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汉山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752|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德国之声: 中国制造2025让欧洲科技业陷入恶性循环?

[复制链接]

8244

主题

9798

帖子

7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954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7-3 15:30: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大千世界 于 2019-7-3 15:34 编辑

“中国制造2025”出台已经将近5年,不论是西方、还是中国自身,对待这一长期规划的态度都有所改变。德国墨卡托中国研究中心(MERICS)本周发布报告,指出中国争夺科技领先地位的目标其实始终没有改变,欧洲各界必须保持警惕。   

在人工智能、电动汽车等领域,中国已经部分领先于欧洲


(德国之声中文网) 位于柏林的这家德国智库,并非首次就"中国制造2025"规划发布研究报告。在2016年底的报告中,作者曾担忧地指出,出于短期利益的考虑,大量欧洲企业甚至政府纷纷在积极参与"中国制造2025","作为学者,有责任向各界做出必要的提醒,因为这会对欧洲经济构成长期的风险"。时隔两年半,参与撰写了两次针对"中国制造2025"规划研究报告的墨卡托中国研究中心学者曾林(Max Zenglein)对德国之声表示,如今,欧洲各界在对待中国此项规划时,至少态度上有了一些变化:"比如,欧洲对待来自境外的直接投资项目,有了更加严格的审核机制。欧盟内部,也有越来越多的人认为中国是战略性对手。我想,这正是我们起初一直在呼吁的,现在,呼吁的核心内容已经被广泛接受。"


不过,在本周最新发布的报告中,曾林等作者再次强调了"中国制造2025"对欧洲构成的威胁。并且认定德国更是首当其冲。报告认为,尽管中国政府这两年面临贸易战等外部压力,有意识地不再多提"中国制造2025"这一字眼,但是其借助国内外各方力量实现本国科技升级的大目标始终没变,而且已经在稳步推进。目前,德中之间的科技产业合作目前已经非常广泛,涵盖了从基础研究到实践应用的方方面面;积极参与的不仅仅有德国企业,还有德国的各大高校以及弗劳恩霍夫、马普等负有盛名的研究院。曾林批评,许多德方人士似乎根本没有认识到德国产业的核心技术会因此被悄悄转移。他对德国之声说:"近两年,大家在与中国打交道时,确实是更加谨慎、更加批判了。但是依旧有不少行业觉得自己正受益于和中国的合作。"



北京如何摆脱"阿喀琉斯之踵"?


研究报告将欧洲企业参与"中国制造2025"分为了三类形式。那些被中国政府认为战略价值不大的产业,正在加快向外资开放的速度,比如餐饮、快速消费品等行业。甚至传统的燃油汽车行业近期也被纳入了这一范围,外国车企在中国市场的合资股比限制获放开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作者认为,这些"低价值"的企业被中国当作了谈判的筹码。

墨卡托中国研究中心学者曾林(Max Zenglein):"中国制造2025"对欧洲构成威胁


第二类则是"有意愿"的科技合作伙伴。中国政府正在努力用各种优惠条件说服这些企业将其产业链中最有技术含量的部分转移到中国,而北京的目标始终是借机实现本国产业的升级、攀升到全球产业链的更高层次。报告指出,中国的电子产品行业就是典型例子:早年间只是为国际厂商进行代工组装,而如今已经有不少中国本土企业能够生产重要的核心组件。


第三类则是那些拥有"仍然难以得到的科技"的外国企业,这些企业往往在各自行业中具有领军地位,其产业链最有价值的部分依然在中国境外。而为了获得这些关键科技,中国政府正在采用多种手段,比如许诺以这些企业更多的优惠条件、让中国企业直接去海外收购相关企业、将这些企业中的关键员工"挖角"至中国公司,必要时甚至会动用间谍手段。这是因为,北京方面认识到,在某些核心领域对外国企业的依赖,将会成为中国科技升级的"阿喀琉斯之踵"。


在周二(7月2日)的报告发布会上,作者曾林将大部分德国企业都归入到了第二类,即"有意愿"的科技合作伙伴。


洲可以借鉴日本经验


曾林认为,随着中国政府坚定地推行"中国制造2025"规划,欧洲科技业的创新环境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在人工智能、电动汽车等领域,中国已经部分领先于欧洲;而中国企业不追求技术上的极致、而是力争用有竞争力的价格提供"足够好"产品的特点,则正在极大地压缩欧洲企业的利润空间,这将进一步限制欧洲企业的研发资金投入,形成恶性循环。此外,随着中国科技整体水平的提升,越来越多的欧洲企业正主动将高价值的研发岗位转移到中国。


面对这种不利局面,研究作者呼吁,德国等欧洲国家不妨借鉴日本等东亚国家的经验。这些国家与中国经济的连接远远比欧中之间更为紧密,但是同时也在科技合作上更加谨慎。日本等国制订了明确的方针,在不损害经贸关系的同时,也防范自己的核心技术外流。


曾林在接受德国之声采访时说,"批判性地看待中国"并不是要减少与中国的合作,而是在加强气候保护等领域合作的同时,在科技合作方面更加谨慎,制订更加明确的规则。"欧中经济关系不会变成零和游戏,但是在中国力推其产业战略的情况下,继续将欧中经济或科技合作视作双赢,确实是越来越难了。"


  • 日期 03.07.2019  
  • 作者 崔牧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一直被朋友称为小博士。其实就是书读得多一些而已。

2478

主题

3112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8383
沙发
发表于 2019-7-3 19:13:50 | 只看该作者
中方是不会放弃科技研发的脚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汉山网    

GMT-5, 2024-6-3 02:11 , Processed in 0.078427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