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登录
汉山 返回首页

夺标的个人空间 http://hanshan.info/?1265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Nemesis:想起了二十年代的德国年轻人ZZ(图文)

已有 394 次阅读2015-5-28 08:34 |系统分类:前尘往事 | 宽屏 请点击显示宽屏,再点击恢复窄屏 | 动漫全图 如只见部分动漫,请点击显示全图,再点击恢复窄图

Nemesis:想起了二十年代的德国年轻人ZZ


临时客

夜读世界名著《战争与回忆》,英文名《War and Remembrance》,是美国作家赫尔曼·沃克 (Herman Wouk) 的作品,是著名的二战文学作品,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出版,并被搬上过电视电影银幕。其中有一段描写,使我想起了二十年代的德国年轻人。
   这一段描写是很一个悲惨的故事,说的是:1944年,德国的败局已定,纳粹灭绝欧洲犹太人的暴行愈演愈烈。著名的犹太作家加斯特罗博士坐在开往奥斯威辛的死亡列车上,在即将开到目的地前一晚,他听见前面车厢里的党卫军们在醉醺醺地喝酒、唱歌,先是大唱纳粹歌曲,后来又唱那首令人忧郁的“莉莉·玛莲”,直唱到昏昏睡去。夜深人静的时候,在这死亡前的最后一夜,加斯特罗博士的思想有了驿动,产生了一种莫名的感受:想起了二十年代的德国年轻人。
 
   作家是这样写的,看着车厢外威风凛凛、头带钢盔的德国卫兵。突然之间,加斯特罗博士有了一种特别的感受:门外这个德国年轻人最多也就是二十岁出头的年龄,如果去掉这身吓人的制服,也就是一个普通的德国年轻人而已,这样的德国年轻人,自己在二十年代的维也纳的街头、在慕尼黑的酒馆里,见到过无数次,他们穿着破旧而整洁的衣服,三五成群地呼喊着狂热的爱国口号、抗拒着战败国的耻辱待遇,当时的自己(指加斯特罗博士本人)只觉得这些年轻的德国人很可笑、很可悲,是一群自不量力的可怜虫。可是,博士万万没有想到:有朝一日,几百万日耳曼人会团结起来,整军再战,进而一举征服了整个欧洲,更没有想到的是,这些被压抑了仇恨施放出来后会如此猛烈可怕,竟然把一千万个耶稣基督 (暗指犹太人) 活活地钉上了十字架!
 
     在面临死亡的这一夜,博士发自内心的忏悔,自己当年忽略了很多正常德国年轻人的感受,当然,这里所说的忽略、甚至蔑视德国人感受的决不是仅仅指博士一人,可以说是当时整个社会的风气。应该说,博士是一个聪明有智慧的犹太人,他能从时代发展、民族特性的角度来反省这一段历史,思考问题的方式就是比常人高出一筹。但是后人反省这段历史的时候,绝大多数都人只是看到希特勒的残暴不仁,德国人的冷血无情,悲叹犹太人的命运,强烈谴责那些盲目崇拜希特勒德国年轻人,说他们是罪有应得。二战结束60多年了,那些葬身于战火的德军将士们是得不到任何纪念的,因为,历史从来就是由胜利者来书写的。但是,胜利者书写的历史就一定是正确的历史吗?有没有像书中的加斯特罗博士那样认真反省历史的精神呢?我看未必。
 
   老实说,提笔撰文之前,我也反复问自己:是不是自己有比较深的德国情结,对德国人有好感,才导致自己判断这段历史的时候有偏向性,竟然会去同情那些历史的反面角色们,而不是持一种批判的眼光。实事求是地说,由于个人的特殊经历所致,我对德国人确实是相对了解得多一点,对于他们的民族特性也有一定程度的认识。所以,我才会对二十年代的德国人产生一种难以言喻的情感。也许吧,我对那些本来具有高贵气质、却又在命运的安排下,不得不扮演悲怆角色的德国人确实是有较为强烈的同情心的。
 
    如果时光倒回到80多年前,那时候的德国是一个什么样子呢?1914年~1918年的第2次世界大战已经结束了,德国成为了战败国。经济萧条,人民过着贫困交加的悲惨生活;割地赔款,在巴黎和会上,战胜国给德国施加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很多本属于德国的土地被割让出去,每年德国还要向战胜国进贡交纳很大一笔的战败赔偿金;最为让德国人感到耻辱的是:一向精锐善战的德军也被迫大规模的解散,只允许留下10万国防军,这对于一个尚武善战的民族来说,不能不说是莫大的羞辱!
 
