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汉山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967|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杭嘉湖,传承辉煌的人文情怀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1万

帖子

10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0778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4-6 09:05:3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源:华夏地理原创
  • 网站编辑:kate
  • 发布时间:2016.04.05

导语:宋室南迁百余年间,中国经济居世前列,作为经济中心的杭嘉湖地区,文化也为举国之首。七百余年之后,透过细枝末节,还能看到历史的背影吗?

撰文:艾绍强

摄影:邱建申


杭嘉湖地区水乡泽国交通便利,南宋以来为富庶之地,文化也非常发达。


心系文纲——苏伟纲

  苏伟纲与这家服装贸易公司的环境格格不入,但是他就是老板。有人会送一顶“儒商”桂冠给苏伟纲,但“商人”、“老板”、“总裁”不过是他的工作,本质上苏伟纲是一个读书人。

  苏伟纲从小喜欢看书也喜欢书画,做企业之后读书爱好依然保持,并开始收藏一些书画作品。苏伟纲特别注重与嘉兴有关的作品,在收藏过程中,他发现许多藏品有关嘉兴历史,就对照阅读历史上嘉兴文人的著作,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许多著作只出版过一次,比如明朝冯梦祯的《快雪堂集》,从书中可以看到很多从前的痕迹。他就想,把有影响的文化著作整理出来,让嘉兴文脉承传。于是从2008年夏天开始,苏伟纲出资,邀请苏州大学古典文献学博士丁小明执行,开始编纂《嘉兴文献丛书》。


宋代以来,杭嘉湖地区崇尚文化,出现大量私家藏书楼,这一风尚一直延续到近代。湖州嘉业堂是清末秀才刘承干1920年所建,这里收藏了大量古代书版。


  苏伟纲说他出资编书“有别于经济投资,不追求经济价值,完全是喜欢。”他投资全部费用,但卖书收入都归出版社。他不打算投很多钱但打算细水长流,可能出到老为止;也不想追求轰动效应,就是个人的爱好。嘉兴自隋运河凿通,经济发展带动文化兴盛,读书人多,藏书家随之涌现,北宋有赵公园藏书万卷。南宋杭州为刻书业中心,嘉兴为图书流通中心,岳飞的孙子岳珂刻印《九经》《三传》;王国维《两渐古刊本考》列举的古刊本中就有18种为嘉兴刻印,可见南宋嘉兴的刻书业也比较发达。

笔耕笑我——范笑我

  苏伟纲出资点校出版嘉兴先贤著作,可以说是对嘉兴文化传统的一种承继。而通过范笑我,我了解到还有许多嘉兴文化人,笔耕不辍,默默传承嘉兴文脉。

  知道范笑我是因为他主持的秀州书局。秀州书局原本是嘉兴市图书馆1994年开设的书店,冰心给书局题名,范笑我担任“局长”。自开张起,范笑我每20天出一期《秀州书局简讯》,不仅当地读者可见,还流布京沪文化名流间。萧乾看《简讯》后,称书局是“一间门面的文化交流中心”,很多文化名流看过《简讯》都对秀州书局有所嘉许,钟叔河等人甚至将其与《世说新语》并论。由于《秀州书局简讯》荐书亦记人记事,笔触冷峻文字简洁,于是有人觉得“范笑我对记录和考据的狂热是到了一种不能说病态,至少是极端的地步”。围绕着他和秀州书局,聚集了一群学历不高但学力均不浅的“文化人”,有淘弄古董的近郊农民,有“酷爱”藏书的市井闲汉,有自命风雅的失意公务人员等等。

  “开书店原本不为赚钱,当时图书馆从书店买书不给折扣,于是自己开书店,这样进书有百分之二十多的利润, 缓解图书馆经费紧张,所以开书店不用担心经营问题。正好利用《简讯》记录一些东西。”范笑我也没想到《秀州书局简讯》会让书局名闻天下,他说:“嘉兴出去的文化人多,所以熟悉嘉兴的文化老人们感兴趣,当地人也喜欢看,所以那些简短的记录引起人们的注意,萧乾说让他想起了年轻时编的《语丝》。实际这些东西就是前网络时代的东西,有点像博客时代的碎片化记录。”

