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汉山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875|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李立三之谜》

[复制链接]

2790

主题

3436

帖子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689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9 14:50: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第一章 铁树开花时出生的人三湘大地,人杰地灵。从这里走出过太多杰出人物……李立三的“死”很是寂寞,他的生却是轰轰烈烈;对于成为毛泽东的“半个朋友”,两人说法很不一致;对于湖南名宿程潜,他永远心存感激……


上页下页
多如牛毛的名字:一条窥其一生的线索(1)分享到[url=]sina[/url][url=]qzone[/url][url=]renren[/url][url=]kaixing[/url][url=]douban[/url][url=]msn[/url]


作为一个职业革命者,李立三的一生确实是波澜壮阔而又充满着险恶与坎坷。如果需要找到一条简单的线索就能窥其一生的基本脉络的话,那么这条“线索”很可能就是——他因革命需要不断更换和使用过的那些多如牛毛的化名。

据不完全统计,李立三一生中使用过的名字多达30多个。虽然说在那个峥嵘岁月里从事职业革命活动的人,往往根据需要会使用多个化名,但像李立三这样使用过如此众多名字的人,在中国共产党内,不是惟一,也属凤毛麟角。这颇有些戏剧性的情节,从一个侧面生动地反映出他不平凡的一生。

1899年11月18日,李立三出生在湖南省醴陵县城郊阳三石芋园府内。

父亲李昌圭(字镜蓉)是当地一名秀才、教书先生。李立三出生之日,适逢李家后院的一棵百龄凤尾蕉开了一朵很大的白花。凤尾蕉又称铁树,开花极难,民间有“千年铁树才开花”之说,李立三于铁树开花时出生,全家人都感到此子生得不凡,因而,都十分高兴。李立三的父亲遂给他起乳名“凤生”。

在李立三上面,原来还有一个哥哥,天资聪颖,在其秀才父亲的教育下,4岁就能吟诗作对,可惜才高命薄,不幸夭折。父亲李昌圭生怕凤生也步他哥哥之后尘,便按乡间习俗,又给他取了一个贱名一一狗妹子。无非是认为女人最低贱,所以从名字上“改变”了他的性别,这还不够,再冠一“狗”字,就显得再也不能比他更低贱了,为的是避邪躲灾,保得李立三能“长命百岁”。

“狗妹子”年龄稍大一些,要到小学去念书时,李昌圭又给他正式取了一个学名:李隆郅。隆者:兴隆、高大之意;郅者:极也、大也、盛也。说明这个秀才教书先生对儿子的未来寄予了厚望,指望“凤生”将来能够出人头地。

李隆郅果然也不负家人厚望,自幼聪明好学,读书极有天赋。同时,他遇事有主见,从小就显出与众不同。比如,他十二三岁在醴陵县渌江中学读书时,适逢军阀混战,国家战祸连年,乡间土豪劣绅横行,百姓流离失所,这一切,使得生性活泼的李隆郅早早萌发忧国之情。因此,他常常以“忧国子”的笔名,写出一些主张救国的政论性文章,贴在渌江中学的墙报上,博得同学和老师们的赞赏。1916年,他在长沙长郡中学读书时,就寻着“二十八画生征友”启事的指引,有幸与毛泽东结交,成为毛泽东的“半个朋友”。到中学毕业后,由于他的“主见”与父亲的期望水火不兼容,他毅然摆脱了父亲一心要他在家乡教书的束缚,决然“投笔效班侯”,跑到程潜将军领导的“护国军”中,当了一名军中文书。

李隆郅曾把他在青少年时期写的诗词,汇辑为《芋园诗草》,署名“芋园”。

在苏联十月革命和中国五四运动影响下,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1919年9月,他远渡重洋,赴法国勤工俭学。刚到不久,他就在欢迎新同学的大会上,与许德珩、徐特立老先生一起登台演说,提出自己的主张。在是否坚持走“勤工俭学”道路上,他与蔡和森发生意见分歧。为此,1921年2月19日他以“佐夫”的笔名,在《旅欧周报》第69期上发表了《读蒙达尼勤工俭学同人意见书》,提出了自己的不同见解和主张,争得了老教育家徐特立以及赵世炎等人的积极支持,很快在勤工俭学生和在法华工中成为公认的“小领袖”。他领导的学生运动,激怒了中、法当局,被武装押解回国。在此期间,他以激烈勇敢著称,被同学们称誉为“坦克车”,赵世炎还戏称他是“一条毛茸茸的小大虫”。