   贫困饥饿充斥着每天的生活、民族自尊心被无情践踏、看不到自己的出路何在?这是每一个二十年代的德国年轻人的生活状态,于是就出现了本文开始的时候,加斯特罗博士所看到的那一幕,他们的爱国主义情绪空前高涨,他们奋起呐喊,要拯救祖国于危难。这大概跟我们1919年的五四运动也差不多吧,我觉得:当时,只要是正常一点的德国人都会有这种爱国主义的情感,更何况日耳曼本身是一个有着优秀个人气质、良好文化传统的民族,他们能忍受这一切吗?当然不能。
 
   令人遗憾的是,二十年代德国人的要求没有被当时的国际社会所重视,从古到今,国际社会都是弱肉强食,以强者为核心的理念,焉有你德国作为一个战败国的发言权?战败本身就意味着没有发言权!这种看法在当时尤为普遍,这还不是说某些强国的统治者们的看法。就连文中的加斯特罗博士这样有见识、有远见、有智慧的人,竟然也认为这些德国人不过是一些可怜虫在乞讨发泄而已。
 
好吧。既然国际社会不给他们出路,连正常的知识阶层也认为这些德国人是可怜虫,
从古到今又都是强者说话的传统,那么这些德国人除了拿起武器,以暴制暴之外,
还有什么别的出路呢?
 

 
于是,在这样的思潮和背景下,希特勒的纳粹主义兴起了。请注意:希特勒也不是
一夜之间成为德国人所共认的救星的,而是走过了漫长的十几年的政权夺取过程。说明在这段时间里,相当多的德国人对纳粹主义的还是有所观望,对其弊端也是不无认识的。但为什么最后希特勒还是能凭借纳粹主义上台呢?说白了,当时的德国人也没有别的出路,要挽回自己的国际地位和民族自尊心,在当时的环境下,除了跟希特勒走也没有别的办法。
 
谁也没有想到的是,在纳粹的旗帜下,德国人迅速拧成一股绳。在短短的几年里,整军备战,铸就了一支异军突起的德军。这支军队承继并发展以往德国所有武装力量的军队建设精华和战争指挥艺术,加上德国人本来就具备的钢铁般的意志和严明的纪律,几乎成了一支战无不胜的劲旅。但是,其中有一个原因是笔者不得不指出的:那就是这支军队里的大部分年轻人都经历过二十年代德国那种生不如死的生活,他们是怀着深仇大恨,自愿应征加入德军的,他们也渴望着以血洗血,以暴力和征服来洗刷压在德国头上的一切不平等条约。
 
这样一支德军,自然就成为一支不可阻挡的钢铁洪流,终于成为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祸首。在战争的初期,德军凭借着先进的武器、高超的指挥艺术、闪击战的突然性,征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国家,过去骑在德国头上的宿敌被他们一个一个打翻在地。德国人的复仇心理也得到了充分的表现。在1941年德军进入巴黎之后,法国投降,德国人就坚持投降签字仪式必须在一战德国人向法国投降的同一地点、甚至同一节火车车厢里签定。可见,德国人当时疯狂的报复心。
 
更为残酷的报复落在欧洲的犹太人身上,欧洲反犹主义的历史,笔者不大清楚,但是当时相当多的德国人,包括希特勒本人在内,都把自己的不幸都归咎于犹太人,这已经是被历史证明了的事实。于是,德国人违反人道主义的基本原则,失去理智地清洗犹太人,并且以德国人的那种精确到极致的效率,把这种屠杀演绎到了令人毛骨悚然的地步。文中提到的加斯特罗博士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成为纳粹屠杀犹太人的牺牲品的。博士在回首完这段历史之后,只说了一个字:“Nemesis!”(报应!)
 
Nemesis如果简单的译成中文的话,就是报应的意思。但是,博士意思是自己得到了报应呢?还是全体犹太人得到报应了呢?还是说那些曾经蔑视过德国人的国际社会得到了报应了呢?亦或是指这些疯狂的德国人将来也会得到报应呢?还是警示人们做人做事不要太自以为是,否则就会得到报应呢?我的理解是:这些意思都有,都在这一个字里体现出来了。
 
无庸置疑,最先得到报应的是德国人。到1944年的时候,德国基本上是已经与全世界对抗了,战争车轮的巨大惯性真是令人感慨,一开始德国人肯定不是准备与全世界为敌的,但是,战局发展到这一步也是无可奈何的事。即使是在这种情形下,德军也没有出现兵败如山倒的局面。除了德国人服从的个性和德军严明的纪律之外,还有没有别的原因呢?我看至少还有一个埋在这些德军将士心中深层原因。
 