  《秀州书局简讯》记录的虽然是些碎片,却可以咂出些别样的味道。如177期记:朱尚刚3月30日说:“27日,姜原来从上海带四十个学生,来嘉兴参观朱生豪故居。朱生豪故居的窗架都被人撬了。惨不忍睹。我建议他们不要上楼去看,担心出事,有些学生仍上去了。”去年8月7日朱尚刚说:“朱生豪故居已经破败不堪,房子所有金属构件都被人撬掉,连腰墙板都没有了。”段晓楣4月6日从上海来秀州书局观书……段说:“我祖母那时经常偷听台湾电台,我父亲经常阻止她,怕她惹祸。有一天祖母对我说:‘电台里的声音是你四叔。’祖母死后好多年,四叔才回来,证实祖母听到的是四叔的声音。”段晓楣的曾祖父是段祺瑞——这些看似小人物的小细节,其实是大时代的春秋录。2006年秀州书局关张,《简讯》停办,引得许多拥趸叹息,好在《简讯》内容编辑为《笑我贩书》,已经出版了四集。


嘉业堂藏书楼位于湖州市南浔镇,因清帝溥仪赐“钦若嘉业”匾而得名。藏书楼与园林合为一体,规模宏大,藏书丰富。1951年11月,原书楼主人将11万册藏书、3万块书版及数千杂志全部捐赠给浙江图书馆,现在藏书楼为旅游景点。


  范笑我现在集中精力收集嘉兴地方文献,已经收集了当代各类著述2000多种,有公开出版物也有自印本。嘉兴市现在有100多种杂志,“虽然很多是垃圾,但也反映了这个时代,后人通过这些东西可以知道现在是怎样一个浮躁的、制造垃圾的社会。” 当然不止于杂志。范笑我展示了几本堪称巨著的个人著作。

  《嘉兴历代名人考略》编纂者傅逅勒本是工厂翻译,花费二十多年业余时间,编纂出这本收录一万八千多人的辞典式工具书;退休教师龚肇智花费十年时间编纂的《嘉兴明清望族疏证》,将潘光旦的《明清两代嘉兴的望族》中的嘉兴91支望族三代以上有功名的人全部整理出来,通过婚配关系织成的大网络全部梳理清楚;《褚辅成年谱长编》是普通公务员王天松用二十多年时间收集资料编纂而成,填补了中国近代史学界空白;普通退休职工赵青,花费近二十年工夫,从史料里钩沉整理出嘉兴历代才女的作品,编成《嘉兴历代女子作品集》。这些著作每一本都是耗费多年精力、阅读巨量文献、精心考证之后的成果,理应是集体攻关之作,他们却利用业余时间完成。

  对于嘉兴出现许多民间著述的现象,范笑我认为这是因为嘉兴“民间有向往文化的势力,是回归土地的表现,肥沃的土地,自然会长出东西的。”


杭嘉湖地区有数千年的植桑养蚕历史,宋代开始,湖州的蚕桑业开始商业化,为丝绸纺织贡献了优质蚕丝。


锦绣嫣然——叶嫣嫣

  湖州丝绸的历史差不多是中国丝绸的历史。“耕桑致富甲于浙右”的湖州南浔镇,清朝至民初一百多年间最辉煌,当时上海91家大丝绸行,70%为南浔人所开。但随着纺织工业化、化纤产品的出现,湖州丝绸业逐渐衰落。上世纪80年代末,湖州丝绸业再次达到顶峰,丝绸创税利占财政收入40%。可如今,丝绸在当地的经济中占的比例已经很小,湖州变成全国最大的木地板生产基地,电梯、不锈钢管产业也占全国一定份额。作为传统产业,一大批湖州人仍然心系于丝绸,当了20多年丝绸厂工人的叶嫣嫣就是其中之一。


湖州丝绸品质精美,具有“细、圆、匀、坚”和“白、净、柔、韧”等特点;花色丰富,见于古代文献中的丝织品名称有帛、绢、绸、缦、绮、罗、绫、绣、绵、纱等二十余种。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上述资料恕不公开

