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汉山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84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FT中文网: 中美贸易纠纷:90天休战之后?

[复制链接]

8395

主题

1万

帖子

8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8387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1-3 09:19: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何永勤:转眼间,90天休战期已过去三分之一。中方要在三个月内实现承诺的对美采购量几无可能,遑论推进结构性改革。倒计已开始,风暴在聚集。

  

  2019年1月3日 06:50 九鼎公共事务研究所研究员 何永勤 为FT中文网撰稿

  2018年12月1日,在阿根廷G20峰会的外围舞台,备受瞩目的中美贸易纠纷迎来了停火90天的临时协议。


  贸易战“停火”90天,全球资本市场为之一震,在大陆媒体上尤其被大为渲染,被部分专家解读为中美贸易战的转折点,甚至被阐述为整个中美关系的重要转折点。但从美方官员的相关表述来看,这90天的宽限期,更类似一种最后通牒,恰恰是中方经常谴责的美国极限施压的手法之一。耐人寻味的是,这种针对中国的“最后通牒”,在中国媒体上,经过巧妙的话语转换,似乎变成了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


  90天休战期:风暴在聚集


  然而,这种刻意编织起来的胜利幻象很快就被技术性争议击碎,甚至对90天停火协议的起止日期,双方都没有共识。 中国官方一开始给出的说法是从2019年1月1日开始算,但白宫很快否认了这种说法。


  特朗普总统发出推特, 明确说90天是从12月1日的晚餐起算,若能达成协议,那挺好,若不行,就继续提高关税。特朗普并且不无得意的提醒外界注意,他是个“关税侠(Tariff Man)”。


  在另一个场合,美国贸易代表莱特希泽也强硬回应,3月1日将是硬期限,不会再有额外的延期,如果双方达不成协议,美国对中国输美2000亿美元商品额外关税将提高到25%。


  这个令市场忐忑不安的90天正好是北半球的寒冬,期间会有大雪纷飞的自然景观,也有圣诞假期和新年假期,还有中国的春节假期,满打满算,90天内有效工作时间其实并不算多,要让成见很深利益分野的双方达成一揽子贸易协议,阻止贸易战的继续,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任务,双方尤其是中方需要展现足够的诚意。


  转眼间,90天期限已经过去了三分之一,双方在话语交锋上有意保持着某种克制,但经常也会火星四溅。根据中方说法,中美双方高官保持着定期沟通,中方代表团将在1月份前往华盛顿和美方谈判。


  然而,白宫贸易顾问纳瓦罗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直言,除非中国准备全面改革其贸易和行业实践,否则很难在90天内与中国达成贸易协议。


  而迄今为止,中方真正落实的动作,只在于一些细枝末节。根据媒体公开信息, 中方国企已经下单购买了150-200万吨美国大豆,价值1.8亿美元,但这离美方期待相距甚远。


  倒计时早已开始,风暴在不远处的地平线上升腾,在假期氛围笼罩下,暂时还没有搅乱表面的平静。


  中方“买买买”就够了吗?


  根据中国海关总署的数据,2017年中美贸易总额达5837亿美元,美国是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市场、第四大进口来源地;中国是美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三大出口市场、第一大进口来源地;中美贸易中,中方顺差超过3000多亿。这些数据表明,中国出口对美国市场有严重的依赖性,而美国的贸易依存度较低,出口并不依赖中国市场,中美贸易的确存在结构性问题,双方在博弈中拥有的筹码并不对等。


  客观的说,要想在短期内解决双方贸易失衡的问题,是不可能的,各种层级的贸易纠纷此起彼伏,不过双方出于各种利害权衡,一直试图对贸易纠纷进行合理管控。但在特朗普时代,贸易纠纷可能演变成一场全方位的贸易战,在压力之下,中方寻求妥协,是符合利益计算的。中方显然希望通过增加农产品采购来传递这种姿态。


