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登录
汉山 返回首页

夺标的个人空间 http://hanshan.info/?1265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伍子胥、夫差、勾践的复仇比较

已有 418 次阅读2015-10-30 21:51 |系统分类:前尘往事 | 宽屏 请点击显示宽屏,再点击恢复窄屏 | 动漫全图 如只见部分动漫,请点击显示全图,再点击恢复窄图

  伍子胥、 勾践、 夫差复仇比较 — — 《 史记 》 中复仇意识管窥


  黄敏


  个人复仇是《史记 》 中重点渲染的主题之一。其中尤以春秋末期伍子胥复仇最为波澜壮阔。子胥单独立传 ,主要记载的是伍子胥的复仇过程 ,中间伴有白公复父仇 ,申包胥复国。明代凌约言评此传曰:“ 传子胥不忘郢也 ,故一传之中叙夫差 ,复父仇也 ;虽伯噽 ,亦复祖仇;申包胥复君仇也;越王 ,复己仇也;白公 ,复父仇也。 ”[ 1 ](卷六十六 ,伍子胥列传第六 )司马迁对这几起复仇事件的描写以伍子胥复仇为线索 ,将其他复仇贯穿其中 ,详略轻重各异 ,司马迁之如此安排 ,显示了他对复仇意识的理解。
  一、 伍子胥、 勾践、 夫差三人的复仇之路


  (一 )个体英雄之复仇
  伍子胥 ,名员 ,父伍奢 ,兄伍尚 ,其先人伍举以直谏显名楚国。子胥为人 ,“ 智而好谋 ,勇而矜功 ” ,其父认为能成大事。至楚平王时 ,听信奸臣费无忌谗言 ,坐伍奢与太子勾结谋反。平王为免除后患 ,乃以伍奢为饵 ,引伍氏兄弟自投罗网。子胥闻伍奢之召 ,果然立刻识破其中的阴谋 ,于是劝说其兄伍尚勿从俱死 ,留有用之身以报父仇。他说:“ 楚之召我兄弟 ,非以欲生我父也 ,恐有脱者后生患 ,故以父为质 ,诈召二子。二子到 ,则父子俱死。何益父之死 ? 往而令仇不得报耳。不如奔他国 ,借力以雪父之耻 ,俱灭 ,无为也。 ”伍尚则云:“ 我知往而终不能全父命。然恨父召我以求生而不往 ,后不能雪耻 ,终为天下笑耳。 ”又谓员 :“ 可去矣 ! 汝能报杀父之仇 ,我将归死。 ”[ 2 ](卷六十六 ,伍子胥列传第六 )伍尚亦清楚此去并不能救父 ,但愿与父俱死。这正与伍奢所说:“ 尚为人仁 ,呼必来。员为人刚戾忍诟 ,能成大事 ”相应。清吴见思评此段曰:“ 员所言者势 ,尚所言者情 ,两相对照 ,各成其是。 ”[ 3 ](卷六十六 ,伍子胥列传第六 )伍氏兄弟所为皆是量力度德 ,各有所得的。于是子胥“ 贯弓执矢向使者 ,使者不敢进 ” ,遂逃亡。
 子胥出奔的过程 ,本传中用详略相间之法展示。其中 ,对他辗转多国的经历运用的是具体叙述。 “ 几不得脱 ” ,“ 追者在后 ” ,虽只数语 ,却写出极其危险之境况。中间又插入渔父之事 ,用渔父之口说出平王急切杀子胥而后快的心情:“ 得子胥者赐粟五万石 ”。渔父相助 ,表明子胥逃亡 ,在当时还是有人能理解的 ,同时也暗示出子胥出亡的环境之险恶。而“ 伍胥未至吴而疾 ,止中道 ,乞食 ”一笔带过 ,却仍能让人思考其间之不易 ,留给后人广大的阐释空间。又司马迁在 《 范睢蔡泽列传 》 中借范睢之口道出“ 伍子胥橐载而出昭关 ,夜行昼伏 ,至于陵水 ,无以糊其口 ,膝行蒲伏 ,稽首肉袒 ,鼓腹吹篪 ,乞食于吴市 ,卒兴吴国 ,阖庐为伯 ”。用互见法道明其父奢对子胥所下的“ 为人刚戾忍诟 ,能成大事 ”的评语 ,亦表现出后世士人对子胥的景仰。

