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登录
汉山 返回首页

门清自摸的个人空间 https://hanshan.info/?3423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马克思诞辰200年:在“理想国”与“修罗场”之间

热度 1已有 828 次阅读2018-5-1 02:29 |系统分类:十九大文 | 宽屏 请点击显示宽屏,再点击恢复窄屏 | 动漫全图 如只见部分动漫,请点击显示全图,再点击恢复窄图

多维新闻/多维客/思想/内文

陈纯

马克思诞辰200年:在“理想国”与“修罗场”之间


2018-05-01 01:33


  今年是马克思两百年诞辰,也是《共产党宣言》发表一百七十年周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宣告资本主义制度必然被无产阶级推翻,但却没有明确说到资本主义将会在什么时候灭亡,这一含糊之处导致了各种马克思主义派别之间永不止息的争端,但也使得马克思主义在略受挫折之后依然在左翼阵营保有经久不衰的魅力。


   


  德国社会民主党的成立和发展曾经得到马克思和恩格斯两人的大力协助,到1890年反社会党人法被废除时,社会民主党在全国选举获得1427000张选票,占全国选票的20%。英国著名的列宁研究者,尼尔•哈丁(Neil Harding)说,该党一直受困于一种成功的矛盾辩证法:“其马克思主义的正统和政治说教把成功归于推翻现存制度的革命,而其选举战略和组织联合的巨大成功则意味着耐心而和平的发展。这就与维护社会和平有着巨大的利害关系。”1891年,社会民主党的“爱尔福特纲领”(Erfurt Program)将“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的区分奉为神圣。所谓“最低纲领”,指的是扩大民主、公民和政治权利,这是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的条件还不成熟的准备时期的要求;至于“最高纲领”,则要把“土地、矿山、自然资源、机器和交通运输”转为社会或国家所有,这就要求工人阶级夺得政权,实行过渡性的“无产阶级专政”。这里面存在着一个问题:工人的生存状况越改善,革命就越没有必要。或者说,最低纲领越成功,最高纲领就越没有实现的希望。

 

  作为“修正主义者”的爱德华•伯恩斯坦(Edurad Bernstein)的出现,以及由他所带来的一系列争论,撕下了德国社会民主党的那一团和气的面纱。在《进化的社会主义》一书中,他不仅对社会民主党的虚伪和不负责任进行了无情的批判,也对马克思的一些经典论述提出了质疑。马克思认为,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社会将会出现严重的生产过剩和消费不足的危机,在这个过程中,中产阶级将会逐渐消失,工人阶级也会日益贫穷,最终工人阶级将起来推翻资本主义制度。但在伯恩斯坦看来,现代资本主义已经建立了调节补偿机制,以使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保持平衡。与此同时,资本主义经济内部也会持续存在一个复杂的等级序列,社会并没有分裂成日益敌对的两大阵营。伯恩斯坦的愿景和马克思并没有什么不同,只是他坚持认为,那样一个社会,一个和谐、高效的社会,一个人人的尊严都得到尊重、个性都得到宽容的社会,绝不会通过内战来实现的。

 

  伯恩斯坦的观点遭到了社会民主党内部的左派力量的激烈抨击。罗莎•卢森堡(Rosa Ruxemburg)迅速地写了一组批判文章,以《社会改良还是社会革命》结集出版,在其中,她一针见血地说:“谁要是用合法改良道路来代替夺取政权和社会革命,把合法改良道路同夺取政权和社会革命对立起来,那他事实上选择的不是达到同一目的的比较温和的、稳妥的和缓慢的道路,而选择了另一目的,这就是,不是要建立一个新的社会制度,而只是要在旧制度中做些非本质的变动。所以,从伯恩斯坦的政治观点中和他的经济理论中都可以得出同样的结论:从根本上说,都不是以实现社会主义制度为目的,只是以改良资本主义为目的,不是要消灭雇佣劳动制度,而是争剥削的多些或少些,一句话,是为了消灭资本主义的赘疣,而不是为了消灭资本主义本身。”尽管在1899年汉诺威的第一次代表大会,德国社会民主党的领导人倍倍尔响应了卢森堡对伯恩斯坦的判断,但是伯恩斯坦的立场在会后的影响力却丝毫没有衰减。

 

  另一位马克思主义者,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列宁,认为伯恩斯坦并没有打中马克思的要害,马克思确实没有考虑周到,但这依然是可以在马克思主义的框架内解释的:“对自由竞争占完全统治地位的旧资本主义来说,典型的是商品输出,对垄断占统治地位的最新资本主义来说,典型的是资本输出。”根据马克思的说法,资本会跑到那些能产生最高利润的地方。随着国内市场的饱和,资本就会溢出国门,流到那些原料更丰富、劳动力价值更低的国家,由此将产生“超额利益”,并且将会带来“帝国主义”对欠发达国家的“民族剥削”。列宁认为,“超额利润”可以解释为什么西方国家的资本主义为什么没有带来普遍的贫困,因为它防止了马克思预言的“资本主义的阿喀琉斯之踵”,即从利润率下降中产生的螺旋上升的危机,而且从对半殖民地、附属国和殖民地的剥削中产生的利润,也会部分地用来改善重要企业中工人的物质生活状况,并创造出“工人贵族”。最让列宁感到愤怒的是,食利国工人阶级,以及他们在政治上的代表,即西欧各国的改良主义政党,越来越依赖于从海外剥削所分享的利益,这些利益被包装成“民族利益”,把工人阶级绑架在日益庞大的战争机器上。无怪乎一战爆发后,这些改良主义政党纷纷放弃其原来的国际主义立场,跟本国的资产阶级政府紧紧站在一起。

