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汉山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320|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西厢记》为何浓墨渲染婚前性爱

[复制链接]

2790

主题

3436

帖子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769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9 18:52:1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寒冬开梅 于 2015-11-19 18:56 编辑

闲谈历史 2013-06-13

崔莺莺是元代王实甫《西厢记》里的文学形象,她在文学里活了七百年,也在世人的心里活了七百年。她对爱情的执着与婚前“以身相许”,将在以后的很长时间里流芳于我们的心中。

我们知道,婚前性行为在今天似无所谓,但在封建礼教吃人的古代,那是大大的不贞,是要浸猪笼的。那么,读者该如何理解《西厢记》中的这个突兀桥段呢?

美丽少女的极致叛逆?

崔莺莺很美,有多美?闭月羞花、倾城倾国的绝美。

虽然王实甫没有对她的容貌进行正面描绘,但在《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中,张生无意中遇见正在花前伫立的崔莺莺,他惊呼:“呀!正撞着五百年前风流业冤。”继而又说:“便是铁石人也意惹情牵。”

连“铁石人”也会动心,“铁石人”就是“和尚”,和尚也被崔莺莺绝美的容貌所打扰,可见莺莺容貌之美。

崔莺莺所处的是汉人被奴役的元代,民族压迫政策在客观上强化了“门第观念”,使魏晋以来的等级婚姻进一步畸形发展。

在这样的时代里,莺莺依然对张生一见倾心,月下隔墙吟诗,大胆地对一个“布衣男人”吐露爱情心声,如此“非礼”的叛逆思想已经到了极致,后面做出“以身相许”的婚前性,顺理成章。

大家闺秀的孤注一掷?


看她刚出场时唱出“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说明这个千金小姐深受封建礼教熏陶而不得自我个性释放,有着无限忧愁。可是,再看她在月下烧香时的祈祷:一愿先人早升天界,二愿母亲平安无事,三愿觅得如意郎君,说明她又是个孝顺、明理的乖乖女。

她的心是矛盾的。不满意自己早被安排好的婚姻现状,渴望能够找到自己喜欢的意中人。一方面她所接受的教育要求她必须行为端庄,不可轻佻;一方面她又有着人性最为基本的对自由与幸福的渴望。

大家闺秀的矜持与矛盾心理,曾一度使张生备受折磨

比如有一次,她想约张生相会,却又在紧要关头怒斥张生,翻脸不认人,使张生相思成病。还有一次,在第三本第二折中,红娘替张生传简,崔莺莺看完后突然发怒,说要去告过夫人。

一个大家闺秀,面对十几年封建教养的无形束缚,在绝对无法改变矛盾心态和现实困境的前提下,孤注一掷大胆“出轨”,让“生米变成熟饭”,或在情理之中。

刻画人物形象的需要?


崔莺莺的婚前性比《牡丹亭》中的杜丽娘更为勇敢。杜丽娘只是在梦里和在死后化为鬼魂时,才与柳梦梅私自结合的,在现实世界中她只能通过“明媒正娶”而没能逾越礼教鸿沟半步。

崔莺莺在张生卧病期间,曾忧虑重重地进行过心理挣扎,最终勇敢地跨出礼教的藩篱,把自己交给了一个“布衣书生”,她为爱情、自由和幸福迈出的这一步当真不容易。

在元杂剧里,封建礼教的叛逆者随处可见,王实甫乃当时名家,不可能不知道。怎样成功塑造崔莺莺的形象,他想必是动了不少心思,迎合世俗,让崔张二人婚前结合,这个形象立刻就亮丽起来。

欣赏《西厢记》,我们会有所感觉,崔莺莺的“美丽与智慧、哀愁与憧憬、多情与无常、反抗与让步”,总时不时牵扯着读者或观众的心弦,但若没有“婚前性”的大胆桥段,她“勇于反抗封建婚姻制度,追求爱情自由与婚姻幸福”的形象就会大打折扣,我们对崔莺莺的整体认识也会趋于模糊。(赵炎)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8395