  子胥明白 ,要想复父兄之仇 ,逞匹夫之勇无济于事 ,必须借助他国的力量 ,方能达到复仇的目的。自申公巫臣奔晋之后 ,吴楚交兵已数十载 ,因此扶吴攻楚是最好的策略。他首先把阖庐扶上王位 ,然后养精蓄锐 ,终于在九年后 ,用合围之法 ,攻入楚都郢。此时 ,楚平王已死 ,其子楚昭王出亡。子胥求昭王不得 ,乃掘楚平王墓 ,鞭尸三百 ,终于报得大仇。

  整个复仇过程中 ,强调的是复仇的前期准备 ,即子胥逃往吴国的经历和取得阖庐信任的经过。对吴伐楚的具体战争 ,只用简笔写出。清代吴见思评曰:“ 以前写子胥借力雪耻 ,楚国苦兵。劝王伐楚 ,则破楚事当极写 ,为子胥铺序 ,乃只用夫概出师 ,吴兵乘胜 ,一字不及子胥 ,实处虚写。 ”他认为这是司马迁作史的一种笔法 ,以虚写实。伍子胥为父兄复仇具有合理性 ,虽然其行为有过激之处 ,但并不妨碍其成为史家笔下的英雄人物 ,为后人所钦佩。王安石云:“ 子胥出死亡逋窜之中 ,以客寄之一身 ,卒以说吴折不测之楚 ,仇报耻雪 ,名振天下 ,岂不壮哉 !”梁启超云:“ 伍子胥引外族以自覆其祖国 ,律以爱国之义 ,盖有最焉。虽然 ,复仇亦天下之大义也 ,其智深勇沉 ,则真一世之雄也。 ”[ 1 ](卷六十六 ,伍子胥列传第六 )
  (三 )强国君主之复仇



  夫差复仇 ,既为父报仇 ,亦为国雪耻。 《吴太伯世家 》 、 《 伍子胥列传 》 、 《越王勾践世家 》 对此过程均作略写。三处都提到的是阖庐临死前嘱咐夫差“ 尔忘勾践杀汝父乎 ?” ,让夫差谨记杀父之仇人。夫差养精蓄锐 ,“ 三年 ,乃报越 ”写出夫差复仇之艰难。又写“ 习战射 ,常以报越为志 ”再提一笔 ,更显复仇之难。待到当政二年 ,以精兵伐越 ,败之夫椒 ,报得大仇。

  复仇过程 ,并未详细写出 ,只是通过两个细节描写 ,隐约可知其复仇之不易。

  相对于伍子胥来说 ,夫差复仇来得要容易。首先 ,他是一国之君 ,个体自由是有的 ,不需要像伍子胥那样为了生存而亡命江湖。其次 ,夫差所率领的是克楚之兵 ,兵劲足以衡中国 ,夫差王霸之心 ,必以败越为第一步 ,即使没有父仇 ,吴越交兵也必不可免。阖庐之死 ,更加激励起了他的败越之志 ,起着催化作用。这从夫差放勾践一条生路可知其对复仇对象并没有达到父仇不共戴天的程度。

