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汉山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夺标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连载转:六朝史话札记

[复制链接]

2043

主题

4920

帖子

3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1684
32#
 楼主| 发表于 2016-5-28 19:53:01 | 只看该作者
出世和入世——《世说新语》品读之24 (2014-06-11 12:18:41)转载▼
标签: 刘惔 许询 王羲之 世说新语 品读         分类: 新雨堂
    长安城南终南山据说有隐士五千余人,比尔波特《空谷幽兰》出版后,这座山,以及隐身其中的隐士就更加出名了。去年吕浩带来一本《问道——寻访终南山当代隐士》的书,通览之后,就对这座山、这些人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其实在平常的日子里,也会在周末或者节假日驱车南行,缓步入山的,只是在浅山,不会与隐士们有邂逅的机缘,但山中生活感性的认识还是有所体会的。
    私下似乎并不是太喜欢这种隐士的生活,关于《问道——寻访终南山当代隐士》,因为这种不喜欢,于是就写下了这样一段评说:“这些文字,大部分都是在编织着一些神秘而有味道的故事,而这些故事,却又潜移默化地隐含了一些生存的智慧与生活的哲学。书中的人物,大多都是已多年脱离于现代生活环境的高人或隐士,他们对于生命与生活本意的理解,已显然不同于整日里在熙熙攘攘、忙忙乱乱中挥霍时光的众生,他们因为生活环境的相对封闭性以及个体有意无意的对生命本质的价值取向的独特追求,所形成的生存、生活理念,呈现出来的气质与气象,是相当另类的,但仔细地思考,有很多的时候,他们甚至是在以个体生态牺牲为代价在努力寻找和继承将要丢失的人类文明,在努力地回归自然,探寻人与自然和谐生存的途径,承受着血与火的历练。”
    所谓“血与火的历练”,是基于对隐士们生存环境与生活方式的担心,有一段文字是这样描述隐修者的生活状态的:“一路上我们看到,每个隐修者都在自己的茅蓬周围开垦了小块的土地,种植蔬菜、瓜果,依靠辛苦劳作而生活。除了能从自然中获取食物,他们生活所需的油盐、米面、衣被,则主要来自周边山民的布施,或者是山外亲朋好友、居士的供给。即使是这些,也来之不易。沿着崎岖陡峭的山路,步行到离山口最近的茅蓬,至少要一个小时。由于交通极其不便,他们所有的生活用品都必须从山下背上去。”除此而外,应该还须忍受恶劣的天气、自然环境、个体精神因素的刁难,以及更多的意想不到的灾祸的困扰,丝毫没有陶渊明所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轻松与愉悦。
    人是向往舒适生活的,即使在魏晋时代,那些所谓的高贤逸士,亦曾有过对舒适生活依恋的情感流露。《世说新语·言语》门中有则故事,说许询赴京都建康,在京兆丹阳郡最高行政长官刘惔家里留宿,床帐簇新华丽,饮食丰盛甘美,实在应是美好的日子,于是就感慨说:“若能保全这地方,比东山隐居强多了。”刘惔回答:“你若是懂得吉凶由人造成,我怎么能不保全这里呢?”这时王羲之在座,他批评二人说道:“假若巢父、许由遇到稷、契,大概不会有这种对话。”巢父、许由是两位有名的隐士,稷、契是两位有名的贤臣,王羲之是在以古讽今,批评他们二人没有古代贤者和隐士的操守,才会有这样的对话,因而故事结尾说二人听了都面有愧色。
    东山隐居,在后人看来是多么地风流倜傥,谢安、王羲之、许询辈,悠游林下,为一时之美谈,但许询却在面对都市舒适生活时说出了真心话,并不认为东山隐居是理想中的生活方式,刘惔似乎也予以认可,只是存有对政治风云变幻莫测的担心,而王羲之却以礼教的先例纠正着这种自以为是不良的倾向,是值得思考的。不难看出,王羲之身处偏安于一隅的东晋王朝,他的处世态度,实际上已经达到了一种矛盾的统一,用世和放达都有着内在的严肃感,用世则有出尘之情操,隐逸则以家国责任为重,出世与入世都是完美地和谐着,而且能以优雅的姿态呈现出来。
    一九二六年美学家朱光潜在一篇文章中提出一种生活态度,“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后来在谈到弘一法师时,又说出了这样的话,还说这是他年轻时的生活理想,这种理想,一直为很多的人所接受,所终生追求。冯友兰也说,中国古代圣人既是入世的又是出世的,大致亦有这样的涵义在里边。以这样的生活态度回望终南隐士的生存状态,以及刘惔、许询的对谈,所谓隐居终南,悠游东山,倘若深入思考,都能留给我们一些对于生活的启发。不过,生命个体对于生活方式的选择,都是应该尊重的,不论是圣人还是常人,要努力地回归自然,实现自我,生命的燃烧,同样会在岁月的长河中焕发出异彩。

