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汉山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847|回复: 0

苏州“双面绣”之城的实践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1万

帖子

10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05232
发表于 2020-8-17 19:47: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20-08-17 09:16:22 稿件来源:苏州规划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重大部署,加快建立“一年一体检、五年一评估”的国土空间规划体检评估制度,2019年7月18日,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建设和现状评估工作的通知》,部署各地按照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操作导向开展国土空间规划体检评估工作。近期,全国各城市体检评估报告陆续上交,我局从中选出一批工作扎实、创新突出、特色明显的报告予以刊载,供各地交流参考。


  苏州位于长江三角洲中部、江苏省东南部,东傍上海,南接浙江,西抱太湖,北依长江,总面积8657.32平方公里(含太湖和长江水域1937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8%。苏州包括姑苏区、吴中区、相城区、高新区(虎丘区)、吴江和工业园区区六个市辖区,及张家港、常熟、太仓、昆山四个县级市。截至2019年中,苏州市域常住人口1284.9万人,市区常住人口674.3万人。


  


  改革开放40年以来,苏州在经济发展和古城保护中成功获得了平衡,已成为闻名遐迩、古今辉映的“双面绣”之城。一面是精致秀美粉墙黛瓦、深厚积淀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另一面是繁华时尚多元融合的现代都市。2014年3月荣获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李光耀世界城市奖”,受到组委会的高度称赞,表示苏州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成就令人瞩目,对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的城市都是一个值得学习的范本。


  


  01


  保护与发展的历程


  改革开放以来,苏州先后编制了三版城市总体规划,分别为1986 版、1996版和2011版。每一版总规,都是在特定的时期和发展阶段,针对当时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做出具有前瞻性的应对,深刻地影响了城市的发展。


  


  1986年版的城市总规


  确立了全面保护古城、跳出古城发展的指导思想,从而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有效的保护了古城风貌,达到了全面保护古城的效果,也实现了古城人口规模控制的目标。


  1996年版的城市总规


  确立了“东园西区,一体两翼”的城市空间发展骨架和“四角山水”、“真山真水园中城”的山水格局。既保护了古城风貌特色及城市整体山水格局,也顺应了区域的主导经济联系方向,支撑了城市随后10余年来的快速发展。


  2011年版的城市总规


  确定“东进沪西、北拓平相、南优松吴、西育太湖、中核主城”的空间和合战略,提出由外延拓展走向内涵增长,转变模式、精明增长的思路,重现“青山清水新天堂”。


  02


  保护与发展城市体检单的构建


  苏州从2019年启动了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研究与编制工作,按照总体规划的目标定位与发展导向,科学制定适合苏州的体检评估体系。


  (一)按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引领目标、构建体系


  围绕苏州“现代国际大都市、美丽幸福新天堂”的发展定位,以国际化大都市定位来审视自我,构建自然资源保护与生态环境涵养体系、历史文化保护与文化标志传播体系、城乡更新与现代产业体系、公共安全与城市功能保障体系及枢纽建设与综合运输体系,以促进空间资源要素优化配置,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宜居城市建设目标为着力点构建评估方案。


  


  五大维度的评估体系构建


  (二)重点突出保护与发展检测,特色鲜明


  以评估指南确定的指标体系为基础,立足苏州自身特点,制定以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协同运作、特色鲜明的评估指标体系。


  在高质量发展方面增加了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等创新类指标。


  在高水平保护方面重点突出生态保护与历史文化弘扬两个方面,树立全民和全面的保护观,将历史文化保护融入国土空间规划,构建全域、全要素、全时段、全过程的名城保护体系。


  


  历年研发经费及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情况


  


  新兴产业总产值占地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


  (三)整合多渠道数据来源、全面评估


  基于指南要求的“二调”数据、地理国情普查数据,对传统空间规划数据、公共开放数据进行系统整合,以及手机信令人口数据、POI等网络大数据。采用空间分析、差异对比、趋势研判等方法,精准对标各类空间规划、相关专项规划、对标发达地区,切实摸清现状,找准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分布热力图


  


  手机信令人口数据及交通出行联系图


  03


  保护与发展并举,古今辉映


  苏州保护与发展相互促进成效显著,城市定位不断强化、名城保护成绩杰出、水乡环境逐步改善、集约利用大幅提升、民生设施持续完善。


  (一)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成就瞩目


  苏州是中国首批24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有近2500年历史,是吴文化的发祥地,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水乳交融,文化底蕴浓郁厚重。至2018年,全市拥有苏州、常熟两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甪直、同里、周庄、木渎、沙溪、千灯6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陆巷、明月湾2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等9处古典园林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平江、拙政园、怡园、山塘、阊门5个历史文化街区以及200余处控制保护建筑。2018 年凭借在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不懈努力与杰出成就,被授予了“世界遗产典范城市”的称号。


  


  苏州历史文化沿革


  


