但她也有弱点——不能生育。在封建社会,“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只要赵恒一搬出这顶大帽子,她就哑口无言了。但她又咽不下这口气,于是就想了一个办法。
等皇帝走了以后,刘氏着人叫来了刚刚穿戴完毕的李氏。李氏又羞又怕。刘德妃仿佛是看穿了她的心思,屏退了众人,亲切地拉着李氏的手说:“你不要怕,我知道不是你要做,而是皇帝要你做的!不过,”说到这里,刘德妃话锋一转,“我要和你谈个条件,以后皇帝来,你还可以侍寝,但倘有娠,生下男儿,必须由我抚养!”少不更事的李氏此时巴不得早点离开,所以,无论刘德妃说什么,她都诺诺连声。
事情就这样不了了之。
其后,赵恒又“临幸”了李氏几次,李氏真的就有了身孕。
刘德妃发觉李氏有孕以后,不准她随便外出,只准在有数的几个地方活动。有一天,赵恒去彻台游玩,李氏随行,从军辇上下来,还没走几步,忽听“啪”的一声,一个什么东西掉到了地上。是玉钗!赵恒见了暗暗在心里祷告:倘若天不绝宋,请过往神灵保佑,此钗不碎,李氏所产之婴一定是男孩。待到宫女拾回玉钗,果然未碎,真宗别提有多高兴了。
公元1010年4月11(甲戌)日,李氏真的产下一个男婴,宋真宗亲为此子取名赵受益。李氏也因为生子的缘故而被赵恒封为崇阳县君。
刘后与李氏各得其终
民间传说中的狸猫换太子故事就是从这里开始编造的。旧通俗小说及旧戏剧差不多都以不同的形式煞有介事地向人们讲述这样一个故事:
宋真宗时,有刘、李二妃同时身怀有孕。刘妃奸诈,李妃憨厚。真宗声称,谁先生子,就立谁为皇后,立所生之子为太子。李妃先产下一子。刘妃担心李氏登上皇后宝座,便暗中命人将李妃所生之子用剥了皮的狸猫替换,然后,故意引皇帝前往认子。当真宗见到那血肉模糊的剥皮狸猫时,不知是计,大吃一惊,遂打消了立李妃为皇后的念头。李妃所生之子幸而被老太监陈琳救起,送到某王爷的府里抚养。不久,刘妃也产下一子,遂被封为皇后。但刘妃所生之子不久夭折,不得不从某王爷府中过继一子,此子即李妃所生。二十年后,过继来的孩子继位,是为宋仁宗。老太监陈琳在仁宗面前痛陈往事,又得包拯等人的协助,寻回流落民间的李氏,母子团圆。
【LSSDJT】历史上的今天官网
这个故事除了李氏产子被别人抚养一点以外,其余都是编造的。
且说李氏产下儿子赵受益以后,因与刘德妃有约在先,只好忍痛把男婴交给刘妃,刘妃也根本没有用什么狸猫来换太子——何况当时谁也不能料定此子后来必定是太子——而是将孩子交由真宗的另一个妃子杨淑妃,让她帮着抚养。
刘德妃是两年以后的公元1012年12月9(丁亥)日才被立为皇后的。刘氏被立为皇后,并不是因为她抢了李氏的儿子,而是因为她“性警敏,晓书史,闻朝廷事,能记其本末。宫闱事有问,辄援引故事以对,帝深重之”。
公元1022年2月戊午日,宋真宗赵恒病死,遗诏太子赵受益于柩前继位,改名为祯,是为仁宗。由于仁宗只有12岁,所以,由刘氏帮助处理国事,所谓“权处分军国事”。奸臣丁谓、雷允恭等向刘后进言,打算去掉真宗死前遗诏中“令皇后权处分军国事”中的“权”字,因遭一班顾命老臣的反对而未果。几天以后,心怀不满的刘后“投桃报李”,在有关皇太后与皇帝处理朝政的问题上“玩”了反对她的群臣一下,她通过入内押班雷允恭之口转告众人:“帝朔望见群臣,大事则太后召辅臣决之。”整个地把大权独揽了过去。
公元1030年2月,河中府通判范仲淹疏请刘后归政于帝。其疏略云:“陛下(指刘太后)拥扶圣躬,听断大政,日月持久,今皇帝春秋已盛,睿智明圣,握乾纲而掌坤纽,非黄裳之吉相也。岂若保庆寿于长乐,卷收大权,还上真主,以享天下之养。”刘后并不理会范仲淹的上疏。
又过了两年,到了公元1032年2月,一直默默无闻的李氏病重,不治而死。打从公元1010年生下儿子,到公元1032年去世,22年间,李氏是怎样生活的呢? 她绝非像民间传说中那样,流落民间,“捡”了两个儿子,艰难度日,但也一直没有大富大贵。
