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义深远的中国金融体系改革将为国际资产管理公司带来一个诱人前景:进入一个利润丰厚且规模庞大的投资市场。
中国即将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基金市场,未来10年将为国际资产管理公司带来最重大的增长机遇。
上周,中国政府监管机构表示,监管所有资产管理产品的统一框架将在2020年底之前实施。这证实了去年11月宣布的计划的时间表。
上月,中国政策制定者还决定加快金融市场开放,首次允许外方股东申请国内基金管理公司的多数控股权。
中国领导人降低金融体系风险的愿望尚未达成,改革的速度和时间仍不确定。
这让资产管理公司面临的战略选择变得更为复杂。
瑞银资产管理公司(UBS Asset Management)亚太区主管文庆生(Rene Buehlmann)表示,眼下“没有一条正确的道路”能够进入中国,因此拥有很多选择是必要的。
文庆生表示:“监管方面的进展将加快境内资产管理行业的发展。
“中国以外的世界尚未认识到这种变化的速度,这种金融业改革进展的速度。”
瑞银预测,到2025年,中国共同基金的资产规模将增长4倍,达到7.5万亿美元(合47万亿元人民币),每年创造的管理费高达420亿美元。然而,从中分得一杯羹将需要巨额技术和人员投入,而眼下正是很多跨国资产管理公司奋力控制成本的时候。
文庆生表示,找到合适的员工并不容易。他说:“目前有经验的人才有限。瑞银制定了一个人才发展计划,关注教育,鼓励留住人才,但留住人才很难,毫无疑问。”
投资咨询公司Create-Research的首席执行官阿明•拉詹(Amin Rajan)表示,外国资产管理公司若想成功必须有耐心和决心。
他表示:“没有快钱可挣。走向完全成熟的基金市场的过程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在中国最大的30家共同基金公司中,有19家的少数股权由国际资产管理公司持有,通常是作为国内商业银行的合作伙伴。
立即允许将外商持有中国资产管理公司的上限放宽至51%的决定,让外商看到了完全收购的曙光。
然而,外商拒绝就这个选择是否有吸引力公开置评,它们更愿意强调目前合资关系的稳健。
包括贝莱德(BlackRock)、瑞银、景顺(Invesco)和施罗德(Schroders)在内的跨国资产管理公司在合资企业之外,还获得了外商独资企业(WFOE)牌照,这让它们能向数量有限的投资者发售私募基金。
这将带来有限的增长机会,但多数牌照持有者认为这种安排是进入公募基金市场的一个中间步骤。
在伦敦上市的资产管理公司施罗德的亚太区行政总裁李定邦(Lieven Debruyne)表示,规则的变化表明,中国政府和监管机构希望与外商深度合作。
李定邦表示:“我们采用的是多管齐下的方法,因为不可能准确预测该市场将如何发展以及监管规定下一步可能发生何种变化。”
施罗德计划推出更多私募基金,并将招聘员工以支持这一计划。李定邦表示:“我们希望在我们的WFOE以及(与交行(Bank of Communications)的)合资公司大幅扩充投资、分销和运营业务的人手。”
这项改革计划的目标之一是鼓励散户投资者撤出高风险理财产品,这些产品推动了所谓的非标准信贷资产或影子银行业的大幅增长。
亚特兰大资产管理公司景顺的亚太区负责人Andrew Lo对限制影子银行业表示欢迎。他表示:“新的监管规定将有利于受到监管的基金产品,特别是在中国正试图打造养老产业的情况下。”
到2030年,中国将有四分之一的人口达到或超过60岁。不利的人口结构趋势正给由政府出资的养老体系带来压力,因此发展私人养老金体系的是一项迫切的优先任务。
中国财政部将于今年5月启动的一个试点计划,将标志着面向个人储户的私人养老体系的启动。
Andrew Lo表示:“我们认为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领域。”他补充称,景顺正在它的WFOE业务以及它与长城证券(Great Wall Securities)合伙的合资企业扩充人手。
瑞银也在关注养老改革。文庆生表示:“养老市场目前并不向外方开放,但我们预测假以时日,这种情况会发生变化。”
他补充称,只有约一半的养老储蓄金由专业机构管理,但随着养老行业的成熟,这个比例将大幅上升。
上海咨询公司泽奔咨询(Z-Ben Advisors)警告称,在这场扩大在华体量的竞赛中,瑞银、施罗德、景顺、贝莱德以及摩根大通(JPMorgan)正在与竞争对手拉开距离。
泽奔董事总经理张磊德(Peter Alexander)表示,太多外国资产管理公司继续忽视中国政策制定者发出的明确信号。
张磊德说:“他们仍更关注在内部讨论如何处理中国业务,而没有真正做出决定。”他还称,这将产生深远影响。
张磊德说:“预计一年后,很多外国资产管理公司会问自己,‘谁输了中国?’”。
译者/梁艳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