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登录
汉山 返回首页

夺标的个人空间 https://hanshan.info/?1265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山民都来学习:最简明的中医入门知识大全ZZ

已有 339 次阅读2015-4-17 14:21 |系统分类:汉语知识 | 宽屏 请点击显示宽屏,再点击恢复窄屏 | 动漫全图 如只见部分动漫,请点击显示全图,再点击恢复窄图

作者:那片海
网上下载的
 
中医理论  
中医理论通常称为中医基础理论,简称“中基”。它是以天人合一的叁个哲学观的整体理念与辨证论治、相似观(分形观)的循证观点为最大特色的祖国传统医学体系的基础与核心。中医基础理论的学说主要包括分形阴阳五行学说,藏象五系统学说(肝系统、心系统、脾系统、肺系统、肾系统),五运六气学说,气血精津液神学说(气:信息-能量-物质学说),体质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及养生学说、分形经络说等,其中以藏象学说为核心,信息-能量-物质学说为基础,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并用于指导临床诊疗活动。
  现代中医理论:以三个哲学观的整体理念、辨证论治、相似观(分形观)的循证观点,气:信息-能量-物质学说、分形中医,分形藏象、分形经络为最大特色的祖国传统医学体系的现代基础与核心。现代中医基础理论的学说主要包括分形阴阳五行学说,藏象五系统学说(心系统、肝系统、脾系统、肺系统、肾系统),五运六气学说,气血精津液神学说(气=信息-能量-物质学说),体质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及养生学说、分形经络说等,其中以信息-能量-物质统一气学说为基础,藏象五系统学说为核心,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并用于指导临床诊疗活动。
 
现代中医史
  上个世纪末,本世纪初,1996年,学界对中医气本质,经络实质,阴阳,五行,藏象,中医哲学观等都有了新的全面整体创造性的认识和解说。如,邓宇等发现的:气是流动着的‘信息-能量-物质’的混合统一体;分形分维的经络解剖结构;数理阴阳;中医分形集:分形阴阳集-阴阳集的分形分维数,五行分形集-五行集的分维数;分形藏象五系统-暨心系统、肝系统、脾系统、肺系统、肾系统;中医三个哲学观-新提出的第三哲学观:相似观-分形论等。

  还包括近代针灸经络的发展史,近代中医气的进展简史,中西医结合史,中医中药史等.
 
古代(经典)中医史
  中医产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中医理论已经基本形成,出现了解剖和医学分科,已经采用“四诊”,治疗法有砭石、针刺、汤药、艾灸、导引、布气、祝由等。西汉时期,开始用阴阳五行解释人体生理,出现了“医工”,金针,铜钥匙等。东汉出现了著名医学家张仲景,他已经对“八纲”(阴阳、表里、虚实、寒热)有所认识,总结了“八法”。华佗则以精通外科手术和麻醉名闻天下,还创立了健身体操“五禽戏”
    唐代孙思邈总结前人的理论并总结经验,收集5000多个药方,并采用辨证治疗,因医德最高,被人尊为“药王”。唐朝以后,中国医学理论和著作大量外传到高丽、日本、中亚、西亚等地。两宋时期,宋政府设立翰林医学院,医学分科接近完备,并且统一了中国针灸由于传抄引起的穴位紊乱,出版《图经》。金元以降,中医开始没落。明清以后,出现了温病派时方派,逐步取代了经方派中医。在明朝后期成书的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标志着中药药理学没落。同一时期,蒙医、藏医受到中医的影响。在朝鲜东医学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例如许浚撰写了《东医宝鉴》。
  自清朝末年,中国受西方列强侵略,国运衰弱。同时现代医学(西医)大量涌入,严重冲击了中医发展。中国出现许多人士主张医学现代化,中医学受到巨大的挑战。人们开始使用西方医学体系的思维模式加以检视,中医学陷入存与废的争论之中。同属中国医学体系的日本汉方医学、韩国的韩医学亦是如此。2003年“非典”以来,经方中医开始有复苏迹象。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医作为“古为今用”的医学实例得到中国共产党政策上的支持而得以发展。现代,中医在中国仍然是治疗疾病的常用手段之一。
  在国际上,针灸在引起医学界极大兴趣,世界卫生组织的观点认为,针灸已被证实在减轻手术后疼痛、怀孕期反胃、化疗所产生的反胃和呕吐、牙齿疼痛方面是有效的且其副作用非常低,然而,对慢性疼痛,背部疼痛以及头痛,数据显示出模棱两可或者争议性。
 
