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大千世界 于 2015-11-13 17:09 编辑
木渎春秋古城是吴国故都
关于灵岩山附近有吴国古城,北宋地方志中早有记载。朱长文在其《吴郡图经续记》中记述了吴大城的来历之后讲:“流俗或传吴之故都,在馆娃宫侧。 ”对于当时民间的传闻,朱长文并没有引起重视,认为那是将阖闾、夫差的离宫别馆误作了吴国都城吴大城,所以断然加以否定。但是,民间所传的既然是“吴之故都”,指的应该是阖闾以前吴王僚、馀昧、馀祭、诸樊乃至寿梦的都城。
关于吴国始祖太伯(也写作泰伯)定居梅里以后的都城迁徙,历来聚讼纷纭。有的说寿梦迁吴,有的说诸樊迁吴。其中唐代张守节的《史记正义》讲得最为具体:“太伯居梅里,在常州无锡县东南六十里。至十九世孙寿梦居之,号句吴。寿梦卒,诸樊南迁吴。至二十一世孙光,使子胥筑阖闾城都之,今苏州也。 ”这里所说的“光”,是阖闾的大名。
值得注意的是,据唐、宋方志记载,吴王僚的陵墓就在今天的狮子山麓。由此推测,吴王僚的都城离其墓地也不会太远。
2002年11月底,苏州博物馆邀请国内有关专家对木渎春秋古城遗址进行了实地考察,并举行了论证会。结合历年来在苏州西部山区发现的许多封土堆底径大于40米的高规格春秋墓葬和大量古代遗存,与会专家认为:这是一处呈网络状布局、具有都邑性质的城址群,城址、墓葬、遗址分布明确,其年代属春秋时期,是吴文化的典型遗存。
因此,北宋有关“吴之故都,在馆娃宫侧”的传说,其实正透露出历史的信息:吴王僚及前面几代君王的都城,大致就在这次考古调查探明的木渎春秋古城遗址范围之内。而木渎春秋古城遗址,应该是阖闾、夫差在前代故都的基础上逐步扩建改造而成的。
吴国都城拥有两城一台
木渎春秋古城遗址的考古发现,大大拓展了人们的视野,使我们对吴国都城的认识,从一座吴大城,扩展到吴国故都、吴郭和姑苏(又作姑胥)台,从而逐步认识吴都的全貌。这座宏伟的大型都城,是吴国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时代产物,具有区别于其他春秋诸侯都城的吴地特色。
当年阖闾派专诸刺杀王僚执政之后,遇到的首要问题是“安君理民”。此时外面有交战中的楚国,内部要面对的则是僚党旧臣,可谓故都难容新主,四面暗藏杀机。因此,当阖闾志存高远,向伍子胥请教“强国霸王”之道时,伍子胥十分冷静,未雨绸缪,首先从“立城郭,设守备,实仓廪,治兵库”的安君治民之术说起。阖闾称赞道:“善夫!筑城郭,立仓库,因地制宜。 ”于是将兴建一座属于自己的新都作为第一要务,委托给伍子胥。经伍子胥周密勘察,依托旧都,在东面不远处选址建城。于是一座宏伟的泽国新都——吴大城应运而生,雄峙于太湖之滨。
当吴国逐渐强盛之后,阖闾在靠近故都的姑苏山兴建姑苏台,作为另一处治理朝政的所在。《吴越春秋.阖闾内传》记载:阖闾十年(前504年),立夫差为太子,屯兵备楚,自己则“秋冬治于城中,春夏治于城外,治姑苏之台”。
但是,阖闾在姑苏山构筑姑苏台,并非仅为冶游兴乐,而是另有深意。《越绝书.吴地传》中有这样一段文字:“胥门外有九曲路,阖庐造以游姑胥之台,以望太湖,中窥百姓。去县三十里。 ”阖闾登姑苏台,一则可以眺望太湖,二则可以居高临下,观察监视“百姓”。古代的“百姓”,那可不是指寻常的里巷小民,而是贵族的总称。阖闾登台居高,原来是为了暗地里监视百官族姓、权贵旧臣的行踪,以免祸起萧墙。同样,夫差于故都北侧灵岩山兴建馆娃宫,其真正的用意恐怕也在于此。这样看来,当时姑苏台下的故都内,依然是吴国王公贵族聚居的地方。
纵览吴都形势,可谓因地制宜,尽得山水之利:吴大城与吴故都位于东西两侧,一为水城,城坚池深,水陆称便;一为山城,群岭掩隐,深藏勿露,易守难攻;两城之间则有外郭、城堡和山川卫护,其间有姑苏台,依山而起,高屋建瓴,总揽全局。如此规模宏大的吴国都城,远比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大都——齐都临淄(大城东西约4公里,南北约4.5公里)、楚国郢都(东西约4.5公里,南北约3.7公里)、燕下都武阳(东西约8公里,南北约4公里)大出许多,不但在东周列国中可谓首屈一指,即使今天看来也令人叹为观止。
木渎春秋古城遗址(包括姑苏台)和苏州古城,是我国春秋都城的重要遗迹,也是吴国由弱变强、由盛及亡的历史缩影,同时又是苏州城市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卷首篇章。历史的责任要求我们,将这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完整地保存下去,留给子孙,传之久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