前面我们已经提到,因为产下仁宗赵祯的缘故,李氏被真宗赵恒封为崇阳县君。过了几年,又生了一个女儿,李氏被晋爵为才人,然后是婉容,等到仁宗即位后,李氏又被封为顺容,被遣去看守永定陵(真宗之墓)。
李氏的晚年虽然没有得到刘后的允许去认回自己的亲生儿子,但刘后对她也一直不薄。为了补偿李氏的失子之痛,刘后曾派自己的表哥龚美——时已改姓刘,称刘美——与另一个名叫张怀德的大臣充任寻访使,到李氏的家乡金华县去寻访李氏的家人,寻得李氏之弟李用和,由刘后亲自下令,将李用和补三班奉职。一半是由于畏惧旧主,一半是由于感恩,所以终其一生,李氏一直“默然处先朝嫔御中,未尝自弃”,直到临死,才由顺容晋封为宸妃(史称她为李宸妃)。
宋代是个很讲究礼仪的朝代,大臣们的礼仪观念极强。因此,围绕着李氏的葬礼,一场争论悄悄地在刘后与当朝宰相吕夷简之间进行。对李氏优待是优待,但在刘太后的心中,李氏——虽然已被封为宸妃——仍与当年的侍儿没有什么两样。因此,刘太后仍然只想以宫人之礼安葬李氏。后来在首辅吕夷简的建议下,改用一品大礼盛敛李氏,灵柩自西华门出,李氏的一切服饰均与太后无异。这一着棋,在吕夷简的点拨下,刘后又走对了。
公元1033年3月甲午日,刘太后崩于宫中。
刘后逝世以后,燕王赵德昭(不是传统笔记小说中的八大王或八千岁)入宫奔丧,趁便向小皇帝赵祯进言,指出“陛下乃李宸妃所生,妃死以非命!”——赵德昭的这句话带有明显的挑拨离间的味道。
原来,根据宋太祖的母亲杜太后的安排,北宋王朝的皇位继承方式应该是:太祖死,太宗立;太宗死,太祖的儿子接位。赵德昭是宋太祖的儿子,他见乃叔宋太宗没有把皇位传给他,自然怨气冲天,所以,出来揭破仁宗皇帝的身世之谜。听了赵德昭的话,仁宗皇帝恸哭不止,想到母亲生下自己之后就忍痛割爱,想到几十年间,儿子近在咫尺却不能相认而给母亲带来的痛苦,赵祯接连几天不视朝,累日下哀痛之诏自责。并下令对刘后害死母亲一事进行调查。
调查结果并非像燕王所说。最值得信任的李用和(李宸妃之弟)开棺后回来报告,说李妃死后一切均按太后之礼盛敛,仁宗皇帝的气也就消了。
宋仁宗帝与生命中三位母亲的情缘
历史上宋代的第四任皇帝宋仁宗,一生中有三位母亲。这三个母亲她们用各自不同的母爱,诠释了中国传统女人的美德;她们用各自不同的母爱,为仁宗皇帝创造了平和安详的成长环境,成就了宋仁宗一生事业。宋仁宗赵祯做了41年的皇帝,死后之所以得到“仁宗”之庙号,与三位母亲的奉献关系重大,她们用真情演绎人间一场人间的大爱。
宋仁宗赵祯一出生,就伴随着有三位母亲。第一位是他的生母李氏,李氏本是刘后做妃子的侍女,庄重寡言,杭州人。第二个是他的养母刘娥刘皇后,也许是刘皇后在自知不能生育的情况下,刻意安排侍女与皇帝临幸后生下了赵祯。宋真宗中年得子,自然喜出望外。仁宗赵祯还未来得及睁开眼睛记住自己亲生母亲的容颜,便在父皇真宗的默许下,被刘皇后抱来喂养,她待宋仁宗如同己出。第三个是史称杨淑妃,由于宋真宗中风在床不能坐朝,便将政事交刘娥处理。作为皇后的刘娥,不但要照顾皇帝,还要教养年少的太子,更要决策天下大事,真是内外兼顾,日理万机。所以由杨贵妃共同帮助照料这个孩子,因而赵祯一出生就有了三位母亲:生母和两个养母。
然而,对于宋仁宗赵祯出生的故事,民间一直流传一个家喻户晓的传奇故事叫“狸猫换太子”。民间流传这个故事的版本很多,有清代古典名著《三侠五义》、有戏曲京剧名为《打龙袍》,话本则名为《宋宫怨》,大概的故事情节都差不多。说的是刘氏、李氏两个贵妃在真宗晚年同时怀孕,为了争当正宫娘娘,工于心计的刘妃将李妃所生之子换成了一只剥了皮的狸猫,污蔑李妃生下了妖孽。于是在宋真宗大怒下,将李妃打入冷宫,刘妃遂被立为皇后。后来,刘妃所生之子夭折,而李妃所生男婴在历经劫难后被立为太子。仁宗登基后,最终在包拯的帮助下,与双目失明的生母李妃相见,而身为皇太后的刘氏则畏罪自缢而死。