    WHO认为很多针灸和一些草药的有效性得到了科学双盲研究的较强支持,但是对于其它的传统疗法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研究,而且不能忽视未经研究的传统疗法存在的安全性及危险性等问题。WHO在2002年5月26日发表“2002-2005年传统医药研究全球策略”,邀请全球180余国将替代医学纳入该国的医疗政策。
 
*************************
 
中医知识
一、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一)整体观念
1、含义
关于人体自身以及人与环境之间的统一性、完整性和联系性的认识。
2、内容
(1)人是一个有机整体
  1)在形态结构上,相互联系
  2)在物质基础上,具有相同性(气、血、精、津液所成)
3)在生理功能上,相互作用
(二)辨证论治
1、症状、证候、疾病的区别与联系
(1)症状
症状:病人主观感觉到的异常现象(具体表现)
体征:医者的客观检查
社会行为异常:病人有目的的语言和行为异常
(2)证候
机体在病因作用下,机体与环境之间以及机体内部各系统之间关系紊乱的综合表现,是一组特定的具有内在联系的反映疾病过程中(一定阶段)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揭示了病因、病性、病位、病机和机体的抗病反应能力等,为治疗提供依据,并指明方向。
(3)疾病
机体在一定病因作用下,因正虚邪凑而导致机体内外环境失调,阴阳失和,气血紊乱,脏腑经络生理功能或形态结构发生改变,适应环境能力下降的(异常生命过程)
(4)三者区别与联系
1.三者均统一于人体病理变化的基础之上。
2.症状是构成疾病和证候的基本要素,反映疾病的部分本质变化
3.证候由若干症状构成,反映疾病(某一阶段病理)变化的本质
疾病由若干症候组成,反映(病理变化的全过程)。
二、气的概念
(一)气的含义
1、常识概念的气:具体科学的物质概念
2、哲学范畴的气:与哲学物质相近
3、广泛意义的气:任何现象
(二)气的医学含义
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气是构成万物的本原
运动是气的存在形式及固有属性
气是天地万物相互感应的中介
 
阴阳五行学说
v阴阳的含义
v阴阳是标示事物两种对立的特定属性和性态特征的范畴。
v阴阳的普遍性、相对性和关联性
1、阴阳的普遍性:阴阳的对立统一是天地万物运动变化的总规律
2 阴阳的相对性
(1)相互转化性
(2)无限可分性
3、阴阳的关联性:阴阳所分析的事物或现象,应是在同一范畴,同一层次,即相关的基础  之上的。
   划分事物或现象阴阳属性的标准
  “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    (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
阴阳对立
阴阳对立是阴阳双方的互相排斥,互相斗争.
理解:(1)阴阳双方的对立是绝对的;
     (2)阴阳对立双方又是互相克服,相推
       相感的.
应用:阴平阳秘——阴阳在对立斗争中,取得
                 统一,维持阴与阳之间的
                动态平衡.(人体正常状态)
阴阳互根
阴阳互根是指阴阳之间的相互依存,互为根据的关系.
理解:
(1)阴阳对立的双方,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2)阴阳双方均以对方的存在为自身存在的根据.
应用: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阳离绝,精气乃竭”
 
中医知识
v阴阳消长
  阴阳消长是指阴阳对立双方的增减、盛衰、进退的运动。
理解:
(1)对立双方不是处于静止不变的状态;
(2)而是处于始终处于此盛彼衰,此增彼减, 此进彼 退的运动变化之中。
(3)阴阳消长是量变过程
应用(规律):阳消阴长,阴消阳长
阴阳转化
  阴阳转化是指阴阳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转移、变化,即阴可以转化为阳,阳可以转化为阴。
  理解:
 (1)阴阳转化是质变过程
  (2)阴阳转化是事物运动变化的基本规律。
  (3)转化条件:¡°重¡±、¡°极¡±
  应用:¡°重阳必阴,重阴必阳¡±、¡°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1、说明物质与功能之间的关系
人体生理活动的基本规律:阴精(物质)与阳气(功能)的 矛盾运动。
营养物质(阴)是产生功能活动(阳)的物质基础;
功能活动又是营养物质的功能表现。
v2、说明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
阴气和阳气的升降出入是人体生命本质的标志。
阳主升,阴主降
 