2043

主题

4920

帖子

3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1684
31#
 楼主| 发表于 2016-5-28 19:52:32 | 只看该作者
苹果的故事——《世说新语》品读之23 (2014-06-09 12:45:03)转载▼
标签: 俞敏洪 桓温 谢安 世说新语 品读         分类: 新雨堂
    几年前在一个内刊上看到新东方教育掌门人俞敏洪在母校北大的演讲稿,读来觉得实在是精彩极了,现在印象亦是深刻。他所谈大致都为他在校时的生活经历,如说,我还记得我自己为了吸引女生的注意,每到寒假和暑假都帮着女生扛包;后来我发现那个女生有男朋友,我就问她为什么还要让我扛包,她说为了让男朋友休息一下。真率和幽默堪称一绝。
    他在演讲中还讲到一个有关苹果的故事,他说,有一个企业家和我讲起他大学时候的一个故事,他们班有一个同学,家庭比较富有,每个礼拜都会带六个苹果到学校来。宿舍里的同学以为是一人一个,结果他是自己一天吃一个。尽管苹果是他的,不给你也不能抢,但是从此同学留下一个印象,就是这个孩子太自私。后来这个企业家做成功了事情,而那个吃苹果的同学还没有取得成功,就希望加入到这个企业家的队伍里来。但后来大家一商量,说不能让他加盟,原因很简单,因为在大学的时候他从来没有体现过分享精神。所以,对同学们来说在大学时代的第一个要点,你得跟同学们分享你所拥有的东西,感情、思想、财富,哪怕是一个苹果也可以分成六瓣大家一起吃。因为你要知道,这样做你将来能得到更多,你的付出永远不会是白白付出的。
    这个有名的苹果的故事,后来几乎成为我周围的同事用于调侃某人缺乏与众分享情怀的典型事例,“是的,我拿苹果自己吃。”这几天读《世说新语》,黜免门中就读到一则类似的故事,桓温与属下共餐,有位参军用筷子夹蒸薤,太黏,一时分不开,筷子粘住拔不出来,共餐的人不帮忙,还大笑了起来。桓温说,“同盘尚不相助,况复危难乎?”于是下令免去一起就餐的人的职务。在桓温看来,同盘共餐尚且不能相助,何况是遇到危难呢?他这种类推的思维,与苹果的故事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感情、思想、财富,当然还有危难面前,同志们都应该抱有一种分享与担当精神。这个故事的真实程度到底如何,且不管它,但它阐示的道理却是客观的。明人王世懋在读到这则故事时评论说,“讥评可耳,何至免官?”认为是有些重了,但看桓温的一些资料,私下以为,这应该才是这位大将军的做派。
    在《世说新语·识鉴》门中还有一则谢安的故事,说谢安在东山收养女妓,简文帝司马昱就评价说,谢安一定会出山的,既然能够与人同享快乐,就不可能不与人共忧患。这也有些苹果的故事的味道。那时朝廷让谢安出来做官,谢安死活不肯,整天就和王羲之、支道林等人游山玩水,纵心事外,但从后来的历史看,简文的识鉴能力还是很准的,谢安在国难当头终究出山了,主导淝水之战,成就了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又拖死桓温,杜绝他颠覆东晋王权,赢得了晋王朝几十年的安定时期。
    见微知著,识鉴明察,分享与担当,其实就是一个苹果折射出来的光芒。

2043

主题

4920

帖子

3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1684
30#
 楼主| 发表于 2016-5-28 19:51:50 | 只看该作者
一种婚姻,几时心情——《世说新语》品读之22 (2014-06-03 15:46:42)转载▼
标签: 庾亮 诸葛恢 温峤 世说新语 品读         分类: 新雨堂
    读《世说新语》,我们也能读出一些魏晋时期婚嫁方面的信息来。在《世说新语·方正》门中,有一则故事就说,诸葛恢大女儿嫁给了太尉庾亮的儿子庾会,二女儿嫁给了徐州刺史羊忱的儿子羊楷。庾会在苏峻谋反时被害身亡,大女儿于是改嫁晋中兴大臣江虨。他的儿子诸葛衡则娶了邓攸的女儿。这时尚书谢裒请求娶他的小女儿为儿媳,却被诸葛恢拒绝了,他这样说:“羊家、邓家是世代有通婚关系的亲戚,江家是我顾念他,庾家是他顾念我,不能再与谢裒的儿子结亲。”不过这桩婚姻在他死了之后,还是成了,大书法家王羲之去谢家看了新媳妇还夸赞说:真是有他爸的风范,容貌举止端正庄重,仪容服饰光彩整饬;我嫁女儿时也才能这样啊!
    在《方正》门中还有另外一则推辞求婚的故事,说王述的儿子王坦之在桓温手下做事,桓温为儿子求娶王坦之的女儿,王坦之就说回家和老爸请示一下。王述是太喜欢他这个儿子了,虽然已经长大,但总是习惯把他抱在自己的腿上,这天谈到了这件事,王述大怒,就把儿子从膝上推了下去,说:见不得你这瓜怂样子,怕驳了桓温面子?一个兵,怎能把女儿嫁给他?于是王坦之回复桓温说,家里原先已经给女儿找到婆家。桓温何等聪明,悻悻说道,是你爸不同意罢了。后来桓温把女儿嫁给了王坦之的儿子。
    这两桩拒绝婚姻的事件,关键都在于门户之见。在晋初渡江时期,世家大族中,王、诸葛两姓并称,谢家那时还不行,谢家只是在谢尚、谢安发达之后,才兴盛起来,我们也才看到“旧时王谢堂前燕”的情景,诸葛恢压根儿就看不起谢氏,因而拒绝谢裒为儿子求婚。而在桓温时期,王、谢两姓却是有位望的豪门大族,桓温虽掌兵权,作着大司马的高官,但属寒门,还是为士大夫所鄙弃的,因而王述不愿意让孙女出嫁给桓温的儿子。不过,不愿意就不愿意,但王述说的那句话,即使放在今天让我们听,却实在也是够恶心人的,可见那时服着兵役,是为权贵看不起的。这种情况,也能从王仲荦的《魏晋南北朝史》中了解到。当然据说,一种相反的情况,寒门女嫁与士族儿,却是当时门阀制度下的一种风尚,桓温女儿嫁给了王坦之的儿子,也许可以作为一个例证。
    当然门户之见只是家族之间权衡婚姻匹配关系的一种考量,还有一些婚姻当事人自身条件的相互认可或者当时的婚配风尚也在《世说新语》中有所体现。《假谲》门中有故事说温峤死了妻子,这时堂姑刘家遭逢战乱而流离失所,只有一个女儿,有姿色且很聪明,就托他给寻找一门亲事。这家伙动了念头,就说像我这个样子怎么样?姑母说,丧乱苟且偷生,我年龄也大了,哪敢找像你这样出众的人。过了几天,温峤回话说:“已经找到人家了,门第还可以,女婿的名声官位都不比我差。”并送了一个玉镜台作为聘礼。姑母十分高兴。结婚行了交拜礼后,新娘拨开纱扇,拍手大笑说,我怀疑是你这老东西,果然不出所料。门第、名声、官位,作为婚姻匹配的条件,几乎陈陈相因下来,现在亦能看出旧有的影子。温峤因为讨伐王敦、苏峻有功,被封为骠骑将军,这桩婚姻,亦应算作是老夫少妻的典型匹配。《世说新语》“假谲”二字的意思是虚假欺诈,故事中温峤确实也是使用了一些手段,但他关于婚姻匹配条件的话语,应该还是可信的。
    再说说诸葛恢大女儿的改嫁,《世说新语》中《假谲》、《伤逝》门中有两条记录。说她守寡之后,发誓不再改嫁,但诸葛恢已经把她许配给江虨,骗她说搬家,其实就在江家附近,留下她一个人,等她察觉,已经出不来了。江虨傍晚过来,她哭闹得很凶,过了几天慢慢平复了下来,但还是不理江虨。江虨觉得有戏,有一天就假寐装死,这女的终究善良,就叫婢女说,把江郎唤醒!江于是跳起来说,看来你还是关心我,不能不和我说话。女子默然无语而心中惭愧,二人情义于是深厚起来。在此之前,诸葛恢曾在给庾亮的信中说到女儿改嫁的事,庾亮的态度是值得我们赞赏的,他说:“贤女尚少,故其宜也。感念亡儿,若在初没。”翻译成现在的话就是,令爱年纪尚轻,本来应该这样;然而在我的感情上,觉得亡儿彷佛刚刚离去。这时再看诸葛恢拒绝谢家求婚时所说的话,“江家是我顾念他,庾家是他顾念我”,心思就应该是很复杂了。
分享:


