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汉山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10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颁拉斯克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0-7 09:25: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拉斯克奖设立65年来首次颁予中国科学家
2011年9月25日惠州日报要闻



  ■ “拉斯克奖”是生物医学领域仅次于诺贝尔奖的一项大奖 ■屠呦呦及其团队为世界提供了过去半个世纪里最重要的药物干预方案 ■青蒿素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 9月23日,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屠呦呦在美国纽约举行的拉斯克奖颁奖仪式上展示奖杯和证书。 新华社传真


据新华社北京9月24日电 81岁的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屠呦呦,登上了国际生物医学大奖“拉斯克奖”的领奖台:因为发现青蒿素——— 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

2011年度“拉斯克奖”颁奖典礼北京时间24日凌晨在纽约隆重举行。拉斯克基金会将临床医学研究奖授予屠呦呦,以表彰其在治疗疟疾的青蒿素研究中的贡献。这是“拉斯克奖”设立65年来首次颁予中国科学家。

中医药学攻克世界性健康难题

源远流长的中医药学,攻克了一个世界性健康难题。

疟疾是一种古老而顽固的疾病,传播广泛,致死率高。目前最有效的抗疟武器就是青蒿素类药物。这项中国的原创发明,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科研大协作的成果。

发现青蒿素的那一幕,屠呦呦记忆犹新:“太高兴了!面对这个每年几亿人发病、造成大量死亡、几乎无药可治的可怕疾病,全世界都在寻求解决之道。我们到底把问题解决了,千千万万人的生命得以挽救,这是最值得欣慰的事情。青蒿素是属于我们中国的发明成果,而且是从中医药里集成发掘的,是中医药造福人类的体现。我们倍感自豪。”

“在人类的药物史上,我们如此庆祝一项能缓解数亿人疼痛和压力、并挽救上百个国家数百万人生命的发现的机会并不常有。”斯坦福大学教授、拉斯克奖评审委员会成员露西·夏皮罗在讲述青蒿素发现的意义时说,青蒿素这一高效抗疟药的发现归因于屠呦呦及其团队的“洞察力、视野和顽强信念”,为世界提供了过去半个世纪里最重要的药物干预方案。

从药材筛选、有效成分提炼、临床实验、结晶获取、结构分析、人工合成直至新药研发,青蒿素的发现发明过程犹如众多科研人员环环相扣的接力赛,每一棒都功不可没。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科研条件还十分艰苦。在当时大协作的背景下,很多人甚至未能在学术论文中留下名字。他们对科研的这份执著和热情,源自一个朴素的想法:这是国家的需要。

今天,“拉斯克奖”让世界瞩目中国和中医药学。这个旨在表彰医学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医生和公共服务人员的大奖,是生物医学领域仅次于诺贝尔奖的一项大奖。迄今,300多位获奖者中,有数十人相继获得诺贝尔奖。“拉斯克奖”获奖者一向以美国人为主,屠呦呦是唯一获此殊荣的中国科学家。她认为,这是国际生物医学对中医药学的肯定。

历经190多次失败成功提取青蒿素

1967年5月23日,一个集中全国科技力量联合研发抗疟新药的大项目——— “523项目”正式启动。漫长的探索中,60多个单位的500名科研人员组成了研发大军,屠呦呦是其中一员。

那是在1969年1月,时年39岁的屠呦呦以中医研究院科研组长的身份加入“523项目”。此前,美国投入巨额资金,筛选出20多万种化合物,但没有找到理想的药物;国内多个省份的科研人员已经筛选了4万多种抗疟疾的化合物和中草药,没有令人满意的结果。屠呦呦首先面临的问题,仍是怎么找药。

从系统整理历代医籍入手,她查阅经典医书、地方药志,四处走访老中医,做了2000多张资料卡片,最后整理了一个600多种包括青蒿在内的草药 《抗疟单验方集》,供研究者进一步发掘。

1971年,经过反复筛选、试验,屠呦呦领导的研究小组将目光锁定青蒿。

青蒿是一种菊科草本植物,植株有香气,一岁一枯荣。公元340年,东晋的葛洪在其撰写的中医方剂《肘后备急方》一书中,描述了青蒿的退热功能;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则说它能“治疟疾寒热”。

在众多中草药中,研究小组发现青蒿对疟疾的抑制率相对较高,能达到68%。然而,之后的重复试验中,青蒿的抑制率反而降低了。

“我们祖先早有用青蒿治疗疟疾的经验。我们为什么就做不出来呢?”屠呦呦再次翻阅古代文献寻找答案。《肘后备急方》中的几句话引起了她的注意:“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绞汁使用的办法,和中药常用的煎熬法不同。这是不是为了避免青蒿的有效成分在高温下被破坏?屠呦呦受到启发,想到用沸点较低的乙醚制取青蒿提取物。

经过190多次失败后,终于,用乙醚制取的191号样品,对鼠虐猴虐的抑制率达到了100%。

1972年3月,屠呦呦在南京召开的“523项目”工作会议上报告了实验结果;1973年初,北京中药研究所拿到青蒿素的结晶。随后,青蒿结晶的抗疟功效在其他地区得到证实。“523项目”办公室将青蒿结晶物命名为青蒿素,作为新药进行研发。

几年后,有机化学家完成了结构测定;1984年,科学家们终于实现了青蒿素的人工合成。

从神奇的小草中提取的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对恶性疟疾、脑疟有着强大的治疗效果、挽救了全球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生命的神奇物质,被饱受疟疾之苦的非洲人民称为“中国神药”。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汉山网    

GMT-5, 2025-10-3 11:19 , Processed in 0.119586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