故事很精彩,然与史实出入较多,其实这么的黑暗和残酷故事却是文人为了增强艺术感染力而虚构出来的。而并不是历史的真相。真实的历史还是格外的温馨和感人的,充满了人性美的光辉。
先说宋仁宗的养母刘皇后,传说中成了千古罪人,历史上刘皇后并没有传奇故事中说的那么狠毒。她是北宋传奇式的女政治家,在她执政时期的几年后国库丰盈,威望日隆。她创设谏院、澄清吏治、兴修水利、完善科举、兴办州学,可以这样说,刘娥为宋仁宗朝的盛世景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有如武则天为开元盛世打下的基础。自古以来把刘娥和汉高祖的吕后、唐代武则天并称为“三大女主”。更难能可贵的是史称她“虽政出宫闱,而号令严明,恩威加天下”,“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
刘皇后她对李姓侍女很好,还不断地提升李氏的地位。先是晋升李氏为才人,后又升为婉仪,宋仁宗即位后,再升为顺容。她还派人寻访李氏的亲属,给他的弟弟封了官,以示恩惠。刘皇后不仅待宋仁宗如同己出,还非常注重对宋仁宗的教育,在忙于政务的同时,请来天下名儒为他讲习经史,培养他的学养和德操。当然人无完人,刘皇后毕竟不是圣贤,她也有普通女人的一面,她总是担心皇帝不是自己亲生的,怕日久天长生出是非,于是她把李氏派出宫外,为先帝真宗守陵去了。
再说宋仁宗的生母李氏,这个女人很是令人钦佩。据史料说,她天性沉默寡言,是一位善良质朴的人。她自己的亲生儿子当了皇帝之后,她夹杂在一群先帝嫔妃之中,没有任何“母凭子贵”的表现。在当时宫廷里能够做到这样的真是少有,宫廷历来就是是非之地,是个巨大的名利场,传统的“母凭子贵”观念对李氏一点作用也没有,说起来真让人不敢相信。一个母亲能够如此隐忍自己的亲情,为了儿子的健康成长,多年来不声张此事,没有借此生出事端,只能说明她具有美好的品德,是个伟大的母亲。李氏死于公元1032年(宋明道元年),享年46岁。在她临死前,刘皇后(已经是皇太后了)又以仁宗的名义加封她为先皇的贵妃:宸妃。在安排李贵妃下葬的时候,刘皇太后听取了宰相吕夷简的建议,以皇后的礼仪规格下葬。
宋仁宗的另一个养母杨淑妃,也是一位明事理、善良的母亲。仁宗皇帝是被刘后和杨妃养大的,在具体的生活起居上,杨妃出的力更多些。所以,从小仁宗就称刘后为大娘娘,杨妃为小娘娘。杨妃在后宫过着一种与世无争的日子,人缘极好,与刘皇后相处融洽,对李氏也很照顾。在仁宗为报答她的养育之恩,想让她的侄子做诸司副使时候,她主动提出:“小儿岂胜大恩,小官可也。”于是改封为“右侍禁”。
那宋仁宗皇帝是如何对待这三位母亲的呢?就家庭关系而言,仁宗的处理是得体的,显示出人性之美。
在生母去世一年以后,即公元1033年,刘皇太后也去世了,享年65岁。宋仁宗从小由刘太后抚养,同刘太后感情很深,因此刘太后的死让他非常伤心,他终日守在灵前,茶饭不思,大臣们都非常担忧皇帝的龙体安康。他的叔父燕王赵元俨忍不住发话了:“你这是做什么?又不是死了亲娘!”也有人趁机说:“李宸妃不是病死的,是害死的。”宋仁宗闻听此话大惊失色,他抬起头来问:“皇叔说什么?我不是母后亲生的?那我又是谁生的呢?”赵元俨说:“你是李宸妃所生,刘太后所养。”仁宗心中起了疑念。据《宋史》记载仁宗始终不知道自己的身世,于是立刻下令调查。这时宰相吕夷简站出来说道:“李宸妃的凤棺现在大相国寺井中,请陛下开棺验看!”棺木很快被吊了上来,打开棺材后只见李宸妃面目如生,十分安详,没有毒杀、残害或者虐待的迹象,冠服全是按皇后标准穿着的,宋仁宗慨叹说:“人言岂可信哉!”。我同意有人说,宋仁宗去剖棺验尸,并不是怀疑刘太后害死了李宸妃,而是以此来堵住那些搬弄是非的王公大臣们的嘴。