  农产品是很有意思的一个选项。在贸易争端之初,当美国宣布对中国输美价值500亿产品征收额外关税的时候,中国当即宣布以牙还牙,对美国输华的对等金额500亿美元产品征收关税。在高级官僚集体智慧主导下,中方报复性征税针对的主要就是美国农产品,认为这样会精准打击特朗普的支持者,希冀他们把压力传导给特朗普,迫使他改弦易辙。


  事实证明,这一招并不明智,反而激怒了特朗普。特朗普随即提高筹码,宣布对中国输美2000亿美元产品征税,并且不排除后续对全部中国输美商品征税的可能。12月中,中国还表示将恢复进口美国玉米,展示出从一场螺旋式上升的贸易战中“回滚”的意愿。


  特朗普也不失时机地在推特上给自己邀功。“农民将很快成为我们与中国交易的一个巨大受益者。他们打算立即开始购买农产品。我们生产世界上最好、最清洁的产品,这是中国想要的。农民们,我爱你们!”


  不过根据特朗普的推特,12月1日中美双方达成的协议框架中,中方承诺的采购额度是巨大的,甚至可能会高达12000亿美元。和这个数字相比,中国目前的采购额度只是“洒洒水”而已, 美国官员也已经公开抱怨中国方面动作迟缓。


  可以想见,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中方将会继续提高采购额。但受制于真实需求或贸易流程等实在的约束条件,3个月之内能完成的采购额度将是有限的。


  由于中美贸易谈判框架中对货物采购的节奏和力度都不明确,目前尚难以判断,中方的 “买买买”能在多大程度上缓解中美贸易紧张关系。不过可以预判的是,中美贸易再平衡过程,肯定意味着中国贸易顺差的减少,意味着外汇储备的下降,这将对中国的国际收支平衡和外汇储备蒙上一层阴影,而这种阴影反过来会制约中国的采购能力。


  另外,美国的集约化农业生产效率显著高于中国的接近于农耕时代的碎片化农业生产模式。中国农民的生存状态本来就很脆弱,在目前的土地制度和成本结构下,根本没有可能和美国农业产品竞争。中方增加农产品进口,长期冲击可能喜忧参半,但短期内将对国内具有竞争关系的农产品形成巨大挤压。


  真正的硬骨头:结构性改革


  根据90天贸易谈判框架,扩大农产品采购只是敲门砖,接下来中方需要面对的才是难啃的骨头。


  知识产权保护不到位、强制技术转让、市场准入未全面放开、国企补贴、“中国制造2025”产业政策、非关税壁垒等等,是美国对中国经济运行模式的主要指责, 也是中美双方贸易谈判的更深层焦点。


  这些问题盘根错节相互交织,背后既有政治动因,又有官僚运作惯性,还有利益勾连,一定程度上就是“中国特色”的表征,要梳理清楚已经殊为不易,要在短时间内重新构造,几乎是异想天开。


  关于中国侵犯知识产权的指控由来已久。美国认为由此导致的美国企业的损失高达数千亿美元,而反过来,正因为牵涉利益巨大,中方无法做实质性的让步。


  在表面上,正如商务部发言人说的,在保护知识产权、扩大市场准入等领域,中美有共同诉求,这也与中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方向高度一致。近日,发改委、央行、国家知识产权局等38个部门印发了《关于对知识产权(专利)领域严重失信主题开展联合惩戒的合作备忘录》的通知, 这是中方做出的又一个姿态。


  再以非关税壁垒为例, 其中包括复杂的审批手续,选择性的税务政策, 差异性的基础服务等等,这些做法向来是中国政府的杀手锏,专治各种“不服”。中国加入WTO后的金融开放政策,很大程度上就被这些非关税壁垒给消解了。那些试图在中国拓展业务的外资金融机构, 对此应该深有体会。


  形式上,中国承诺过放宽金融行业的外资所有权限制,降低外资准入门槛,允许外资持有中国证券公司、共同基金、银行及保险公司的多数股权。根据监管披露文件,瑞银据说获得了全国首家独立持有的证券牌照,摩根大通和野村控股皆已提交申请,摩根斯坦利和瑞信也会跟进。但这些操作,步骤可快可慢。中方决策层或许并没有意识到市场自由化本身应该是有利于提升效率的,总觉得设置某种门槛是一种谈判筹码,即便取消门槛,市场化依然只会龟步前行。


