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汉山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314|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青蒿素,验药的光辉典范(图)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0-7 10:49: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发布日期:2015年10月06日 [size=1.5]
屠呦呦面对中药的“伟大宝库”,不是采取直接继承乃至于拿来就用,而是“验药”的态度,用现代医学的方法原理检验古老的中药。她验了808个,肯定了1个,虽然验的无比的辛苦,终于修成正果,挽救无数生命,造福于全世界。这是验药的光辉典范,也是中国现代医学对世界医学的伟大贡献。青蒿素实际上是对中医药的彻底否定,是废医验药的光辉典范,也必是唯一的典范

2015年10月5日是个注定值得中国人狂欢和永远纪念的日子,在这一天,中国终于产生了本土第一个自然科学类诺奖。代表自然科学的最高荣誉,恍若天降奇兵,落于渴望已久的中国,其中所包含的能量之大不言而喻。

这能量应该也必须是正能量,如何理解并阐明这一点并不容易,毋宁说是艰难的。

屠呦呦教授(图片来源:新华社)


屠呦呦因青蒿素获诺奖是当之无愧的。诺贝尔奖官方网站的评价是:“屠呦呦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物能够显著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为人类提供了强大的新手段,来应对这些每年影响数百万人的寄生虫病,在改善人类健康与减少疾病痛苦方面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我们可以从世卫组织《2013年世界疟疾报告》中的数据来理解这一评价,“在2012年,估计发生了2.07亿例疟疾病例,造成大约62.7万例疟疾死亡。估计仍有34亿人有感染疟疾的风险,多数人在非洲和东南亚。2000年以来,全球在控制和消除疟疾方面的努力估计已挽救了330万人的生命,全球范围内和非洲地区的疟疾死亡率分别下降了45%和49%。”挽救330万人的无量功德中“以青蒿素为基础的联合疗法(ACTs)”显然居功至伟。

怎样看待青蒿素?我们显然不能把青蒿素当成“万世不易”的“经方”;它虽然疗效卓著,疟原虫们并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已经进化出了耐药机制。但是,青蒿素发现过程带来的科学启迪却可以是“万世不易”的,有了这样的启迪,我们才有可能不断的发现新的青蒿素。

会有怎样的启迪呢?

对屠呦呦的获奖有“拥戴之功”的饶毅教授认为:“青蒿素在今天最大的启示是‘扎实做事’。屠呦呦及其小组成员,以及参与‘5-23项目’的科学工作者都不是天才,也不是杨振宁、李政道式的有非凡才能的人。但在他们参与‘5-23项目’后,他们认认真真、扎扎实实做研究,在机遇来临的时候,他们能够把握并把工作做好,没有简单放弃,最后他们的成就挽救了人的生命。”饶毅忧心忡忡,中国目前的科研缺乏的正是“认认真真、扎扎实实的工作”的风气。

饶毅的担忧有深刻的现实基础,但是,如果放到更广大的中国科学史或中国医学史的背景中去思考,我认为,青蒿素的启迪是以光辉的榜样宣示了“验药”的重要性。必须“认认真真、扎扎实实”地对中药这个“伟大的宝库”进行严格的现代科学的检验,使其再或不断发挥类似青蒿素的光芒来。

1967年5月23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疟疾防治研究协作会议”是屠呦呦们“验药”的开始(不妨忽略过多的时代背景),当时的任务实际上是“研发”抗疟新药,为什么说是“验药”呢?难道本来就有很多的抗疟药存在吗?当然啊,我们伟大的中医药宝库里有无数的抗疟药,谁也无法视其为不存在。

比如,著名的《肘后备急方》中有43个药方,其中颇有巫术方,如:“日始出时,东向日再拜,毕正长跪,向日叉手,当闭气,以书墨注其管两耳中,各七注,又丹书舌上,言子日死,毕,复再拜,还去勿顾,安卧勿食,过发时断,即瘥。”“破一大豆(去皮),书一片作‘日’字,一片作‘月’字,左手持‘日’,右手持‘月’,吞之立愈。向日服之,勿令人知也。”“禳一切疟。是日抱雄鸡,一时令作大声,无不瘥。”“未发,头向南卧,五心及额舌七处,闭气书‘鬼’字。”“发日执一石于水滨,一气咒云,眢眢圆圆,行路非难,捉取疟鬼,送与河官,急急如律令,投于水,不得回顾。”这些巫术自然都是糟粕。其他药方中包含药物50多种:鼠妇、豆豉、青蒿、独父蒜、蒜、巴豆、蜘蛛、豉汤、大附子、常山、大豆、枣、知母、甘草、麻黄、秫米、鳖甲、升麻、附子、乌贼骨、藜芦、皂荚、牛膝茎叶、末龙骨、鸡子白、地骨皮、竹叶、石膏、黄连、犀角、牡蛎、香豉、牛膝、乌梅、人参、桂心、肉苁蓉、牡丹、桃仁、乌豆皮、白驴蹄、大黄、绿豆、砒霜、光明砂、雄黄、干姜、高良姜、小蒜等等。

