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汉山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106|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张大千与网师园的故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0-30 14:14: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疯疯颠颠 于 2015-10-30 15:17 编辑

2015年1月20日 06:06 新浪博客
网师园是苏州园林中极具艺术特色和文化价值的古典山水宅园代表作品,始建于公元1174年(宋淳熙初年),始称“渔隐”,几经沧桑变更,至公元1765年(清乾隆三十年)前后,定名为“网师园”,并形成现有布局。几易其主,园主多为文人雅士,且各有诗文碑刻遗于园内,历经修葺整理,最终形成了这一古典园林中的精品杰作。网师园为典型的宅园合一的私家园林。住宅部分共三进,自大门至轿厅、万卷堂、撷秀楼,沿中轴线依次展开,主厅“万卷堂”屋宇高敞,装饰雅致。1997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网师园位于苏州古城毫不起眼的普通小巷中,前门与其他老房子并无二致,不经意间,就会错过。隐逸文化(做事不喜欢张扬)在苏州古典园林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不知苏州的隐逸文化与昨天博文中提到的泰伯奔吴,三让贤德的经典故事是否一脉相承?恳求相关专家给予考证。
地址:带城桥路阔家头巷11号
清能早达:清者,水澄清也,与“浊”相对。达者,到也,明白,通晓也。如“知书达理”。不论做什么事情,象走路一样,只有“路线清楚”,或曰“理论通晓”,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中部是主园,突出以水为中心的主题。水面聚而不分,池西北石板曲桥,低矮贴水,东南引静桥微微拱露。环池一周叠筑黄石假山高下参差,曲折多变,使池面有水广波延和源头不尽之意。
殿春簃:1980年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因仿殿春簃建了一座古典庭院“明轩”而名播海外。明轩作为苏州园林的代表,开创了中国园林艺术走出国门的先河。
殿春簃原为著名画家张大千及其兄弟张善子的画室“大风堂”。当时网师园已归东北军阀张作霖。“张大帅”虽以30万两银子购得此园,却并未居住,而是赠予曾为张作霖出过力的清末奉天将军张锡銮。但张锡銮本人也从未住过此园。张大千因与张锡銮的儿子张师黄相交甚密,便有了借寓的机会。
张氏兄弟曾在园中饲养一虎,今堂南天井西墙嵌碎石一方,镌刻“先仲兄善子所豢虎儿之墓”,为著名画家张大千先生书于台北,寄来立碑。
张善子与虎儿
看松读画轩
集虚斋
五峰书屋
轿厅兼红木桥
上面几张图片是不同时期不同园林主人所使用过的书房,名字不同,也反映了古人对书房的要求和功用也不同。与古人相比,现代人建造和装修房间时,少了太多人文气息。
网师园大门出口左转20米,可见下图双古井。运气好的话,见证附近居民用井的生活场景,值得拍照留念。

交通路线:乘坐苏州公交55路、202路、529路、931路到网师园站下车,或乘坐47路、204路、501路、511路到网师园北站下车即到。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5-10-30 14:26:3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疯疯颠颠 于 2015-10-30 15:28 编辑

张大千在网师园


    画家张大千是二十世纪中国画坛最具国际影响,也最具传奇色彩的中国画大师,他于中国画工笔、写意兼擅,凡人物、山水、花鸟、鱼虫、走兽,无所不能,无一不精;于书法、诗文,亦无不精能。难怪现代美术界宗师徐悲鸿评称为“张大千,五百年来第一人。”张大千是位性情中人,平生好交游,在文苑艺林中广结师友;好出游,足迹遍及海内外名山大川。又曾放言:“一个艺术家,必须要出名才行。但一个艺术家要真出名,还不能是在一个小地方出名,而是要在一个大地方出名方可。且不能只是在一个地方出名,而是要到处都出名才行,这才能叫做真出名呢。”1932年秋后,大风堂张氏兄弟借寓在苏州网师园,他们在园中创作书画、与同道敲诗论画、出版画集、举办画展、雅集宴请,并还参与当时苏州的文艺活动。张氏兄弟寄寓苏州网师园,既是出于他们对苏州文化的向往,也是张大千在艺术生涯中为攀登画坛顶峰的必然选择。

