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汉山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497|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庄小威——苏州中学对我的影响最深远

[复制链接]

8395

主题

1万

帖子

8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84184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2 16:37: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华盛顿人 于 2015-12-22 16:41 编辑

《姑苏晚报》
2013/8/31



 [2013/8/22]


美国院士庄小威等苏中学子昨回母校参观


  本报记者 张致远
  摄影 王建中
  在阔别二十余年后,昨天,首届中科大少年班苏州中学预备班(85级)的部分学生回到母校聚首。当年班级里仅有的5名女生之一、去年成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的庄小威也回到母校,与同学老师共同回忆在苏州中学美好的求学经历。

  自信源于母校,爱打破沙锅问到底

  “我所上过的学校中,苏州中学对我的影响最深远。”在常人的印象中,科学家都是一副专注科研,对人冷淡的模样,一如美剧《生活大爆炸》中的“谢耳朵”。然而,与阔别二十余年的同学老师重聚的庄小威显得很开朗健谈,在交流中,她也毫不掩饰自己对母校的深厚情感。她坦言,自己走上科研道路的自信正是苏州中学给予的,“来苏州中学之前,我是个‘没开窍’ 的孩子——不知道自己怎么样,也不明白今后能做什么。来到苏州中学以后,我有了一种‘咦,自己好像还行’的感觉,也认识到只要勤奋努力,自己也可以成才。”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实验室,物理一直都是庄小威的强项,昨天,首届少科班的物理老师,72岁的朱琳老师也特意赶回苏州中学,看看阔别多年的孩子们,她告诉记者,庄小威能有今天的科研成就绝非偶然,当年,年仅13岁的她就表现出了很强的专业精神,“当时班级的学习讨论氛围很浓,而她的特点是爱问,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

  曾被批评概念不清,晚上九点半就睡

  回忆求学经历,自然避不开成绩这个话题。朱琳老师回忆,首届少科班的学生是面向全国招生的,孩子的入学年龄在11-13岁,比正常的高一学生小了好几岁,“他们年纪比普通学生小不少,同时学习质量比普通学生高好几倍,可以说孩子们都很优秀。”然而,在这样一群“少年天才”中,庄小威的成绩也总是名列前茅,经常拿第一。1987年,庄小威更是以高考600多分的状元成绩考进中科大少年班,此后,她的数学、物理还是常常拿满分。不过,对于“成绩一直很优异”的评价,庄小威并不“认账”,她透露,至今家里还保存着当年在校的成绩单,“当时的成绩单是手写的,还附有老师评语。我记得朱老师的评语中,有一句是说我‘概念不清’。”
  她还回忆,当时虽然要在两年内就学完高中三年的课程,但学习强度并不是很大,没有现在的学生那么辛苦,“当时的上课很愉快,没有太多填鸭式教学,记得班主任数学老师上课喜欢先讲15分钟题外话,后面半个小时才是教课。此外,我们也从不搞疲劳战题海战,因为学校要求晚上9点离开自习室,9点半必须睡觉,谁都不能违反的。”

  经常回国,周末与女儿一起过

  明年就是苏州中学110年校庆了,得知这个消息,庄小威表示,如果有空,她十分乐意再次回校,与学弟学妹交流,“我喜欢坐下来和学生面对面交谈,尤其喜欢被学生提问,连着回答两小时都没问题。”她告诉记者,除了进行科研探索,培养后辈同样很重要,因此,她与北大和中科大都有教学合作计划,为了教学每年都要回国很多次。现在,愿意从事科研工作的学生越来越多,她很欣慰,“之前靠学术出国容易,很多人出来后会选择转行。最近,愿意留下来继续从事科研的学生正在变多。”
  作为来自中国大陆最年轻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除了天分,庄小威无疑付出了巨大的汗水,不过她表示,她讲究劳逸结合,并不是一名“科研狂人”,“有的人可以做到一周七天都在工作,不过我不行,我需要有时间休息放松。所以,我以前一周工作六天,休息一天。2010年女儿出生后,我则把许多精力放在她的身上。现在,我每个周末的上午都会与女儿一起度过。”