又比如,更著名的《本草纲目》中抗疟药更多,多达120多种:柴胡、黄芩、牛膝、苍耳子、马鞭草、马兰、香薷、青蒿、常山、人参、白术、升麻、葛根、知母、葳蕤、牛蒡根、当归、地黄、菖蒲、玄参、紫参、白芨、胡黄连、女青、防己、青木香、麦苗、胡麻、粳米、秫米、恒山、豆豉、寒食面、翻白草、冬瓜叶、翘摇、蜀椒、甘蔗、竹叶、地骨皮、猪芩、茯苓、冬霜、石膏、鼠负、蚯蚓、蝉花、鳖甲、牡蛎、蜀漆、甘草、附子、红枣、葱、姜、陈皮、柯子、丹砂、草乌头、草豆蔻、苍术、麻黄、羌活、高良姜、麻叶、蓟白、乌梅、柳枝、童便、橘皮、桂心、丁香、槟榔、硫磺、朱砂、云母石、代赭石、龙骨、鸡子白、鹧鸪、猪脾、吴茱萸、鸡子清丸、茯苓、知母、贝母、大黄、小麦、竹叶、桃仁、芫花、醉鱼花、阿魏、大枣、三棱峩术、神曲、麦芽、杏仁、巴豆、砒霜、硫磺、绿豆、白面丸、恒山、丹砂、黄丹、百草霜、矾红、绿矾、矾石、古锻石、密陀僧、夜明砂、鸡黄皮、雄鸡屎、桃枭、钟馗、历日、故鞋底、甑带、蚣勒、鱼骨、狗屎、白驴蹄、猴头骨、黑牛尾、乌猫屎、狸屎灰、灵猫阴儿脐带、人胆粒、蜀漆、藜芦、地菘、石胡荽、离鬲草、三白草、泽膝、荛花、豉汤、瓜蒂、相思子、逆流水、人尿、旱莲、毛莨草、石龙芮、马齿苋、小蒜、蜘蛛、蛤蟆、烧人场上黑土、吴葵华、鱼腥草、乌头末、鬼箭羽、鲤甲末、燕屎、野狐粪、野狐肝、虎睛、虎骨、虎爪皮、麝香、狸肝、野猪头骨、驴皮骨、牛骨、天牛、马陆、两头蛇、蛇蜕、人牙、人胆、橘梗、黄连、黄芩、前胡、贝母、芎、木香、甘松、香附子、砂仁、泽泻、芍药、白豆蔻、射干、草豆蔻、吴茱萸、枳实、厚朴、栝蒌、蓟白、枳壳、荚、栀子、蕤核、茯苓、半夏、旋复花、泽膝、葶苈、三棱、牵牛、神曲、麦、白芥子、橘皮、瓜蒂、大腹皮、诃黎勒、密陀僧、银朱、芒硝、远志、柴胡、羊肉。

还可以列出更多医书上的抗疟药,可以说数不清。既然有这么多的抗疟药,为什么疟疾在古代还是这么的猖獗?乃至于一直到1967年5月23日,还需要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总理亲自下令,举全国之力来“开发”新的抗疟药?所有这些古书中记载的药和药方都是无效的吗?如中医粉们所说,它们不是经过了千、万乃至亿次的人体试验吗?真的进行了这么多人次的人体试验就好了。可惜,所有这些药物都只是记载古书里,它们的疗效并无实际的验证。但是,我们决不能说,这些海量的记载全然是无意义的;它们理当包含有某些可能有效过的实际经验。因此,屠呦呦们要做的事就是:大海捞针,从大海中捞取那一枚神奇的金针。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5-10-7 10:50:19 | 只看该作者