  苏州空间发展格局演变


  (二)江南水乡风貌与环境,改善明显


  苏州高度重视生态保护与修复,实施山体修复和提升森林公园品质,不断加大人工造林建设和封山育林力度,森林覆盖率逐年上升,2018年完成森林抚育5.03万亩,年末全市陆地森林覆盖率达29.9%;水环境治理与修复,开展了东太湖综合整治、石湖环境整治、苏州城区“清水工程”等水生态综合治理工程,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达标率稳步上升;自然湿地保护与修复工程,通过虎丘湿地公园、同里湿地公园等生态修复工程,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


  2016年建成全国首个国家生态城市群,苏州、昆山成为全国首批国家生态园林城市。2017年成为首批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首批美丽山水城市。


  


  


  三大重点区域水质断面情况            各类别水质断面分布状况


  


  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


  (三)集约利用与产出效益,大幅提升


  2010年以来通过存量盘活、低效建设用地再开发、“三优三保”等举措,提升了土地利用强度和效益,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存量建设用地供地占比已连续9年超过50%,且每万元GDP地耗逐年降低,2018年为14.19平方米,接近2020年国民经济十三五目标13.7平方米;2018年苏州工业增加值位列全国第三,工业用地地均增加值为10.86亿元,与上海和广州接近。从省域范围来看,苏州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稳居全省前列,并朝精明增长方向不断努力。


  


  2010-2018年供地情况


  (四)生活水平与服务品质,不断提升


  按照现行城市总体规划, 古城、环金鸡湖和狮山路三个市级中心和吴中、相城两个副中心已基本形成;全市文化、教育、体育、卫生、养老等公共设施建设得到极大发展,一大批标志性的民生项目建成并投入使用,城市宜居水平不断优化提升;结合城市开发更新,新增大量公共绿地绿道,建成了36个市、区级公园绿地及102个小游园,中心城区基本实现了公共绿地300~500米服务半径全覆盖,人居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2018年全球宜居城市排行榜中,苏州成为中国内地最宜居城市,全球排名74。


  


  


  04


  展望未来,城市体检与空间规划有机结合


  将城市体检结果运用于国土空间规划工作中,以“绣花”的功夫提升城市品质,彰显江南水乡的生态韵味,让安居乐业的生活成为苏式经典,让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


  (一)构建全域历史文化保护聚落体系


  针对历史文化整体保护、管控与活化利用仍然有所欠缺,建立全面的名城保护观、全域的名城保护观,构建全域性、整体性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结合苏州历史文化发展脉络和价值特色,建立由“城-市镇-村”构成的江南水乡历史文化聚落保护体系,形成由自然生态环境、文化生态廊道、文化景观区、世界遗产、江南水乡历史文化聚落、历史文化街区、文物古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优秀传统文化九个方面构成的名城保护内容。


  


  苏州市域历史文化保护规划图


  (二)保护水乡生态本底,织就蓝绿网络


  苏州因水而生、因水而美、因水而兴,水是苏州的灵魂。通过评估,认识苏州水乡生态本底的优势与问题,以“双评价”为基础,打造以水为核心的“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建立自然保护地体系。保护最完整的江南水乡人居环境系统,通过连通湖泊、河流、湿地、山体、森林、农田等生态廊道和斑块,构建水网纵横、蓝绿交织的江南水乡生态和农业基底。


  


  自然资源保护框架及内容


  (三)提高产出效益,加大存量挖潜力度


  针对现状工业用地布局分散、利用强度低、产出效益不高等问题,坚持 “严控增量、激活存量”的转型发展模式。一方面通过全市划定工业保护线,全力保障产业发展空间;另一方面依托工业企业资源集约利用大数据平台,通过开展产业用地更新“双百”行动,强化正向激励和反向倒逼政策的集成运用,推进低效产业用地的退出和工业用地布局优化,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现状工业用地发展问题


  


  苏州工业企业资源集约利用综合评价体系


  (四)注重人居环境改善和服务设施精准布局


  延续和强化苏州独特“四角山水”的城市生态格局,构建“四环、四楔”的绿色空间网络,加强对景观风貌的塑造和管控,让城市看得见山、望得见水,彰显苏州“古今相宜双面绣”的城市风貌特色,打造更具东方韵味的山水园林城市。


  根据人口空间分布特征配置公共服务设施资源,提高设施服务针对性和使用效率。按照国际先进城市标准提升设施规模、类型、质量和覆盖范围,形成5类生活圈,包括城镇居住社区、城镇产业社区、乡村社区、儿童友好型社区、老年友好型社区,根据15分钟、10分钟、5分钟步行距离范围分别配置相应的公共服务设施。


  


  “四环四楔”绿地系统规划布局图


  


  5类生活圈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图


  本文由苏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供稿,特此感谢。


上述资料恕不公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汉山网    

GMT-5, 2024-3-28 20:12 , Processed in 0.115386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