2043

主题

4920

帖子

3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1684
29#
 楼主| 发表于 2016-5-28 19:41:44 | 只看该作者
读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札记(二〇) (2013-03-08 12:37:33)转载▼
标签: 魏晋史 王仲荦 北周 隋唐 杨坚         分类: 明远楼
    137、宇文氏自东汉末即在今内蒙一带游牧,后经几代人的前赴后继,历前燕、后燕、北魏,至宇文泰时,才立足于关陇地区。北魏永熙三年,即公元五三三年七月,魏孝武帝为高欢所逼,自洛阳入关,宇文泰迎帝迁都长安,是为西魏,军政大权此时就被他掌握了。年末,泰毒杀孝武,拥立孝文之孙为傀儡皇帝,即西魏文帝,泰则为太师、大冢宰了。P602-604
    138、宇文泰稳定政权以后,于公元五五三年出兵取得巴蜀,次年,攻破江陵,扶植后梁傀儡政权,作为以后经略江南的据点,西魏的疆土也扩展到了今天四川、湖北一带。公元五五六年,宇文泰出巡得病,死于云阳宫,在今陕西淳化县西北,年仅五十。死时,权力移交给侄子宇文护,宇文护遂推宇文泰嫡子年少的宇文觉代西魏称周天王,是为北周闵帝。P604-605
    139、宇文护专政后,在权力斗争中,杀掉了与宇文泰行辈相似的几位大将,又杀帝、废帝,成为北周政权的实际主宰者。宇文护自公元五五七年执政,达十五年之久,北周武帝宇文邕精明强干,是容不了他的,于是在公元五七二年三月趁他进宫朝见太后时,就把他杀了,夺回了自己的权力。P605-606
    140、西魏、北周的均田制度是巩固的。同时推行府兵制度。至隋文帝开皇十年时,凡是府兵,也就是均田制下的农民,即均田户未必人人是府兵,而府兵必然是均田户,两者就紧密结合起来,兵农合一了。府兵人数大大增加,竟成为主要军事力量,因而,后来隋王朝的强盛,是和均田、府兵分不开的。P605-619
    141、宇文泰关陇集团的组成。与山东高欢与偏居江南的萧衍争一日之长,宇文泰在军事上实行府兵制度,在统治阶级内部则尽力消除民族差别与利益格局纷争,对外掠夺劳动人手,巩固集团经济利益。这样在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积累雄厚力量以后,关陇集团就左右着周、隋和李唐前期三朝的政权,在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影响。P619-622
    142、北魏末年,僧侣人数发展,至北齐、北周时,就约占国民数的十分之一了,政府租调收入减少,编户齐民赋役加重,社会矛盾剧增,周武帝又想统一中原,先要灭掉北齐,富国强民,就采取了废佛政策。缓冲了社会矛盾,积聚力量,五年时间,就灭掉了北齐,废佛成为重要原因之一。P622-627
    143、周武帝联陈灭齐之后,又派大军伐陈,剿灭南朝主力,于是疆土抵达长江沿岸。又打算一鼓作气,统一江南,不久他却病死了,这个任务,交给后来的隋文帝杨坚完成了。周武帝应是历史上一位杰出的人物。P627-628
    144、周武帝死后,后代极不争气,没有多长时间,政权就旁落在宣帝嫡妻之父杨坚手里了,杨坚则利用手段,逐步清除了宇文氏的势力,自己独掌了国家大权。随后又面临三面起兵局面,但还是被杨坚平定了,仅用了四个月时间。公元五八一年,杨坚代周称帝,国号隋。北周仅存二十四年。北方各族人民亦走向了大融合的局面,中国历史上空前强盛的隋唐王朝拉开了历史的帷幕。P628-636