  二、 司马迁赋予三者的复仇意识比较
  三个复仇故事中 ,伍子胥复仇是司马迁重点刻画的。他在三篇传记中反复强调伍子胥的个人作用 ,有学者认为吴越因领土扩张而导致的战争 ,被司马迁演绎成伍子胥个人复仇的结果 ,夸大了在这场几乎导致楚国灭亡的战争中伍子胥的复仇作用。其实 ,这正是司马迁要造成的效果 ,或者说是他潜意识中复仇思想的体现。作为史家 ,他能承董狐之笔 ,尽量重现历史真实。但是他笔下不自觉中给伍子胥复仇以较大篇幅 ,并在《伍子胥列传 》 的评论中说 :“ 向令伍子胥从奢俱死 ,何异蝼蚁。弃小义 ,雪大耻 ,名垂于后世。悲夫 !”太史公对伍子胥复仇是认同的 ,这与他本人身受之耻辱有关系 ,他更能切身体会到伍子胥为父报仇之心 ,从“ 名垂于后世 ”这个角度来看待这场复仇的。可以说 ,《 史记 》 本身也可以说是司马迁名垂于后世的依托 ,他以书写文字流传后世的方式来雪身受大刑之耻。
  与子胥复仇相比 ,司马迁在勾践复仇上亦颇费笔墨。勾践作为一国之君 ,在失败后敢于不死 ,接受教训 ,东山再起。勾践复仇的最大障碍是伍子胥。由于伍子胥曾忍辱负重 ,逃亡多年 ,经历无数劫难 ,复仇经历极其坎坷 ,无疑 ,他对复仇的心态有着极深的理解 ,能洞悉勾践欲复仇的心理 ,从而给勾践复仇造成极大的阻力。在勾践战败求降之时 ,夫差本欲许之 ,伍子胥则反对 ,他说 :“ 天以越赐吴 ,勿许也。 ”在伯嚭谗言下 ,夫差又欲许降之时 ,子胥进谏曰:“ 今不灭越 ,后必悔之。勾践贤君 ,种蠡良臣 ,若反国 ,将为乱。 ”可惜夫差不听忠言 ,终赦越。勾践要复仇 ,必须先除去伍子胥。他贿赂伯嚭 ,借他之力排挤伍子胥。伯嚭利用夫差的不忍之心 ,说了这么一段话:“ 伍员貌忠而实忍人 ,其父兄不顾 ,安能顾王 ? 王前欲伐齐 ,员强谏 ,已而有功 ,用是反怨王。王不备伍员 ,员必为乱。 ”[ 2 ](卷四十一 ,越王勾践世家第十一 )其中虽有中伤之词 ,但亦抓住了伍子胥的特点 ,使夫差对伍子胥产生怀疑。而后 ,夫差果因子胥寄子于齐而大怒 ,曰:“ 伍员果欺寡人 !”又使人赐子胥属镂剑以自杀。在除去伍子胥后 ,勾践的复仇就变得顺畅了。在复仇过程中 ,勾践所使用的手段可能不算光明磊落 ,然两国交兵 ,谋国为上 ,勾践以绝对劣势图再起 ,必然坚忍勇绝 ,能人所不能 ,以二十二年之功 ,而得霸业 ,勾践不可不谓贤 ,不失为太史公笔下的英雄。太史公对其评曰:“ 禹之功大矣 ,渐九川 ,定九州 ,至于今诸夏艾安。及苗裔勾践 ,苦身焦思 ,终灭强吴 ,北观兵中国 ,以尊周室 ,号称霸王。勾践可不谓贤哉 ! 盖有禹之遗烈焉。 ”从勾践能以顽强意志 ,卧薪尝胆二十二年 ,终于打败敌国这个层面来说 ,他可以说是千古一君 ,无怪乎司马迁谓之“ 贤 ”。虽然从道德上来说 ,不能够与他创立的功业相媲美 ,但不妨碍勾践以其坚定的复仇意志流芳百世。
夫差复仇 ,虽是略写的一段 ,但从语句中仍可以看出夫差是靠自己的力量 ,光明正大地打败越国的。他之所以为后人所批评 ,乃是他后来误杀忠臣伍子胥 ,在称霸过程中 ,为越国乘虚而入 ,被勾践所败。历来认为夫差是不辨忠奸的昏君 ,其实他身上有着不忍人之心 ,他之所以被勾践所败 ,一部分是由于有称霸中原之野心 ,另一部分则是他自身的“ 仁 ”心。他打败勾践后 ,不忍致其于死地 ,以致留下后患。相对勾践来说 ,他更具人性色彩 ,因而不能以昏君一概论之。夫差即使在战败时 ,仍具有霸王之气 ,他拒绝了勾践对他的施舍“ 迁吴王夫差于甬东 ,予百家居之 ” ,曰 :“ 孤老矣 ,不能事君王也。吾悔不用子胥之言 , 自令陷此 ”[ 2 ](卷三十一 ,吴太伯世家第一 )而最终选择了自刭。他临死前已经明白了自己的错误在于不用子胥之言 ,是自己给自己造成的恶果 ,于是选择接受失败的后果。三、 从《 史记 》 可窥见司马迁之复仇意识