事实上,仁宗和刘皇后的关系十分融洽。在仁宗十八岁和二十岁时,分别有朝臣上表称皇帝已经成年,请皇太后撤帘还政。而仁宗的做法是亲率宰相及文武百官去给太后贺寿,皇帝当着群臣之面给太后行跪拜之礼,这也是有违礼制的。按常规太后过生日是皇帝的家事由皇帝在宫内办个寿礼即可。仁宗此举曾遭到大臣们的非议,但仁宗不顾众议,行此大礼的目的就是向群臣表明他与皇太后间的感情密不可分,皇太后临朝听政完全是他所支持的。
宋仁宗对刘太后也十分孝顺,刘太后病重,他大赦天下,为她祈福。做到了一个儿子对母亲孝顺的极致,可谓母慈子孝。同年九月宋仁宗下诏,刘娥和李妃同时迁葬永定陵。灵柩起驾这天,宋仁宗先为刘娥发引,不但执孝子礼,还不顾宰相们的劝阻亲自行执绋之礼,一直步行送出皇仪殿。随后,他才再去往李宸妃下葬的洪福院为生母起灵,伏在棺木上痛哭道:“劬劳之恩,终身何所报乎!”,刘娥生前死后都是一个胜利者。
宋仁宗他追封生母李氏为庄懿皇太后(后改为章懿),刘太后死后被谥为“章献明肃”皇太后,仁宗并没有剥夺这个谥号。移出宗庙后反而一如既往地祭祀如初。(一般皇后死后谥号只有两个字,只有临朝称制过的皇后才追谥四个字)。这两个谥号也挺有讲究,“懿”是品德美好的意思,给了李太后;而“献”则是奉献的意思,说明刘太后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国家,献给了两代皇帝,是一心为公。对那位曾帮助刘皇后照顾过他的杨淑妃,仁宗皇帝是孝敬有加,刘太后死后曾诏立杨妃为皇太后,继续帮助仁宗处理国事,被大臣们谏止。但仁宗对杨妃按皇太后的礼仪对待,杨妃所居的宫殿为保庆宫,所以史书上有时也称杨妃为保庆皇太后。
终其宋仁宗的一生,拥有三个母亲的哺育辅佐,他是幸运的、幸福的。三位母亲身上也集聚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妇女形象善良贤惠,令人敬慕!
宋仁宗和曹皇后如何平定坤宁宫元宵刺杀案
北宋时期,出了一个仁德的皇帝,他就是被后世史学家赞颂不已的宋仁宗。在他的统治时期,宋朝的武功虽然平平,但文治方面却是不可匹敌。宋仁宗的个人修养和执政能力备受好评,除了晚年好色一点,也没有大德上的亏输。有人评价他是,做什么都不行,唯独做皇帝很行。
就这个圣明天子,他的皇后也非常贤德,尤其是第二任皇后。这个皇后来头不小,她姓曹,是北宋开国功勋曹彬的孙女。曹彬一生,征战无数,参与灭掉后蜀、南唐、北汉的战役,在宋太宗和宋真宗两朝都担任过枢密使。
曹皇后生于这样的家庭里,既继承了祖父果敢坚毅、沉着冷静的性格,又秉承了贤良的家风。在一次宫廷政变中,就可以窥见她优秀的一面。
这是在庆历八年,由于当时是闰正月,元宵灯会结束后,意犹未尽的仁宗准备再来一次,却被皇后以铺张浪费为由而劝阻。三天后,皇帝正留宿在皇后寝宫,突然听到外面有一些异响,声音还越来越大,脚步声越来越急。皇帝想出门看看,皇后却制止了他,冷静的说:“宫中突然发生这种声音,定然是侍卫作乱,现在不要出去,让我去看。”
不仅如此,皇后冷静的把宫殿大门锁好,派出宫中太监去打探消息。大概是因为太监害怕不敢走近,没多久回话过来说是奶妈打年纪小的宫女。可是围墙外面的喊杀声越来越大,宫女惊骇的叫声都响彻了皇宫,乱兵还叫喊着要冲到皇帝的寝宫。于是皇后怒斥这个报信的太监,明明是有叛军作乱,还敢信口雌黄。
皇后此时叫来值守的都知王守忠,命令他见机从后门出去,带兵入宫平乱。宫中就只剩下一小部分太监和侍卫了,皇后让他们站成一行,死死守住宫门。这时候大家的情绪都非常紧张,都没经历这种阵仗,心里都很发怵。