2043

主题

4920

帖子

3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1684
28#
 楼主| 发表于 2016-5-28 19:39:53 | 只看该作者
不敢有功——《世说新语》品读之19 (2012-07-20 18:30:00)转载▼
标签: 《世说新语》 品读 孙犁 殷羡 杂谈         分类: 新雨堂
    中国古代的君臣关系,要按历史书上的写法,整天君君臣臣、吾皇万岁万万岁地相处,实在也是累人而枯燥无味的,要说就是没有生活气息,分明书写的是一群群的神,而不是人,因而能在正史之外,读到一些活泛的资料,就感到很是新鲜,也才觉得像是回到了生活的常态。前几年看电视剧《乾隆下江南》,虽稍觉情节与人物的言行举止十分地夸张,但总让人感到还是在说人间的往事,观看时就能产生些生活的快意。
    孙犁一九七九年十月廿四日在写给纪昀的后人柳溪的信中,就记录了纪晓岚君臣之间日常相处的内容。孙犁写到,“另有一件关于纪昀的逸事是:纪昀死去老伴,有悼亡之戚。皇帝问他心中如何,他给皇帝背诵了《兰亭集序》中‘夫人之相与’一段,引逗得皇帝大笑。”孙犁接着说,“这种文字游戏,不只有玷名篇,也略见君臣之间日常相处的风格面貌。”不知这则逸事孙犁是从哪里看到的,但至少在他认为,古代君臣之间日常相处的风格面貌,相互游戏的情况是少不了的。
    《世说新语·排调》中有一则故事,发生在君臣之间,也有些意思。说是东晋元帝司马睿皇子出世,普赐天下,大臣殷羡就谢恩说:“皇子诞生,普天同庆。臣无功勋,却多取厚赏。”皇帝就笑着说:“这件事岂能让你有功劳呢!”这当然更有些游戏的成分,和上面的故事比起来,它明显还是要更野一些。
    像《世说新语》一类的笔记、野史,所记的好些内容,倘按正史的撰写要求去衡量,常常是为正人君子者流觉得荒唐可笑的,但它所记的事略,却让人感到真实,轻松和快乐,抑或沉重、激愤和悲伤,能起些情绪的波澜,正如庄严的生活之下,夹杂些无可无不可的生存的幽默亦必不可少,才是世间的道理,于正史或亦无功,但能像殷羡一般于正史说一句“不敢有功”,亦便为人世与生活的喜剧,即是人性的压抑中的笑,而于人有莲花般的喜悦了。


刀尖上的风度——《世说新语》品读之20 (2013-03-16 14:19:02)转载▼
标签: 桓温 世说新语 周一良 拔白 文化         分类: 新雨堂
    自己的夫君纳了妾,过了很长的时间,自己才觉察到,以人之常情,当然要“拔白刃”而追杀情敌了。《世说新语·贤媛》门中就记录了一件这样的事情,通篇仅七十四字,但故事的曲折性以及所表现出来的意趣,却是后来同类事件中很少有的。故事全文如下:“桓宣武平蜀,以李势妹为妾,甚有宠,常着斋后。主始不知,既闻,与数十婢拔白刃袭之。正值李梳头,发委藉地,肤色玉曜,不为动容,徐曰:‘国破家亡,无心至此,今日若能见杀,乃是本怀。’主惭而退。”
    晋征西大将军桓温率晋军攻伐十六国之一的蜀汉是在晋穆帝永和三年,亦即公元三四七年,那时桓温才三十五岁,汉第二代君主李势招架不住,只好降晋了,李势的妹妹就被桓温纳了妾。桓温很宠爱她,常把她安置在书斋后边,桓温的夫人呢,是晋明帝女南康长公主,忽然有一天听说了这件事,盛怒之下,就带了几十名婢女拔出刀去杀她。到了现场,却见这位女士正在梳头,长长的黑发垂落着铺到地上,肤色如玉石般洁白润泽,而且毫不动容,慢慢地对公主一行人说,国破家亡,并无心到这里来,今天能杀了我,也是心愿。
    这实在是电影中的场景,到了这一镜头,转折性的景况就出现了,“主惭而退”,惭愧着离开了。这样一种美的展示,竟使因妒心而起、盛怒之下的强者感化,起了恻隐之心,退缩了,在今人看来,也许只有在唯美主义盛行的魏晋时代,让人用魏晋风度的概念去理解和诠释,才是最好的心灵沟通了。《世说新语》中故事的结局已是让人非常感动,不过这则故事下刘孝标注引《妒记》,却将结局推向了另一个极端,“主于是掷刀前抱之,曰,‘阿子,我见汝亦怜,何况老奴!’遂善之。”我见你都觉得可爱,何况那老东西!“我见犹怜”于是约定俗成,形容女子容貌美丽动人,作为成语使用了。这实在是一种刀尖上的风度。
    读周一良《魏晋南北朝史札记》中《<南齐书>札记·拔白》一节,有云:“东昏本纪云,‘又虚设铠马斋仗千人,皆张弓拔白,出东掖门。’《南史》五东昏纪文同。又卷二九周盘龙传,‘仍登岸,拔白争门’。拔白即拔白刃之省文。《世说新语·贤媛篇》记桓温娶李势妹为妾,温妻南康公主‘与数十婢拔白刃袭之’。注引《妒记》作‘乃拔刃往’,知拔白即拔刃也。”有关“拔白”一词,周氏援引《世说新语》佐证“拔白即拔白刃之省文”、“知拔白即拔刃也”恐有误读。
    其一,《世说新语》中“与数十婢拔白刃袭之”与刘孝标注引《妒记》中“乃拔刃往”并不矛盾,且相互印证,知“拔白刃”即是“拔刃”,而不能看出周氏所谓“知拔白即拔刃也”的结论,更不能看出有“拔白即拔白刃之省文”的结论,而说“拔刃即拔白刃之省文”,则能讲得通。
    其二,周氏札记所引《南齐书》“又虚设铠马斋仗千人,皆张弓拔白,出东掖门。”语句中“拔白”一词,一般的解释是指“从箭囊中拔箭在手。白,指白羽箭。”而“拔白即拔白刃之省文”一说亦恐为周氏一家之言。
    其三,“拔白”除了以上的解释以外,大致还有两种解释,一是拔去白发,如曹魏时诗人应璩《杂诗》中的句子“丑麄人所恶,拔白自洗苏。”二是东方发白,破晓。如元马致远《青衫泪》第一折:“从天未拔白,酒旗挑在歌楼外。”除此而外,似乎就再没有其它的释义了。
    以上虽为故事之外的话题,是题外话,但刀尖上的风度,却于此是不应该有的,谓之为班门弄斧亦是顾不得啦。