1921年12月11日,李隆郅抵达上海,找到了中国共产党的总书记陈独秀,当即被批准加入了新生的中国共产党。不等在法国的行李运达上海,他就接受陈独秀的派遣回到湖南,跟随毛泽东赶到安源,从事工人运动。此间,为了在工人群众中开展工作,他改名为李能至,原因是为了让文化不高的工人群众对他的名字好认好写。“能至”本来是采用“隆郅”的谐音,可是由于他领导工人运动精明能干,成绩卓著,受到工人们的热烈拥戴,工友们便称他为“能人”,纷纷传言“能至者,能人到来之意也。”李能至领导工人运动,激怒了安源路矿当局,而被悬赏600大洋要取他的人头,但在工友们的悉心保护下他安然无恙。在此期间,他以能至、隆郅、能郅、能致、能治、农志、志致的笔名在报刊上不断发表政论文章。比如,他用“能至”的名字,在1922年8月10日的长沙《大公报》上就发表了《我要替土木工人说几句公道话》的文章。

1923年“二七”大罢工失败后,全国革命形势处于低潮。李隆郅被党中央委以重任,由安源去武汉担任区委书记。任务是速去那里重建“二七”惨案后被打散了的党组织,恢复党的活动。此间,他还受命在武汉帮助那里的国民党进行改组。在1924年1月由孙中山主持召开的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李隆郅与毛泽东成为这次会上最活跃的两个人,使与会的国民党元老们刮目相看,惊呼这是哪里来的两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年轻人。会议结束后,李隆郅就被中共中央以有经验的工运干部调到工运比较薄弱的上海,去加强那里的工运斗争。

在1925年8月以前,李隆郅用“李成”的名字与庄文恭两人成为中共上海地方委员会的负责人。同年8月21日,中共中央决定将上海地方委员会改组为中共上海区委。李成与庄文恭、何量澄、顾顺章、尹宽、郑超麟、何今亮7人为正式委员,与何今亮一起分工负责工农部。在此期间,他还用过“李诚”的笔名。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2790

主题

3436

帖子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6891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9 14:51:45 | 只看该作者

多如牛毛的名字:一条窥其一生的线索(2)

sinaqzonerenrenkaixingdoubanmsn
李立三1924年3月到达上海从事工人运动,公开使用的名字仍是李隆郅,过了半年多才改名为“李立三”的。这个名字传开以后,曾经在社会上引起种种议论,学究们说他是胸怀大志,要“立德、立功、立言”;国民党人士牵强附会,说他是“决心转向”,要由信仰马列主义转为“三民主义”。其实这都是无稽之谈。李隆郅改名为李立三,缘由很简单,只是为了让更多的工友对他的名字好认、好写罢了。事情的经过其实是这样的:

1924年11月,上海吴淞口成立工人俱乐部,要投票选举俱乐部负责人。为了同黄色工会作斗争,共产党组织安排李隆郅作候选人,担任俱乐部主任。邓中夏与李隆郅在去吴淞口的火车上,谈论到这次投票选举的一些具体问题,邓中夏突然说道:“今晚上的选举,你的名字太文了,像这个‘郅’字,工友们别说写,连认也认不得,是不是改为一个简单的字?”李隆郅认为邓中夏说的有道理,表示接受他的建议。反问道:“那么改个什么名字好呢?”两人在思索中,邓中夏见车厢门口站着三个人,便脱口说道:“叫李三立吧!笔画简单,工人好认,写起来也方便。”李隆郅听了,略加思索笑着说道:“三立不好听,就叫立三好了。”这就是李立三改名的缘由。从此,此名一直沿用终身。

对于李立三的改名,有人写文章说是刘少奇提议,其实有误。李立三曾对我们说过此事,他说是邓中夏。据查证:李立三于1924年3月到上海搞工运,始终是与邓中夏在一起活动。而刘少奇是1925年6月,即五卅惨案已发生,6月1日上海总工会正式成立,李立三担任上海总工会委员长以后,刘少奇才去上海总工会担任总务部主任,第二次与李立三在一起工作的。所以,不可能是刘少奇提议的。

李立三第一次到苏联,使用的是“秦进有”这个名字。

1925年10月,李立三为躲避上海反动当局的追捕,带着夫人李一纯离开上海,他与蔡和森、向警予夫妇一起,在翻译沈泽民的陪同下,前往苏联,于1926年2月17日至3月15日在莫斯科参加了共产国际第六次执委扩大会议。3月13日,李立三以秦进有的化名在会上作了发言,向共产国际报告了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斗争的情况,呼吁全世界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援助中国革命。紧接着他又代表中华全国总工会出席了赤色职工国际会议。共产国际原准备派他到西方某个国家去搞工人运动,为中共驻某个国家的分局,以逃避中国国内反动派对他的追捕,而李立三谢绝了共产国际为他作出的安排,坚持回到国内参加斗争。4月回到了广州,5月1日参加了在那里召开的第三次全国劳动大会。在5月3日的大会上,他作了《出席赤色职工国际的经过》的报告,4日向大会作了《世界工运状况》的报告,11日又作了《罢工战术》的报告,代表大会主席团致了《闭幕词》。此后,他就成为全国总工会的主要领导者之一。

