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末,张学良重获自由,移居美国。其后,他与夫人将个人资料移交给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善本与手稿图书馆(RareBookandManuscriptLibrary)保存,于2002年6月向外界公开。张学良的资料内容非常丰富,包括口述历史、往来信件、手稿、学习笔记、日记、艺术品、印刷品(出版品、剪报)等。哥伦比亚大学对资料做了复制(现供读者阅读的信件、日记等多为复制品)、整理、分类与编目工作,并定名为“张学良、赵一荻文件与口史述资料”(ThePeterH.L.ChangandEdithChaoChangPapersandOralHistoryCollection,以下简称“张学良资料”)。张学良资料保管权归哥伦比亚大学善本与手稿图书馆,知识产权仍归张学良公子张闾琳,所有资料的出版工作,需事先征得两方面的同意。
单从张学良资料中的往来信件部分看,与张学良保持函件来往的有155人。张学良写给别人的信多留了底稿。图书馆将所有函件以来往者区分,分装在四个盒子里。其中张与蒋介石家族(包括宋美龄、蒋经国)的通信最多,占了两盒。从时间上看,张学良的往来信件均是1937年遭软禁后写成的。这些信件多较简短,内容也以讨论张个人生活居多,对于研究大的历史问题已无多少史料价值,但对于研究张学良的软禁生活、其个人的心路历程及人际关系,仍有重要参考意义。
笔者曾去哥伦比亚大学抄录了部分张学良与宋美龄的往来函件(限于时间,未能全部抄录)。现试图将这些函件联缀成短文,藉以说明张、宋在特定时期关系的某些侧面。需要说明的是,张学良致宋美龄的信均是留底,实际送出的信件是否有所改动,不得而知。张的留底中有少量的错别字,加之笔者抄录时时间紧,未仔细核对,也可能有笔误。但笔者的基本判断是,这些瑕疵不会影响对通信期间张、宋基本关系的判断。
张学良与宋美龄的关系可追溯到1925年他们在上海初次相见。中原大战结束后,张学良携妻于凤至到南京参加会议。宋美龄热情招待,并与于结成了“干姐妹”。1936年西安事变发生,宋美龄飞赴西安救夫,张学良释放蒋介石并护送回南京,宋美龄是当面向张担保其安全的。此后,蒋介石囚禁张学良,宋美龄一度对蒋大发雷霆,觉得失信于张学良。然而蒋介石决心已定,宋美龄曾叹“对不起张学良”,在无法改变蒋决定的情况下,宋美龄一直与张学良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对张相当尊重,在一些英文信中,仍以“MarshalChangHsueh-Liang”(张学良元帅)相称,张与在美国家人的信件联络,亦多由宋中转。而张学良对宋美龄的关心感激涕零,写信时用词谦卑。
夫人赐鉴:O幼年不幸,慈爱母见背,环境非佳,读书又少,秉性粗率,良友远离,以致举动多乖,乏人匡正。每一念及,深为疚心。自念入世以来,除先严时加训诲外,扶持爱护者,只有委员长一人。感激之深,铭心刻骨。O恪守夫人前在妙高台之训,惟委员长之命是遵,所以居山以来,每日以阅书看报检束身心为事,外间事一概不闻不问。惟自中日战事爆发以来,家仇国难,时萦于心,恨不能舍命捐躯,以抗强敌,是以前此有请缨雪耻之举。近两月中,每日注意锻炼身心,以备领袖之驱使,期为民族而牺牲,不敢自图安逸,苟全性命于乱世间。O受委员长之优容厚待,有如家人。委员长运筹决策,夙夜焦劳,凡属同志同袍,皆各效其能,以为抗战之助力。O处此时势,讵敢妄有希冀。扪心自问,实有难安者耳。否则饱食暖衣,山居优游亦或他人求之所不得。夫人平素待我良厚,故敢略陈下情,尚祈有以教之是幸。率泐不恭,惟希鉴谅,敬颂神祉。
此为张学良致宋美龄函的自留底稿,“O”即张学良自称。此信未署时间,从信中的“自中日战事爆发以来”、“有请缨雪耻之举”、“山居优游”等文字看,应是写于抗日战争初期。张被幽禁后,张学良大概在一次“请缨雪耻”遭拒后,再次曲折地向宋美龄(并希望通过宋向蒋介石)表达在民族危亡之际,“不敢自图安逸,苟全性命于乱世”,“期为民族而牺牲”,“以为抗战之助力”的愿望。但蒋介石当时显然不会放张出来的。
夫人钧鉴:钧札及家信七件,统领到。敬谢夫人的高谊,赏给浙腿四只,这是我到台以来未尝过的南中风味。我在台湾,真可谓享福,气候冬不冷夏不热,听见您们在南京那们热,我内心觉得十分愧惭。您们真是得要为国珍卫。您们的健康,已不是个人的事了。爱因斯坦说他的成功三要诀:工作、正当娱乐、沉默各占三分之一。这是有真理在焉,敢敬乞您们留意。我现在吃的用的,倒算方便,此间负责人,照顾十分周到,请夫人释念。您已竟(经)对我关照的太多了,我不知道何日得一睹风采,怎样的祝福您。我只是为您祝福罢了。现在又得麻烦您。我给复家信封,Elder信一件,乞分神转给他们。夫人请您原谅我。这是太麻烦您了。我现在有点老了,时常眷恋家小,也许这是我的气短之处。肃复,敬叩钧安。并请代上介公钧前叱名问安。九月五日