2043

主题

4920

帖子

3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1684
27#
 楼主| 发表于 2016-5-28 19:38:16 | 只看该作者
究竟谁比谁狠——《世说新语》品读之18 (2012-07-13 12:11:11)转载▼
标签: 世说 王敦 桓温 王恺 石崇 读书札记 杂谈         分类: 新雨堂
    宗白华《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一文开篇即说,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我读魏晋南北朝史,就深深地感受到了这一点。那时的中国,民族割据情况突出,政权更迭现象频仍发生,兵荒马乱,民不聊生,各种政治势力、社会力量内内外外争强斗狠,手段凶残,人性最丑陋的一面的暴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说它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是不为过的。
    日前读《世说新语·黜免》门,看到了“肝肠寸断”这个成语的来历,就让我看到了人性最丑陋的一面,故事说晋穆帝永和二年,也就是公元三四六年,晋安西将军、荆州刺史桓温率军伐蜀,到了三峡,队伍中有人抓了一只小猿放在船上,母猿怜子,就沿着江岸哀嚎,跟了一百余里也不肯离去,后来终于跳上船,当时就死去了。剖开母猿的肚子一看,肠子全是一寸一寸地断裂着。桓温听说后大怒,罢免了捕猿人的职务。原来“肝肠寸断”这个成语的出处竟是这样的惨烈。
    后来翻看《世说新语》的不同版本,发现在这则故事的后面,评论是非常少的,倒是明人凌濛初,就是那位《三言二拍》的作者,有一句评论的话,极其简短,却很是让人吃惊,他说:“桓公犹有此,大不似阿黑,忍杀石家妓。”
   阿黑是东晋时期另外一个很有名的人物王敦的小名,《世说新语》中有关他的故事,就有四十六条之多,这在书里提到的人名中,应该是不少了,他在东晋王朝建立那阵子,元帝过江的时候,和堂弟王导出了很大的力,对东晋王朝的奠基功莫大焉,晋武帝还把女儿襄城公主嫁给了他,但他后来掌了兵权,欲望膨胀,于是挟制朝廷,竟然两次起兵造反,大肆杀戮,最终却遗恨死在了造反途中。凌濛初评论桓温的那句话,意思是说他的做派就不如王敦,王敦看着石崇在杀侍婢,是无所谓的态度,而桓温却还要罢黜那个捕猿人的职务。
    有关王敦与石崇的这则故事,是《世说新语·汰侈》门中的第一条,“汰侈”就是骄奢放纵的意思,故事说大富豪石崇每次宴饮聚会的时候,常要让美人劝酒,客人如果没有喝干,就会让内侍轮流去杀掉美人。王导和王敦曾经受邀喝酒,王导不善喝酒,但看着那家伙要杀人,就勉强喝,以至于大醉,而轮到王敦时,他不肯喝,已经杀了三个人,他还是不肯喝,脸色也没有什么变化,王导就责备他,他却回答说,“他自己杀他家里人,干你何事!”
    这就是凌濛初所说的王敦的“忍”,王敦确实能忍,这样的场面还有,王恺,晋武帝司马炎的舅舅,有次设置酒宴,王导、王敦、石崇等都在座,有位艺妓把笛子吹错了,王恺就杀了她,在场的人都大惊失色,只有王敦是面不改色的,这则故事记录在《晋中兴书》里。可以想象,要在战场上,他是怎样的能忍了。
    捕猿人在一百多里的水路上挑战着动物界母爱的极限,后来他看到的是一寸一寸的肝肠,是桓温所不能忍者,石崇、王恺也视生命如草芥,很自如地杀生,而王敦却没有怜悯之心,面不改色心不跳,都实在是让人深思和愤慨的,究竟谁比谁狠,狠的程度,就成为人性丑陋、阴暗的衡量器了。读《世说新语》,有时是让人感到伤感的。

