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团是改编中国传统剧目的试验者之一。他们曾于2013年将元杂剧《赵氏孤儿》改编成英文版话剧搬到皇家莎士比亚剧团所属天鹅剧院,并引起轰动。
天鹅剧院常年表演的是莎士比亚同年代的剧作。莎士比亚剧团文学总监皮帕·黑尔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他们寻找新的演出剧目时,发现了《赵氏孤儿》。“许多莎士比亚的剧作就是受到之前故事的启发,其中有些来自中国。我想他们受到了这种‘异花传粉’的启迪。读到《赵氏孤儿》极其兴奋,我们觉得它和《哈姆雷特》有很大的关联,而且强烈地觉得那个时代的中国故事是史诗般壮丽的。”黑尔说。
找到《赵氏孤儿》,莎士比亚剧团开始尝试收集尽可能多的故事版本,再把故事糅合起来,写成英文剧本。但是,《赵氏孤儿》的英文剧本几乎找不到,好不容易找到一个,还是改编版,最后辗转找到的是瑞典一家电台剧的英文版本。
将中国戏剧文化介绍给英国观众也充满挑战,除了翻译的问题,中国戏剧的表现形式也和英国很不同。黑尔表示,元曲版《赵氏孤儿》具有歌剧风,但英国的戏剧常常有更多的对话。莎士比亚剧团必须让英国观众感觉到它是真正中国的,同时又能看懂,“让新作品既足够恭敬又足够现代”。
《赵氏孤儿》之后,莎士比亚剧团继续寻找中国经典故事,并转换成英语舞台剧。黑尔介绍,她们对中国的兴趣不止于改编,莎士比亚剧团正在启动一个项目:把莎士比亚作品翻译成中文,并用中国的戏剧形式表现出来。著名翻译家朱生豪、梁实秋曾将莎士比亚作品系统翻译到中国,但文学版的翻译不好读,用字过于古典,并不适用于舞台表现。“我们希望能够找到一种翻译,语言比较当代,但又很经典、很诗意,这是我们想要的莎士比亚的舞台翻译。”黑尔说。
2016年,莎士比亚剧团还将到中国进行巡演,将莎士比亚的“王与国”三部曲——《亨利四世》上、下部和《亨利五世》带到中国,先在上海和北京,然后参加香港艺术节。
一些英国剧团已经走过进入中国市场的老路——先巡演,再寻求联合制作。英国皇家歌剧院就是这样。这家歌剧院是最早与中国进行戏剧合作的英国国家级戏剧机构之一。2008年,他们与中国国家话剧院签订合作备忘录,帮助训练国家话剧院的幕后工作人员。2014年,他们与上海歌剧院联合制作了普契尼歌剧《曼侬·莱斯科》,2015年又与中国国家话剧院联合制作意大利作曲家翁贝托·焦尔达诺作品《安德烈·谢尼埃》。
“接下来我们会继续与这些剧院进行合作。”皇家歌剧院董事长亚历克斯·比尔德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与中方联合制作而非原版巡演,未来会成为英国剧团进入中国市场的主流趋势。双方机构可以分担布景、服装的费用,中方也有机会跟英国最好的艺术家、导演、设计师合作、学习。
“卷福”来自戏剧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