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登录
汉山 返回首页

大千世界的个人空间 http://hanshan.info/?245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柴静《穹顶之下》追问雾霾真相(附照片)(图)

热度 1已有 1009 次阅读2015-3-6 13:28 |系统分类:柴静雾霾 | 宽屏 请点击显示宽屏,再点击恢复窄屏 | 动漫全图 如只见部分动漫,请点击显示全图,再点击恢复窄图

2015-03-01 12:01:00 来源: 文汇报(上海

柴静推出她自费拍摄的雾霾深度调查《穹顶之下》。
柴静推出她自费拍摄的雾霾深度调查《穹顶之下》。 图/CFP

  对罕见病患者17年的承诺上海儿童医学罕见病诊治中心成立遗传学家:基因诊断为有效防治途......安徽省原副省长 倪发科获刑1......原21世纪传媒 沈颢等被移送......柴静《穹顶之下》追问雾霾真相(......体彩公报(照片)

  2015年03月01日 星期天
  2015/03/01

  柴静《穹顶之下》追问雾霾真相(附照片)

  本报记者 张小叶

  “你见过真正的星星吗?”“没有。”“你见过蓝颜色的天吗?”“见过蓝一点的。”“你见过白云吗?”“没有。”

  这是2004年,柴静采访一个6岁小女孩时的对话。昨天,这段对话出现在《穹顶之下》的开头,在这部历时一年拍摄完成、聚焦中国空气污染的深度调查视频中,柴静说:“这就是我女儿可能会面临的一个世界。”

  在视频中柴静自述,2013年1月,她在一场侵袭25个省市的大雾霾中怀上了孩子,结果女儿一出生就被诊断为患有良性肿瘤。身为一个受害者的母亲,她决心去解决“这一场与雾霾的私人恩怨”,于是自掏腰包,奔波于中国、美国和英国,想要追问三个问题的答案:雾霾是什么?从哪儿来?我们该怎么办?昨天,她将这段调查剪辑成105分钟的视频《穹顶之下》,发布在网上供人们免费观看。

  截至《穹顶之下》发布12个小时,它的点击量破600万次,评论超过1.2万条,并以每小时新播50万次的播放量迅速增长,创下严肃题材公益类长视频的播出纪录。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张志安说:“《穹顶之下》从‘是什么’、‘为什么’到‘怎么办’,把握了这个转型社会最重要的‘问题单’。作为报道的参与者、体验者、调查者,她比较深刻地揭示了雾霾问题的关键原因及主要对策。所以《穹顶之下》是一部具有人文精神、科学理性、社会关怀的真诚之作。”

  “并不单纯是一个科普片”

  在一片漆黑中,柴静走上了演讲台。她的演讲主题是雾霾,在这场延续了105分钟的视频中,包括视频、动画、数据、图标、故事和历史,以严谨逻辑和层层递进,将传统的深度报道演说出来,开创了新媒体时代一种全新的报道模式。柴静拜访了国内外多家研究大气污染的学术机构,去了污染严重的现场调研,也调查了雾霾背后的执法困境。她走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发改委能源所、工信部产业司、环保部等职能部门和研究机构,也去了伦敦、洛杉矶这些曾经污染严重的城市,想找到一些空气污染治理的经验和教训。

  怎么解决这一问题是有路可循的。柴静说,从英美的治理经验中可以看到,曾经发生过“大烟雾事件”的伦敦,当时的污染比当下中国更严重,但在污染治理的前20年,污染物下降了80%;发生过严重“光化学烟雾”事件的洛杉矶,车辆比上世纪70年代增加了3倍,但排放降低了75%。英美的经验表明,“污染可以解决,而且不必那么久”。

  这既是一次对雾霾现象的科普,也是对雾霾治理的强烈呼吁。果壳网副主编吴欧,曾被柴静邀请参与审核《穹顶之下》的脚本,她对这部纪录片的科学性和传播力都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事实上,PM2.5是近些年才出现的概念,中国对雾霾的研究相对还比较初步,柴静基本上采访到了这个领域里所有的顶级专家。除了在视频中专家出现时一一标明他们的身份,柴静还在片尾以致谢的方式,列出了所有专家的身份和名字,这种致谢更会令人产生信任感—其中一个一个具体的专家,他们以自己的专业知识为视频提供了值得信赖的内容。”