  结构性改革,更是含糊其词的一个领域。 中国要推进经济结构改革的说法已经流行了十多年,可谓让人耳朵起茧,但有意思的是,官方从来没有明确结构性改革的方向和目标。过去数年,供给侧改革大行其道,在经典经济学语境下,这是降低政府税收,提升经济效率的举措,但在现实情境中,则扭曲成了国进民退的剧目,就像减税政策最后往往导致加税结果一样,结构性改革似乎正让经济结构越来越恶化。


  结构性改革为何变成扯皮的辞藻,当然和中国官方的路径转向有关。市场化进程已经失去动力,改革和宏观政策已经被既有利益格局俘获, 这些在国内感受非常真切。没想到的是,如今这些问题居然摆在了中美贸易谈判桌上。但结构性改革揉合了中国经济、政治结构的沉疴,很难在短期内真正推进。


  中美贸易纠纷另外一个重要的关切是网络安全。美方指责中国利用国家控制的黑客力量,窃取美国的国家机密和商业机密。中方一直以来严正否认,并指责其他国家——可能包括美国,同样通过黑客手段窃取中国的商业机密, 表明中国才是网络攻击的受害者。网络黑客行动虽然是现代信息战的常态,但毕竟无法见光,在美方重大外交压力并出示证据指证之下,估计涉事方会有阶段性的主动收敛。


  中美双方在上述议题上冗长的相互扯皮,总会触及某种边界。贸易战的缘起很大程度上也是对过往中美互动的厌倦,而这次的对手又是特朗普这样的非传统政治人物。从特朗普与日本欧洲等盟友的指责和交恶来看,他对现有规则体系缺乏认同,并且不惧怕挑起争执,在“美国优先”的口号下,他需要调整传统框架,改变现状,塑造符合自身利益的政治现实。因此,他是一个游戏规则的改变者。中美贸易纠纷进入了新的游戏场,这意味着原来的戏码已经失灵,各方都需要面对一个悬念迭出的惊险剧。


  贸易纠纷只是中美全面交锋的前沿


  过去几个月中美贸易纠纷,很大程度上像一个脱离常轨的螺旋,其轨迹让人无所适从。这其中,一个重要背景是,随着特朗普的上台,中美关系进入到了一个新阶段。


  毫无疑问,特朗普是一个非传统政治家,他的政治气质、思考方式、行事风格都经常令人大跌眼镜,让必须和他打交道的政治对手倍感头疼。北京在应对特朗普上,从最初的自信满满,到后来的困惑和挫败,以致进退失据,错过了以较优惠的条件和特朗普政府达成贸易协定的时间窗口。


  不过梳理特朗普对中美贸易的立场,倒是出奇的前后一致。


  2010年11月,特朗普就说,我希望能和中国有一场贸易战,因为坦率地说,如果我们不和中国做生意,我们会省很多钱。


  2015年11月他表示,有些人不希望我把中国当作我们的敌人,但他们恰恰就是。


  在竞选总统期间,特朗普也表达了对中国的强硬姿态,承诺将在出任总统的第一天,就给中国贴上“汇率操纵国”标签,还威胁要对中国输美商品征收45%的高关税。那个时候大部分人都觉得这一威胁不过是政客的惯用姿态,几乎没有人会想到他会如此当真。


  2017年12月18日,特朗普在国会发布当选美国总统后的首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报告指责中国寻求“取代”美国在亚洲的地位,挑战了美国的实力、影响力和利益,并将中国列为“战略竞争对手”。这意味着中美关系正式进入新阶段。