此信未署写作年份,根据“我在台湾”等句看,此为张学良在1946年被迁囚台湾后写的。张在此信中大致表达了四层意思:感谢宋美龄的来信、赠送的火腿及所转的家书;向宋报告自己在台的生活;托宋转送自己回复家人的信件;托宋向蒋介石致意。此信透露出三个信息:1、张学良被幽禁期间,与家人的往来信件由宋美龄代收转(内容可能被检查);2、张移至台湾后,宋依然很关心他;3、张对宋、蒋的感激之情已经溢于言表。有趣的是,张要托宋给家人转达信件,但在写此信之前,还未决定要写几封,故在“复家信”与“封”之间的数字暂时空着。
夫人赐鉴:昨夜接到陈长官公侠转来十一月十五日钧函及关于端纳先生去世中英文情报一本和糖果两盒。展读之下,悲痛交集。这个老人可爱之处,是他真诚爱中国。我们两在一起的时候,时常讨论关于中国的问题,中国为什末不能强盛?中国为什末这样的穷苦?中国官场为什么这样腐败?他的意见改善是对的,但是他的心总是向着中国和中国人民的,如不是日本人这样的虐待他,还许他不会去了这样早。可恨的日本小鬼。DON死在中国胜利之后,他可以瞑目了。可惜他还不能看到中国真正的强大,中国人民真正的登诸表袵度(此处疑为抄录时的电脑错误———笔者)。假如他死在日本军阀手里,那是叫我们多们难过的事。这一点我们也安慰安慰我们自己罢。现在我谢谢夫人你,关于DON的那本情报,夫人你真是有心人。若是死者有知,他也会对您敬礼的。现在我再谢谢您那两盒糖,这真是“千里鹅毛”,尤且是“纪士林”那盒,可称万里了。再准我报告报告关于我的近况:自移转台湾以来,陈公侠招待十分周到,住所出乎我意想之外的安适,并且有一个温泉,不是硫磺泉,是个炭酸泉(CleareousSpring),这是名贵难得的很。我日常生活还是读我的明史,也没有什么特别心得,只是记些姓名掌故耳。不知介公和夫人您们身体怎末样。近日在主席六十生日纪念册上,看见您们近照,看见介公好像胖了些,夫人您有点变了样子了。祝您们为了国家多多的保重。专肃敬覆,并叩钧安,并请代上介公前叱名叩安。张学良谨肃十二月五日
信中的“陈长官公侠”指陈仪,此时任台湾行政长官公署行政长官。1946年11月15日宋美龄致张学良英文长信,告知端纳之病情及逝世经过。宋在此信的开头,称张为“MarshalChangHsueh-Liang”(张学良元帅),这样的称呼,在张读来,也许会百感交集吧。可惜笔者在哥伦比亚大学的时间有限,未能抄录此信,只抄录了张12月5日的回复。
端纳(DonaldWilliamHenry,1875-1946年)是宋美龄与张学良的共同朋友,“DON”是其英文的昵称。张作霖被日本人炸死后,端纳经人介绍赴沈阳谒见张学良,成为张的顾问。在帮助张学良易帜、戒除鸦片烟瘾等问题上,端纳功不可没。其后张下野周游欧洲六国,端纳朝夕相伴。端纳与蒋介石夫妇的关系亦非同一般。1934年端纳陪张学良从欧洲回国后,适逢蒋介石发起“新生活运动”。宋美龄为宣传这一运动,请端纳帮助她处理信件和报告。张割爱答应端纳为蒋介石夫妇工作六个月,但最后端纳长时间留在了南京。人们常称端纳为蒋介石的顾问,但其实并无此职,只是“以私人朋友资格”协助蒋,“其地位在宾友之间”。1936年西安事变发生后,端纳以其特殊的身份,带着宋美龄给蒋介石和张学良的二封亲笔信冒险飞赴西安进行斡旋,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营救蒋介石立下大功。1940年,端纳与蒋介石之间出现误解(包括端纳不满蒋背信囚禁张学良),悄然离开了蒋氏夫妇。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端纳在途经菲律宾马尼拉时被日本占领军关进集中营,他隐姓埋名,混迹于其他白人囚犯中,使得日本人并未认出这位其重金通缉的“帮中国人反击东洋的西方魔鬼”。日本投降后,蒋介石亲笔签署电报,欢迎端纳回到中国治疗。端纳乘坐的飞机在上海江湾机场降落时,宋美龄、孔祥熙等人专门前往迎接。经仔细诊断,端纳被确诊患有晚期肺癌。治病期间,蒋介石多次去医院探望端纳,在端纳弥留之际,宋美龄亲自在其床侧为他诵读《圣经》。1946年11月9日,端纳溘然长逝,终年71岁。宋美龄专门在宋家墓地辟出一角安葬了端纳,满足了他生前希望能长眠于中国的愿望。
端纳逝世的消息,成了宋、张回忆一段历史的共同交集。在信中,张学良先抒发对端纳与其个人、与中国的关系,他对端纳逝世的感想。其次对宋美龄赠送的礼物(糖果)的感谢;再次报告了他在台湾生活的状况(读明史等);最后,表达对蒋介石、宋美龄的关心,张无法直接见到蒋、宋,就通过看其照片的观感,关注他们的状况,可谓用心良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