曹皇后取来剪刀,将太监和侍卫的鬓角剪掉,并告诉他们,度过今晚,明天论功行赏,以此为证。众人都踊跃起来,金钱的诱惑克服了恐惧,死死顶住了宫门,没让叛军破门而出。
这时候曹皇后听到外面乱兵有人出主意要放火烧门,便吩咐人赶紧用木桶准备好水。叛军在城门放火,就用水浇灭。叛军又往宫内扔火把,也被迅速扑灭了。
不久,王守忠带领大批卫士赶了过来,宫中太监见到援兵已到,干脆冲出门去,里应外合把叛军消灭大半,生擒了首领。皇后松了一口气,问是何人闹事,带头者是谁?王守忠清点了一下人数后,告诉皇后,一共有几十个卫士造反,带头者是一个叫做颜秀的小头目。
曹皇后如同行军打仗一般安排道:“那把他们都押下去,交给刑部,确认是今天的叛军,一律正法,但不要牵连无辜。”宋仁宗看到这里,惊讶得眼珠都快掉下来了,他由衷赞叹道:“你这种调兵遣将,赏罚分明,真有你家族遗风啊。”
曹皇后挺会做人的,在这个时候还不忘拍了宋仁宗马屁,说这是圣上洪福齐天,我只不过是借您的威风,完全没有什么功劳。
本来这件事到此就是皆大欢喜的好结果。可是当时的权臣夏竦、谏官王贽非要说这个事情正好发生在中宫,皇后的有嫌疑最大。对了,我说了皇后那么多优点,其实皇后就有一个缺点,那就是不漂亮。仁宗本来也不喜欢她,而喜欢张美人。
三人成虎,仁宗还真的怀疑是皇后安排的这一切,目的就是为了在他面前邀功。他甚至还一度想借此机会废掉皇后,虽然因为没有证据而被群臣劝阻,但死活没有给皇后奖赏,反倒是把功劳记在当时都没在场的张美人身上,升她做了贵妃。
古来君王,痴情的少,薄情的多,大多喜欢年轻貌美。曹皇后尽心竭力,做了这么多,却还是敌不过张美人。仁宗皇帝是千古圣君尚且如此,何况其他呢。
宋仁宗偏心的爱情婚姻
在中国古代,做为普通夫妻,布衣裙衩,相得益彰,甚至琴瑟调和,举案齐眉,其乐也融融。而做为皇帝,似乎就只有游龙戏凤,所谓后宫三千佳丽,看上去不过是为了满足皇帝的淫欲,或者为繁衍子孙而完成传宗接代的历史使命,而爱情则真正成为了一场游戏一场梦,皇帝一旦拥有爱情,结局似乎就只能是纣王和妲己,以及唐明皇和杨贵妃那样,不是祸国,就是殃民,或者逃脱不了亡国的命运,或者成为政权交替更迭的导火索,而皇帝则被史官指认为沉缅女色,不问政事,而另一方那些柔弱的女子们,似乎历来只能是红颜祸水的代名词。皇帝只能乱爱,但是不能多情,这一多情,就有可能犯下历史上素来以仁爱厚道著称的宋仁宗那样虽风流却非常荒唐的咄咄怪事。
宋仁宗
皇帝是否多情,似乎应该与治国无关,但是在传统士大夫眼里,这种多情却是万万不能僭越礼数的,哪怕你是皇帝,也得纳入正统的道德礼制范围内,甚至在台谏看来,皇帝的这种私事,就是举国之大事,皇帝凭一己之好超越祖制,那就是甘冒天下之大不韪,是不惜身死也要规劝和讽谏的。皇祐六年(1054年)正月,宋仁宗当政时,就发生过这样一件轰动朝野的大事,当时宋仁宗最宠爱的妃子张贵妃正值31岁的花样年华,却不幸得暴病身亡,仁宗肝肠寸断,竟然决定用皇后之礼为张贵妃发丧。
宋仁宗不是不知道这样做是违背礼制的,也知道这样做是会引起天下人非议的,但是情到深处就只能不管不顾了,仁宗这位皇帝一生用情虽非专一,但是对于张贵妃却是一直宠爱有加的,这位美人生前最大的愿望就是有朝一日能够当上皇后,生前办不到,死后却是不能让自己最喜欢的妃子带着绝望踏上黄泉路的,宋仁宗打定主意后,为了防止朝野反对,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在张贵妃死后第四日,在亲任治丧委员会主任委员的大会上宣布,追封张贵妃为皇后,赐谥温成。台谏连续上书反对,但是仁宗这一回却没有纳谏从流,为了自己心爱的女人,死后有个最隆重的名份,而是执意要把多情和荒唐进行到底。仁宗甚至还颁布诏书,下令一个月内禁止任何娱乐活动,京师唯一的活动就是为温成皇后举丧。
