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外我们还知道,如果任由自己浮想联翩,我们想的往往都是未来的事情,比如思考晚上要吃什么,或下周要去哪里玩等等。人们在想象未来时,涉及到的三个主要大脑区域都是默认模式下大脑网络的组成部分。就好像大脑已经被预设好了某种程序,一旦无事可想,就自动开始畅想未来一样。 哈佛医学院的摩西?巴尔(Moshe Bar)相信,大脑这样做是有原因的。他认为白日梦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在“创造”尚未发生的事情的回忆。这会使我们产生奇怪的“超前体验”,如果白日梦的情景成真,这些体验便能帮助我们决定该采取怎样的行动。例如,许多坐飞机的人都想象过飞机坠毁的场景。巴尔认为,如果飞机真的坠毁了,乘客们此前所做的白日梦便能派上用场,帮助他们做出正确的表现。 但要研究大脑的休息状态并非易事。一些认知心理学家指出,我们不能仅仅因为受试者躺在扫描仪里,就默认他们的大脑处于休息状态。他们也许在想着扫描仪的声音,或者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因此,在大脑的遐想这一问题上,我们仍有许多尚未解决的问题。例如,当我们试图专心工作、却不小心走神时的白日梦和我们故意放空大脑时所做的白日梦是一回事吗?  你会梦到些什么呢?
独特的走神经历 不过,我们在这上面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今年年初发表的一项研究指出,我们每个人经历休息状态的方式或许都有所不同。在该研究中,五名受试者经过训练,每次听到电脑提示音时,都要详细地回顾刚才遐想的内容,同时接受细致的脑部扫描。研究人员发现,每名受试者在白日梦时的想法和体验都有着明显的不同。 今年九月,牛津大学的研究人员使用人脑连接组项目(Human Connectome Project)中460位受试者在休息状态下的脑部扫描结果,探究在休息时大脑的哪些区域会与彼此进行联络。研究结果再一次显示,休息状态时的脑部活动存在个体差异,但这一次研究证明,这些差异与生活技能和人生经历有关。随着个体记忆力、受教育年限和体力的不同,大脑不同部位间联系的强度也不同。即使在我们随意遐想时,大脑的各部位之间也会保持联系,就好像时刻做好准备、以便我们需要使用它们一样。  如果任由自己浮想联翩,我们想的往往都是未来的事情。
从科学的角度讲,我们发现了大脑从来不会真正休息之后,一个由来已久的谜团也就能说得通了:为什么大脑需要耗费人体20%的能量,但我们已知的大脑活动其实只需要5%的能量呢?马库斯?雷切利将剩下的15%的能量称作大脑的“暗能量”——正是休息状态下的大脑活动耗费了这些能量。 这些发现也许还能改变我们看待自己大脑的方式。我们知道要完全排空思维是多么困难,我们也知道,即使当我们不愿走神的时候,大脑也会不自觉地云游四海。然而研究结果显示,虽然走神会妨碍我们按时完成任务,但它也许其实是对我们有益的。换句话说,也许我们是时候该庆祝“走神”带来的好处了。(叶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