  放在一个更宏大的历史背景下,可以清晰的看出,贸易战只不过是中美交锋的前沿, 绝不是中美冲突的全部。


  过去四十年来,美国政治精英的对华政策,按照不同价值观,基本在“接触——合作——竞争”的政治光谱内摆动,形成某种钟摆效应。而观察家们几乎没有争议的是,过去数年,遏制中国已成为美国政治精英的核心共识。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已有很多人梳理过导致美国对中国战略定位发生改变的诱因,其中包括中国的南海政策、“一带一路”政策、修宪、政治集权化过程,以及对传统意识形态的回归等等。总之,中国过去数年的经济和政治轨迹,成为今日中美关系的主要塑造因素。


  从近年美国诸多政要的涉华演讲,可以透视出这种变化。


  曾经担任过小布什总统驻尼泊尔大使的张之香,曾在一个场合提到,在特朗普治下,美国正在改变对华政策,不仅仅涉及经贸,而是一次对华政策的全面改变,回应中国对美国全球霸权的挑战。


  曾服务小布什团队、后任世界银行行长的佐利克,7月在北京的一次演讲中提到,美国政治精英对中国最近数年的政策实践普遍反感和失望, 在对华政策上,美国民主共和两党几乎没有分歧, 这是十分罕见的。


  11月7日,保尔森在新加坡彭博创新经济论坛上说,国际社会普遍希望通过和中国的战略接触,鼓励中国成为负责任的一员;中国在加入世贸17年之后,在诸多领域的贸易保护政策是不可接受的;而在朝鲜等国际地缘政治中,中国站在美国的对立面。保尔森甚至警告说,如果中美不达成可行的共识,经济铁幕即将降临。


  向来姿态强硬的国务卿蓬皮奥在12月4日的演讲中,更是直言不讳,要和欧洲、日本等主要国家建立自由主义的国际秩序, 并且遏制像中国这样的“坏分子 (bad actor)”。


  美国副总统彭斯10月4日在华盛顿智库哈德逊研究所就中美关系的演讲,最为全面阐述了特朗普政府对华政策立场的变化,内容涉及中国贸易、军事、人权以及干预美国政治等多个领域。


  彭斯在演讲中提到,数十年来,美国的政策根植于这样一种信念:支持中国崛起及融入战后国际秩序,中国的经济增长将促进开放,更加接受个人权利,从而达成中美更加广阔的共同事业。


  他说,此前的美国政府希望中国的自由将蔓延到各个领域——不仅仅是经济,而且是政治领域,希望中国尊重传统的自由主义原则、私人财产、个人自由和宗教自由,尊重人权,是这个希望落空了。


  彭斯认为,北京正在使用一种全政府的手段,利用政治、经济、军事工具以及宣传,在美国推进其影响和利益;中国也比以往更活跃地使用其力量,来影响并干预美国的国内政策和政治。


  综合上述观点,有人总结说,美国新的对华战略融合了国家安全顾问博尔顿的鹰派观点、国防部长马蒂斯的战略定位、白宫贸易顾问纳瓦罗的经济民族主义立场,以及副总统彭斯以价值观为基础的主张。


  美国政治精英,行政团队和总统之间,类似于三个交叉重叠的圈层,彼此之间常有抵消和失焦,但对华贸易战变成了重叠共识。


  此外,特朗普政府虽然和欧洲、日本等传统盟友在贸易问题上也经常发生龌蹉,但他们对中国的立场却相当一致。美国,欧盟和日本三方在9月25日签署了“美日欧联合声明”。声明提到,三方在第三国非市场化政策、国企补贴、强制技术转让、改革WTO等多方面达成了一致。这说明,在对待中国议题上,他们结成了统一战线。


  当然,贸易纠纷只是中美两大板块碰撞的一部分,这种碰撞在过去40年并非没有先例,其重要性并非总是占据优先议程。美方的政治意志,也会受到国内政治情境、经济表现、甚至是资本市场的影响。类似海湾战争、阿富汗战争那样的地缘政治冲突,完全可能改变美方的政治优先议程,导致贸易纠纷议题的边缘化。


  中美关系的奠基者,近来依然在中美之间穿梭,号称国际级掮客的基辛格先生,在中国依然是座上宾。他对中美关系的建言是,中国需要做出彻底的改变了。然而,在密室政治游戏中,公开建言往往是绝望的同义词。


  更重要的问题是,在这种利益冲突、意识形态对立的博弈中,谁有能力来推动改变?问题的根源能成为答案的一部分吗?


