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汉山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夺标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标标推荐:我的祖母教授教我吃出美丽到老(图文)

[复制链接]

2043

主题

4920

帖子

3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1684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6-2-2 14:57:0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夺标 于 2016-2-2 14:58 编辑




在营养领域的大是大非面前,李老师总是挺身而出,第一时间撰文以正视听。
    台湾假博士林光常在大陆鼓吹“牛奶有毒论”时,她和中医养生学教授翁维健联手,来到本报网站和网友互动,批驳林光常的错误观点。
    2006年当“食物相克论”的图书在图书大厦成为第一畅销书时,又是李老师帮助找专家召开探讨会,用事实和科学实验结果给予有力的批驳。
    “饮食主义”版开设8年多来,她撰文几十篇。今年三四月份,病榻上她又开设了“当事人辟谣”栏目。“饮食主义”版受到读者的关注,李瑞芬老师功不可没。
    本版文/本报记者 魏世平

2043

主题

4920

帖子

3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1684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6-2-2 14:56:11 | 只看该作者




李瑞芬,上世纪20年代出生于上海一个教师家庭,从小父母就给他们兄妹请国文、英语家庭教师,《古文观止》和英文格言同时伴随着她成长,深受着中西合璧文化的熏陶。

    高中时她“学习好、长得好、性格好”,成了闻名校园的姑娘。这个花样美丽、出水芙蓉般的少女,自然引来了不少说媒人登门拜访。18岁那年,父母为她定了亲,是上海一个开钱庄30多岁的富家少爷。她不想要这样的生活,以绝食的方式拒绝了这门亲事。

    大三时的李瑞芬成了活跃在校园里的校花,追求者不少。爱跳交际舞又爱运动的她,最后偏偏选择了只喜欢读书、听音乐、吃美食的谢曜,一位圣约翰大学英语系毕业的才子。

    “为什么选择长得不帅的谢老?”我曾这样直接地问过李老师。“他有学问,音乐、诗歌、英文、天文、政治无所不通,是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而我只能算是专业技术人员。”看得出来,李老师对谢老有着无限的敬重和仰视。

    1946年,李瑞芬和谢曜完婚。婚后,他们住在上海的Mayfield公寓里。利用只有他们一户是中国人的便利条件,那里成为中共地下党员经常开会的场所,王任叔、梅益、胡实声等都曾到那开过会,乔冠华的父亲、妹妹也曾在那座公寓躲避国民党搜捕。婚后两年他们有了大女儿文梅,第三年又有了儿子文玮。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在北京的乔冠华将谢曜调往外交部工作,李瑞芬仍留在上海。她虽然没有参加工作,但她按照上海妇联主任章蕴同志的指示,将家庭妇女组织在一起,给她们讲营养,教烹饪,生产各种食品支援抗美援朝。后来乔冠华发现她不在京,对好友冯亦代说:“李瑞芬不调来,谢曜也在外交部留不住。”于是,冯亦代热心帮忙,为李瑞芬寻找工作。

    当时正值抗美援朝,前方下来的伤病员很多,陆军医院急需一位营养师,帮助志愿军调配营养,改进膳食,于是,李瑞芬就接受了这份工作。

    开始她看着缺臂断腿、面部炸坏、鼻子炸歪的伤员不敢进病房,回到家是谢曜鼓励她勇敢去面对。她为伤员们做不同口味饭菜,让他们补充营养,从中学会了爱病人。

    营养:下放时,她养的鸡都下双黄蛋,这惹怒了造反派

    “文革”中,她利用厨房下脚料救活了不少人

     她与营养结缘源于1940年,那一年她报考了上海震旦大学家政系临床营养专业,从此营养成了她的终生事业。

    1944年毕业后李瑞芬又拿到了法国注册的营养师资格证书,并在上海广慈医院做临床营养师。她看到很多地下室的贫苦病人骨瘦如柴,营养不良的儿童化脓的伤口不能愈合。可她只是为头等病房病人服务的营养师,她不愿意只为这些有钱人服务,毅然离开了。