这是真正的大海捞针。当时数十个科研单位花5年时间共检验了4万多个化合物和各种草药,其中单屠呦呦课题组就检验了808个中药(上面列出的中药大部分包含其中)。

关键的问题是,怎么检验这些中药(其他的化合物且不谈)?如果完全相信古人的记载,单纯画正字就可以了,谁人气指数最旺就是谁了。如《肘后备急方》中,著名的青蒿只出现一次,而鳖甲、甘草等多次出现,常山次数最多。是不是常山最有效?事实上,此前确实有人据此进行过遴选。早在解放前的四十年代,国民党元老著名中医粉陈果夫就曾提名用常山抗疟,张昌绍教授等验证了常山的抗疟作用,并发现了特定有效的分子,论文发在最牛的《Science》和《Nature》上。可惜由于副作用过大而不得不暂时放弃。(到1967年,伟大的“5.23任务”开始,而研发抗疟新药的药学界先驱张昌绍教授却因不堪受辱而自杀。)按这种方法是轮不到青蒿的。

那么,用博大精深的中医药理论和方法来检验行不行?比如,用阴阳五行、辨证施治、四性五味、君臣佐使、十八反十九畏等等理论能不能把海量中药中最有效的那一个找出来?很显然不行。因为这些理论过于“高深莫测”(找不到其他合适的词汇),你无法得到同质化的检验。并且,中医是直接在人身上验的,假定一个药需验5个人,单屠呦呦所在小组就需要4040个病人。就算找得到这么多的病人,也有违伦理学。

屠呦呦选择的是正宗的现代医药学的理论和方法,化学分析、成分分离、提纯、测定分子结构、分析毒性药效、动物试验、临床试验等等,这些方法建立在无比坚固的现代科学的基础之上,是青蒿素得以发现的唯一原因。当时所有的研究小组都用这一套方法,似乎没有谁想过试一下烘、炮、炒、洗、泡、漂、蒸、煮的传统方法。

当年发表的论文《一种新型的倍半萜内酯——青蒿素》,可以见出是纯正的现代医药学方法


即便如此,结果仍然使人悲观。因为4万种被验药物(包括中药)中没有一个具有显著的效果。这意思是说,古书中记载的全部的抗疟药和药方都是无效的,比如,青蒿提取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甚至还不及胡椒。这种结果与其他的古老医学是一致的。比如著名的《默克诊疗手册》出版第17版时,Harold J.Morowitz博士回顾百年历史,指出第1版中记载的75种白喉治疗及96种淋病治疗中无一有效,他感叹:“对某病了解得越少,治疗方法就越多”。

然而,毕竟也不是百分百的无望,海选总会发现些有希望的苗子。比如军事医学科学院的实验发现青蒿的抑虫率虽不稳定,有时可达60%-80%。屠呦呦也有同样的观察。这虽然还不够作“新药”,总看到了曙光。就在这时,据说,屠呦呦看到《肘后备急方》中这一句“青蒿一握,水一升渍,绞取汁服,可治久疟”,不由得灵机一动,是“绞”,而不是“煮”。那么,会不会是高温破坏了青蒿的有效成分?于是她试着改用沸点较低的乙醚进行实验,终于在第191次实验中,观察到提取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了100%。这是一个著名的据说,无法证实它的真实性,但看起来很像是真的。科学史上有另外一个更著名的据说,一只苹果打在牛顿的头上而启发了万有引力定律。我们不能说苹果对万有定律的贡献是零,自然也不应该忽略《肘后备急方》。需要加以说明的是,“绞取汁服”这一方并不是基于正统中医药理论的方,而是民间偏方;与其说这一苹果似的贡献是中医的,不如说是中国民间医学的。

总之,屠呦呦面对中药的“伟大宝库”,不是采取直接继承乃至于拿来就用,而是“验药”的态度,用现代医学的方法原理检验古老的中药。她验了808个,肯定了1个,虽然验的无比的辛苦,终于修成正果,挽救无数生命,造福于全世界。这是验药的光辉典范,也是中国现代医学对世界医学的伟大贡献。青蒿素实际上是对中医药的彻底否定,是废医验药的光辉典范,也必是唯一的典范

8395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8549
板凳
发表于 2015-10-7 10:56:21 | 只看该作者
的确来得不易。

1万

主题

1万

帖子

10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07554
地板
发表于 2015-10-7 19:18:13 | 只看该作者

在那么多种抗疟药中。筛选出青蒿,从“青蒿一握,水一升渍,绞取汁服,可治久疟”,不由得灵机一动,是“绞”,而不是“煮”,而想到用乙醚。的确来之不易。
上述资料恕不公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汉山网    

GMT-5, 2024-6-14 11:14 , Processed in 0.069457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