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汉山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118|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FT中文網: 中國數據爭論:新經濟對經濟提升多大?

[复制链接]

8395

主题

1万

帖子

8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8377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5-10 19:38: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16年05月11日 06:16 AM

  蘇格蘭皇家銀行中國首席經濟學家 胡志鵬 為FT中文網撰稿

  

  圍繞中國經濟下行,GDP數據質量的爭論過去幾年間始終不絕於耳,近期《人民日報》刊發“權威人士”談論關於經濟走勢趨於L型的問題。在當前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大背景下,筆者認為數據質量之爭應當與時俱進,著重關註那些可能影響結構轉型基本判斷的問題。

  過去一年,市場糾結於傳統工業部門、即“舊經濟”的統計質量問題。這些擔憂固然有其歷史淵源,但邊際上的意義有限。常見的例子包括發電量弱於工業增加值和GDP增速;工業企業大面積虧損而工業GDP仍然正增長等等。此類偏差其實已是中國數據的“慣例”, 在以往周期中並不鮮見。本輪下行期間,發電量相對工業增加值和GDP增速的偏差幅度並未超出以往周期。而名義GDP也較客觀地反映了經濟惡化的程度。工業部門名義GDP增速去年四季度滑落至-0.4%,遜於2008~09年、1998年,創1976年以來新低——這在相當程度上符合微觀層面的感受。

  相比之下,市場對服務業統計的關註度卻不如工業,尤其是代表了“新經濟”、占GDP高達19%的“其他服務業”。而在筆者看來,這恰恰可能是眼下水分更大、影響宏觀形勢判斷的領域,理應成為關註的焦點。

  中國服務業統計基礎一向弱於工業。統計局已經建立起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聯網直報制度,覆蓋了約90%的工業總產出。相比之下,服務業企業更加零散、多變。統計局不得不更多依靠抽樣調查和部門統計。常規基礎數據缺失導致服務業統計誤差較大。三次經濟普查後對前一年GDP的修正額中,服務業占比分別高達93%、81%、71%。

  過去幾年間,統計局一直致力於改革服務業統計。限額以上批發零售和住宿餐飲企業、全部房地產開發企業已經建立起聯網直報統計制度。而交通運輸業、金融業、房地產、批發零售業也都有較可靠的月度統計指標可供追蹤。  

  盡管如此,“其他服務業”統計核算仍是最薄弱的領域。這一大類包括了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居民服務;教育;衛生、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業等9個行業。這些行業中只有上萬家重點企業納入了聯網直報。在非普查年度,統計局不得不大量依賴抽樣調查、工資和物價資料、部門統計資料等推算年度數據。季度核算更是只能依靠相關度有限的其他指標粗略推算,甚至連9個行業的細分數據也無從獲知。

  頗具諷刺意味的是,恰恰是這一統計基礎最薄弱的“其他服務業”成為了過去三年穩增長的大“功臣”。截止去年四季度,其增速在過去三年間整整加快了3個百分點,令其他所有行業望塵莫及。尤其是在經濟下滑壓力最大的去年下半年,“其他服務業”增速由上半年的8.8%躍升至9.7%、創4年新高,與工業和其他傳統服務業的萎靡形成了鮮明對比。

  “其他服務業”本輪快速崛起始於2013年初,恰逢新一屆領導班子開始執政。新政府確實通過簡政放權等措施力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但在居民收入增速下滑的背景下,“其他服務業”立竿見影地逆勢增長不免讓人困惑。雖然官方媒體大力宣傳“新經濟”熱火朝天,並以企業註冊數、網購、大數據等作為佐證,但這些片面信息究竟如何轉化為正規GDP統計下的增加值核算(尤其是季度核算)是一個大問號。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8395

主题

1万

帖子

8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83777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6-5-10 19:41:29 | 只看该作者
作为檢驗,筆者從服務業PMI和服務業用電量出發,推算出了一個服務業活動增速。其在2013~15年期間與官方服務業GDP增速之間的缺口明顯拉大,最高達4個百分點以上。這表明統計局服務業GDP核算與其自身收集的服務業PMI和用電量之間並不自洽。當我們採取同樣方法、用製造業PMI和工業用電量來檢驗工業GDP增速時,所得到的缺口則並不明顯。這一方法雖然粗糙,但明確顯示出工業GDP數據質量較服務業更加可靠。簡言之,相比質量飽受詬病的工業統計,服務業統計不僅質量更糟、且有短期內進一步惡化的嫌疑。

需要指出的是,“其他服務業”的上升勢頭在今年一季度有所逆轉,同比增速由9.9%回落至8.7%。但這究竟是服務業真實運行狀況的體現,還是由於工業和建築業回暖減輕了數據層面穩增長的壓力、使得“其他服務業”可以增長得慢一些?我們不得而知。

在現行體制下,統計數據“自動”向中央政策目標靠攏不足為奇。當年“克強”指數正是誕生於惟GDP增速是瞻的統計氛圍中。現如今,指數的發明人正大力鼓勵服務業發展,卻似乎又開始面臨統計數據立竿見影的尷尬局面。這印證了所謂的“Goodhart定律”:一個指標一旦成為政策目標,就不再是一個可靠的指標。

筆者並不懷疑服務業和“新經濟”在中長期內相對較好的增長前景。正如《人民日報》專訪權威人士時所指出的,分化是經濟發展的必然。在新常態下,應當通過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培育新動力、形成新結構。代表未來發展方向的服務業和“新經濟”在分化中理應脫穎而出。


但我們需要警惕短期增長數據過度依賴於統計基礎最薄弱的“其他服務業”、導致其可信度下降。這不僅影響我們判斷經濟是否硬著陸,更妨礙我們把握產業結構優化調整的實質性進展。以這樣的數據作為依據,穩增長和供給側改革都會面臨決策失誤的風險。

對市場投資者而言,有必要認清中國統計數據中真正薄弱的環節、謹慎做出判斷。對政府部門而言,夯實服務業統計不僅是推動經濟轉型不可或缺的基礎性工作,更是確保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效推進的長久之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汉山网    

GMT-5, 2025-10-19 16:27 , Processed in 0.082214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