  借寓在网师园

  二十世纪的二十年代末,张大千在上海画坛已经声名鹊起。1931年9月张氏兄弟第二次登上黄山绝顶,并作有《黄山游册》。1932年6月,诗人柳亚子为大风堂张氏兄弟题《黄山游册》,诗云:“蜀国双髯举世无,元方磊落季方清。人间蛮触关何事,一笑黄山顶上行。”以称赞张氏昆仲的人品、艺品。
  1932年秋,张氏兄弟与叶恭绰、吴湖帆等到苏州游览访友,并在苏州画家彭恭甫处商议组织画社事宜。因由当时寓居在苏州的何亚农建议友人叶恭绰与张氏兄弟合租住网师园,张氏兄弟遂于同年秋后,租住在网师园西花园部分,并把“殿春簃”作为会客之所和画室。叶恭绰随后也租住在网师园东面的住宅部分。
  1933年元月三日,“晚在(彭)恭甫处宴。(张)大千、(何)亚农合作仿石涛画,大千画水仙及瓶座,亚农画松,(谢)玉岑画梅,(陈)子清画柏,恭甫画竹,余(吴湖帆)画兰及瓶。”(吴湖帆1933年元月日记)元月二十六日(春节),张氏兄弟特邀请在苏的知名学者章太炎、陈石遗、李根源、叶恭绰到网师园“殿春簃”欢聚,午餐后在园中合影留念。同年四月,张大千将全家迁居网师园。在此期间大千作画尤勤,艺事亦日益精进。
  同年五月,大千为挚友常州谢玉岑(1899-1935,名觐虞,工诗词、书法,能画)作《仿陈白阳四季花卉(卷)》,题谓:“偶得陈汝循(明代画家陈遵,浙江嘉兴人。壮岁起寓居苏州)长卷,玉岑道兄叹赏不已,以为有白阳(明代吴门画家陈道复)家法,属临一过,殊负玉兄之望也,惶悚何似。癸酉(1933年)四月弟爰”。尤为难得的是,这件作品辗转将近五十年后,时年八十又三的张大千又在该图卷上题跋写道:“明季逸笔(写意)花卉,予最爱陈道复,其高胜处虽石田翁(沈周)亦当避席,其稍后当以徐青藤(徐渭)为巨擘,八大山人早岁致力白阳,中年更刻意青藤,遂成一代宗师,良有以也。予画从白阳、青藤入手,晚明惟陈汝循为白阳正派,见辄临之,先友毗陵谢玉岑与有同嗜,每见所临辄为叹赞,以为三百年来能得陈、徐三公之髓者,独予大千也。玉岑往矣,展视此卷,辄为腹痛。玉岑之弟稚柳,山水、花竹远过于予,不得相见亦三十余年矣,奈何、奈何!(民国)七十年辛酉(1981年)之七月二十三日,八十三叟爰,台北外双溪摩耶精舍。”从中可见张大千对开辟明代中期水墨“逸笔(写意)花卉”画新格调的吴门画家陈道复的推崇。
  同年,十月一日,张大千与谢玉岑一起参与了由著名诗人陈石遗、金松岑发起组织的“惠荫园秋禊”雅集。据谢玉岑所填《一萼红》词,有小序记道:“中秋前三日,吴门惠荫园秋禊。会者石遗、松岑两丈、纕蘅(曹经沅)、大千(张爰)、石渠(蒋庭曜)、瑗仲(王蘧常)、梦苕(钱仲联)凡二十八人,用白石(姜夔)韵。”在词(从略)夹注中有“大千居士有图”。大千所绘《惠荫园秋禊图》,由金松岑题记,以记一时盛况。与会者还合影留念,为我们留下了一帧彰显苏州文化的“惠荫园秋禊”老照片(图一)。
  同年(1933年)冬,画家吴湖帆、陈子清、彭恭甫、潘博山等在苏州正式创立“正社”书画会。“正社”意在研习书画“取法纯正,并趋雅音”,宗旨是弘扬祖国文化“为国家文化生色,为三吴艺术争荣”(潘博山《正社概述》)此举得到了张氏兄弟、叶恭绰、何亚农的赞成,并一起加入“正社”书画会。
  1934年元旦,“正社”在塔倪巷社员邹百耐的百拥楼举行“正社”首次书画展览。是年秋,张氏兄弟与何亚农、彭恭甫随带“正社”社员作品去北京举办展览会。于九月五日在《北平晨报》发表《苏州正社书画展览启事》;九日在中山公园水榭展出“正社”社员作品二百余件(张大千作品多达四十余件且全部售罄),影响极大。使得当时在北京的知名书画家于非闇、汪蔼士、章式之、陶心如、汤尔和、溥心畲等十四人先后加入“正社”。九月十日,《北平晨报》在《画坛今日多才艺,谁似蜀人张大千》中有称:“大千且多精品,各家不免为其所掩,使读画者咸有专大千之感。”影响之大,于此可见。从此张大千在北京画坛的声名日隆,实现了他“且不能只是在一个地方出名,而是要到处都出名才行”的豪言壮志。
  1936年元月中旬,张氏兄弟与北京画坛名家萧谦中、胡佩衡、溥心畲、徐燕荪、于非闇及学生何海霞,应邀同赴天津举办联合画展。月末,返回苏州网师园后邀请诗人金松岑,友人谢稚柳,到网师园赏梅听歌。金松岑有《善孖、大千昆仲邀饮网师园听歌赏梅(丙子)》(见《天放楼诗集·卷十八》)。同日,大千绘《黄花水仙图》赠谢稚柳,并题诗道:“黄花水仙最有情,宾筵谈笑记犹真。剧怜月暗风凄后,赏花犹有素心人。”诗后并有长题,以记故友“玉岑三入予梦,……丙子(1936年)新正,稚柳二弟来过,因话前梦,遂作此图并记。”同年四月下旬,在网师园设宴招待在苏州举办全国第一届漫画展览会的漫画家叶浅予、张光宇、张乐平、黄苗子等。据大风堂弟子曹大铁《缅怀先师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5-10-30 14:30:29 | 只看该作者
(1936年)新正,稚柳二弟来过,因话前梦,遂作此图并记。”同年四月下旬,在网师园设宴招待在苏州举办全国第一届漫画展览会的漫画家叶浅予、张光宇、张乐平、黄苗子等。据大风堂弟子曹大铁《缅怀先师张大千先生》中记述:1937年春假,他在善孖、大千两师处遇见两师的至交,来苏州参观“吴中文献展览会”(1937年2月20日开幕)的陆丹林。大千师是在1937年“八·一三”抗战爆发前夕才离开了苏州网师园。