  司马迁以楚、 吴、 越三国争霸战争为背景 ,以伍子胥复仇为主线 ,展现了一幅惊心动魄的历史画面。在叙述这段历史时 ,由于主人公与作者的遭遇有相通之处 ,故司马迁对处于弱势的子胥、 勾践的心理状态有感同身受之处 ,对其经营复仇亦有神通之处。
  司马迁对弱者复仇予以较大关注。从故事叙述上讲 ,以弱克强 ,弱者处强者压力下 ,其间艰辛难以诉诸笔墨 ,主人公忍辱负重 ,其事亦感人肺腑。故 《 史记 》 中述子胥之亡“ 几不得脱 ” ,“ 追者在后 ” ,字数无多而形势恶极 ,其间险阻 ,扣人心弦 ,最终大仇得报 ,又予人以大快人心之感。其描写勾践复仇之苦 ,“ 置胆于坐 ,坐卧即仰胆 ,饮食亦尝胆 ,曰:‘ 女忘会稽之耻邪 ?’ 身自耕作 ,夫人自织 ,食不加肉 ,衣不重采 ,折节而下贤人 ,厚遇宾客 ,振贫吊死 ,与百姓同其劳 ”如此二十二年 ,强吴虎视之下而行灭吴之事 ,其间心血 ,无可以言语形容 ,虽司马迁妙笔 ,亦不得不却步。其中借子胥之口 ,指出勾践对吴国的威胁之大:“ 此人 (勾践 )不死 ,必为国患。吴有越 ,腹心之疾。 ”最终勾践乘吴用兵北争之际 ,开始了复仇战争 ,卒得王霸。夫司马迁受刑之躯 ,其所受耻辱 ,可与子胥、 勾践比肩 ,然不能有子胥出亡之行 ,亦不能有卧薪尝胆之志 ,神往而已。著述史传而快自已怨妄之心 ,虽不能加诸汉武之身 ,然从其对子胥、 勾践的同情可窥复仇之意 ,“ 向令伍子胥从奢俱死 ,何异蝼蚁。弃小义 ,雪大耻 ,名垂于后世。悲夫 !”子胥、 勾践以弱势复仇 ,司马迁将个人情感注入其中 ,从而给个人精神上以慰藉。

  同样是复仇 ,司马迁对夫差的描写比之以上二者要简略得多。作者何以如此安排 ,除叙事方法上的安排外 ,还另有深意。夫差挟败楚之威 ,而自勤勉 ,以必胜之势败必败之敌 ,顺理成章 ,无子胥亡身之虞 ,亦无勾践灭国之险 ,无复惨苦动人心脾者 ,一者无须多费笔墨 ,再者夫差对勾践处于优势 ,兵力强盛 ,这与司马迁对汉武帝的力量对比迥异 ,而在司马迁心中 ,对夫差有恃强凌弱之感。这与其自身怨望之心不一致 ,因此对夫差以略写 ,在《 吴太伯世家 》 文后的评语中 ,也没有论及夫差复父仇之事。可见 ,夫差没有给司马迁以震憾 ,反而因为其杀子胥而有所不喜 ,更坚定了对子胥遭遇的同情与感慨 ,使司马迁更加感怀身世。
  四、 小结
复仇是 《 史记 》 叙事的一大主题。自有国家以来 ,国内外之明争暗斗所在多有 ,多少英雄因“ 利 ”而亡身。虽然其间存在所谓义、 节、 忠、 孝 ,这都是因利而生 ,故无忌馋而子胥出亡 ,阖庐贪而身死 ,勾践图霸而辱其身。人之贪欲而生有仇怨 ,有仇怨而生复仇主题。以子胥之智 ,夫差之勇 ,勾践之贤尚不免于此 ,可见人间仇怨何其之多。司马迁含怨望之心 ,叙述此段复仇往事 ,必然产生心灵上的共鸣 ,其对三人复仇的描述 ,暗含有司马迁自身的复仇意识 :如含愤而死 ,“ 何异蝼蚁 ” ,要“ 弃小义 ,雪大耻 ” ,方为大丈夫处世之道。


  参考文献

  [1]凌稚隆.史记评林 [M ].佩兰堂 ,清光绪十年刻本.
  [2]司马迁.史记 [M ].金陵书局 ,清同治五年刊本.
  [3]吴见思.史记论文 [M ].清康熙二十五年刻本.

鲜花

真棒

玩闹

同情

看看

困惑

震惊

bad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汉山网    

GMT-5, 2024-4-26 01:41 , Processed in 0.047309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