2043

主题

4920

帖子

3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1684
26#
 楼主| 发表于 2016-5-28 19:37:46 | 只看该作者
所谓贤媛——《世说新语》品读之17 (2012-05-15 13:15:34)转载▼
标签: 曹操 曹丕 卞后 《世说新语》 文化         分类: 新雨堂
    卞后是魏武帝曹操的第三任夫人,她为曹操生了四个儿子,曹丕、曹植名气很大,曹彰、曹熊就不是太出名了。曹操的第一任夫人刘氏,早亡,生子曹昂,过继给第二任夫人丁氏,丁氏没有子女,就很喜欢他,不幸的是,在一次战争中,为救曹操,被乱军射死了,为此,丁夫人经常数落、哭骂曹操,曹操一气之下就把她送回了娘家,再要接她回来的时候,她不回,劝她再嫁,她也不嫁,于是,在建安初年,曹操便把她废了,立卞氏为正妻。
    这位卞氏,其实出身并不好,《三国志·魏志·卞皇后传》中说她“本娼家”,就是四处漂泊着卖艺为生,曹操二十五岁时在老家谯县遇到她,就纳她为妾,带回了洛阳,这时她才二十岁。《太平广记》里说她出生时,屋内金光灿灿,她的父亲问卜于人,卜者说,这是吉祥气,此女后来必大富大贵。倘以她二十岁前的经历看,打死鬼也不信,但拿以后的情况看,她贵为皇后,应该是应验了。
    有关她的事迹,我在《世说新语》中看到两则,一则在《贤媛门》,说魏文帝曹丕病了,她去探望,但进门后却看到值班侍奉的人都是从前魏武帝所宠爱过的,太后就问什么时候过来的?回答说正在为武帝招魂的时候。卞后就叹息说,狗鼠不如的东西,早就该死了。直到魏文帝曹丕死时,卞后也没有去哭吊。另一则在《尤悔门》,重点似乎不是在说她,但她的形象却很突出,说曹丕疑忌弟弟曹彰太过于勇猛强壮,对他有威胁,于是趁着在卞太后房中一起围棋,一块吃枣的机会,便把毒药放在枣蒂中,自己挑选能吃的吃,曹彰不知道,就中了毒,卞太后找水救他,光着脚跑到井边,打水的瓶罐却早就被曹丕指使的人打碎,曹彰很快就死了。曹丕又想杀曹植,卞后说,你已经杀了我的曹彰,不能再杀我的曹植。
   《魏书·后妃传》里裴松之注中还记录了一件卞后救曹植的事件,体现了她的政治智慧,说曹植遭到群臣弹劾,曹丕便委派卞兰带着公议到卞后那里指控曹植,本意在于置曹植于死地,且让母亲无话可说,卞后深知曹丕用心之险恶,就当着卞兰的面批评了曹植,而见到曹丕时却绝口不提这件事,这样就使曹丕不便发难,从而巧妙地保护了曹植。
    这几件事情,都发生在曹操死后,其实在魏武生前,卞后的作为,就深得曹操赞赏。当年董卓兵进洛阳的时候,曹操为典军校尉,后来觉得董卓成不了什么气候,就带了几个人逃跑了,不久就有曹操已死的消息传来,洛阳城中原来他身边的人都纷纷要逃回老家,在这关口,被当时还是小妾的卞氏制止,为曹氏集团保存了实力,后来曹操很是赞赏这件事。建安二十二年,曹丕被立为太子时,王府的人对卞氏说,你儿子被立,天下人都感到高兴,你应该拿出财物来奖赏大家。她却说,曹丕被封,只说明我对他的教导没有过失,我高兴也正在这里,但是没有因为他当太子要大肆庆贺、赏赐众人的道理。这些话被传到曹操耳朵里,他高兴地说:“怒不变容,喜不失节,故是最为难。”赞扬她识大体,做人稳重,处理事务得当,并委以主持家务的重任,与曹操的感情很好。此外她还很是照顾丁氏的生活,自己平时也很节俭,也很注意制约外戚干政,平衡各种政治利益关系。
    《世说新语》中所记“贤媛”,卞后应该是很典型的人物形象了,所谓“贤媛”,字面的意思就是指贤惠美貌的女子,这个词语在《世说新语》中出现,应该是相当早的,而后多为人所引用。《世说新语·贤媛》三十二篇中,前十篇都说的是两汉、三国的旧事,其余则为晋以后的事迹,基本上是从母仪风范、相夫教子、析理断物、思辨敏捷等方面记录了一些女子的德言容功,说明女性在当时已经引起了必要的重视,不过余嘉锡先生考察说,“有晋一代,唯陶母能教子,为有母仪,余多以才智著,于妇德鲜可称者。题为贤媛,殊觉不称其名。”其实还是重在考察德的因素,而才智与美貌,似乎是应该居于其次的,但从卞后的事迹来看,我觉得她与所谓“贤媛”的标准,还是相称的。