接着,他应毛泽东的邀请,到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讲课。随即赶到上海,领导了那里新的罢工高潮。为了加强对内外棉纱厂罢工斗争的领导,8月20日,中共上海区委主席团召开会议,决定组织一个特别委员会。李立三继续以李成的名字与罗亦农、赵世炎、何松林、项英5人组成特别委员会。

李立三在莫斯科参加完中共六大以后,1928年秋回到上海,即化名“肖柏生”,以古董商人的身份作掩护,租了一处较好的房子,开始了地下党的领导工作。同年11月,李立三接任中共中央常委、宣传部长兼秘书长后,虽然总书记是向忠发,但实际上是由李立三逐步主持着中共中央的工作。在此期间,他分别以立三、柏生、柏三、伯三、柏山、伯山等名字发表演说,并在报刊上发表了大量的政论文章。

李立三犯了“立三路线”错误以后,1930年9月他在六届三中全会上的检讨发言,是以柏山的名字公开发表的,这是从安全考虑出发的一种策略。

1930年10月,李立三奉共产国际之命到达莫斯科,检讨结束后,共产国际不准他回国参加革命斗争,把他留在苏联,并给他取了一个俄国人的名字一一亚历山大·拉宾,同时改用中国名字一一李明。他在苏联15年,还分别以唯真、维介、阿三、苍木等笔名,翻译书籍,有西蒙诺夫写的《俄罗斯人》剧本,别尔文采夫写的《考验》小说,以及《在遥远的北方》等,在《救国时报》等报刊上发表文章。

1946年1月,李立三从苏联回到国内,党中央安排他以“李敏然”的化名,参加了由美国代表、国民党代表、共产党代表三方组成的军事调停执行处东北小组的工作。他以东北小组中共方面负责人的身份,赴长春、沈阳同国民党方面的代表进行谈判。不久这一内情就被美国情报机关识破,国民党的报刊上公布后,在社会上引起哗然。首先是东北立即轰动起来,国民党的主要将领郑洞国、廖耀湘等纷纷以同乡的名义,到他的住处来拜访。

在新中国的创建过程中,李立三协助周恩来做了大量的工作。

十分具有戏剧性的事情是:1964年,已满65周岁的李立三,再次以“李明”的化名,到达河北省霸县的农村蹲点搞“四清”运动,与当地农民实行“三同”(同吃、同住、同劳动)一年,去补上他一生中所缺乏的农村工作经历。接着还以“李明”的化名到工厂搞“四清”,与工人“三同”。“四清”尚未结束,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把李立三逼上绝路。1967年6月22日李立三被迫害致死,“造反派”在火化李立三的遗体时,没有用李立三的真实姓名,而用了他在苏联时使用过的名字――“李明”,结束了他的一生。

751

主题

1323

帖子

1万

积分

钻石会员

Rank: 8Rank: 8

积分
10571
板凳
发表于 2015-12-19 14:56:29 | 只看该作者
上页下页
多如牛毛的名字:一条窥其一生的线索(2)
分享到:
sinaqzonerenrenkaixingdoubanmsn
李立三1924年3月到达上海从事工人运动,公开使用的名字仍是李隆郅,过了半年多才改名为“李立三”的。这个名字传开以后,曾经在社会上引起种种议论,学究们说他是胸怀大志,要“立德、立功、立言”;国民党人士牵强附会,说他是“决心转向”,要由信仰马列主义转为“三民主义”。其实这都是无稽之谈。李隆郅改名为李立三,缘由很简单,只是为了让更多的工友对他的名字好认、好写罢了。事情的经过其实是这样的:

1924年11月,上海吴淞口成立工人俱乐部,要投票选举俱乐部负责人。为了同黄色工会作斗争,共产党组织安排李隆郅作候选人,担任俱乐部主任。邓中夏与李隆郅在去吴淞口的火车上,谈论到这次投票选举的一些具体问题,邓中夏突然说道:“今晚上的选举,你的名字太文了,像这个‘郅’字,工友们别说写,连认也认不得,是不是改为一个简单的字?”李隆郅认为邓中夏说的有道理,表示接受他的建议。反问道:“那么改个什么名字好呢?”两人在思索中,邓中夏见车厢门口站着三个人,便脱口说道:“叫李三立吧!笔画简单,工人好认,写起来也方便。”李隆郅听了,略加思索笑着说道:“三立不好听,就叫立三好了。”这就是李立三改名的缘由。从此,此名一直沿用终身。

