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2-05 15:19:10)[url=] 转载▼[/url]
作者:风格纯粹VS童大焕 风格纯粹 @童大焕 童老师,咱一个一个都市圈谈,时间一个月。咱争取把这个问题谈出独到的见解,如果有关决策层采取,当是你我读书人此生的无憾。我会把我自己认为重要的回复采取转播的方式,调侃采取评论的方式,便于你查阅。这个长微博,我本来写的很多,但是只好这样了。多了发不出。剩下的我们互动吧 。 风格纯粹2015年12月4日:存在着京津冀或者环渤海这个都市圈吗?
我们首先看都市圈的定义,1957年,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首次提出了大都市圈概念,用以概括一些国家出现的大城市群现象。这些大城市群往往具有以下特征:区域内城市高度密集,人口规模巨大,城市间具有建立在分工明确、各具特色、优势互补基础上的密切的经济联系,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最活跃、最重要区域。从这个定义来看,华北或者环渤海这个都市圈是认为制造的一个臆想的概念。他是政府计划经济思维延伸到都市圈的一种规划和愿望。从名字来看,一会环渤海,一会京津冀,一会把山东,东北划进去,一会又划出去,就说明了这个概念只是纸上的文字游戏。事实上不存在这样的一个东西。
整个华北或者北方,没有重商主义的传统,北方的每一个城市,基本上都是北京的模仿者,他们没有产业互补的这种商业逻辑。所以,都是一个个孤岛。没有形成事实上都市圈。他们的产业体系基本上都是强势国企主导的。城市之间的区别仅在于城市权力的大小,国企资源的多少而已。华北或者北方的这些城市,基本上都是按照权力的逻辑成长起来的,而不是按照商业的逻辑,这是跟长三角,珠三角这两个真正的都市圈完全不同的地方。
北方人热衷于做官,做公务员,或者去一个事业性的单位,退其次,进垄断国企。这几乎是他们的信仰。北方缺少商业精神。经济的发展几乎完全依赖于地方政府的主导。
所以,北京在整个北方更加的聚集资源,就是这个原因。环境贫困带的出现是缺少商业精神,权力主导的必然结果。权力当然比市场更有效率,更快速的集中资源。这就是北京的房价飞涨的原因。
京津冀一体化也好,环渤海都市圈也好,这些变来变去的概念,只会是纸上谈冰,没有任何鸟用!北京就是聚集,他的周围没有都市圈,他是一个孤岛。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整个华北或者说北方,每个城市都是北京的模仿者,为什么只有北京繁荣,别的城市包括天津,都在衰落呢?很简单,北方的这种强势国企主导的投融资体制,注定决定了他的无效率,不可持续。北京的问题是因为那些垄断央企,和中国集权的财政体制,这些强势国企其实都是财富的毁灭者,而不是创造者。1995年中国财政收入占GDP的16%,而2013年这个数字就飙升到了37%,这是北京繁荣的秘密。不是他有效率。 城市根本的竞争力在于商业精神和高度集聚 ——童大焕2015年12月4日星期五 风格纯粹一针见血地提出了一个问题:和中国中部、南部的长三角、珠三角都市圈相比,京津冀或环渤海都市圈根本不存在!这个观点我高度赞成,过去也认为北京只会单极化发展,周边的天津和河北只会被不断吸附。根本原因和风格纯粹的观点相同:北京周边的这些省份,商业文化的传统极不发达,在计划经济洗礼下又更加形成对权力经济的极度依赖。
在此情境下,环北京贫困带的形成是必然的,华北地区雾霾比华东、华南地区更严重也是一个必然的历史阶段——除了气候地理原因外,华北地区重霾来自三个合力:北京限制人口流入导致缺乏经商传统的周边河北等地人更加依赖于国有重工业,北京及其周边就像一口锅,形成烟囱包围北京态势;北方大都是强势国企,腐败型投资为GDP而GDP,视法律为无物,环保法形同虚设;总想把人往郊区赶的落后的城市规划理念和实践导致职住分离严重,对汽车的过度依赖严重加剧雾霾天PM2.5浓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