  相关链接>>>

  个人简介:庄小威,1972年出生于江苏如皋;1985年,13岁的她走进苏州中学首届少科班,毕业后考入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19岁时,考取全额奖学金,赴美攻读博士学位;1997年,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拿到物理学博士学位;2001年,被聘为哈佛大学助理教授;2003年荣获美国麦克阿瑟基金会评选出的“天才奖”,独得50万美元奖金,成为首位获此荣誉的华人女科学家;2006年初,已是哈佛大学物理和化学系的双聘教授的庄小威在哈佛大学建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单分子生物物理实验室。
  凭着这样的超强实力,去年,刚满40岁的庄小威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成为来自中国大陆最年轻的美国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是美国科学界的最高荣誉之一,截至去年5月1日,美国国家科学院共有院士2152名、外籍院士430名,其中约有200名是诺贝尔奖获得者。当选该院院士足以说明庄小威的科研地位。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2790

主题

3436

帖子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7761
沙发
发表于 2015-12-22 17:46:50 | 只看该作者
7位华人当选今年美国科学院院士!2015-04-30 Share by miku From 放眼全球 [url=]2103[/url] [url=]1[/url] [url=]2[/url]

  • [url=]文章[/url]
  • [url=]知识点[/url]
  • [url=]评论[/url]
导语

真学霸!

4月29日,美国国家科学院公布2015年新增院士名单,新增美国国家科学院士84位,外籍院士21位,他们来自15个不同国家。在此次新增院士名单中,华人学者风采依旧,共有7人入选。

一直以来,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被认为是美国学术界最高荣誉之一。据了解,改革开放后大陆毕业生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总计还不到20人。作为学霸中的“极品”,他们是如何一步步攀上学术巅峰的呢?且往下看!(温馨提示:切勿惊掉下巴~)

哈佛大学教授庄小威:当选时美国科学院最年轻的华人院士


庄小威,1972年出生于江苏省如皋市,15岁毕业于苏州中学的科大少年班预备班。她是华裔生物物理学家,哈佛大学化学与化学生物、物理学双聘教授,创办有庄小威实验室 ,同时也是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的研究员 ,中科大“大师讲席”教授。

庄小威的研究,主是要探明生物体系中单个分子或单个粒子的运动表现。她曾[url=]创造性[/url]地将荧光光谱和显微分析技术应用于单个分子,这种崭新的物理手段,使得实时揭示复杂生物过程中的分子个体及其运动步骤成为可能。

2012年5月1日,年仅40岁的庄小威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创造了美国科学院最年轻的华人院士的记录。

清华大学教授施一公:一年内当选三院士


施一公,结构生物学家。1967年5月5日出生于河南省郑州,198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95年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获博士学位。主要从事细胞凋亡及膜蛋白两个领域的研究。在Smad对TGF的调控机理、磷酸酶PP2A的结构生物学方面做出过有国际影响的工作。

2013年4月25日,施一公当选为美国艺术与[url=]科学学[/url]院院士。同年的4月30日和12月19日,施一公又分别当选了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

生物化学科学家王晓东:1978年后大陆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第一人

王晓东,河南新乡人,华裔生物化学科学家,曾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他是试图解密细胞凋亡的终极规律的人,是总跑在分子生物学研究最前沿的学者。2013年,王晓东入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2004年4月20日,41岁的王晓东凭借其在细胞凋亡特别是引导癌细胞凋亡治疗癌症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成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留学美国人员中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的第一人。

斯坦福大学教授张首晟:杨振宁的“任性”弟子


张首晟,斯坦福大学物理系、电子工程系和应用物理系终身教授,2011年,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2015年4月29日,张首晟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

张首晟出生于上海,是个不折不扣的“小天才”。15岁考入复旦大学,16岁时被选中公派去德国柏林大学学习。20岁投身杨振宁门下攻读物理学博士,32岁时,他就被聘为斯坦福大学正教授。

回顾自己的科研之路,张首晟说,“从小到大,我基本都是由着自己的‘性子’来的”。我看书没有任何压力,完全就是凭兴趣”。

美国普渡大学教授朱健康:高考落榜的美国科学院院士


朱健康,1967年生于中国安徽。国际著名植物生物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普渡大学生物化学系和园艺及园林系杰出教授,首批“千人计划”入选者。

朱健康曾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自爆自己中学一半的时间几乎都是“睡”过去的。他甚至敢直接在课堂上对着授课老师说:“我上课可能会睡觉,这是控制不住的,希望你能理解。”结果,第一次高考,朱健康的总分离当时的中专线还差3分。落榜后,朱健康复读一年,最终考入北京农业大学(现中国农业大学)。他说,“考上考不上名校都无所谓,兴趣最重要”。

和兴趣打交道,朱健康说自己就感觉不到压力了——“每天集中注意力工作4~6小时,其他时间多半就是玩儿”。

他发现部分中国学生的最大问题是“埋首苦读”,虽然耗费了数十小时躲在图书馆里,表面上看似很用功,事实上却“不求甚解”,“最重要的是效率!”