主题

1万

帖子

8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83538
沙发
发表于 2015-11-19 19:03:1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华盛顿人 于 2015-11-19 19:06 编辑

"食色,性也"? 孟子究竟怎樣看待人性(圖)
文化中國-中國網 culture.china.com.cn  時間: 2010-03-29 16:33  責任編輯: 老北

孟子有個論敵告子,説過一句名言:“食色,性也。”卻被很多人張冠李戴為孟子的話:飲食男女就是人性。孟子壓根兒就不同意這種看法,食色是所有動物皆有的共性,而非人所獨具的特性。若以食色為人性,就是將人類混同為禽獸。他問告子,如果食色就是人性,狗也有食色,牛也有食色,難道狗性就是牛性,牛性就是人性嗎?孟子所謂人性,是指人類之所以區別於禽獸的特性。
這個特性是什麼呢?孟子説,就是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他舉例説,人乍見小孩要掉進井裏,那一刻,皆會有“怵惕惻隱之心”。他可能並不認識小孩的父母,也不是為在鄉黨朋友中邀譽,而是人的本能使然。這就是人性,人與“非人”的界線:沒有這個惻隱之心,“非人也”;沒有羞惡、辭讓、是非之心,也“非人也”。所以,孟子主張“人性善”。假設我們追問,這樣心那樣心,是與生俱來不學而能的“良知”“良能”嗎?是人類固有的天性嗎?孟子説是,荀子卻説不是,他説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爭,原本跟禽獸一樣,所以人性本惡而非善。
我們今人可能更贊成“人性惡”,或贊成告子的主張:人性無所謂善惡,既可為善,也可為惡。好像都比孟子深刻。其實,孟子對人性的認識並不膚淺,他雖然説“人性善”,卻感嘆道:“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人類與禽獸的差別,就那麼一點點,比“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的比喻還恐怖。既然如此,孟子為什麼還要主張“人性善”呢?
因為他相信人之所以為人,而不為禽獸,就是他能超越自我。人是什麼?儒家經典《尚書》説:“惟人萬物之靈。”靈就靈在他有智性。東漢儒家學者許慎《説文解字》,中國最早的字典,解釋這個“人”字:“天地所生最貴者。”貴就貴在他能超越禽獸。這是儒家先哲對人類的定位,可能不是科學真理,卻是一種人文智慧。人與禽獸的差別,雖然就那麼一點點,但人能覺善知善,正如水朝下流一樣,知道擇善而從,而禽獸不能。孟子主張“人性善”,是説人性中蘊含著“人皆可以為堯舜”的可能性,如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之心,這就是人性中的善根,好比一粒種子,播在土壤裏,就會發芽,長葉開花,結出善果。若是一粒石子,即使播在沃壤裏,能發什麼芽呢?當然,我們也可以將與生俱來的弱點或劣根比喻為一粒種子,播在土壤裏,也會發芽,開出“惡之花”,結出惡果。
但人之初呢?古代少兒課本《三字經》説:“人之初,性本善。”就是孟子“性善”論的普及版。這不是科學論證,而是源自最無私最真誠最善良的人性:父性與母性。誰會在為人父為人母后,對自己牙牙學語或剛發蒙讀書的孩子詛咒“人之初,性本惡”呢?除非他有病。即使孩子做錯了事,甚至不學好,父母也會鼓勵他説:“孩子,你的本質是好的;把錯誤改正了,一樣是好孩子。”不僅父母,凡有愛心的老師也會這樣教育學生。孟子逢人便“道性善”,苦口婆心,就是出自這種悲天憫人的愛心。胡適曾説,孔子學説是“爸爸政策”,孟子學説是“媽媽政策”。我認為,這是對孟子“道性善”最合情合理的解讀。(本期主講:四川大學教授謝謙)
注:所以直到今天,我也不提倡婚前性行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汉山网    

GMT-5, 2025-10-3 10:16 , Processed in 0.108678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