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登录
汉山 返回首页

小龙鱼的个人空间 http://hanshan.info/?37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斯美塔纳】交响诗《我的祖国:第2首 伏尔塔瓦河》赏析

热度 2已有 504 次阅读2018-1-4 13:40 |系统分类:音乐欣赏 | 宽屏 请点击显示宽屏,再点击恢复窄屏 | 动漫全图 如只见部分动漫,请点击显示全图,再点击恢复窄图

【鱼论】应paci之约,我开始陆陆续续介绍一些我所喜爱的交响乐名曲。

这首曲子是我的交响音乐启蒙篇。是在上海市西中学高一的音乐课上,由特级教师曹云芬老师在电化教学室里为学生讲解播放。因为是市重点中学,因此,在高中时仍然有音乐课,借以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

现在我把这首曲子介绍给汉山的全体网友,谢谢欣赏。


斯美塔纳 交响诗《我的祖国:第2首 伏尔塔瓦河》赏析

Smetana - Má Vlast:2. Die Moldau


  
      在开始进入《伏尔塔瓦河》之前,我们先需要了解两件事:其一是,斯美塔纳的伏尔塔瓦河主题并非原创,而是由16世纪意大利男高音朱佩赛·岑契所作的一首牧歌沿袭而来;当然,它真正意义上的广为流传则应归功于圣-桑的《布列塔尼主题狂想曲》(Op.7)与斯美塔纳的《伏尔塔瓦河》,尤其是后者;其二则是,在进入乐曲欣赏前,有必要了解一下它的文字内容。这部作品开始于伏尔塔瓦河在舒马拉之下的发源,此后,一冷一暖两条河水成功汇流,引出伏尔塔瓦河主题。在抒情的漫溯之后,大河流过林中狩猎与波希米亚的乡间婚礼,并聚焦于沐浴在月夜之中的水仙女们。而后,在圣约翰的激流之下,大河重卷入维舍赫拉德堡,并在此之后奔向易北河……

【现在请欣赏】


 

      整首作品从"伏尔塔瓦河"的溯源"说起",即"两个源头"段落(1-40小节),这是斯美塔纳创作的始端,亦是拉开大河之舞的始端。源头之一由两支长笛演奏,而弦乐的拨奏则如漾起的点点涟漪,为大河的溯源增添了微妙的点缀。在源头之一的"冷冽"被诠释到位后,斯美塔纳便从容地让源头之二适时出现--这便是由两支单簧管在17小节的别样插入,冰冷的河水即刻被暖流所融,而缠络着民族之魂的伏尔塔瓦河也终于在大提琴的深沉铺垫后出现--这便是整首作品的灵魂--伏尔塔瓦河主题(第40小节)。木管轻盈的流动消失了,取而代之的则是在弦乐连续附点之下宽广的线条,这雄壮的大河似乎亦具备吐纳情感的绵长力量。
 
      在"伏尔塔瓦河"主题之后,请注意:斯美塔纳开始"分神"了--其从对大河的追溯自然的过渡到对波希米亚风俗的关注上。借助着"伏尔塔瓦河"雄伟之势,作曲家那因势利导,将其迅速投入了吉格舞下的"林中狩猎"段落,铜管的鸣响如响彻天宇的号角声,着实生动有趣。而在吉格舞后,乐曲则迎来了更为欢快的乡间婚礼段落--在此,斯美塔纳熟稔的波尔卡似乎找到了最适宜的发展空间,其所充盈的欢快气氛不禁使人跃跃欲试….。
 
      在漫天的号角与迷人的乡间婚礼后,斯美塔纳再次"分神",他用沐浴在月光中的水仙子(第181小节)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关于大河的瑰丽传说。母亲河的"源头活水"在木管之间再现了--它似乎在告诉我们,这还是大河的故事,只是幻想的色泽已涂抹在了幽蓝的波希米亚夜空。在悠然的木管之上,加了弱音器的弦乐在高音处动情地展现着水仙子的曼妙之姿,仿若一切都被其舞姿二减慢了速度,减弱了力气。此刻,大河的激流被幻境悄悄阻挡,在静谧的夜晚,伏尔塔瓦河闭上了所有捷克子民安然熟睡的双眼,把空旷的河间献给了神话与秘境……
 