751

主题

1323

帖子

1万

积分

钻石会员

Rank: 8Rank: 8

积分
11357
板凳
发表于 2015-12-22 17:55:53 | 只看该作者
华亾 女科学家庄小威最新Nature方法学文章
日期:2015-12-8(原创文章,禁止转载)
华亾 女科学家庄小威最新Nature方法学文章
泩物通报道:作爲第壹位获美國麦克阿瑟基金會“天才奖”,也湜最姩轻美國科学院华亾 院士嘚女科学家,庄小威教授获得孒许多重婹成果,尤其湜茬泩物物理显微成像领域,近期庄小威教授与另外两位研究亾 员发表文章,介绍孒其研究组超分辨率细胞成像最新进展:超亮光敏荧光基团,這壹研究成果公布茬《Nature Methods》茬线版仩。
光学显微镜技术受限于光嘚波长,而电ふ显微镜虽然可以达菿纳米级嘚分辨率,但通电嘚结果容易造成样品嘚破坏,因此能观测嘚样本也相当洧限。這几姩超高分辨率荧光显微镜跨越孒壹汏步,使得研究者可以从纳米级观测细胞突起嘚伸展,从而宣告200—750纳米汏小范围嘚模糊团块嘚時代结束孒。
這些超高分辨率荧光显微镜技术洧些基于图像照明,比如受激发射减损
以及相关嘚RESOLFT显微技术,还洧饱啝结构光照明显微
洧些基于单分ふ开关啝定位,比如随机光学重建显微镜
以及(荧光)光敏定位显微技术
利用這些方法可以达菿泩物样品成像10-100nm嘚分辨率,从而令研究亾 员观察菿亚细胞结构嘚具体细节。
但湜由于汏部分蛋白分ふ只洧几纳米,如果婹直接解析细胞狆這些分ふ嘚相互作用,还需婹更高嘚分辨率。茬這篇文章狆,研究亾 员僦介绍孒壹种实验方法,可以将荧光基团化学转换成对荧光状态光敏感嘚稳定暗态(dark state),从而再次提高超高分辨率荧光显微镜技术嘚分辨率。
STORM啝(F)PALM方法都能通过顺序开关啝单個荧光基团定位构建探针高分辨率图谱,這需婹這些探针茬暗态狆准备好,并带洧壹部分能随時开启嘚开关。此前曾利用过多种光控开关啝光敏荧光探针,比如壹些洧机染料,荧光蛋白啝量ふ点,但湜部分由于這些荧光基团无法茬暗态狆准备,因此限制孒高分辨率成像嘚发展。
研究亾 员提供嘚這种实验程序方法详细介绍孒荧光染料啝还原剂(NaBH4)嘚准备方法,解决孒将荧光基团化学转换成对荧光状态光敏感嘚稳定暗态嘚问题。這种方法能茬原位进行,由于还原染料嘚吸收光谱具洧强烈嘚蓝色转移,因此染料能洧效嘚转换进暗态。這种方法能用于多种可见光谱荧光基团,因此将能茬超高分辨率显微技术狆发挥重婹嘚作用。
庄小威教授壹直从事泩物物理显微成像方面嘚研究,咜茬2005姩发现孒壹种能够几百次哋反复茬各种颜色嘚光照下使用嘚,能够驱动爲荧光态啝暗态嘚发光分ふ团,从而得菿孒壹种比传统光学显微镜高10倍以仩嘚分辨率嘚显微技术,并将這种技术命名爲随机光学重建显微法
之後咜又茬2007姩发现孒特殊嘚荧光探针家族,实现孒多色随机光学重建显微法
并利用這种方法以20-30纳米级别嘚分辨率演示孒DNA模式样品啝哺乳动物细胞嘚多色成像。2011姩,咜与著名华亾 院士谢晓亮利用超分辨率荧光显微镜对活体汏肠杆菌细胞内嘚拟核相关蛋白
进行孒跟踪观察,并由此揭示孒细菌遗传物质组织机制。
近期這壹研究组还找菿孒光控膜探针,利用超高分辨率荧光成像技术,对细胞膜进行孒分析,彵 們嘚研究证明孒這8個常用嘚膜探针具洧光控能力,能特异性作用于细胞膜,线粒体,内质或者溶酶体。
(泩物通:张迪)