1万

主题

1万

帖子

10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07780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6-4-6 09:05:58 | 只看该作者
  从下乡到进工厂,五分钟就能掌握的码尺工作,叶嫣嫣乐此不疲地干了九年。后来当劳模,当厂长,做丝绸印染,做丝绸服装,叶嫣嫣把丝绸行当的技术学了个遍。但是,叶嫣嫣43岁时遇上了丝绸行业不景气,下岗后靠着7个人7台缝纫机开始创业。


缫丝就是将蚕茧浸泡在热水中,抽丝卷绕于丝筐上。一个蚕茧的蚕丝一般有1500米长,最长可达3000米。


  叶嫣嫣出身于“手工业劳动者”家庭,爷爷和父亲经营湖州有名的“叶家茂盛棕棚店”。受此影响,叶嫣嫣开始做自己的丝绸产品时,就定位于“工匠”精品,很快取得了成功。她发现品种单一、库存积压是主要问题,于是叶嫣嫣避开大路走小路,第一个单子只做一百件,很快就有了自己的市场;之后她与院校合作,设计自己的丝绸产品款式,还开发生产专用面料,2005年与厂方合作完成的特宽幅印染技术开发获得了政府奖。就这样,叶嫣嫣不仅继承了丝绸产业的传统优势,还打出了自己的丝绸品牌。


丝到丝绸制品要经过数十道工序,丝鞘引出的丝线经过卷绕、干燥后成为生丝。中国生丝生产历史悠久,是传统出口产品,现在产量仍占世界首位。作为高级纺织材料,生丝可以织制组织结构不同的各类丝织品。


瑾瑜笔意——周瑾

  传统产业的发展,是创新还是守旧,往往是一个矛盾。湖州丝绸产业在继承传统与创新发展上有叶嫣嫣这样一批人在努力奉献,一定程度上在重振中国丝绸的辉煌。而作为从南宋开始发展起来的湖州名产湖笔,现在面临严重的后续人才匮乏问题,一些不甘心传统文化精华产业消失的人,仍在苦苦坚守着。


湖州素有“丝绸之府、鱼米之乡、文化之邦”之称,丝绸与湖笔作为传统产业,对当地总体经济贡献度不大,但是作为文化品牌依然受到重视。当地在2000年以前用“丝绸之府”作为城市定位,后改为“笔墨江南”,城市形象从丝绸文化转向了湖笔文化。


  周瑾的祖父周德臣,是著名的王一品斋笔庄的最后一任业主,父亲周鑫成是著名的制笔大师。高中毕业之后周瑾被父亲拉进了制笔厂学修笔,五年之后又学刻字、学包装,周瑾熟悉制笔的所有工艺流程,她和同在笔厂的姐姐一起就可以完成一套制笔的流程。


毛笔从选料到制成,要经过主要包括择料、水盆(分配料、提材、脱脂、梳理、顺齐、清洗、圆头、扎头等)、修笔、刻字、包装五大工序,又细分选、配、垫、梳、圆、修、捋等120多道工序。


  做毛笔发不了财,甚至生计都成问题。2002年周瑾离开笔厂自闯天地,有了一定积蓄之后,她决定还是回到制笔行业,于是自创品牌,邀请师傅、制笔大师邱昌明把关。开发出的几款产品后来被选入2009年上海世博会特许产品。作为传统产品,制作毛笔守旧比创新更重要,由于有笔厂20多年的工作经历和父亲等老一辈制笔师的口传亲授,周瑾可以说得了制笔“心法”,她的笔庄生产的毛笔不仅在大陆和台湾有专属定制,而且每年在日本都有近百万元的销量。

  湖笔产业作为著名的文房四宝之一也曾经辉煌,如今尽管退出实用领域,但依然有许多人追捧。湖州市现在毛笔从业人员1500人左右,其中生产工人1200人左右,年产1500万支,产值1.2亿元。平均每支毛笔的产值只有8元左右,每个工人的年产值只有10万元,对于一个完全手工生产的产品来说,实在是太廉价,也难怪年轻人不愿意从事制笔行业。

  传统文化、传统产业都面临着继承与发展的问题,是保护扶植还是任其自然生存乃至消亡?南宋的杭嘉湖地区曾富甲一方,所以文化发达为全国之首,如今的杭嘉湖地区依然是富庶之地,文化辉煌还会再现吗?


上述资料恕不公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汉山网    

GMT-5, 2024-6-29 00:14 , Processed in 0.075546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