1、分析病因的阴阳属性
六淫属阳,饮食居处,情志失调属阴等。
v2、分析病理变化的基本规律
(1)阴阳偏盛
1)阳盛则热——阳邪亢盛,表现出热的病变。
表现:高热、汗出、口渴、面赤、脉数等。
阳盛可导致阴液的亏损,故“阳盛则阴病”。“阳盛则热”是指因阳邪所致的疾病性质而言;“阳盛则阴病”指阳盛必然损伤人体的正气(阴液)而言。
 
2)阴盛则寒——阴邪亢盛而表现出寒的病变
表现:形寒肢冷,腹痛,泄泻,舌淡苔白,脉沉等。
阴盛必然会出现阳气损伤,出现寒象,故“阴盛则阳病”
“阴盛则寒”是指阴邪所致疾病的性质而言;
“阴盛则阳病”是指阴盛必然损伤人体的正气(阳气)而言。
(2)阴阳偏衰
 1)阳虚则寒——阳虚:阳气虚损。
 阳虚不能制约阴,则阴相对的偏盛而出现寒象。
表现:面色苍白,畏寒肢冷,神疲踡卧,自汗,脉微等。
 
2)阴虚则热——阴虚是指人体的阴液不足。
阴虚不能制约阳,则阳相对的偏亢而出现热象表现: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口舌干燥、脉细数等。
(3)阴阳互损——包括阴损及阳和阳损及阴
阴损及阳:阴虚至一定程度时,因阴虚不能化生阳气,而同时出现阳虚的现象
阳损及阴:阳虚至一定程度时,因阳虚不能化生阴液,而同时出现阴虚的现象
二者最终导致——阴阳俱损
 
临床上:阳盛则热——实热;阴虚则热——虚热
阴盛则寒——实寒;阳虚则寒——虚寒
阳损及阴——以虚寒为主,虚热次之
阴损及阳——以虚热为主,虚寒次之
阴阳两虚——虚寒虚热并存
——阴阳偏盛偏衰的病理变化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各自向相反的方向转化。
阴证转化为阳证,阳证转化为阴证。
 
(四)指导疾病的诊断
(五)指导疾病的防治
1.指导养生防病
原则——法于阴阳,和于数术
例如: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2.指导疾病的治疗
(1)确定治疗的原则
1)阴阳偏盛的治疗原则
损其有余          热者寒之;寒者热之(实者泻之)
2)阴阳偏衰的治疗原则
补其不足(虚者补之)
阴虚——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滋阴降火法)  “阳病治阴”
阳虚——益火之源,以消阴翳(yì_遮盖之义)(益火消阴法)  “阴病治阳”                                           
3)阴损及阳,阳损及阴,阴阳俱损的治疗原则
根据阴阳互根原理:
阳损及阴——在充分补阳的基础上补阴(补阳配阴)
阴损及阳——在充分补阴的基础上补阳(补阴配阳)
(2)归纳药物的性能
中药的性能——四气(温、热、凉、寒)
五味(酸、苦、甘、辛、咸、淡)
升降浮沉
阴阳的划分:
四气:温热——阳;寒凉——阴
五味:辛甘淡——阳;酸苦咸——阴
升降浮沉:升浮——阳;降沉——阴
 
 
      归纳药物性能
以药物之性纠正机体阴阳
之偏性
 
四气  温、热——阳
             散寒温里   阴寒之证
      寒、凉——阴
       清热泻火  阳热之证
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是研究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内涵、特性、归类方法以及调节机制,并用以解释自然界万事万物的发生、发展、变化及相互联系的一种古代哲学理论,是中国古代的唯物辩证观和方法论,含有原始质朴的系统论思想。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
五行—— 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
 
二、五行的特性
木曰曲直:生长、升发、条达、舒畅
火曰炎上:温煦、向上
土爰稼穑:生化、承载、受纳
金曰从革:沉降、肃杀、收敛
水曰润下:滋润、下行、寒凉、闭藏
 
 
二、五行的特性
 
三、1、五行相生规律——五行之间互相滋生和促进的关系
  木、火、土、金、水五大物质
  五行相生次序(相邻相生)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2、五行相克规律——五行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
 五行相克次序:(相间相克)
  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A.青春宝-天地人(天冬、地黄、人参)
  B.生脉饮-五麦人(五味子、麦冬、人参)
 
                                            
四、五行的异常关系
1、母子相及:母病及子、子病及母
2、相乘:克制太过
所不胜的力量太强
所胜的力量太弱            相乘
两方面同时存在
3、相侮:不能相克
所不胜的力量太弱
所胜的力量太强            相侮
两方面同时存在
 