      但静谧终究只是大河的一面。在斯美塔纳精心设计的"黎明破晓"(229-239)过渡之下,长笛与单簧管所勾勒的大河之魂再次四散溢开,重新"唤醒"了伏尔塔瓦河(第239小节),并在随后的"圣约翰的激流(第271小节开始)"中,以气吞万里之势释放着大河千万年所积累的尘埃与碎片……短笛在高音近乎刺耳的鸣响着,钹在弦乐的高音下行中近乎执拗地释放着压抑的能量,巨大的轰鸣裹挟一切,饱满地展现着大河雄壮的独舞!此后,更热烈的伏尔塔瓦河主题喷薄而出(第333小节),并最终在359小节重新迎回我们所熟知的"维舍赫拉德"主题,两首作品瞬时连成一片--不懂《维舍赫拉德》,恐怕便不能理解现在的《伏尔塔瓦河》。在"维舍赫拉德"的照耀之下,"伏尔塔瓦河"继续着前进的脚步,由南至北,奔向了易北河……


【作者介绍】

      斯美塔纳的寻根之旅发生在1868年的8月(笔者注:根据莫里奇·安格尔的回忆)。此时,斯美塔纳正在赫斯臣斯坦因度假远足,而当他的脚步停留在维德拉河与克拉莫纳河的交汇处时,一个伟大的乐思伴随着一冷一暖两股激流汇聚而出--这便是《伏尔塔瓦河》开始的动机,亦是整部《我的祖国》的初始。在与伟大的"波希米亚之源"不期而遇后,他没有转身离开,而是侧耳倾听诗意而温和的潺潺之声,举目四望岸旁可爱而迷人的乡村景致,并在奥塔瓦支流融入伟大的母亲河时,开始了长达七年的漫长思索。
 
      斯美塔纳的思索越过雄伟的维舍赫拉德山岩与城堡,跟随母亲河静静凝视波希米亚风俗,随后,其时而转入迷人的旷野与森林,时而陷入历史与传说相融的奇幻空间--在那儿,"女武神"莎尔卡的复仇正在开始,而塔波尔与布兰尼克山终成了波希米亚不屈精神的缩影。夹杂着历史与传说的怒涛冲破了想象的闸口,并伴随着波希米亚壮丽的山川河流奔向充满希望的远方……
 
      历史与传说在此相融,山川与河流在此交汇,这便是斯美塔纳的故国神游--《我的祖国》。
 
      在为伏尔塔瓦河追根溯源的七年后,当大河的漫流与故土的芬芳一次次呼之欲出时,斯美塔纳却因罹患耳疾而与自己最伟大的作品"擦声而过"。但这一切并非毫无征兆。1874年7月28日,斯美塔纳便曾在日记中忧心忡忡地写道,"我的听力在逐步消退,同时深感头晕目眩"。而在随后的10月,作曲家日渐衰退的听力不但使其无法指挥《被遗弃的新嫁娘》,并已把他与音乐创作推向了万劫不复的逼仄深渊。恰在此时,《我的祖国》应运而生。
 
      1874年11月18日,几乎丧失了听力的斯美塔纳完成了交响诗套曲中的第一首:《维舍赫拉德》。而在两天之后,整部交响诗中最广为人知的《伏尔塔瓦河》的创作工作随即展开--对一位耳聋的作曲家而言,如此创作密度堪称不可思议。11月30日,在《伏尔塔瓦河》的创作途中,斯美塔纳的日记为我们揭示了他真实的精神状态,"我的耳疾仍像这个月开初时一样。我什么也听不到,不论是左耳还是右耳。祖法尔医生仍没有对我丧失信心,但我却恰恰相反。"但是,作曲家旺盛的创作欲望正与可怖的绝望交战着。
 
      12月8日,在《维舍赫拉德》完成后的第十九天,斯美塔纳完成了《伏尔塔瓦河》。这时,离他探寻母亲河的源头已过去了整整七年,而他却在耳聋的情况下用了不足三周创作完成了这首享誉世界的交响诗,其意志之坚着实让人仰止。随后,伴随着套曲中的第三首《莎尔卡》在1875年2月20日的创作完成,《维舍赫拉德》的首演亦在同月举行。而在同年的10月10日,第四首《来自波希米亚的原野和森林》纳入了斯美塔纳套曲版图。这首饱蘸着捷克大地旖旎风光的作品,几可媲美《伏尔塔瓦河》,并为交响诗添入了最诗情画意的册页。但倾诉并未在此终结,或者说,作曲家对祖国的追思似乎永无止境之时。于是,其又分别在1878年12月与1879年相继完成了《塔波尔》与《布兰尼克》,至此,完整的交响诗全貌终于勾勒完毕。1882年12月5日,《我的祖国》全章节在布拉格进行了盛大的首演,斯美塔纳在孤寂的聆听中完成的巨作终成了捷克音乐的另一个代名词。
 