    1953年起她供职于北京军区总医院,任营养科主任。“文化大革命”中营养被视为资产阶级的东西,营养科自然就被取消了。许多医院的营养师被调到食堂或卖饭票或干杂活儿。李瑞芬原来就是资产阶级的大小姐,这下就更惨了,被打成反革命,勒令脱下军装到农村干校劳动改造。“我那时的罪状是,把资产阶级的糟粕当成了精华用在病人的身上,制定食谱,同时提出营养配合治疗的观点。”那些年,她放过牛,喂过猪,养过鸡,淘过粪坑。

    即使在那样的条件下,她在下地干活时口袋里总带个火柴盒,看见小虫子就装进去,回来喂给干校养的鸡,为它们补充优质蛋白。夏天,她又给鸡窝上盖上大片叶子,以免阳光直射到鸡的身上。同时,注意给鸡按时喝水,她养的鸡都下双黄蛋。这,可惹怒了造反派,他们让她站在太阳底下暴晒,罪名是:“用资产阶级的营养观,养了无产阶级的鸡。”

    她在晋北农村时,看到产妇没奶,婴儿夭折,中年人未老先衰,青壮年面黄肌瘦,劳动归来喝着多年腌渍的酸菜水解渴……就走村串户告诉贫困的农民兄弟如何把高粱米面和玉米面掺着菜叶吃,如何将喝的和用的水分开,尽可能地帮助他们注意营养与卫生。

    在那个物质条件匮乏的时代,她也想尽办法从边角废料里面“抠”出营养来帮助病人。危重病人最需要的就是蛋白质,但当时市场的鸡、鸭、鱼、肉供不应求,而国外进口的氨基酸,物稀价贵。于是,李瑞芬盯上了那些厨房下脚料,什么豆腐渣、鱼子、鸡内金、点心渣……把这些搜集起来烘干消毒,磨碎过箩,制成蛋白粉,应用于重病人,救活了不少人。她还曾与地方专家和生化制药厂合作,利用高蛋白食物的副产品比如猪血纤维、豆渣、玉米渣、蚕蛹等等,用酶发酵,制成各种类型不需要消化就可以吸收的复方要素膳。后来,这个科研项目在1990年获得全军科技进步二等奖。

   重任: 她成了全国仅存的72只“大熊猫”之一

    1984年,她奉命紧急住进阅兵村

    1979年底,有一天,正在淘粪的李瑞芬,被领导叫到办公室,让她穿上军装到中南海“执行任务”,为有关人员配餐。“我战战兢兢地说:‘我是反革命,不能穿军装。’‘这是命令。’院领导说。就这样我又回到了部队,又开始了我的临床营养工作。”李老师回忆说。

    1981年在天津召开的一次国际营养师大会上,我国到会的营养专业出身的营养师仅有72人,当时的卫生部部长崔月犁苦涩地笑着说:“这是72只大熊猫,应该好好保护起来。”李瑞芬就是其中的一只“大熊猫”,还是穿军装的营养师。

    1956年、1959年、1984年李老师三次担任国庆阅兵营养总顾问。1999年和2009年阅兵训练,她不顾年事已高仍然参与了阅兵营养配餐的指导。

    1984年的国庆大阅兵时,参加三军阅兵训练的战士们出现了很多晕倒的情况,还有的暂时出现血尿。当时主持军委工作的杨尚昆同志指示:供给标准有限,训练强度大,体力跟不上,但必须保证顺利通过天安门。

    李瑞芬作为阅兵队伍的营养顾问,在这种情况下奉命紧急前往阅兵村,为战士们调整伙食。

    她带了十几个人赶赴阅兵村,首先就是获得数据,以得到下一步营养调整的依据。她先选择了两个食堂(男女食堂各1个)对伙食进行营养分析。然后挑选了1名男兵和1名女兵作为样本,并安排营养工作者对他们进行实地跟踪调查,逐一记录,测算出热量消耗。10多天后结果出来了:平均每名战士每天消耗4150大卡热量,而膳食提供的热量为3000多大卡,一进一出差了一千大卡,正是“入不敷出”的结果导致一些战士出现血尿、晕倒等过度消耗症状。