  一份象征性协议无法解决中美深层矛盾


  回到问题的最初,中美能在90天之内达成贸易协定吗?


  目前来看,大部分人都是悲观的。正如有人评论道,已经为这些事情斗争了几十年,怎么可能在90天内取得进展?


  在中美产业链中有巨大影响力的郭台铭说,他预期,美中贸易战可能会持续5至10年,全球供应链将因此被迫重新架构。而马云在一次演讲中甚至提到,贸易战可能会延续20年。


  不过,与流行的绝望情绪不同,一种看法是,90天之内即使谈不成任何贸易协议,中美经贸关系的深度和复杂性,决定了中美不可能真正脱钩。


  另外,政治人物往往也是现实主义动物。90天之内如果达成某种形式的协议, 对双方的面子似乎都是重要的,就像 12月1日G20间隙那顿晚餐一样,在政治话术的包装之下,一个临时休战约定,似乎都达到了贸易协定的效果。


  从普通民众的角度看,在一个限定时间框架内看大戏,往往能聚合兴趣,形成某种特别迫切的期待,舞台的主角,往往也因此有动力提供某种情节来满足观众愿望。达成某种协议——哪怕只是一个象征意义的空洞的协议,也有巨大的政治价值。


  因此,90天期限到来之时,中方一定会做出做足姿态,中美很可能会达成另一个象征性的和解协议。


  但更重要的问题是这个协议的可信度。人们注意到,2018年5月份,中美也一度达成贸易协定,后来很快宣告破裂。而更早之前,在2015年的习近平与奥巴马的峰会上,双方达成了两项协议,一是中国不会将南海地区军事化,另一个是中国将停止经济网络间谍活动。但历史表明,数年之后,彼此信任降到了新的低点。


  因此,在90天之内即使达成协议,也无法化解中美之间存在的纵深层次的矛盾。中方在政治上无法接受城下之盟,在政治意愿上,也没有改弦易辙的意愿。中美之间的敌意和负面情绪将会继续累积。


  贸易战对中国的全方位冲击


  中美贸易纠纷,恰好卡在中国经济严重下行的时间点上,这或许是一个更重要的看点。


  自从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以来,中国经济大体经历了几个小周期,2008-2009年,2014-2015年,官方采取了积极财政政策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过去10年,中国M2货币供应量平均增速高达15.4%,包含表外货币的银行总负债年均增速为17.1%,远超同期经济增速,意味着货币严重超发。


  几轮经济刺激下来,全社会的债务杠杆很高,金融体系包含大量不良资产,债务违约、企业破产的消息此起彼伏,房地产泡沫畸高,继续通过房地产刺激经济的空间已经不大,外汇储备下降到3万亿美元附近,资产外流压力严峻。


  由于持续高速上涨的房价引发财富分配不均、资源配置扭曲,社会不满情绪强烈,舆情充斥着悲观心态。


  具体到中国出口产业链,此前就已受到土地成本和劳动力成本上涨、环保督查等因素的叠加压力。很多传统产业已向东南亚、墨西哥,甚至非洲陆续迁移。


  据不同金融机构估算,中美贸易战可能致使中国GDP下降1到1.5个百分点,导致440万人口失业。这种冲击本身已经相当可怕。而更可怕的是,与社会不满情绪叠加,贸易战的心理冲击会被放大,成为各种危机的催化剂。


  因此,中美贸易冲突除了影响中国的经济表现之外,也会显著地影响中国的社会和政治进程。只不过这种影响,更像是诸河汇流,相互交织,已经不是单一逻辑所能描述了,但最终,历史会突破所有昨日框架自我呈现。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汉山网    

GMT-5, 2025-10-26 22:22 , Processed in 0.109889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