02.jpg

 《大风堂兄弟画集》

  “大风堂”,大家都知道它是现代画家张善孖、张大千兄弟的室名。据《张大千年谱》记载:“1933年七月,《大风堂兄弟画集》出版,内收张善孖《人物》、《仕女》、《猿》三幅,大千《山水》、《人物》七幅。由谢玉岑封面题签。”但从所见现由常州谢玉岑长孙谢建新先生收藏的《大风堂兄弟画集》(图二)来看,它是一册16开黑白影印本,其中除了收有张氏兄弟绘画作品共二十幅(张善孖八幅,张大千十二幅)外,画册既未标有出版、发行者,又无任何说明和介绍文字。但从所有绘画作品的款识中可知,这些作品均作于苏州网师园,时在“癸酉”(1933年)夏季之前。另据相关资料反映张氏兄弟借寓在网师园期间,曾多次假网师园举办“大风堂兄弟画展”,以此与同道交流、切磋画艺,并扩大在画坛的影响。由此可见《大风堂兄弟画集》便是在这一背景之下而在苏州印行面世。
  《画集》不仅封面由张氏兄弟的挚友、“江南才子”常州谢玉岑题写,《画集》中所收张氏兄弟俩的二十幅绘画作品上,十八幅有着谢玉岑的题诗。可见他们之间相知之深,交谊之厚,往还之密了。难怪张大千在《玉岑遗稿·序》 中会有“予与玉岑交好乃过骨肉生死之间。……当其(玉岑)卧病兰陵(常州),予居吴门。每间日一往,往必为之画。玉岑犹以为未足。数年来予南北东西,山行渐远,读古人作日多。使玉岑今日见予画,又不知以为何如”之语了。当代美术史论家黄苗子《张大千的艺术修养》 中写道:“张大千的诗古文词修养甚深。他早年和诗人谢玉岑交谊最笃。谢玉岑才华绝代,工书画,诗词更是卓然非凡。大千的文章诗词,一面是受曾(熙)、李(瑞清)的熏陶,另外就是朋辈的影响,特别是谢玉岑,因为常在一起,所以影响更深。”如《画集》中所收张大千“癸酉五月写于吴中网师园”的《黄山图》,谢玉岑题诗图上曰:“散发曾登最上头,天都、始信又经秋。上人(此指清初画坛'四僧’中的渐江、石溪、石涛)枉有生莲钵,弹指输君小九州。”并记谓:“大千居士游黄山归,其画纵横渐江、二石,而参以造化,遂觉前贤亦可畏矣。癸酉夏五月玉岑题记”可以说这不仅是首好诗,而且还是一则绝好的画论。诗中指出了于画不仅要广采博取前人成法,又须有宽广、豪迈的心胸,登高望远,善于体察造化之变化,以跳出前人藩篱,自成面目,才能取得使“前贤亦可畏”的成就。
  又如《画集》中所收张大千绘《莫愁湖图》所题款识:“此大滌子(石涛)莫愁湖稿也。大千居士拟于网师园檀栾婵娟之室”。大千所绘虽是拟石涛画稿,但其用笔之洒脱,结构之疏简,意境之空灵,确实已具有自己家数。加上谢玉岑在此图上题诗:“南朝女儿歌莫愁,南朝天子称莫愁。湖风湖水图长留,只放降幡出石头。”(图三)诗中借石头城(南京)“莫愁湖”的典故,来抒发对历史人物事迹的感慨,遂使此图更具有了深意。可见两人的诗画合作,堪称珠联璧合。再说,当代有关“张大千研究”的著述不少,但对于张大千借寓在苏州网师园将近五年(1932年秋至1937年夏)之久的事迹大都语焉不详。而《画集》中汇集了张大千1933年作于苏州网师园的十二件作品,其中包括山水、人物。通过它可以使我们了解、认识画家张大千当时(30年代初)画笔的面目、师承渊源,及其画艺变化轨迹等。因此它堪为“张大千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参考文献。