    为此,她采取的对策是:加餐,由每日3餐改为每日5餐,而且加餐不用走回营地去吃,战士们就地休息,弥补热量摄入不足;针对当时正值七八月份,酷暑难耐的天气特点,确定加餐的食物为绿豆汤、西瓜汁、果汁、酸梅汤和小点心,这既增加了热量和营养成分,又起到了降温防暑的作用;改进烹饪方法,包括选菜、洗菜、切菜、炒菜、配菜,饭菜不要提前做好等战士,而是人到菜好,以保证战士吃到色、香、味和营养价值俱佳的菜肴。

    经过3个月的时间,阅兵部队官兵的身体素质适应了大负荷训练量的要求。

    识见:营养绝不是有钱人的专利

    美国人膳食结构不合理

    现实中人们往往把“营养”两个字看得很神秘,只要说“有营养”就是指很贵、很高档的东西,李瑞芬却不这么看,“‘营’是谋求、寻找,‘养’是养生之道,‘营养’就是寻找养生之道。营养不是有钱人的专利。我的家不是长寿家族,我能长寿得益于学了营养专业,亲身实践、受益一辈子,50多年我的体重‘守恒’在50公斤。”李老师经常这样诠释着营养学理论。

    她自己每天要吃25种以上的食品,有时达到30多种。吃的种类多,不代表量很大,一日三餐每餐主食一两多一点儿,其他都是一些小食品,比如水果、坚果、奶制品等等,这些零食平时就放在手边,想吃了就吃。这种羊吃草似的吃法,特别适于老年人,为此,她还编了个顺口溜:“一日多餐,餐餐不饱,饿了就吃,吃得很少。”

    她和厨师们打成一片,教给他们厨房中的营养知识和烹调中的化学反应窍门,如告诉他们糖炒到什么程度拔丝最好、挂霜最佳,面揉到什么程度面筋质最高、馒头最白。她提出了厨师应该学营养学,营养师应该会烹饪的观点。她强调,营养烹饪两张皮,合起来才能美味有营养。

    2000年,李瑞芬在马来西亚吉隆坡的千人大礼堂演讲《21世纪的人如何吃》,那时她已年过80,依然是神采奕奕,一头银发,一张生动的脸,加上她娓娓动听的话语,吸引了几千名华侨。第二天马来西亚的主要报纸《星洲日报》、《南洋商报》等都整版报道了演讲的内容。

    20年前,美国ABC电台记者采访她时,她坦诚地说:我认为美国人的膳食结构不合理。报道出去后,令许多自觉生活不错的美国人大吃一惊。后来,美国参议院“营养与健康特别委员会”提出,美国目前的营养问题,或者说营养不良、营养过剩、营养负量的问题已成为关系到美国人民健康的首要问题。“千百万美国人塞进肚子里的东西,很可能使他们患肥胖病、心脏病等‘文明病’。一句话,会慢慢地致命。”


2043

主题

4920

帖子

3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1684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6-2-2 14:52:34 | 只看该作者


李瑞芬,主任医师,专业技术四级。1920年6月20日生于上海,1940年考入上海震旦大学家政系攻读食品营养专业;1949年6月参加工作,任上海民主妇联教员;1952年入伍,历任华北军区总医院营养师、主任营养师、北京军区总医院医务部营养科主任;1959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3年1月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79年4月,担任北京军区后勤部医学科委会委员。1989年“复方要素膳的研制与应用”获军队科技进步成果二等奖,荣立三等功。1956年10月,担任北京市中级法院人民陪审员,并出席北京市妇女建设社会主义积极分子代表大会。1993年,担任解放军报读者健康咨询顾问和春节连队食谱评点专家。1984年10月,获中国生理科学会营养学会侯祥川基金营养实际工作奖;2002年5月,获中国学生营养报“创业奖”;2003年6月,获中国烹饪协会“全国餐饮业抗‘非典’先进个人”表彰;2007年7月、2009年9月、2012年4月,先后获中国烹饪协会全国餐饮业“特殊贡献奖”、“功勋人物奖”、“终身成就奖”。