对于李立三的改名,有人写文章说是刘少奇提议,其实有误。李立三曾对我们说过此事,他说是邓中夏。据查证:李立三于1924年3月到上海搞工运,始终是与邓中夏在一起活动。而刘少奇是1925年6月,即五卅惨案已发生,6月1日上海总工会正式成立,李立三担任上海总工会委员长以后,刘少奇才去上海总工会担任总务部主任,第二次与李立三在一起工作的。所以,不可能是刘少奇提议的。

李立三第一次到苏联,使用的是“秦进有”这个名字。

1925年10月,李立三为躲避上海反动当局的追捕,带着夫人李一纯离开上海,他与蔡和森、向警予夫妇一起,在翻译沈泽民的陪同下,前往苏联,于1926年2月17日至3月15日在莫斯科参加了共产国际第六次执委扩大会议。3月13日,李立三以秦进有的化名在会上作了发言,向共产国际报告了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斗争的情况,呼吁全世界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援助中国革命。紧接着他又代表中华全国总工会出席了赤色职工国际会议。共产国际原准备派他到西方某个国家去搞工人运动,为中共驻某个国家的分局,以逃避中国国内反动派对他的追捕,而李立三谢绝了共产国际为他作出的安排,坚持回到国内参加斗争。4月回到了广州,5月1日参加了在那里召开的第三次全国劳动大会。在5月3日的大会上,他作了《出席赤色职工国际的经过》的报告,4日向大会作了《世界工运状况》的报告,11日又作了《罢工战术》的报告,代表大会主席团致了《闭幕词》。此后,他就成为全国总工会的主要领导者之一。

接着,他应毛泽东的邀请,到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讲课。随即赶到上海,领导了那里新的罢工高潮。为了加强对内外棉纱厂罢工斗争的领导,8月20日,中共上海区委主席团召开会议,决定组织一个特别委员会。李立三继续以李成的名字与罗亦农、赵世炎、何松林、项英5人组成特别委员会。

李立三在莫斯科参加完中共六大以后,1928年秋回到上海,即化名“肖柏生”,以古董商人的身份作掩护,租了一处较好的房子,开始了地下党的领导工作。同年11月,李立三接任中共中央常委、宣传部长兼秘书长后,虽然总书记是向忠发,但实际上是由李立三逐步主持着中共中央的工作。在此期间,他分别以立三、柏生、柏三、伯三、柏山、伯山等名字发表演说,并在报刊上发表了大量的政论文章。

李立三犯了“立三路线”错误以后,1930年9月他在六届三中全会上的检讨发言,是以柏山的名字公开发表的,这是从安全考虑出发的一种策略。

1930年10月,李立三奉共产国际之命到达莫斯科,检讨结束后,共产国际不准他回国参加革命斗争,把他留在苏联,并给他取了一个俄国人的名字一一亚历山大·拉宾,同时改用中国名字一一李明。他在苏联15年,还分别以唯真、维介、阿三、苍木等笔名,翻译书籍,有西蒙诺夫写的《俄罗斯人》剧本,别尔文采夫写的《考验》小说,以及《在遥远的北方》等,在《救国时报》等报刊上发表文章。

1946年1月,李立三从苏联回到国内,党中央安排他以“李敏然”的化名,参加了由美国代表、国民党代表、共产党代表三方组成的军事调停执行处东北小组的工作。他以东北小组中共方面负责人的身份,赴长春、沈阳同国民党方面的代表进行谈判。不久这一内情就被美国情报机关识破,国民党的报刊上公布后,在社会上引起哗然。首先是东北立即轰动起来,国民党的主要将领郑洞国、廖耀湘等纷纷以同乡的名义,到他的住处来拜访。

在新中国的创建过程中,李立三协助周恩来做了大量的工作。

十分具有戏剧性的事情是:1964年,已满65周岁的李立三,再次以“李明”的化名,到达河北省霸县的农村蹲点搞“四清”运动,与当地农民实行“三同”(同吃、同住、同劳动)一年,去补上他一生中所缺乏的农村工作经历。接着还以“李明”的化名到工厂搞“四清”,与工人“三同”。“四清”尚未结束,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把李立三逼上绝路。1967年6月22日李立三被迫害致死,“造反派”在火化李立三的遗体时,没有用李立三的真实姓名,而用了他在苏联时使用过的名字――“李明”,结束了他的一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汉山网    

GMT-5, 2024-5-19 19:22 , Processed in 0.092701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