2043

主题

4920

帖子

3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1684
25#
 楼主| 发表于 2016-5-28 19:35:46 | 只看该作者
何须身后千载名——《世说新语》品读之21 (2013-05-07 19:53:03)转载▼
标签: 张翰 世说新语 品读 文化         分类: 新雨堂
    费先生在老鹳画室以行草笔意书四尺整张一纸,内容为,“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落款说是魏晋人语。后来我翻《世说新语》,才知道这句有名的话出自魏晋名人张翰的口中,张翰之后,引用这句话的人就实在是太多了,比如李白在《行路难》中就说,“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
    关于张翰,《晋书》本传中的文字也很简短,说他是今江苏苏州人,字季鹰,生卒年不详,盛年应在八王之乱时期,活了五十七岁则是明确的。他“有清才,善属文”,性格纵任不拘,时人把他比之为阮籍,因为阮籍做过步兵校尉,所以称他为“江东步兵”。本传中有关他的事迹,很少,少于《世说新语》,其实《世说新语》中有关他的事迹亦仅有四篇之多。他的“善属文”,是那首很有名的《思吴江歌》可以佐证,“秋风起兮木叶飞,吴江水兮鲈正肥。三千里兮家未归,恨难禁兮仰天悲。”不过,钟嵘《诗品》中却是称赞他的另一首诗,“季鹰‘黄花’之唱”,虽不全美,而文采高卓华丽,得到了虬龙的片甲,凤凰的一毛,于是将他的诗品评为中品,是与陆云、孙楚等人齐名的。所谓“季鹰‘黄花’之唱”,后来有人考证说,是指他《杂诗》中的句子,“青条若总翠,黄花如散金。”文采果真是高卓华丽。
    张翰说这句话的背景,在《世说新语·任诞门》中有所记载,说他平日里总是任情放纵,于是有人问他:“你怎么可以放纵、安逸一时,难道不考虑身后的名声吗?”他则回答那人说:“与其让我身后有名,还不如现在喝一杯酒。”他的“任诞”,在这一门中还记有一事,说司空贺循任职京都洛阳,从吴地经过,在船上弹琴,清朗的琴声被张翰听到,就找了过来。此前两人并不认识,但初次见面却很投机,于是他问人家到哪里去?贺循说去京城任职。他则说他正好在京城有事。于是给家里人也没有说,就乘船走了,家里则是后来才听说到这件事。他的这样说是任诞,其实以现在的眼光看来确乎是有些神经质的行为,在《世说新语·伤逝门》中的一则记事中表现得就更是突出了,同乡好友顾荣生前好琴,死后,家人便经常把琴放在灵床上,他去哭吊,忍不住内心的悲痛,就跳上去弹几曲,说一句顾荣还能再欣赏一下这些曲子么?于是又大哭起来,连孝子的手也不握一下就离开了。
    其实这位张翰,还有一个更为出名的典故发生在他的名下,那就是“莼鲈之思”,《世说新语》“识鉴门”中就记了下来。公元三〇二年,他在首都洛阳任齐王司马冏的东曹属官,见秋风起了,便想吃老家吴中的菰菜羹和鲈鱼脍,说道:“人生可贵的是能够顺心罢了,怎么能远离家乡到几千里外做官,来追求名声和爵位呢!”于是坐上车就南归了。不久齐王败亡,他则躲过一劫,当时人们就都认为他能见微知著。
    实际上,如果联系一下上边讲述的他的几则故事,与其说他能见微知著,即有很强的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还不如说他性格使然,放达情性,淡泊名利,追求人生的快意,而又有惧祸避乱的心思发挥了更重要的作用。总而言之,他的与名利的决绝的人生是非常彻底的,因而他所说的话,“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都是非常有名的句子了,一直为后来的人所追捧。还是李白的那首《行路难》,“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的前一句就是,“君不见,吴中张翰称达生,秋风忽忆江东行。”而欧阳询有名的帖子《张翰帖》在时隔二百年后亦是记录了张翰的逸事,末句仍是“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鲈鱼,遂命驾而归。”的话,该帖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至宋一代,辛弃疾欲学不能,反用其意,只好叹一句“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而闲愁万种,幽怨着说“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作罢。张翰所为所言,真是独格高蹈,风流无限了。
    在汉末魏晋时代,能看到很多的这样舍弃名利等身外之物,而追求即时的人生适意快乐的短歌长吟,古诗十九首中就有“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的话,实在与张翰的话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深层次的缘由,其中有着人性的觉醒,而另一方面,正如李泽厚所言,他们“处在身不由己的政治争夺中,正是由于残酷的政治清洗和身家毁灭,使他们的人生慨叹夹杂无边的忧惧和深重的哀伤。”其实,何尝又不是后来的人难解的人生困惑。

2043

主题

4920

帖子

3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1684
24#
 楼主| 发表于 2016-5-28 19:35:18 | 只看该作者
刀尖上的风度——《世说新语》品读之20 (2013-03-16 14:19:02)转载▼
标签: 桓温 世说新语 周一良 拔白 文化         分类: 新雨堂
    自己的夫君纳了妾,过了很长的时间,自己才觉察到,以人之常情,当然要“拔白刃”而追杀情敌了。《世说新语·贤媛》门中就记录了一件这样的事情,通篇仅七十四字,但故事的曲折性以及所表现出来的意趣,却是后来同类事件中很少有的。故事全文如下:“桓宣武平蜀,以李势妹为妾,甚有宠,常着斋后。主始不知,既闻,与数十婢拔白刃袭之。正值李梳头,发委藉地,肤色玉曜,不为动容,徐曰:‘国破家亡,无心至此,今日若能见杀,乃是本怀。’主惭而退。”
    晋征西大将军桓温率晋军攻伐十六国之一的蜀汉是在晋穆帝永和三年,亦即公元三四七年,那时桓温才三十五岁,汉第二代君主李势招架不住,只好降晋了,李势的妹妹就被桓温纳了妾。桓温很宠爱她,常把她安置在书斋后边,桓温的夫人呢,是晋明帝女南康长公主,忽然有一天听说了这件事,盛怒之下,就带了几十名婢女拔出刀去杀她。到了现场,却见这位女士正在梳头,长长的黑发垂落着铺到地上,肤色如玉石般洁白润泽,而且毫不动容,慢慢地对公主一行人说,国破家亡,并无心到这里来,今天能杀了我,也是心愿。
    这实在是电影中的场景,到了这一镜头,转折性的景况就出现了,“主惭而退”,惭愧着离开了。这样一种美的展示,竟使因妒心而起、盛怒之下的强者感化,起了恻隐之心,退缩了,在今人看来,也许只有在唯美主义盛行的魏晋时代,让人用魏晋风度的概念去理解和诠释,才是最好的心灵沟通了。《世说新语》中故事的结局已是让人非常感动,不过这则故事下刘孝标注引《妒记》,却将结局推向了另一个极端,“主于是掷刀前抱之,曰,‘阿子,我见汝亦怜,何况老奴!’遂善之。”我见你都觉得可爱,何况那老东西!“我见犹怜”于是约定俗成,形容女子容貌美丽动人,作为成语使用了。这实在是一种刀尖上的风度。
    读周一良《魏晋南北朝史札记》中《<南齐书>札记·拔白》一节,有云:“东昏本纪云,‘又虚设铠马斋仗千人,皆张弓拔白,出东掖门。’《南史》五东昏纪文同。又卷二九周盘龙传,‘仍登岸,拔白争门’。拔白即拔白刃之省文。《世说新语·贤媛篇》记桓温娶李势妹为妾,温妻南康公主‘与数十婢拔白刃袭之’。注引《妒记》作‘乃拔刃往’,知拔白即拔刃也。”有关“拔白”一词,周氏援引《世说新语》佐证“拔白即拔白刃之省文”、“知拔白即拔刃也”恐有误读。
    其一,《世说新语》中“与数十婢拔白刃袭之”与刘孝标注引《妒记》中“乃拔刃往”并不矛盾,且相互印证,知“拔白刃”即是“拔刃”,而不能看出周氏所谓“知拔白即拔刃也”的结论,更不能看出有“拔白即拔白刃之省文”的结论,而说“拔刃即拔白刃之省文”,则能讲得通。
    其二,周氏札记所引《南齐书》“又虚设铠马斋仗千人,皆张弓拔白,出东掖门。”语句中“拔白”一词,一般的解释是指“从箭囊中拔箭在手。白,指白羽箭。”而“拔白即拔白刃之省文”一说亦恐为周氏一家之言。
    其三,“拔白”除了以上的解释以外,大致还有两种解释,一是拔去白发,如曹魏时诗人应璩《杂诗》中的句子“丑麄人所恶,拔白自洗苏。”二是东方发白,破晓。如元马致远《青衫泪》第一折:“从天未拔白,酒旗挑在歌楼外。”除此而外,似乎就再没有其它的释义了。
    以上虽为故事之外的话题,是题外话,但刀尖上的风度,却于此是不应该有的,谓之为班门弄斧亦是顾不得啦。