  张大千与檀栾婵娟之室

  而今网师园已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在园中当年曾为张氏兄弟作为会客之所和画室的“殿春簃”,1980年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就是以“殿春簃”为蓝本,仿建了一座古典庭院“明轩”而名播海外,故它已成为海内外游人的主要景观之一。“殿春簃”在网师园西部,小轩三间,拖一复室,旧时以庭院内盛植芍药闻名。然而,读《网师园》(《苏州园林丛书·世界文化遗产》)有称:“20世纪30年代,国画大师张善孖、张大千兄弟寓居于网师园,相传此地即是他们的画室”,其中的“相传”一词,难免使人会对它的真实性产生疑惑。再移步西侧的复室,见室内安放着画案、轴缸、画柜,墙上布置了有关画家张氏兄弟的文字图片。是室的南北两面,均为整排长窗,十分敞朗。北窗外天井里栽以慈孝竹、腊梅,并置有湖石,遂成竹石小景。此处环境幽雅,确实是读书作画的绝佳场所。但如此雅逸的书斋画室,竟然会无一室名,又不免让人费解?
  其实,1932年秋后张大千借寓在网师园,把殿春簃用作画室,这在陈从周《蜀道连云别梦长———忆张大千师》一文中就明确指出:“在三十年代网师园分居住着三位名人。住宅部分是叶恭绰先生所居,叶先生是著名书法家。花园部分是张老师与他二哥善孖先生住着。张老师的画室就是殿春簃内的这间书斋。”(《书带集》)作者陈从周早年曾随张大千学画,是张氏“大风堂”弟子;他作为园林学家,“一九五八年我建议修复苏州网师园,园成,叶恭绰先生太兴奋了,他赋了一首《满庭芳》词,用高丽名笺手书,内有'西子换新装'句。还撰一联挂在殿春簃中,我记得下联写的是'看竹无须问主人'……”(同上)。因此,他的话应该是可信的。他所说的“就是殿春簃内的这间书斋”也就是“西侧的复室”,即现在布置着画案、轴缸,而无室名的这间画室。
  上文中已提到张大千在所绘《莫愁湖图》上所题写的款识:“此大滌子莫愁湖稿也。大千居士拟于网师园檀栾婵娟之室”。其中的“檀栾婵娟之室”,“檀栾”,美好貌,形容竹。《文选·左思〈吴都赋〉》:“檀栾婵娟,玉润碧鲜。”;“婵娟”,美好貌。梅尧臣《邵郎中姑苏园亭》诗:“薄城万竿婵娟竹,籐缆系桥青板船。”由此再联系到而今在殿春簃厅堂正中透过红木长方形窗框,便可见得天井里所栽的丛竹,并衬以芭蕉;北窗两侧悬挂的由清代诗人、书法家何绍基书写的“巢安翡翠春云暖; 窗护芭蕉夜雨凉”对联。难怪当年叶恭绰在撰联中也会有“看竹无须问主人”之语了。凡此种种,当游人身处其间都会感受到此处的环境布置中确实旨在“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苏轼)。由此可知“檀栾婵娟之室”即由此而来。
  鉴于上述,以笔者看来,“檀栾婵娟之室”的室名无论是古已有之,或为画家张大千所创,都可用它来恢复现在布置着画案、轴缸而无室名的这间画室的室名,这对于保存园林文化,提高网师园的文化品位都会大有益处的。
来源:姑苏晚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汉山网    

GMT-5, 2024-6-2 05:43 , Processed in 0.089156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