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總統是個推特狂人,經常用他的iPhone發布推文,一再強調中國對美國3750億元的巨大貿易順差。可是,如果川普願意暫停一下手指運動,花一點時間來研究一下手裡這支蘋果手機,他就會發現所謂的「貿易順差」統計數據當中存在多大的扭曲。
路透報導指出,川普對美中貿易失衡始終無法釋懷,其實很大程度上都是各種家電和科技產品造成的,這也是美國自中國進口商品中的最大部分。
可是,蘋果的iPhone正好能夠說明,這種貿易不平衡只是因為美國進口了掛上美國品牌的產品,而後者又使用了來自全球各地供應商的零組件,只是最後是在中國組裝,再銷往世界市場而已。
就拿蘋果的旗艦手機iPhone X作例子好了。IHS Markit估計,iPhone X智慧手機的零組件總成本大約是370.25元。其中,110元流向了提供OLED顯示器的南韓三星,44.45元流向了提供記憶晶片的日本東芝和南韓海力士。
此外,還有來自台灣、美國和歐洲等地的供應商,也各自分取了屬於自己的一份。最終,全部都交由中國的富士康等承包商負責裝配環節,而最後這個工作他們的所得其實只相當於總體製造成本的3到6個百分點。
然而,當前的貿易統計方法卻將製造成本的絕大部分都計入了中國的出口數字,顯然並不合理,這也意味著世界貿易組織(WTO)等全球性機構有必要考慮採用新的計算方法,來準確反映價值到底是在哪裡附加上去的了。
事實上,單單光是iPhone這一種商品,就足以對貿易數字產生不小的影響了。
根據Counterpoint和IHS Markit的統計數據,2017年,蘋果的iPhone美國市場出貨量達到了6100萬支,主要是iPhone 7和7 Plus,平均製造成本每支258元。
粗略計算,iPhone 7系列手機去年就造成了157億元的美中貿易逆差,相當於總量的大約4.4%。與此同時,在美國從中國進口的700億元手機和家電當中,蘋果的這些產品也占據了大約22%的比率。
美國智庫機構信息技術與創新基金會的經濟分析師吳約翰(John Wu)指出:「就iPhone而言,中國只是最終的組裝者,他們所貢獻的價值只是來自勞動力,其他的零組件都與他們無關。」
牛津經濟研究院亞洲主管庫吉斯(Louis Kuijs)指出,美國企業利用全球供應鏈在中國製造商品的這種模式,就已經決定了一旦貿易戰開打,其他經濟體也將處於攻防火力網之下。
他補充說,如果將這種附加價值模式納入考慮,重新計算,則2017年的美中真實貿易逆差將只有2390億元,較原有的名目數據低了36%。
StrategyAnalytics的統計數據顯示,過去十年當中,蘋果在美國賣出了3.73億部iPhone,製造價值達1010億元。再考慮到運費和更高的零售價格,iPhone對美國貿易赤字的「貢獻」肯定還要比這大得多。
不過,製造價值並沒有計入知識產權價值,後者是由蘋果在加州庫比蒂諾總部的工程和設計團隊附加上去的,同樣,分銷商們的利潤也沒有計算進去。
再拿iPhone X作例子,製造成本大約是400元,批發價格800元,無補貼零售價格1200元。
那麼,iPhone的價值到底來自哪裡?蘋果的語音助手Siri是最清楚的了—即使它是在中國組裝。如果你啟動Siri,問她來自哪裡,她會回答:「就像包裝盒上寫的那樣……我是由蘋果在加州設計出來的。」
機構信息技術與創新基金會估計,若是對來自中國的電子產品徵收10%的關稅,就將使得美國在未來十年損失掉1630億元的潛在經濟增長,而25%的關稅就意味著3320億元的損失。
庫吉斯表示,在掀開底牌前,雙方都會表現出一定的克制。畢竟全無保留的貿易戰「將在全球層面造成重大的經濟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