 

  一战的爆发在列宁看来,是帝国主义的必然结果。当本国的市场渐趋饱满,资本输出变得越来越重要,慢慢成为维持资本主义存在的必要条件,于是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不得不承担起为资本输出护航的责任。这就导致了全球范围的对殖民地和市场的争夺。在十九世纪末,殖民地已经被老牌帝国主义国家瓜分完毕,一些新兴的帝国主义国家,如日本和德国,也开始遭受大量资本需要寻求出路的痛苦。这种“分赃不均”势必引发世界范围内的大战,而且列宁预言,这次战争将带来资本主义的末日,而俄国,作为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将会首先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按照列宁的估计,俄国革命成功后,无产阶级革命将会扩展到欧洲各国,欧洲的新生社会主义国家,将会与俄国一起建立社会主义联邦,并在经济上“反哺”俄国。现实是,德国和匈牙利确实爆发了工人的起义,但都只是昙花一现,欧洲各资本主义国家也没有在一战之后一蹶不振,相反,20年代出现了又一次资本主义的繁荣时期。新生的苏维埃俄国陷入一片孤立之中。

 

  列宁的窘迫不仅仅是实践上的,现实变动所带来的理论困境接踵而来。在列宁驱散立宪会议之后,罗莎•卢森堡发表了《论俄国革命》,又一次提出了批判:“任何民主机构都有它的局限性和缺陷,这恐怕是人类设立的一切机构都有的。只不过托洛茨基和列宁找到的纠正办法即取消一切民主制却比这一办法应当制止的坏事更坏,因为它堵塞了唯一能够纠正社会机构的一切天生缺陷的那一生机勃勃的源泉本身,这就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的、不受限制的、朝气蓬勃的政治生活。”当布尔什维克党人接管俄国后,列宁不得不学习帝国主义国家在战争期间的“国家资本主义”,对生产和物资分配实行统一管理。内战期间,他的“战时共产主义”使得几百万俄国农民活活饿死,“红色恐怖”将无数“反革命分子”——包括沙皇尼古拉二世一家——残忍处决。在喀琅施塔德水兵起义后,列宁不得不考虑缓和一下矛盾,“新经济政策”的出台在许多共产党人的眼里,是与资本主义的可耻的妥协,“反派系主义”也违背了布尔什维克党的民主集中制传统。

 

  然而这里面带来最大困扰的依然是苏联的孤立,面对这一孤立,列宁的两位可能的继承者,托洛茨基和斯大林,分别提出了自己的愿景。托洛茨基的“永久革命论”,主张继续将革命输送到欧洲,否则俄国无法长久地维持社会主义,资本主义迟早在俄国复辟。斯大林坚定地相信“一国建成社会主义”,认为俄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可以自己独立完成,不需要欧洲的“反哺”。在当时许多其他共产党人看来,“永久革命论”是符合逻辑的,但却是不切实际的。事实证明,一国确实可以建成某种意义上的社会主义,但这其中的代价,并不是所有老布尔什维克都能欣然接受的。为了搞“集体化”,单单乌克兰就饿死了几百万的农民,算上那些在“反富农运动”中死去和死在古拉格的,集体化大概使得一千多万的俄国农民非正常死亡。“大清洗”运动,也使得苏联丧失了各个领域最优秀的一批人才,其中包括后来投诚的托派成员,以及军队里百分之九十的高级军官。

 

  托洛茨基在被流放的大部分时候认为,苏联依然是一个工人国家。其实按照他的逻辑,斯大林是官僚阶级的代表,那从斯大林独揽大权开始,苏联就已经不是一个工人国家了。已经变质的苏联政权,在五十年代一度在科技上让美国人感到优势不再,但在1991年,这个庞然大物却迅速分崩离析。那些在它的帮助下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国家”,一个接一个地宣布“变色”,如今,只有两个东亚国家,以及一个美洲国家,依然自称“社会主义国家”。反观曾经被卢森堡和列宁激烈批判的改良主义政党,尽管不断遭遇新的挑战,但却牢牢把“社会民主”的理念嵌入到自己所在的国家的基底。

 

  一百七十年后,不知道马克思会认哪一边做自己的子孙?


  




鲜花

真棒

玩闹

同情

看看

困惑

震惊

bad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回复 小龙鱼 2018-5-1 02:33
【只有两个东亚国家,以及一个美洲国家,依然自称“社会主义国家”。】

这个不对吧?才两个东亚国家?中国,越南和朝鲜,这不是三个吗?

其实,老挝也算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因为老挝人民革命党是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的执政党,也是老挝唯一的政党,奉行共产主义。

这么算起来就应该是四个。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汉山网    

GMT-5, 2024-3-28 16:53 , Processed in 0.071656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