那些经历过二十年代德国生活的人们,此时已经成为当时德军中的核心中坚力量。面对即将崩溃的局面,他们会怎么想呢?是赶紧投降算了,保住一条命,苟延残喘,再回去接碴儿过那种生不如死的生活?还是像一个真正的勇士一样,紧握手中的钢枪,战至生命的最后一刻?别的民族我不大了解,不敢妄言,但是,正常情况下,德国人是不大会接受前者的,即使是最后保全了一条残命,这一辈子也会郁郁而终的。与其这样,那还不如穿着这身体面的德军制服死去算了。那样的话,至少你的对手还会高看你一眼。
 
于是,明知败局已定,德国人在1944年年底的抵抗却比过去更加强烈,因为他们知道:一旦战败,自己无路可走。这篇名著里是这样描述当时 (1944年底) 的情形的,一位狂热的德国将军说:“德国已经打得四面楚歌,战至浑身是血,可是他的敌人们却仍然不敢靠近他!”
 
这些经历过二十年代生活的德国年轻人啊!
 

往事如风,这些二十年代的德国年轻人绝大多数都已经在那场大战中死去了,骸骨遗体遍布欧洲各国,他们也不会被人们想起和提及。当然,后来的历史也证明,战胜者也还算是部分地接受了历史教训,没有再像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那样,残酷对待战后的德国,还执行了“马歇尔计划”,给战后的德国带来了稳定和繁荣。不过,我的内心深处也有一个小小的疑问,如果不是这些德国人顽强奋战、英勇牺牲,为自己和祖国赢得了尊严的话。那些拥有极权的世界强国们,会这么尊重他们,考虑战后德国人的感受吗?
 

我本人不这么看。

-------------------------------------------------------------------------

作者:谁是谁非任评说 

通货膨胀历来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大威胁,尤其是恶性通货膨胀(一种无法控制的通货膨胀,一般指每月通胀率50%以上)。德国在上世纪20年代初,物价曾在48小时内上涨一倍,前苏联解体时,也发生了严重通货膨胀。

纳粹统治初期,德国经济在金融业奇才沙赫特的治理下得到快速恢复发展,民众失业问题基本得到解决,纳粹德国的这段经济时期被人们称为“沙赫特时代”在这里我们不说纳粹后来的极端主义和侵略给德国和世界所带来的灾难,我们要从其经济成就来认识其经济政策的可以借鉴的宝贵经验。

1933年,希特勒成为德国总理。此时,德国政府的赤字仍然高得吓人,失业人数超过600万,莱茵河西岸地区虽然已被盟军在1930年6月归还,但却百废待兴;而且法国还占领着萨尔州,并企图用培植当地分裂势力和亲法分子的做法,通过全民公决,把这个州正式吞并掉。只要德国的经济形势不好转,法国人的这个阴谋就随时可能得逞。

在纳粹当局的努力下,到1938年,德国失业率降到了1.3%,而同期美国失业率为1.89%,英国为8.1%,这样对比一下,纳粹党宣传自己“创造了消灭失业的经济奇迹”,还真不全是在自吹自擂。 希特勒上任后的第二把火,烧向了德国几乎陷于停顿的经济状态,宣称要尽快让德国经济发动机高速并持续地运转起来。从1932年到1937年,德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了102%,国民收入也增加了一倍。这些实在的数据表明:纳粹当局的确在不长的时间里,创造了德国经济复兴的奇迹。 希特勒对内烧的第三把火,是重建社会保障体系、落实社会福利政策。希特勒上台后大力推选社会保险制度,增加和提高国民的社会福利,在通过“劳动美化活动”来改善工人的劳动条件和劳动环境的同时,还扩大了职工的有薪休假制度。纳粹的属下工会劳动阵线,在疗养胜地鲁根岛等地,修建了一批疗养院和旅馆。仅1937年一年内,全德就约有一千万工人享受到了这项福利。以上的成就,即使是放到今日,也是可以令世界各国难以企及的,如果希特勒那时立即死去没有后来的世界大战,希特勒会成为人类最伟大的政治家之一。



首先就是在德国非常好的控制了有关渔利者的投机,在德国当时社会上的高利贷者和民间金融,从中世纪以来的传统就是由犹太人经营的,犹太人的投机还造成德国1921-1923年的恶性通货膨胀,但是德国对于这些金融势力的打击残酷到了肉体消灭的程度。