8244

主题

9798

帖子

8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85732
地板
发表于 2015-12-22 18:09:46 | 只看该作者
庄小威同等研究为何却落选诺奖?
2014-10-11 18:31 来源:澎湃新闻作者:吴跃伟 赵孟字体大小-|+
诺贝尔化学奖揭晓后,多位科学家撰文质疑评选结果,称华裔女科学家庄小威亦应分享这一奖项。
北京时间 10 月 8 日,2014 年诺贝尔化学奖揭晓,3 位科学家因对发展超分辨率荧光显微镜作出重要贡献共享此奖。但该领域多位科学家撰文质疑这一评选结果,称与获奖者同时发表论文的华裔女科学家庄小威亦应分享这一奖项。北京大学工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特聘研究员席鹏告诉记者,这说明“种族、性别歧视,其实不仅没有消失,而是日常可见”。
10 月 8 日下午 6 时许,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埃里克·白兹格 (Eric Betzig)、威廉姆·艾斯科·莫尔纳尔(William E. Moerner) 以及一名德国科学家斯特凡·W·赫尔(Stefan W. Hell)。
这一结果刚一公布,席鹏便撰文指出,有另外两个人对超分辨率荧光显微镜技术做出了同等重要的发现,然而没能获奖,其中一人古斯塔夫森(Gustafsson)是因为英年早逝,另一人是庄小威。席鹏告诉记者,学术界一直同时引用庄小威与白兹格在几乎同一时间发表的两篇文献“来介绍这一技术”。
谈及为何庄小威无缘诺奖,席鹏表示纵观诺贝尔化学奖,169 名获奖者中,仅有 4 名女性,其中没有中国人,可以说明问题。
10 月 9 日上午,北京大学教授饶毅告诉记者,白兹格与庄小威的工作在物理原理上完全一样,两人发表论文的时间也一样,他不明白结果为什么会出现厚此薄彼的情况。
国家蛋白质中心工程师于洋则向媒体表示,高分辨率荧光显微镜目前大多只用于固定细胞,在活细胞上的尝试较少,庄小威目前正继续发展 STORM 技术,使它可应用于活细胞成像,并尽可能缩短成像时间,后续成果仍有望冲击诺贝尔奖。
记者查询后发现,庄小威的相关论文于 2006 年 8 月 9 日发表在《自然·方法》期刊网站,而白兹格的论文于次日(8 月 10 日)发表在《科学》期刊网站,不过白兹格的论文投出时间为 2006 年 3 月,比庄小威要早投 4 个月。
庄小威课题组独立发明的 STORM 技术使用激光“点亮”或“熄灭”细胞中的荧光,然后拍照。每次只“点亮”或“熄灭”细胞中一个位置。像逐行扫描一样,一点点记录细胞的图像,最后通过多幅图像叠合,得到完整、高分辨率图像。庄小威发表的论文显示,分辨率可以达到 20 纳米。席鹏认为,白兹格发明的 PALM 的原理与此无本质差别。
美籍华裔女科学家庄小威 1991 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赴美留学,1997 年,获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物理学博士。2012 年,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现任哈佛大学化学系和物理系双聘教授、霍华德? 休斯医学研究所的研究员、北京大学生物动态成像中心研究员。庄小威的研究团队曾拍摄到单个病毒侵入细胞的过程,是科学史上首次记录到这一过程。
记者通过邮件联系诺贝尔奖委员会媒体官员及庄小威、白兹格,截止发稿时,未获回应。
一直被朋友称为小博士。其实就是书读得多一些而已。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汉山网    

GMT-5, 2025-11-21 17:32 , Processed in 0.096375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