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汉山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26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们有什么理由对中国不感兴趣?”

[复制链接]

751

主题

1323

帖子

1万

积分

钻石会员

Rank: 8Rank: 8

积分
1125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0-25 14:41: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小辣辣 于 2015-10-25 15:44 编辑

“我们有什么理由对中国不感兴趣?”
“赵氏孤儿”移民英伦 莎士比亚巡演中国
[size=1.1em]作者:南方周末记者 李邑兰 听译 陈梦帆 张冉婷
发自:上海 2015-10-22 16:31:28[size=1.1em]来源:我看见



许多英国戏剧演员,靠着在舞台打下的基本功,最后成了当红影视偶像。“卷福”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就是出自戏剧圈。图为2015年他出演话剧《哈姆雷特》。 (南方周末资料图/图)

比起英国观众,中国观众欣赏戏剧的历史和经验要少得多。

但这也意味着未来巨大的成长空间,一切才刚刚开始。

“我们(英国人)有什么理由对中国不感兴趣呢?”2015年10月2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对英国进行国事访问的第二天,一场名为“创造更强的协同效应”的中英表演艺术论坛在上海举行,论坛策展人蒋吉妮对到场的英国代表规模十分满意。
英国国家剧院、皇家莎士比亚剧团、皇家歌剧院、伦敦巴比肯中心、伦敦南岸中心……近二十家英国重量级艺术机构的代表受邀到场,还有不少是主动报名。

2015年9月14日,国家副总理刘延东率团访英,主持了中英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机制第三次会议,刘延东在会议中表示,“我此访就是为习近平主席接下来的访问作准备,深化两国的人文交流,使中英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更有温度、热度,更具有生机活力。”会议期间专门举办了一场中英文化论坛。中国对外演出公司董事长张宇作为中方代表之一参加了论坛,他在论坛上结识了伦敦南岸中心艺术总监朱迪·凯利。凯利告诉张宇,他们计划从2016年开始,通过中英双方演出机构合作的形式,推出一个庞大的系列演出,名字就叫做“改变中的中国”。

找不到《赵氏孤儿》的英文版
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团是改编中国传统剧目的试验者之一。他们曾于2013年将元杂剧《赵氏孤儿》改编成英文版话剧搬到皇家莎士比亚剧团所属天鹅剧院,并引起轰动。

天鹅剧院常年表演的是莎士比亚同年代的剧作。莎士比亚剧团文学总监皮帕·黑尔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他们寻找新的演出剧目时,发现了《赵氏孤儿》。“许多莎士比亚的剧作就是受到之前故事的启发,其中有些来自中国。我想他们受到了这种‘异花传粉’的启迪。读到《赵氏孤儿》极其兴奋,我们觉得它和《哈姆雷特》有很大的关联,而且强烈地觉得那个时代的中国故事是史诗般壮丽的。”黑尔说。

找到《赵氏孤儿》,莎士比亚剧团开始尝试收集尽可能多的故事版本,再把故事糅合起来,写成英文剧本。但是,《赵氏孤儿》的英文剧本几乎找不到,好不容易找到一个,还是改编版,最后辗转找到的是瑞典一家电台剧的英文版本。
将中国戏剧文化介绍给英国观众也充满挑战,除了翻译的问题,中国戏剧的表现形式也和英国很不同。黑尔表示,元曲版《赵氏孤儿》具有歌剧风,但英国的戏剧常常有更多的对话。莎士比亚剧团必须让英国观众感觉到它是真正中国的,同时又能看懂,“让新作品既足够恭敬又足够现代”。

《赵氏孤儿》之后,莎士比亚剧团继续寻找中国经典故事,并转换成英语舞台剧。黑尔介绍,她们对中国的兴趣不止于改编,莎士比亚剧团正在启动一个项目:把莎士比亚作品翻译成中文,并用中国的戏剧形式表现出来。著名翻译家朱生豪、梁实秋曾将莎士比亚作品系统翻译到中国,但文学版的翻译不好读,用字过于古典,并不适用于舞台表现。“我们希望能够找到一种翻译,语言比较当代,但又很经典、很诗意,这是我们想要的莎士比亚的舞台翻译。”黑尔说。

2016年,莎士比亚剧团还将到中国进行巡演,将莎士比亚的“王与国”三部曲——《亨利四世》上、下部和《亨利五世》带到中国,先在上海和北京,然后参加香港艺术节。

一些英国剧团已经走过进入中国市场的老路——先巡演,再寻求联合制作。英国皇家歌剧院就是这样。这家歌剧院是最早与中国进行戏剧合作的英国国家级戏剧机构之一。2008年,他们与中国国家话剧院签订合作备忘录,帮助训练国家话剧院的幕后工作人员。2014年,他们与上海歌剧院联合制作了普契尼歌剧《曼侬·莱斯科》,2015年又与中国国家话剧院联合制作意大利作曲家翁贝托·焦尔达诺作品《安德烈·谢尼埃》。

“接下来我们会继续与这些剧院进行合作。”皇家歌剧院董事长亚历克斯·比尔德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与中方联合制作而非原版巡演,未来会成为英国剧团进入中国市场的主流趋势。双方机构可以分担布景、服装的费用,中方也有机会跟英国最好的艺术家、导演、设计师合作、学习。

“卷福”来自戏剧圈

戏剧在英国文化中非常活跃,是英国创意产业不可或缺的一分子,而涵盖了建筑、音乐、戏剧、电影等领域的创意产业,已经发展成为英国的支柱产业,对英国GDP的贡献超过了金融服务业。

比尔德介绍,就英国皇家歌剧院而言,每年有41部作品在世界各地演出,在他们自己的戏院,每年演出就达到551次。英国观众的观剧热情也有增无减,2015年,伦敦西区的剧院上座率比2014年增加了5%-6%。
为了培养年轻观众的观剧兴趣,英国的剧院会与学校展开各种合作,为学生提供舞蹈、音乐等创意性教学的帮助,以及各种优惠政策。以皇家歌剧院为例,目前歌剧院有约25000名学生会员,他们除了可以获得廉价甚至免费的门票,还可能得到艺术培训的机会。

英国的剧院还有许多专门针对培养职业演员的项目。比尔德介绍,英国皇家歌剧院推出了名为“Jette Parker”的青年歌剧演员培训计划,从世界各地选拔优秀的年轻歌剧演员,为他们提供奖学金,用两年时间,在皇家歌剧院接受表演、音乐的训练。

英国戏剧并不孤芳自赏,相反,它们常常与电影、电视等更为流行、大众的文化形式互动。许多活跃在戏剧舞台的英国演员,靠着戏剧演出打下的扎实基本功,在电影、电视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功。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卷福”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
面对席卷全球的“新媒体”浪潮,英国戏剧界也表示出乐观的态度。比尔德的同事、导演卡斯帕·霍尔最近重排了经典歌剧《唐璜》,用了最新的20K投影技术,这在5年以前是不可能实现的。“我们的艺术家都喜欢探索新鲜事物,看看能发生些什么。”比尔德说。

皇家莎士比亚剧团也曾在推特上制作了一部根据《罗密欧与朱丽叶》改编的迷你剧,受到年轻观众的追捧。“我们想要找到一种方式,让新媒体不仅仅是出口,还能成为制作的一部分,但这是试验性的,会有许多研究和发展要做。”皇家莎士比亚剧团文学总监皮帕·黑尔说。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汉山网    

GMT-5, 2025-10-3 19:09 , Processed in 0.107076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