2043

主题

4920

帖子

3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1684
23#
 楼主| 发表于 2016-5-28 19:33:34 | 只看该作者
读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札记(二〇) (2013-03-08 12:37:33)转载▼
标签: 魏晋史 王仲荦 北周 隋唐 杨坚         分类: 明远楼
    137、宇文氏自东汉末即在今内蒙一带游牧,后经几代人的前赴后继,历前燕、后燕、北魏,至宇文泰时,才立足于关陇地区。北魏永熙三年,即公元五三三年七月,魏孝武帝为高欢所逼,自洛阳入关,宇文泰迎帝迁都长安,是为西魏,军政大权此时就被他掌握了。年末,泰毒杀孝武,拥立孝文之孙为傀儡皇帝,即西魏文帝,泰则为太师、大冢宰了。P602-604
    138、宇文泰稳定政权以后,于公元五五三年出兵取得巴蜀,次年,攻破江陵,扶植后梁傀儡政权,作为以后经略江南的据点,西魏的疆土也扩展到了今天四川、湖北一带。公元五五六年,宇文泰出巡得病,死于云阳宫,在今陕西淳化县西北,年仅五十。死时,权力移交给侄子宇文护,宇文护遂推宇文泰嫡子年少的宇文觉代西魏称周天王,是为北周闵帝。P604-605
    139、宇文护专政后,在权力斗争中,杀掉了与宇文泰行辈相似的几位大将,又杀帝、废帝,成为北周政权的实际主宰者。宇文护自公元五五七年执政,达十五年之久,北周武帝宇文邕精明强干,是容不了他的,于是在公元五七二年三月趁他进宫朝见太后时,就把他杀了,夺回了自己的权力。P605-606
    140、西魏、北周的均田制度是巩固的。同时推行府兵制度。至隋文帝开皇十年时,凡是府兵,也就是均田制下的农民,即均田户未必人人是府兵,而府兵必然是均田户,两者就紧密结合起来,兵农合一了。府兵人数大大增加,竟成为主要军事力量,因而,后来隋王朝的强盛,是和均田、府兵分不开的。P605-619
    141、宇文泰关陇集团的组成。与山东高欢与偏居江南的萧衍争一日之长,宇文泰在军事上实行府兵制度,在统治阶级内部则尽力消除民族差别与利益格局纷争,对外掠夺劳动人手,巩固集团经济利益。这样在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积累雄厚力量以后,关陇集团就左右着周、隋和李唐前期三朝的政权,在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影响。P619-622
    142、北魏末年,僧侣人数发展,至北齐、北周时,就约占国民数的十分之一了,政府租调收入减少,编户齐民赋役加重,社会矛盾剧增,周武帝又想统一中原,先要灭掉北齐,富国强民,就采取了废佛政策。缓冲了社会矛盾,积聚力量,五年时间,就灭掉了北齐,废佛成为重要原因之一。P622-627
    143、周武帝联陈灭齐之后,又派大军伐陈,剿灭南朝主力,于是疆土抵达长江沿岸。又打算一鼓作气,统一江南,不久他却病死了,这个任务,交给后来的隋文帝杨坚完成了。周武帝应是历史上一位杰出的人物。P627-628
    144、周武帝死后,后代极不争气,没有多长时间,政权就旁落在宣帝嫡妻之父杨坚手里了,杨坚则利用手段,逐步清除了宇文氏的势力,自己独掌了国家大权。随后又面临三面起兵局面,但还是被杨坚平定了,仅用了四个月时间。公元五八一年,杨坚代周称帝,国号隋。北周仅存二十四年。北方各族人民亦走向了大融合的局面,中国历史上空前强盛的隋唐王朝拉开了历史的帷幕。P628-636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汉山网    

GMT-5, 2024-5-18 01:23 , Processed in 0.074806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