      斯美塔纳在《我的祖国》中所采用的套曲形式,既使每首交响诗独立成章,亦使得它们具有"若即若离"的精神气质。当然,后者几乎给每一位聆听者都带来了一个相同的问题:这六首交响诗该如何进行划分呢?当然,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比如一些音乐学者便把六首交响诗比作交响乐的四个乐章。但笔者认为,这六首交响诗首先从创作时间的角度便能颇有成效地划归出"篇章段落"来。比如,我们可以把创作于1874年11月-12月的《维舍赫拉德》与《伏尔塔瓦河》放置在一起,并把1875年先后创作的《莎尔卡》与《来自波希米亚的原野和森林》纳入一端,并最终把1878-1879年的《塔波尔》与《布兰尼克》置于一端。接下来,我们可以从音乐的角度去佐证这一切。《维舍赫拉德》与《伏尔塔瓦河》的关系似乎不需赘言,当《伏尔塔瓦河》中漾出激昂的维舍赫拉德主题时,整首作品的精神气质得到了完美的升华;接下来,我们则可把《莎尔卡》与《来自波希米亚的原野和森林》看成是两首截然相反且互相对峙的作品--一个寄情叙事,一个则寄情描景,两首处于交响诗中部的作品以相反的笔触带来了异彩纷呈的丰富性;而《塔波尔》与《布兰尼克》的关联则似乎呼应了《维舍赫拉德》与《伏尔塔瓦河》,从而形成了工整的对仗--两首作品均建立在D小调上,并都运用了胡斯战歌作为主题,而更难能可贵的是,斯美塔纳在《布兰尼克》再次使用了"维舍赫拉德"主题--这种手法既使得两首作品产生了呼应感,并为整部交响诗套曲带来了"首尾连贯"的完整感。接下来,就让我们进入这部丰富多彩的交响诗套曲,领略斯美塔纳的故国神游。
 
      《维舍赫拉德》作为《我的祖国》中的第一首,对整部交响诗套曲的意义可谓十分重大,虽然其所指尚有多义--既有可能是指维舍赫拉德城堡,亦有可能是指一块岩石,但整首作品所呈现出的雄伟壮观之势,却无疑使人充分领略到了波希米亚民族的精神气质。
 
      整首作品在慢板之下,由竖琴演奏的充满即兴风格的维舍赫拉德主题开始,但此刻,这雄伟主题却轻描淡写,欲说还休,确如"先知的竖琴"一般,激起了听者的兴趣。在转入"庄严的广板(Largo maestoso)"后,主题开始产生裂变--厚重的史诗感被倏然"泼洒"于乐音之上。法国号与大管对主题的陈述似乎只能算是浅尝辄止,不久之后,整个木管(第8小节)便被斑斓地填充进来,为古堡"添砖加瓦"。而在第28小节,随着弦乐的加入,主题的刻画进一步加强,并终在第43小节迎来了"维舍赫拉德"主题恢弘壮丽的呈现--那庄严威武的形象想必会瞬时深入人心。

      在辉煌的"维舍赫拉德"主题之后,乐曲在木管之下缓缓退出了城堡的恢弘展现,聚焦于激烈的兵戎相见之上。在弦乐的短暂引入后,焦灼的赋格段随即展开,雄壮之声四处显现。而在此期间亦有一抒情主题(第132小节)与之"对仗"。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抒情主题之上不时闪现着灵动的小号声,并终在第192小节迎来了欢快的赞歌,那激情洋溢的旋律把乐曲再次推向了高潮。
 
      在木管宁谧的氛围描摹之后,乐曲在第284小节借由猛烈的乐队全奏再次演绎了维舍赫拉德主题,并形成了整部交响诗套曲的核心之一--我们亦应在此刻意加强记忆,因为这将是《我的祖国》中的"常客"。在此之后,竖琴的即兴演绎再次响起,似乎巍峨的城堡已渐推渐远,母亲河则在不远处奔流而来……


2

鲜花

真棒

玩闹

同情

看看

困惑

震惊

bad

刚表态过的朋友 (2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回复 paci 2018-1-5 08:06
细细读了,倾倾听了,音乐是一种美好语言 ,描述动人心魄的河流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汉山网    

GMT-5, 2024-4-25 12:37 , Processed in 0.058772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