  吴欧认为“这部片子显然不单纯是一个科普片”。“雾霾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议题,柴静却能够条分缕析,缓缓道来,并且用情感与故事去推动它。果壳网做科学传播的时候,所能做的是传达科学家的研究成果,比如雾霾的成分及其对人的身体健康可能带来什么影响。柴静的《穹顶之下》从雾霾的科学问题入手,层层深入,涉及中国的能源结构、监管失控、执法困境、城市化发展等等,这显然不是一个单纯的科普片能够做到的层面。”

  形成合力,方能推动进步

  《穹顶之下》发布后,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庄永志评价:“这是目力所及,非机构、非记者所做的信源最权威、信息最立体、视野最开阔、手段最丰富、最有行动感的雾霾调查……它会让更多人意识到我们的确是可以有所作为的呼吸共同体。”

  张志安认为,《穹顶之下》的最大亮点在于“把握了社会发展中最重要的议题”,这使调查本身具有了极高的新闻价值。“我们常说媒体人要具备各种素养,比如调查事件的能力、分析数据的能力、对复杂问题的剖析能力、讲故事的能力……但是在种种素养中,最重要的莫过于一个记者的责任感:对正在转型的中国社会的深刻认知。而在当下社会,雾霾正是这样一个与每个人切身利益相关的议题。”他认为《穹顶之下》体现出了媒体人把握社会、关注社会的素养。

  2013年,从央视辞职后的柴静,谢绝了一切工作邀请,打算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陪伴、照顾自己的孩子。但在这个过程中,她对雾霾的感受越来越强烈,责任心促使她重新站了出来:“中国有很多人希望把这件事改善,并在为此努力。简单地说,每个人都希望空气清新。什么是社会共识?再没有比这个更强烈的社会共识了,这是我的信心。”

  她依然视自己为传媒人的一员:“人都是从无知到有知,但既然认识到了,又是一个传媒人,就有责任向大家说清楚。不耸动,也不回避,就是尽量说明白。因为如果大家低估了治理的艰巨和复杂,容易急,产生无望的情绪。如果太轻慢,不当回事,听之任之,更不行。所以尽可能公开地去说明白,也许可以有很多人像我一样有改变,为治理大气污染做一点事。”

  雾霾这样一个如此复杂庞大的议题,要做到“说明白”并不容易。张志安认为,雾霾的复杂性在于“这是一个科学问题,又是一个社会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在《穹顶之下》,柴静采取了多元的视角和纵深的调查层层剖析:“既有对事件的调查,有对政府和产业的剖析,也通过翔实的数据和专家访谈,为公众阐明科学道理,还试图从他国的经验中寻找治理策略。全片既有对雾霾问题的发展、变化与认知的梳理,又展现了各国对产业、能源和治理政策的比较,是一种‘时空搅拌机’般的操作手法”。

  本片结尾回到公众参与,柴静号召每一个身在中国的“呼吸共同体”参与治理雾霾,在张志安看来具有启示意义:“过去我们做深度报道,时常在结论中将问题和责任简单地归因于政府。而事实上,社会治理应当是政府、企业和社会共同参与的。《穹顶之下》的结尾,包括公民如何使用App举报企业、关心自己的身体,这样的视角很好,她所号召的社会治理理念也是更高效的。”

  这一次重回公众视线,柴静的母亲身份备受关注:女儿患病是她寻找雾霾成因的动力,女儿的故事也是《穹顶之下》的引子。但柴静本人一直在犹豫要不要说出女儿的故事,担心这会伤害新闻的客观性。但张志安认为,本片的整体基调非常客观,“受害者母亲”只是作为一种叙述视角,使观众更有代入感,为新闻的传播力增色不少。

  人民网发表评论说“穹顶之下别让柴静太孤单”,雾霾与每个人的命运息息相关,如何治理雾霾也应当成为全社会共同参与、探讨的议题。“毋庸置疑,柴静唤起了人们对雾霾问题的又一次重视,但所有的社会问题都不是单靠一个媒体人能解决的。面对雾霾,政府、企业、媒体和公众都应当有所担当和关怀,只有形成合力,才能真正地推动社会进步。”张志安说。
1

鲜花

真棒

玩闹

同情

看看

困惑

震惊

bad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回复 大千世界 2015-3-6 14:53
果壳网是中国最大,最具有权威性的科普网站。
回复 寒冬开梅 2015-3-6 15:37
真实,是本视频的特点。而且当获得的资料自己不懂时,请有关专家来解释,更是可贵之处。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汉山网    

GMT-5, 2024-4-18 22:03 , Processed in 0.036831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