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汉山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05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吴希如---中国儿科重点学科带头人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1万

帖子

10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0760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5-25 16:39: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吴希如教授,1933年11月出生,江西高安人,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导师,学术顾问。现任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主任委员,中华儿科杂志主编,中国神经科学学会常务理事,国际小儿神经学会执行委员,亚太小儿神经学会主席。曾任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主任(1985—1999)、儿科研究至主任及儿科重点学科带头人、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副主任委员等职。吴希如教授从事儿科教育事业40余年,倾注了全部的心血,为中国的儿科教育事业,为培养一批批合格的儿科医学人才,开拓进取,作出了无私的奉献,吴教授以她丰富的临床经验,渊博的学识,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吴希如教授195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医疗系,四十多年来,一直从事儿科临床的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积累了丰富经验o 1979年作为国家首批公派医学访问学者,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医学院小儿神经科进行研修深造。1982年学成归国后,在继续从事繁忙的儿科临床工作的同时,深入开展了小儿癫痫及遗传代谢病的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采用实验性癫痫动物模型,观察了发育期幼鼠人工高温致惊的易感性、点燃现象及远期效应。在国内率先应用胚鼠大脑皮层原代分离单层神经细胞培养方法,结合生化指标、酶学活性测定及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癫痫机制的研究。为适应学科发展的需要,1990年再度应邀到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边工作边学习分子生物学,并用个人工资购回试剂等科研用品,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小儿神经分子生物学研究。她所主持的在整体、细胞和分子水平上,对神经肽、早期即刻反应基因、NMDA受体、白介素—I等因素在发育期癫痫易感性中的作用、基因表达调节及相关性的研究,居国内领先地位,并与国际接轨。在国内率先诊断了Rett综合征,并进行了系列的临床—病理观察和分子遗传机制研究。同时还开展了其他小儿神经遗传代谢病如线粒体脑肌病等的临床和实验研究,主持并参与了发育期脑损伤机制及其保护的研究。最近又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儿童失神癫痫基因多态性的研究。她出色的工作促进了儿科其他专业组分子生物学研究的迅速建立和发展,并为我院中心实验室相关研究技术的开展作出了一定贡献。

吴希如教授在科研工作中所表现出来的科学、严谨、求实、创新的治学态度和无私奉献的协作精神,受到院内外同行的普遍赞扬和尊敬。由于多年的不懈努力和辛勤耕耘,她在事业上取得了丰硕成果。主持并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教委基金5项,卫生部“八五”,“九五”分题各一项,卫生部小儿神经临床重点项目一项。现主持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000—2003),和北京大学985项目(2000~)等科研项目。以第一作者或指导研究生发表论文110余篇,主编专著四本,参编8部。曾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990)、国家级科技进步三等奖(1992)、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996)、一等奖(1998),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000)。

吴希如教授几十年来一直坚持不脱离临床实践。无论是多么繁重的科研、教学和行政工作,还是繁忙的社会工作,都不能冲击她对儿科临床工作的关注。她十分重视引导全科医疗工作的健康发展。在专业组或全科查房时坚持床边巡视,问病历,做体检,掌握第一手资料。尊重并认真听取其他医师的建议,并查阅大量国内外文献,指导临床实践,把自己渊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无私地奉献给病儿,为无数患儿和家庭带来福音。每周主持或参加主任查房、专业组查房及科查房3次,出特需专家门诊1次。在几十年的临床工作中,对病人无论贫富贵贱、地位高低,均能做到满腔热忱、耐心细致、体贴人微,真正达到了无私、忘我、奉献的崇高境界。吴希如教授高尚的医德医风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位同志。我院儿科之所以始终不为外界环境所动,成为医风纯正的一方净土,是与吴希如教授等一大批老专家的积极倡导和身体力行分不开的。

作为一名资深教授,教书育人一直是吴希如教授多年采从事医学教育事业的准则,为全国许多儿科医疗机构培养了大批的临床和科研骨干。她承担了北京大学临床学院本科生和学硕连读生的儿科学大量教学任务,以及全国儿科医师进修班等多项继续教育学习班的讲课。吴希如教授知识渊博,备课认真,讲课中语言生动形象,内容丰富,结合临床实际深入浅出,使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大家受益非浅。在主持北大一院儿科教研室工作15年中,努力培养建立人才梯队,在严格要求的同时,又努力为他们创造国际国内学术深造与交流的机会。培养了一批儿科医疗骨干,使儿科事业后继有人。

吴希如教授主持全国儿科学习班8期,主持全国继续教育学习班6期,任2001年第23届国际儿科大会副主席,学术委员会主席;任2002年国际小儿神经大会主席。主编的著作有《七年制儿科学》《儿科学实习医师手册》《小儿神经系统疾病基础与临床》《神经系统疾病的分子生物学基础》等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为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学习这些领域的基础理论及当今最新知识,掌握未来发展动向,吴希如教授认真备课,反复整编修改讲义,课堂上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循循善诱、悉心传授,深受学生和年轻医师的欢迎。

在研究生培养中,特别注重对他们进行医德医风和科研道德的熏陶和训练,对于科研思路和能力的训练更是严格要求,一丝不苟,同时在生活上无时不在给予他们慈母般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爱护。她先后培养出硕士研究生5名,CMB研修生2名、博士生15人,博士后3人。现仍有博士后1人,博士生3人在读。她培养的每一位学生毕业后无论留在国内,还是出国工作,均在自己的学科领域作出了突出成绩;他们均为各单位的骨干力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包新华、张月华、姜玉武、潘虹、熊晖现均在我院儿科临床及研究室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成为儿科医疗、教学、科研中的骨干;博士后人员王朝辉,博士研究生单巍松、张国荣、唐炬等在美国从事研究工作,也取得丰硕的科研成果。

主持中华儿科学会工作以来,吴希如教授非常关注儿科学继续教育工作,亲自组织主持制订了儿科医师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细则,并在继续组织全国中青年儿科医学学术交流会的同时,努力组织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儿科基层医师学术会议,为这项关系着我国儿科事业后备力量培养的工程,做出了努力和贡献。在日常工作中,吴希如教授也特别注重对身边年轻医师的培养。把自己多年积累的丰富的临床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们。亲自带年轻医师查房,训练他们的临床与教学工作能力,并带领及促进他们参与国际学术交流实践。对于病房主治医师和护士长的工作也经常给予热情指导。使我院儿科目前得以有相当数量和较高质量的中青年医师活跃在医疗、教学和科研的第一线,并做出了突出成绩。吴希如教授就是这样,以自己人格和智慧的力量言传身教,成为我们事业和精神上学习的楷模。她在医、教、研诸方面的突出成就,提高了我院儿科学在国内外的知名度。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上述资料恕不公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汉山网    

GMT-5, 2024-6-17 06:58 , Processed in 0.091311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