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登录
汉山 返回首页

career的个人空间 http://hanshan.info/?3484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不要误读和洋洋自得,这只是美国打人的套路

已有 423 次阅读2019-6-27 21:08 |个人分类:感想|系统分类:原创博文| 误读, 套路, 中美, 贸易战 | 宽屏 请点击显示宽屏,再点击恢复窄屏 | 动漫全图 如只见部分动漫,请点击显示全图,再点击恢复窄图

看到网上有篇来自陆媒的文章《打压华为的这个后果 特朗普可能真没想到…》,语气是洋洋自得,但我要说:不要误读,其实这只是你的自以为是,你把美国政府想的太笨了。美国政府之所以这样做,并不是不知道会有这样的结果,而是要看中国政府的反应,有没有反应过度而造成的失误,这是它打人的套路。中美两个都明白:单纯的外部打击是已经不可能打倒对方了,能打倒对方的就只能是对方自己内部所产生的失误,从而在相互的斗争或战争中失败。

那中国有没有反应过度呢?有,中国现在大力提倡的自主创新就是。中国不是不需要自主创新,而是从现在这次斗争或战争的实际情况来看,现在更应该是好好地利用美国所暴露出来的这一弱点,对来自美国本土制造的高科技产品实行高额关税以逼迫这些高科技公司将更多的生产线移出美国,从而造成美国经济结构的进一步恶化。当然,自主创新还是要做的,但相比较之下,是种长期战略。设想以下,对那些在美国以外的企业是不是更容易被收购呢?

还是那句话: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你有你的套路,我有我的桥段,就看谁先露出破绽,被对方一击致命。快速是克敌的不二法宝。

(附文)
-------------------------------------------------------------------------------------------------------------
陆媒:打压华为的这个后果 特朗普可能真没想到…

最近一段时间,美国打压华为(专题)的出口管制“禁令”似乎正在“破功”。美国《纽约(专题)时报》6月26日援引多名知情人士的话说,尽管特朗普(专题)政府禁止对中国科技巨头华为出售美国技术,但多家美国最大的芯片制造商已向华为出售了价值数百万美元(1美元约合6.9元人民币(专题))的产品。

知情人士表示,自美国商务部5月颁布“禁令”以来,包括英特尔和美光在内的美国公司已找到向华为出售技术的方法。这些元器件大约三周前开始流向华为。 
  
知情人士透露,美国商务部把华为列入所谓的“实体名单”、对其进行禁售的举动在众多美国供应商内部引发了混乱。许多高管对美国的贸易管制缺乏深入了解,导致他们起初暂停了对华为的货物输送,直到律师弄清楚哪些产品可以发货。

按照美国《纽约时报》的说法,美国公司在海外生产的产品并不总被认定为美国制造,供应商也正在利用这一点。这些销售将有助于华为继续出售智能手机和服务器等产品。 

舆论观察到,美国企业“绕开”出口管制措施继续向华为供货早有征兆。

美国半导体工业协会主席约翰·诺伊弗近日就在一份声明中写道:“经与美国政府讨论,现明确在符合实体名单与适用规定的前提下,可向华为供应部分产品。”

对于上述现象,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所学者李峥在接受参考消息网采访时称,美光等科技企业经过相关法律咨询及分析,认为其部分供货并不受到美国出口管制的影响。一方面,这些产品并未达到实施出口管制的“门槛”;另一方面,一些产品是通过技术授权或外包的形式进行的,因此可以“绕开”美国相关“禁令”。

有舆论认为,美国芯片厂商继续向华为供货充分说明,对特朗普政府而言,打击华为是多么困难。这些企业的做法也让人想到,改变将世界电子行业和全球商业连结在一起的贸易关系网络,可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

对此,李峥表示,当前,全球科技产业链错综复杂,相互联系,任何国家试图通过强硬政治手段打断产业链的做法都不现实。

事实上,美国企业颇为担心失去中国的重要客户及中国市场。

有舆论表示,美国企业并不是重要技术的唯一来源,这些企业并不希望华为的宝贵业务被来自其他国家的对手抢走。例如,在华为智能手机的内存芯片方面,美光就有三星和SK海力士这样的韩国竞争对手。如果美光无法向华为供货,订单会轻易地转向那些对手。

鉴于此,有分析认为,对美国企业而言,未来,尽管争取继续出货可能将付出一些成本,但这些企业会将成本与盈利情况进行权衡,毕竟中国巨大的市场对美国企业而言仍然不可或缺。美国企业“绕开”出口管制的做法可能依然会持续。

鲜花

真棒

玩闹

同情

看看

困惑

震惊

bad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汉山网    

GMT-5, 2024-3-19 01:01 , Processed in 0.059247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