而希特勒的德国在实行粮食价格和钢铁价格的严格管制政策,抑制了刚性需求商品的价格飙升,从而很好的控制了通货膨胀的幅度。这里从法律的条文与社会的公平是有冲突的,高利贷逼死人不偿命是有问题的,因此为了控制这样的物价就要有国家征用等等手段,法律上就要有显失公平、乘人之危和紧急避险等等的救济,对于非常时期的投机巨额利益进行限制,就如中国过去地主的高利贷和地租要断绝穷人生路的时候,法律再予以保护就引发了社会的巨大革命,而犹太人贪婪的金融投机的恶果也就是引发了社会报复性的仇杀,这些问题是有经济基础的,不能以历史英雄主义把事件变成个人的意志行为。

而对于控制货币市场和通货膨胀国家这样的控制力也不一样,德国人是世界上著名的遵守纪律的,其国家的传统也是一样,在希特勒德国由于法西斯的洗脑这样的意志纪律性又得到了空前的强化,德国人的纪律性使得国家调控经济的成本极大的降低,效果极大的提高。

再者我们看到的就是当年德国建立了当年举世无双的社会保障体系,让劳动者的收入大幅的提高,并且使得德国的普通工人可以休假,甚至到外国度假,这样的举动实际上是提高了德国的社会内需,使得社会的购买力多元化而不是集中于大家恐慌的商品囤积,社会的发展提高了消化货币增发和积极财政的能力,新增发的货币成为了老百姓消费和拉动内需的动力,德国当年的公路建设和汽车消费就是如此。而我们还要注意得就是当时德国的经济环境,资本主义已经发展了多年,在各种生产领域有大量的过剩富裕产能,只要控制住粮食、钢铁等等需求曲线非常刚性的产品,老百姓的收入提高所带来的巨大购买力是一个被过剩的产能所消化的!





对于德国这样的经济做法,世界各国在二战后虽然妖魔化了纳粹但是却普遍吸取了他们的经济经验采取了提高工人福利和工资、带薪休假和缩短工作时间等等的做法,我们书本上马克思时代的残酷剥削基本上成为了历史。但是对于这样的制度安排,还有一个关键的基础就是必须要有足够的资源基础,德国的世界大战的背后就是要求重新划分世界的资源版图,德国战败所以被妖魔化而西方现在可以实现这样的福利,背后就是可以通过货币的贬值而把泡沫输出世界得到资源,在西方幸福的福利背后就是西方各国在二战以后均从债权国变成了债务国,美国从资源出口国变成了最大的资源进口国和消费国,美国的不足世界5%的人口消费了大约世界45%的资源,人均碳排放达到19吨,没有了资源保障也是不行的,而对于没有保障的东西,需要的就是国家强力控制,就如希特勒对于物资的控制,所以需求不是万能的,依靠需求拉动经济的前提是供给过剩的过剩经济。

德国虽然战败但是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是世界科技的中心,在此成为发展了划时代的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的学术中心,德国的奔驰、克虏伯、大众等等公司在汽车、钢铁、军工、化工等等方面是世界领先的,新兴的科学技术永远是承受各种货币金融泡沫最好的场所,而且通过这样的泡沫也是西方促进科技发展的一种机制,这样科技泡沫的损失是社会富裕阶层承担,承受能力强不会有社会动荡,而科技成功所带来的技术发展和经济力量,完全可以与增发货币所人为创造的财富对应,这才是问题的关键,国家多印了这样多的货币,而技术带来的价值,即对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节省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甚至超过货币的增发。德国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的经济成就是伴随着科技空前发展为背景的,就如当今美国这样的货币政策没有出现恶性通货膨胀也与美国的航天、网络、半导体等等全新领域的发展有关,所以科技的发展与金融的货币实际上也是紧密联系的,科技可以消化金融的泡沫,而金融的货币泡沫与科技结合后可以使社会的经济资源向科技集中,通过货币的泡沫的再分配来促进科技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而货币的泡沫找到科技的出口,货币的恶性通货膨胀就被科技所带来的劳动生产率增长和财富所兼容并蓄了,因此更加深度的认识科技的威力和对于经济金融的影响,也是我们解读恶性通货膨胀和货币泡沫规则的一个钥匙。

鲜花

真棒

玩闹

同情

看看

困惑

震惊

bad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汉山网    

GMT-5, 2024-5-4 17:37 , Processed in 0.069109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