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汉山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94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FT中文网: 缅怀巴黎的移民艺术家时代

[复制链接]

8244

主题

9798

帖子

7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841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11-13 18:04: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Louis Hothothot:在日益两极化和民族主义上升的世界,阿姆斯特丹的特展《巴黎的移民艺术家》致敬历史。






















  2019年11月14日 04:20 Louis Hothothot 为FT中文网撰稿


  巴黎是自由之都,也是流亡之所。20世纪初的巴黎,也就是伍迪-艾伦《午夜巴黎》的年代。毕加索、莫迪里阿尼、夏加儿、达利、海明威等艺术先锋们,聚集在巴黎,开创了艺术史的黄金时代。值得一提的是,他们都是移民艺术家。阿姆斯特丹特市立美术馆通过《巴黎的移民艺术家》重新梳理这段历史。给今天的世界——这个日益两极分化和民族主义上升的世界——带来新的思考。


  巴黎是自由之都,也是流亡之所。20世纪初的巴黎,也就是伍迪-艾伦《午夜巴黎》的年代。毕加索、蒙德里安、莫迪里阿尼、夏加尔、达利、海明威等艺术先锋们,聚集在巴黎,开创了艺术史的黄金时代。值得一提的是,他们都是移民艺术家。不久前,阿姆斯特丹特市立美术馆通过《巴黎的移民艺术家》,来重新梳理这段历史。给今天的世界——这个日益两极分化和民族主义上升的世界——带来新的思考。


  毕加索作品《简朴的晚餐》


  展览从毕加索的铜版画《简朴的晚餐》开始,这件作品创作于1904年,此时,毕加索刚来巴黎不久,不仅不会说法语,还穷困不堪。他住在房租便宜、远离市区的蒙马特高地上。邻居们也都大多是穷困的人、妓女、流浪艺人等。年轻的毕加索,还稍显拘谨,绘画的线条也更为纤细,绘画风格也是在写实主义、现实主义的传统框架之中。正是通过描绘这些同样穷困的、瘦骨嶙峋又不乏优雅的边缘人,毕加索度过了艺术的“蓝色时期”。100年后的2004年,这件铜版画中的一件,以55万英镑的高价售出。


  在展厅里,和《简朴的晚餐》并列的,是荷兰艺术家Jan Sluijters的作品《巴黎舞会》。这是1907年的油画。此时,Jan Sluijters生活在巴黎不久,深深地为巴黎的夜生活所迷醉。呃,外乡的年轻人们,谁不是呢?在Sluijters先生看来,描绘夜巴黎才是画家存在的理由。在他的画里,虽然观察的视点很高,但是人群并不是主要描绘的对象,巨大而夸张的金色吊灯,占了画面最大的篇幅——灯才是城市的主角!灯光下狂欢的众生,泯没了个人化的特征,成为匿名的大众。1907年,人类才刚刚进入电气化的时代不久。只有超级大都市,才有特权获得通宵达旦的光明。这也是Jan Sluijters移居巴黎的原因——只有巴黎,才有这样的能量,才有无休无止的欢乐和运动。然而,Jan Sluijters总是做个旁观者,在夜里,在大家都在睡觉的时候,在大家都忘乎所以的时候,他清醒地、专注地观察着。电气化的社会中大众的狂欢,似乎和他无关。尽管灯光,像雷电一样将你我连接在同一时空之中。


  Jan Sluijters作品《巴黎舞会》


  这也是城市化开始扩张的阶段,有了电梯,楼房越来越高;普及了汽车,城市越来越大。于是,越来越多的人,不仅有农民,也有外国人,还有殖民地的人、甚至远在亚洲的越南人,等等等等,都纷纷涌入巴黎。他们带来他们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毫无疑问,这是文化混杂的岁月,也是信息化时代开始扩张的历史时期。


  当然,信息化社会带来的多元的声音,多元的审美,都让人目不暇接,同时也无所适从。该如何应对这个陌生的社会呢?巨大的社会变革,必然催生出巨大的艺术变革,立体主义由此应运而生。现实主义已经无法满足毕加索对这个混乱的现实的理解,于是他将现实主义绘画丢在脑后,开始将不同的元素、或者元素碎片,结合在画布上:神话题材和放荡的女人体、人头牛身、半个吉他和三分之一个平底锅……各种破碎的、矛盾的、不合理的元素,前所未有地整合在了毕加索的画布上。毕加索通过对混乱的秩序和信息的重新整合,带领人类打破了写实主义的束缚。在我看来,人类对多元信息的焦虑有多强烈,毕加索的立体主义绘画就有多深刻。


  面对不熟悉的新的时代,面对不熟悉的新的土地,移民艺术家——本来处于社会的边缘,本来属于弱势群体——正是因为他们更为脆弱,所以他们才独具敏感的眼睛。比如说,最深刻地表达出了这个时代所面对的多元化信息社会的焦虑的人,是西班牙人毕加索;最精准地表达出生活在两个世界的夹缝中的画家,是俄罗斯犹太人夏加尔;在画布上实施着最极端的“国际主义政治”实践的,是荷兰人蒙德里安……此时,他们都在20世纪初的巴黎。


  1937年巴黎世博会的苏联馆和德国馆


  展厅的入口处,是一个视频在循环播放巴黎的文献,大屏幕的黑白图像,很有代入感地将观众带入到20世纪初的巴黎的氛围中。仔细一看,1937年的巴黎世博会,占据了不小的篇幅。毕加索为这次世博会的西班牙馆,创作了举世著名的立体主义壁画《格尔尼卡》。更有意思的是,苏联馆和德国馆在主广场的两端对立着,两个场馆都采用了象征主义和纪念碑美学的设计。鹰,代表着极端排外的民族主义的纳粹德国;而苏联的工人农民纪念碑,又象征着共产国际的工农联盟。两个红旗招展,但意识形态对立的世博国家馆,在1937年的巴黎世博会上,从5月25日开幕,到11月闭幕,相安无事地相处了半年。此时,距离德国占领奥地利,掀起了“二战”的序幕,还有4个月时间。


  “二战”摧毁了巴黎艺术的繁荣,很多艺术家都迁往美国,巴黎艺术的黄金时代,从此终结。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一直被朋友称为小博士。其实就是书读得多一些而已。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汉山网    

GMT-5, 2024-4-19 02:22 , Processed in 0.062169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