于是在宋史上就出现了旷古未闻的一生一死两位皇后的咄咄怪事,这段明显逾礼的荒唐事也被史家毫不客气的记载到了以贤良温厚见长的仁宗身上。因为当时仁宗的正宫娘娘曹皇后尚在人世,只是曹皇后温良恭俭让,对于这种事情也只能打落牙齿活血吞了。那么张贵妃何许人也,仁宗皇帝为什么对她三千宠爱于一身?原来仁宗15岁时,刘太后就想尽快为皇帝完婚,其中有已故中书令郭崇的孙女郭氏,已故骁骑卫上将军张美的曾孙女张氏。当时仁宗一眼就相中了张氏。本来皇帝选中谁就可以立为皇后,可是过不了太后这一关。太后恰恰看上了郭氏,便替皇帝作主,册立郭氏为皇后,以张氏为才人。
这位张贵妃宋史有传,为河南永安人,出生于一个官宦家庭中,父亲很早就抛弃了她,自小便被纳入宫中,史载“妃巧慧多智数,善承迎,势动中外。”她是仁宗第一个心动的女人,心动后就是行动,这份情根就这么种下了,可惜张妃生来就是一个病美人,其仗着仁宗宠爱,尤喜撒娇,曾经在任才人时,就因为一场大病,而央求仁宗皇帝封其为美人,这段话说的还挺艺术,“妾姿薄,不胜宠名,原为美人。”好象仁宗不册封其为美人,此妃病势就不减一样,可见此病非身病,而心病也。
仁宗的皇帝从一开始就做得战战兢兢,因为刘太后的强势存在,其不得不收敛他的皇帝虎威,一旦刘太后呜呼哀哉以后,仁宗才觉得自己真正该扬眉吐气了,而张美人既乖巧又有心计,把个仁宗唬弄得心花怒放,要个天上的月亮办不到,要个皇后还是可以商量的。对于太后为其择定的郭皇后,仁宗把多年的怨气迁怒其上,有心废之,当另一得宠的尚美人与皇后争风吃醋时,仁宗左护右挡,不料郭皇后一不小心,一个大耳括子扇到了仁宗脸上,这下给了仁宗一个口实,可惜虽然废掉了郭皇后,但是鉴于辅臣范仲淹等人屡次上奏,仁宗不敢公然的把皇后之位轻率的送给张美人,而是迎立了端庄贤惠的曹皇后。
仁宗的心却一直向着张美人,庆历八年(1048年)闰正月元宵之乱,由于曹皇后应变有方,宋仁宗才能化险为夷。然而,事后宋仁宗却未给曹皇后任何奖赏。不仅如此,他因为宠爱张美人,便借口说张美人在平乱中有功,要升张美人为贵妃。一时间,朝野上下怒气难平,翰林学士张方平说:“舍皇后而礼尊美人,古来没有此礼。”群臣也都上书力谏。可宋仁宗不听,力排众议,立张美人为贵妃。反而曹皇后大度,没有计较,对此不过是付之一笑。
这位张贵妃也不是一盏省油的灯,为了挑战皇后权威,张贵妃心生一计,一次,张美人要出去游玩,向仁宗闹着要借用皇后的车盖抖抖威风,借以刹皇后锐气。仁宗明白这是僭越礼制,大臣们不会善罢甘休,皇后也不会答应,便推说“你自己去借借看。”没想到曹皇后竟然爽快地答应了!张美人乐坏了,仁宗一想不对,便严肃地教训她说:“国家文物仪章,上下有秩,汝张之而出,外廷不汝置。”意思是说,你用皇后车盖招摇出宫,公卿大臣不会放过你!张美人羞悔而罢。可见仁宗还算睿智,较为贤明,并没有爱屋及乌犯下娇纵和教唆美人的又一过错。
曹皇后
从宋史记载的这些宫廷秘闻中,我们可以想见,宋仁宗的确是一个多情种子,一生中对他第一眼就相中的张妃矢志不渝,虽然没有爱到地老天荒,海枯石烂,但他敢于违背祖制和礼数,甘冒天下人非议,也要让张贵妃含笑九泉,生前办不到,死后了了这桩心愿,如此这样做派,也算是皇帝中的奇男子了,宋仁宗的爱情至上,很是让人佩服。可惜他是职业统治者,倘能对他治下的臣民,也能有这份疼爱之心并且励精图治,做为北宋时期统治时间最长的皇帝,可能历史就会改写了。
历史虽非风花雪月般浪漫,却一样晓风残月般的冷俏。
宋仁宗强硬的为自己的所爱做出了一次艰难的抗争,多情自古空遗恨,宋仁宗的爱情就这样云消雾散了,或许,张贵妃不过是皇宫大院寂寞的皇帝心中一束短暂而跳动的火花罢了,娇纵恃宠的张贵妃值不值得宋仁宗爱恋已经不重要了,因为,在今人看来,爱情看似与皇家貌合神离,却与做为个体的皇帝有那么点让人唏嘘——甚至感动的意味存在。
宋仁宗儿子宋英宗的婚恋---原来一生一世一双人在皇家真的存在!