她是军区总医院和北京军区营养专业的奠基开拓者1951年春,华北军区总医院(北京军区总医院1949~1954年名称)先后接收749名志愿军伤病员。为加强营养支持,促进尽快康复,急需专业的营养师。李瑞芬应邀来总医院工作。她一面针对每个伤病员情况制定具体的营养支持方案,一面组建营养室,指导厨师学习营养配餐,一面拟定营养工作制度。经过十多年努力,军区总医院营养专业委员会、军区各医院营养专业委员会、北京军区营养专业委员会陆续组建成立。在二十世纪后50年,军区总医院和北京军区的营养工作,在全军一直居于前列。

她是军队官兵膳食健康的忠诚守护者。1952年到军区总医院工作后,李瑞芬了解到志愿军战士用青春和热血保家卫国的事迹,内心受到深深感动。在提供充分营养素的基础上,她通过与伤病员和其亲属了解他们的原籍和饮食特点,想方设法变换花样、调节口味,增加伤病员食欲。由此,“让共和国的卫士更健壮”成为她一生的信念和目标。七十年代物质生活还不富裕,一些基层单位星期日只开两餐。李瑞芬从人体胃肠运行机理和营养学两个角度分析两餐制不利于官兵健康,通过解放军报呼吁实行周日三餐。不久,总部机关采纳她的建议,全军部队改为周日三餐。她从1956年起参加国庆阅兵部队营养保障工作。1884年新中国成立35周年首都阅兵部队的训练场上,由于1959年后阅兵中断25年,基层指挥员缺乏经验,加之酷暑高温和高强度训练,出现大量战士血尿、晕倒现象,李瑞芬奉命紧急赶赴阅兵村。她采取三招摸底调查:一是选择男、女兵各3名,每人配备一名营养调查员,与战士们同吃同住同训练,从起床、穿衣、叠被、早操、就餐到训练、课间休息、唱歌娱乐、睡眠,每个动作随时记录,连续3天进行24小时实地观察,计算每天每项活动的热量消耗。二是选择两个食堂,对每餐的米、面、菜、肉、蛋、鱼事先称重,收集以往食谱,分析热量、营养成分、搭配情况。三是对3000名战士进行测身高、体重、臂围、腕围和各项生化指标的体检。经过测算,发现战士们每天消耗热量4150大卡,而饮食提供热量只有3000大卡。针对情况,她提出将三餐改为五餐增加热量供给、送汤送水送水果到训练场减少体能消耗、要让饭等人不让人等饭、对各食堂厨师进行营养培训指导等措施,很快消除血尿、晕倒现象,增强了战士体能,保证阅兵部队10月1日顺利走过天安门。1999国庆50周年、2009年国庆60周年首都阅兵训练时,她因高龄不能到阅兵村,就把以往阅兵营养保健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人。2003年,她冒着酷暑编写《抗“非典”饮食调理手册》,汗水湮湿稿纸,手册印出后又不避感染危险送到小汤山、地坛等任务最重的医院。从2009年开始,总医院华益慰专家医疗队连续五年到内蒙古边防部队巡诊,已90岁高龄的李瑞芬惦念着爬冰卧雪的北疆卫士,委托医疗队把自己的《教你吃饭》一书带给边防部队领导、卫生队长和炊事员,嘱咐他们:生活水平提高了,更要注意科学膳食,预防“吃”出来的疾病,保证身体健康。