 
*********************
 
1.《黄帝内经》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
2.《难经》独取寸口,五腧穴理论,命门三焦理论。
3.《伤寒杂病论》创立了辨证论治医疗体系。
4.张仲景为“医圣”书尊为“方书之祖”
5.南宋·陈言《三因制宜病症方论》创立了“三因学说”
6.四大经典《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
7.《神农本草经》是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
8.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现存第一部病因,病机症候专著
9.晋·王叔和《脉经》最早的脉学专著。
10.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
11.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寒凉派),张子和(攻邪派),李东垣(补土派),朱震亨(养阴派)
12.中医理论体系特点体现在:整体观,功能观,辨证论治三方面
13.精气学说:是研究精气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用以阐述宇宙万物形成本源和发展变化的一种哲学理论。
14.精气特性:①物质性②弥散性③透达性④能动性⑤多样性⑥化生性⑦经验性
15.阴阳学说:是研究阴阳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用以阐述宇宙万物万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一种古代哲学理论,是人认识宇宙本源,解释宇宙变化的一种世界观,方法论,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16.阴阳特性:①抽象性②广泛性③相对性④相关性
17.印象相互关系:
①阴阳交感相错②阴阳对立制约③阴阳互根互用④阴阳消长平衡⑤阴阳相互转化
18.五行学说:研究五行的内涵,特性及其相生相克制化规律,并以五行特性为依据归类自然界各种事物及其人体组织器官和现象,以相生相克制化规律阐述宇宙万物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哲学。
19.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
20.五行归类方法:①取象比类法②推演络绎法
21.无形之间关系:①五行相生②五行相克③五行制化④五行相乘⑤五行相侮
22.藏象学说:借助以“象”测“藏”的司外揣内的方法,在研究人体各脏腑形态结构的基础上,以研究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相互联系为中心,结合研究脏腑与形、窍、志、液及外环境关系的学说。
23:藏象:指内在脏腑与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以涉及内在脏腑的解剖形象及其通应的自然界物质。
24:五脏共同功能:化生和贮藏精气,并主宰参与人的精神活动。
26:心的生理功能:①主血脉②主神明。生理特征:①清静内守②心恶热
肺的生理功能:①主宣发肃降②主气,司呼吸③通调水道④助心行血。生理特点①肺为娇脏②喜润恶燥
脾的生理功能:①主运化②主生举。生理特性:①脾性主升②喜燥恶湿
肝的生理功能:①主疏泄②主藏血。生理特征:①肝气主升②肝喜条达恶抑郁③肝体阴用阳
肾的生理功能:①主藏精②主水③主纳气。生理特征:①肾者主蛰②肾为水火之宅
27.六腑共同生理功能:受盛和传化水谷
28.七冲门:唇为飞门,齿为户门,会厌为攻门,胃为贲门,太仓下位幽门,大肠小肠为阑门,下极为魄门。
29.胆的生理功能:贮藏和排泄胆汁,并舍神主决断。
胃的生理功能:受纳腐熟水谷
小肠生理功能:主受盛化物,主泌别清浊
大肠生理功能:主传化糟粕,大肠住津
膀胱生理功能:贮存和排泄尿液,津液之府
三焦生理功能:通行元气和运行水液,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30.奇恒之腑:脑,髓,骨,胆,脉,女子胞的总称。
31.精:是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精微融合而成的一种有形的精微物质,是生命的本源,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近本物质。
32.气来源:先天之精所化生的先天之气,水气之精所化生的水谷之气,自然界的清气。
33.气的生理功能:推动作用,温煦作用,防御作用,固摄作用,气化作用,营养作用,中介作用
34.气的分类:元气,宗气,营气,卫气
35.血,主要成分是营气和津液
36. 津液的生理功能:滋润濡样,化生血液,调节阴阳,排泄废物
37气对血作用:气为血之帅。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
38.血对气作用:血能养气,血能载气
39.气对津液:气能生津,气能行津,气能摄津
40.津液对气作用:津能载气,津能生气
41.体质:人体在遗传性和获得性的基础上表现出来的功能和形态上相对稳定的固有特性。
42.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邪
    六淫致病共同特征:外感性,季节性,环境性,相单性,转化性
 
 



鲜花

真棒

玩闹

同情

看看

困惑

震惊

bad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汉山网    

GMT-5, 2024-5-3 02:31 , Processed in 0.038278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