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04月17日06:13 新华网
新华社北京4月16日电 题:夯实经济筑底企稳基础——专访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
新华社记者王希

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
今年一季度中国经济“成绩单”15日出炉。如何看待当前中国经济运行情况有哪些新亮点新变化值得关注未来经济走势如何能否实现全年预期目标新华社记者就此采访了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
记者:如何评价今年经济开局态势有哪些亮点和变化
宁吉喆:近几天以来,反映一季度经济运行情况GDP等主要指标都陆续对外进行了发布,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从这些数据中,确实能够看出一季度经济运行中有不少亮点,我认为最大的亮点还是经济运行出现了筑底企稳迹象,开局良好。具体表现在:
一是生产特别是工业生产回升。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7%,在世界范围内仍然名列前茅,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7.6%,快于GDP增速。从动态看,工业生产明显加快。3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8%,比1-2月份加快1.4个百分点。
二是需求特别是投资连续回升。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10.7%,比1-2月份加快0.5个百分点,连续回升。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6.2%,加快3.2个百分点;基础设施投资增长19.6%,加快4.6个百分点。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0.3%,加快0.1个百分点。3月份,出口同比增长18.7%,1-2月份为下降13.1%。
三是结构优化特别是产业结构继续升级转型。服务业发展快于工业。一季度,第三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6%,比第二产业快1.8个百分点。工业向中高端迈进。一季度,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0%、9.2%和7.5%,分别比规模以上工业快4.2、3.4和1.7个百分点。
四是新动能特别是新产品新服务快速成长。一季度,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长80.7%,运动型多用途乘用车(SUV)增长56.5%,智能电视增长33.7%,光电子器件增长27.2%,工业机器人(28.160, -0.20, -0.71%)增长19.9%。以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现代制造业、服务业等融合创新,网络约车、在线医疗、远程教育等新服务模式不断兴起。
五是质量提高特别是能源消费和企业效益改善。一季度,水电、风电、核电、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消费量占比提高1.7个百分点;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同比下降5.3%。工业企业效益出现积极变化。1-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7807亿元,增长4.8%,上年全年为下降2.3%。
六是民生改善特别是就业和居民收入稳定增长。一季度,全国城镇新增就业318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31.8%。2月末,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16799万人,同比增长2.9%。一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实际增长6.5%。
这些成绩是在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国内调整阵痛仍在持续,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的条件下取得的,来之不易,需要细致呵护,倍加珍惜。但也必须看到,当前我国正处在转型升级、动能转换的关键阶段,结构调整阵痛仍在持续,经济运行筑底企稳的基础尚不牢固,经济下行的压力仍然比较大。
记者:一季度经济运行情况明显好于预期,原因是什么
宁吉喆:一季度主要经济指标数据已充分说明了经济运行好于社会各界预期,这是各地区各部门积极努力,全国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也有国际环境局部有所改善的原因,我认为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坚持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坚定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出台实施一系列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政策,才是根本的、主要的原因。
一是注重培育新动能。积极推进“互联网+”和“中国制造2025”战略实施,加快推动工业化、信息化深度融合,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积极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促进高质量、多样化产品和服务不断涌现。
二是注重推动“三去一降一补”。通过严格环保、安全、技术标准,采用市场化手段淘汰过剩产能、落后企业,积极发展直接融资,稳步推进债转股;通过实施普遍性减税降费、“营改增”,扩大行政事业性收费免征范围等方式降低企业成本;加大棚户区改造、农村道路、信息网络等建设力度,改善薄弱环节和领域。
三是注重释放新需求。大力推广PPP模式,建立专项建设资金,吸引民间资本进入,投资公共服务、资源环境、生态环保、基础设施和新兴产业。与此同时,着力激发消费活力,大力促进信息、绿色、住房、旅游、教育、养老等消费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