经常在很多言情小说里看到作为一国王爷或一国皇帝深爱女主,为了女主不惜遣散成群的妻妾,只为守候两人一生一世一双人的承诺。每每看到类似的场景,小编总能被感动到。虽然在现代是一夫一妻制,但出轨离婚之类的事件还是层出不穷,更不要说在妻妾成群的古代还要要求一生一世一双人了。
殊不知,历史上还真有三位皇帝,终其一生只有一位皇后,后宫别无嫔妾,履行了“一生一世一双人”。他们分别是西魏皇帝元钦、宋英宗赵曙和明孝宗朱佑樘。
1
西魏皇帝元钦 & 皇后宇文氏
元钦在太子时期就娶了权臣宇文泰之女为太子妃,即位后立为皇后,为她专宠后宫,不立其他妃嫔,夫妻十分恩爱。可惜由于元魏皇族的权臣宇文氏在政治上的对立,这对年轻的夫妇终究被政治所吞噬。
▲元钦画像
元钦即位仅三年,西魏皇族元烈欲杀宇文泰,反被宇文泰所杀。元钦对其有所不满,不甘做个傀儡皇帝,被宇文泰废掉,同年四月,被鸠杀。而他的皇后宇文氏也选择为夫殉情,作为对自己父亲的抗议。当然,在某种意义上,这样的结局对这对苦命鸳鸯来说未必不好,如果元钦如愿击败了宇文泰,重得大权,那么他必然得到元魏皇族和一干衷心拥护元魏的大臣的拥戴,而他们怎么会允许宇文氏的女子做他们的皇后呢?
【废帝皇后宇文氏,周文帝女也。后初产之日,有云气满室,芬氲久之。幼有风神,好陈列女图,置之左右。周文曰:“每见此女,良慰人意。”废帝之为太子,纳为妃。及即位,立为皇后。志操明秀,帝深重之,专宠后宫,不置嫔御。帝既废崩,后亦以忠于魏室罹祸。】———《北史·卷十三·列传第一》
2
宋英宗宪文肃武宣孝皇帝赵曙 & 宣仁圣烈皇后高滔滔
因为宋仁宗亲生皇子俱都夭折,其堂侄赵曙自幼便养在宫中,以备皇嗣之选。而高滔滔是仁宗曹皇后的甥女4岁就被接入宫中,被无亲生子女的曹皇后视若己出。两个孩童可说是青梅竹马,自幼感情笃深。两人十六岁那年,当时封团练使,在兄弟中排行第十三、人称“十三团练”的赵曙,迎娶了高滔滔。宋仁宗和曹后为他们主持婚礼,史称“天子娶妇,皇后嫁女”,盛况一时为佳话。两人二十年夫妻,一共生下四个儿子,四个女儿,“鹣鲽情深”这个成语足可形容。
▲宋英宗
▲高滔滔
赵曙即位为帝后,养母曹太后觉得皇帝身边别无嫔御,不合礼制,便劝说甥女为他纳妃,岂料高皇后却不客气地顶嘴“我当年嫁给的是十三团练使,又不是嫁给皇帝!”事终不成,传诸外朝,后被记下时人笔记里。而宋代相关史料如在《宋史》、《续资治通鉴长编》,也确实没有任何赵曙册封、晋位妃嫔的相关记载。
可惜这对恩爱夫妻好景亦不长,赵曙即位不久即屡次发病,在位不到五年便去世,年仅三十六岁。而高滔滔先为皇太后,在长子宋神宗赵顼去世后,成为太皇太后,因其孙宋哲宗年纪尚幼,执政九年,尽废王安石新法,信用旧党司马光等,简政爱民,被传统世家誉为“女中尧舜”,六十二岁去世。
【母曹氏,慈圣光献后姊也,故后少鞠宫中。时英宗亦在帝所,与后年同,仁宗谓慈圣:「此后之近亲,待之宜异,十三长成,可以为妇。」慈圣从之,后卒成婚。】
【(宣仁)生神宗皇帝、吴王颢、润王颜、益王頵、惠和、贤惠、贤德懿行、舒国四大长公主。】——《宋会要辑稿》
【慈圣一日使亲近密以情镌谕之:“官家即位已久,今圣躬又痊平,岂得左右无一侍御者耶?”宣仁不乐,曰:“奏知娘娘,新妇嫁十三团练尔,即不曾嫁他官家。”时多传於外朝。】——宋·蔡绦《铁围山丛谈》
3
明孝宗敬皇帝朱佑樘 & 孝康敬皇后张氏
