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汉山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930|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严崖冰:安倍,带你去看看德国的勇气(图)

[复制链接]

8244

主题

9798

帖子

7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904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7-21 17:38: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当安倍政府罔顾民意通过新安保法时,另一个二战战败国——德国,正以另一种方式纪念着那场惨烈的战争。在它的首都柏林,到处都是纪念场馆,肃穆、沉静、内敛,像一个默默祈祷和反思的老人,没有叫嚣,更没有复仇,有的只是对残酷战争的深刻反思。这,也许正是安倍所要学习的。

观察者网联合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官方微信公众号ID:tongji_dgyj)推出“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系列文章。本专题将邀请近十位德国研究中心的专家,从不同专业领域出发,提供观察视角。本文为第二篇。】

一九四五年四月三十日下午,苏军士兵将红旗插上了柏林的国会大厦屋顶,希特勒自杀身亡。这几乎是反法西斯战争中敌人倒下的第一块多米诺骨牌。它在本质上加速了战争的结束,使得那场腥风血雨终于在同年划上了句号。

二战结束后,整个世界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德国被一分为二,柏林更从一个完整的城市被撕为两半。七十年来,以几代人的生离死别为代价、历经坎坷,终于又愈合如初。一系列的历史变迁过后,这个城市将厚重与活力融为一体,成就了独一无二的魅力。而这魅力中有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柏林不仅是政治之都、文化之都、艺术之都,它也是一座“悼念之都”。

除了留存的柏林墙、隐藏在新兴市中心的查理检查站、苍茫风格的苏维埃烈士纪念碑……柏林还有两处关于二战的坐标式建筑。它们在中文网络上被介绍得混淆难辨,其实是各自独立的——虽然都是由犹太人设计的纪念犹太人的场所,却是不同的地点、不同的名称、不同的设计师、不同的建造时间,也有着各自侧重体现的内容。

当你在勃兰登堡门前留影,只需稍稍侧头,就能看见门旁大片的灰色碑群。它就是其中一处:欧洲被害犹太人纪念碑群(Denkmal für die ermordeten Juden Europas)。顾名思义,这一万九千平方米内的2711块水泥碑是为那些被杀害的无辜生命而立。

与议会和政府区相连,被商场、居住区和文化设施环绕,紧邻当年希特勒自尽的“狼穴”——在柏林的心脏地区,来自美国的设计师彼得艾森曼(Peter Eisenman)以这样的表现形式传递了“纪念”所具有的公共性以及面对国家和公民的沉肃性。沿碑群的东南侧拾级而下,是地下信息厅(Ort der Information)。被害者和受难地的信息镶在了脚下水平铺就的碑上,低头阅读,恰是默哀的姿势。

朴实无华的表面之下,一切来得并不轻松和随意。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建造纪念碑的想法就已形成,经过近十年关于选址和立意的讨论,1995年春第一次设计招标,1999年第二次招标,艾森曼的草图中标,经多次修改,同年六月,议会正式决定建造碑群和信息厅。2003年开工,2005年免费开放。其间,因提供碑群外层涂料的化学公司二战时为纳粹生产过毒气而争端四起。一路总有荆棘,直到今日,不同的声音仍然存在。

但重要的是,它在那里了。一个国家首都寸土寸金的中心地块,用来作静默的悼念,非莫大的决心不能达成。

自碑群往东南,进入克罗伊兹贝格(Kreuzberg)城区,位于林登大街(Lindenstrasse)上的一处建筑无法不引起你的注意。它外形曲折沉闷,窗户像一道道切裂的刀口。它没有门,你得从旁边柏林博物馆进去,然后经地下通向它。你想进去吗?你担心它会是一个巨大的毒气室吗?

这就是第二处:柏林犹太人博物馆(Jüdisches Museum Berlin),其重点是展示德国犹太人的历史与文化。这样的展示注定不会是祥和愉快的——两千年中犹太人屡屡遭受屠杀劫掠,成为每次灾害和瘟疫的替罪羊。迫害在二战时达到顶峰——从1942年起到战争结束,纳粹共杀害了600万犹太人。

你在这个博物馆里感受到的压抑、迷茫和绝望,都是对的。当年它只作为一个小建案征求设计时,几乎所有参加比图的建筑师都是同一个理念:一个抚慰人心的中性空间。除了丹尼尔李伯斯金(Daniel Libeskind)。他不但不抚慰人心,而且把伤痕具象为空间,展现于世人。这位波兰犹太人的父母差点死于大屠杀。他拒绝以中性立场看待那场灭绝式的灾难。

竞图成功后,李伯斯金举家迁至柏林,在统一后德国政坛的风雨不断之中,用时十二年完成了这个“不可能”的任务。1999年博物馆初建成,里面还空空如也,门外已有几千人等着参观。2001年正式开馆,它和它的设计者从此闻名遐迩。

李伯斯金将自己的设计理念描述为“线状的狭窄空间”。平面图来看,是一条连贯的曲线被一条时而中断的直线分割。曲线恰似德国曲折的历史,断裂的直线象征犹太人遭受的驱逐和屠杀。线与线的交叉处为空地,代表那些已失落的犹太文化。


  • 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特约撰稿人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一直被朋友称为小博士。其实就是书读得多一些而已。

8244

主题

9798

帖子

7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9047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5-7-21 17:38:20 | 只看该作者

博物馆自底层进入,那里地面倾斜,三条道路相互交织:逃亡之轴、屠杀之轴和幸存之轴。

1933年至1941年间,28万德国犹太人自纳粹统治中逃离,迁往安全之地。在逃亡之轴的墙上,印着许多犹太人落脚的城市名,上海赫然在目。逃亡之轴通向自由之地—逃亡花园:仍然是倾斜的地面,49根灰色石柱上长着遥不可及的植物,绝非想象中花园的绚丽。它诠释了复杂难言的漂泊感:伴随着迷失和困惑的自由、无法治愈的乡愁。

屠杀之轴的一路上陈列着被害者的文件照片和纪念物品,它的尽头是“屠杀塔”——一个没有空气调节和灯光照明的狭长空间,暗灰水泥墙,只有高处一斜口可以透进日光,外界声音也自此涌入,而里面只是令人窒息的黑暗与静默。逃脱了屠杀的犹太人一旦站在这里,都会泪流满面。

逃亡和屠杀两轴形如大叉重叠在幸存之轴的前半段。而只有幸存之轴可以经幽长的阶梯往上,通到展厅。这是在悲伤和沉郁之后李伯斯金描述的希望:幸存之轴最长,贯穿整个建筑。幸存之上,展厅后端,出现了明亮的灯光、鲜艳的色调、温和的意见查询机。人性回归,我们也沿着这条轴,回到现在的世界。

历史几多重复,所以西方的圣经有无奈的超脱:日光之下,并无新事。但人类务必要在向善的路上,不吝忏悔和反思,所以东方的古谚又足以拿来赞赏柏林的态度: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一直被朋友称为小博士。其实就是书读得多一些而已。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汉山网    

GMT-5, 2024-5-13 08:25 , Processed in 0.063086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