她是营养膳食健康的模范饯行者。60多年来,李瑞芬一直保持50公斤的体重;85岁时游览湖南张家界,一条7.5公里的金鞭溪她轻松地步行走完全程,令同行的“夕阳红”旅游团五六十岁的旅友们惊叹不已。2008年北京举办奥运会,她到住地北京市朝阳区潘家园社区担任志愿者。她年过九十脸上没有老年斑,身上没有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等“现代富贵病”,人们称赞她是饮食健康的“活广告”。常有人问她:您身体保养得这么好、这么漂亮,有什么灵丹妙药?有什么诀窍?她总是笑笑说:哪里有什么灵丹妙药吆!不过就是“一平二杂三活动”,能够长期坚持下来。她解释说:“平”,就是平衡膳食,注意主食与副食、酸性与碱性、荤与素、粗与细、冷与热、干与稀、动与静等“十大平衡”。“杂”,就是杂食,不偏食、不挑食,每天吃的食物种类在25种以上;“杂”的另一层意思,就是搭配着吃,作米饭时放点豆子,吃海参时配上小米粥,就能做到营养素互补。“活动”,就是每天适当运动,不让多余的热量转化为脂肪在体内存下来。概括起来就是:“管住你的嘴,迈开你的腿;营养你的心,苗条你的身”。

她是营养与烹饪相结合的鼎力推动者。李瑞芬一直主张:家庭主妇和厨师应成为膳食健康的“第一助手”。从八十年代开始,她与著名营养学家于若木先生多方呼吁把营养作为增进民族健康的基本国策,倡导把营养与烹饪的“两张皮扭到一起”,1998年受国内贸易部委托,在北京军区总医院举办全国首期厨师学营养培训班,之后在全国举办厨师营养培训70多期;参与营养配餐师纳入国家职业技能序列的标准制定,并担任培训教材主审;推动设立“全国中小学生营养日”,开展中小学生营养配餐;联手北京饭店、全聚德、丰泽园、四川饭店、五洲大酒店等餐饮名企进行宴席改革试点,推广既有品牌特色又营养平衡的菜谱。她和于若木先生的理念,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马来西亚餐饮业公会多次邀请前往讲学。

她是大众营养健康知识的功勋普及者。“让营养知识走进千家万户,走上百姓的餐桌”,是李瑞芬多年来一直为之不懈奋斗的事业。八十年代初期,她为因病住院的章蕴大姐调理饮食,顺便讲解一些营养学知识,可章大姐说:你讲的挺好,可就是这个素那个酸的,不容易听懂,也记不住。李瑞芬冥思苦想,突然记起到农场喂猪喂鸡的情景,就试着用“腿”作比喻:四条腿的代表猪、牛、羊等畜类,两条腿的代表鸡、鸭、鹅等禽类,一条腿的代表蘑菇、木耳等菌类,没有腿的代表鱼、虾等水产品,中老年人要少吃腿多的、多吃腿少的。章大姐一听特别高兴:你这样一说,又好懂又好记!由此打开了一扇营养知识普及的大门,陆续编撰系列营养顺口溜,如:“中老年人要远三白(食盐、白糖、猪油),近三黑(黑米、黑木耳、黑芝麻)”;老年人用餐要像“羊吃草”——少量多餐;“吃海鲜、喝啤酒,痛风结石追着你走”;“老母鸡,呱呱啼,不到时机不要提”(产妇不能过早食用老母鸡汤)等,被誉为“一听就懂、一学就会、一用就灵”。她撰写的《谈谈中国饮食调理》,1987年7月刊载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信使》月刊,以33种文版在世界发行。先后编著《怎样哺育好你的幼苗》、《厨房中的营养》、《千禧食谱》、《教你吃饭》等图书,在中央电视台《夕阳红·食品与保健》和《子弟兵》栏目、中国教育电视台《美食长廊》栏目、北京电视台播出专题60多部,在报刊杂志发表文章数百篇,介绍营养膳食知识。中央电视台、解放军报、健康报、北京电视台、北京青年报、北京晚报、健康时报等媒体多次邀请她进行营养知识讲座,简明易懂的讲解,好听好记的顺口溜,既美味可口又营养平衡的烹饪技巧,深受广大听众和读者欢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汉山网    

GMT-5, 2024-5-19 00:18 , Processed in 0.054937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