历史上切实履行一夫一妻制、后宫无妃的皇帝,其实明孝宗朱佑樘并不是第一个,毕竟有元钦和赵曙两位前辈珠玉在前。但如果评选中国古代史“爱妻比赛”冠军,即使不局限于皇帝这个身份,相信他也同样有极大可能当选。
▲朱佑樘和张皇后
【闻帝与张后情好甚笃,终身鲜近嫔御。琴瑟专一,出自掖庭,玄鸟呈祥,遂在中宫,尤舌今仅事云。】 ——《明史纪事本末》
历朝历代,皇帝和皇后都是不住一起的,在明朝皇帝住乾清宫,皇后住坤宁宫。按明宫规矩,帝后也不能通宵同宿。每次招幸皇后完毕,便要由宦官前后执火把,送皇后回宫。只有朱佑樘宠爱张皇后,两人如民间夫妇一般共同起居。此事连宫外甚至藩国也人尽皆知。朝鲜使臣还特别报告其国主,朱佑樘因为“昵爱皇后”,所以视朝早晚不定。
张皇后有次生口疮,朱佑樘亲自为她端水传药,不敢咳嗽怕惊扰她休息。在封建男权时代,寻常丈夫肯如此对妻子已属佳话,何况是九五之尊,难怪一边的宫女都目瞪口呆。而某个大(zuo)胆(si)的贡生魏庄渠,本是阁臣内定的状元,却在殿试时胡写「听说陛下每天在皇后宫中多,在自己宫里少」,于是好好的状元郎飞了,贬到二甲第九名。也亏他是碰到了好脾气的朱佑樘,要换了是朱重八朱棣,啧啧,真是画面太美不敢看。
仅仅立后四年,其父张峦便封伯。太子朱厚照一出生,便晋封为侯,死后追封昌国公,也是大明首个追封国公的外戚。两个弟弟张鹤龄封寿宁侯,张延龄封建昌侯。
明朝制度,后妃的母亲很少有能进宫探望女儿的,一直到崇祯朝,宠妃田贵妃的母亲入宫,还被当做件稀罕事记下。唯独孝宗张皇后的母亲金夫人,出入皇宫如自家庭院。朱佑樘还特意派京军八千人,给她在宫中特别修筑宫室。
朱佑樘在宫中宴请,看到自己和皇后的餐具是金器,岳母用的餐具是银器,还因此不悦,听说是宫中制度,遂将整套餐具都赐予金夫人。张皇后说:「我母亲领了赏,父亲还没得到赏赐呢!」(【母已领恩赐,吾父则未尝君食也。】)朱佑樘马上又赐御膳一席,说要“令张氏世世为美谈也”。
【张后母金夫人至宫中。既设燕,帝后二席在正殿,夫人席在旁殿。帝与后亲往视之,所用器皆银。帝问内竖曰:何故器用银?对曰:旧制也。帝欲特用金器。燕毕,尽赐之。后曰:母已领恩赐,吾父则未尝君食也。帝命即撤后膳一席赐之,令张氏世世为美谈也。 】——明·陆楫《蒹葭堂杂著摘抄》
在这条明人记录中,张皇后在朱佑樘面前的自称,是很自然的“吾”,而不是皇后当用的谦称“妾”;而另一条明人记录,著名宠妃郑贵妃,在万历帝面前也只能自称为“奴”。
在朱佑樘遮护下,张皇后确是持骄而宠。甚至连朱佑樘给太子朱厚照乳母的赏赐,她看到了也要没收。有次朱佑樘故意和她开玩笑,让小朱厚照拍她,小朱拍了;再让小朱拍他乳母,毕竟是真正朝夕相处的人,小朱不忍心,张皇后大为生气,直接就把这个乳母赶出宫去了……
这桩笑话的后续:小朱丢了奶娘,大哭不止,朱佑樘夫妻急得在一顿饭功夫,连续派了四次宦官,催乳母赶紧回宫。乳母傲娇状,说这户人家不好伺候,宁可自尽,张皇后吓得赶紧把之前没收的赏赐都送回来,朱佑樘又特旨重赏了乳母丈夫一家,才把人请回。小朱开心了,全家都开心了。
一对各有缺陷、并不完美,却带着烟火气息的帝后,相处犹如寻常人家。也无怪他们的爱情结晶,会成为几千年来最真性情的一代帝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